当前农民增收面对的主要问题研究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0473974 上传时间:2018-11-1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9.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当前农民增收面对的主要问题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当前农民增收面对的主要问题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当前农民增收面对的主要问题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当前农民增收面对的主要问题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当前农民增收面对的主要问题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当前农民增收面对的主要问题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前农民增收面对的主要问题研究(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本学科出发,应着重选对国民经济具有一定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的课题。课题具有先进性,便于研究生提出新见解,特别是博士生必须有创新性的成果当前农民增收面对的主要问题研究摘要:农民收入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发展问题的重点。由于发展历史、政策作用、行政体制和市场机制等多方面复杂原因,我国农民收入出现阶段性、区域性和结构性等方面问题。尤其是近几年以来,农民收入开始进入缓慢增长的阶段,农民收入进一步增加变得非常困难,如何提高农民收入已经成为摆在党和政府面前的艰巨任务。增加农民收入在构建农村和谐社会中的现实意义,是党中央面向新世纪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

2、和必然选择。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和保证。关键词:农民;农村;增收;区域要对农民收入认识得更清楚,分地区来观察是非常必要的。我国大陆区域经济的产生,应该说是依据其经济发展水平与地理位置相结合长期演变而形成的,我国大陆区域整体上可划分为三大经济地区。三大经济地区由于自然条件与资源状况的不同,因而有着各自的发展特点。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广西、海南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面积为万平方公里,占我国全部国土面积的%。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9个省、自治区;面积为万平方公里,占我国全部

3、国土面积的%。中部地区位于内陆,北有高原,南有丘陵,众多平原分布其中,属粮食生产基地。西部地区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10个省、自治区;面积为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西部地区幅员辽阔,地势较高,地形复杂,高原、盆地、沙漠、草原相间,大部分地区高寒、缺水,不利于农作物生长。因开发历史较晚,经济发展和技术管理水平与东、中部差距较大,但国土面积大,矿产资源丰富,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本文由此将我国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个部分进行研究,将农民的增收状况按地域不同划分成三个类型进行研究。一、我国农民收入现状我国农业现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在整体上取得了很大的成

4、绩并为国民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以全球9%的耕地,6%的可更新水资源,支持全球22%人口的温饱和经济发展,为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创下了人类奇迹。图1可以看出我国自1993年以来,农业总产值迅速增长。XX年达亿元,农业和农村经济与国民经济的互相推动,共同发展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为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我国的农业是一种典型的资源约束型农业,这就决定了农业生产终将受到“耕地资源”瓶颈的制约。如图2所示,XX年以来,全国个地区耕地面积呈稳定且略微减少趋势,这就决定了以农业生产为主的经营收入势必受到影响。在无法通过扩大耕地面积来提高农民收入的情况下,各地区如何利用区域优势,提高农民

5、收入,成为现如今农民增收所遇到的难题之一。此外,各地区对农业投资相对城镇偏低的状况也是导致农民增收困难的重要因素。从图3我们可以看出,从XX年以来,虽然各地区对农村的固定资产投资呈上升趋势,但相对于城镇则有很大的差距。以XX年为例,东部、西部、中部对城镇的固定资产投资分别为:亿元、亿元、40166亿元。而各地区农业固定资产的投入额仅占城镇的%、%、%。此外,由于各地发展不平衡,东部地区的投资额度明显大于中部和西部地区。加大对农村的投资,可以增加农村就业人口比例,扩大整个农村市场,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我国各地区农民收入现状1、东部地区由图4、图5、图6、图7、图8我们可以看出1993年以来

6、东部农村居民收入逐步提高。XX年东部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纯收入7239元,其中工资性收入3658元,家庭经营收入2649元,财产性收入328元,转移性收入550元。从图9我们可以看到东部农村工资性收入所占比例巨大,达到51%,其次为家庭经营收入为37%。2、西部地区从图10、图11、图12、图13、图14我们可以看出1993年以来西部农村居民收入逐步提高。XX年西部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纯收入3481元,其中工资性收入1053元,家庭经营收入2036元,财产性收入90元,转移性收入302元。从图15我们可以看出,家庭经营收入在西部农村人均收入中所占比例巨大,达到58%,其次是工资性收入,

7、所占比例为30%。3、中部地区由图16、图17、图18、图19、图20我们可以看出1993年以来中部农村居民收入逐步提高。XX年中部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纯收入4551元,其中工资性收入1532元,家庭经营收入2594元,财产性收入115元,转移性收入311元。从图21我们可以看出,家庭经营收入在西部农村人均收入中所占比例巨大,达到57%,这与西部一样,其次是工资性收入,所占比例为34%。值得注意的是,中部地区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所占比例较之东部与西部较少,仅占纯收入的9%。我国各地区农民收入结构分析从农民收入构成来看,三类地区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东部与西部、中部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工资性收

8、入和家庭经营收入所占的比例上,XX年东部地区农村人均收入中,工资性收入所占比例为51%,而家庭经营收入所占比例为37%。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西部和中部地区,XX年农村人均收入中,家庭经营收入所占比例为57%左右,而工资性收入仅占32%左右。中部地区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这两者所占比例之和小于东部与西部地区,仅占全年纯收入的9%。农民收入构成的地区差异表明,与东部地区相比,中、西部地区的农民收入对家庭经营的依赖性更大,而中部地区农民收入结构相对单一。由此可见,在给定自然资源禀赋的情况下,造成地区间农民收入差异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地区间非农就业机会的差距上。尤其在西、中部地区,农民收入增长依赖非农就业

9、收入越来越强的情况下,缺乏非农就业机会就意味缺乏提高农民收入的途径。我国各地区农民收入与城镇居民收入比较由图22我们可以看出,1993年到XX年以来三地区城镇与农村居民收入都有大幅提高,但城镇增幅明显大于农村。在此期间,东部地区城镇居民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农村居民全年人均净收入增幅%。西部地区城镇居民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农村居民全年人均净收入增幅%。中部地区城镇居民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农村居民全年人均净收入增幅%。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三地区城镇居民收入与农村居民收入不仅地区间差距进一步拉大,而且城镇与农村间收入差距也在进一步扩大。二、当前农民增收面对的主要问题解决方案第一,促进

10、农民增收主要是采取促进农业的内生增长机制,同时以促进非农业外生增长为辅助,共同提高农民收入。具要以提高农产品价格水平以及非农产品的服务水平入手,进一步提高农村金融对农业的带动作用。第二,对农业的相对效率进行提升,进而提高农业GDP比例最终达到减少我国农民人口数量,这是农业发展必须坚持的发展方向。因为农业GDP比例的长足增加与农民比例的长足减少意味着农业相对生产效率的长足提高,农业相对生产效率的长足提高则意味着我国农民收入水平的大幅提升。第三,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使得农民不必涌入城市就能获得较好的医疗卫生保障,减少那些盲目进城而导致收入较低的农民,可以使我国的财政支出得到良好的应用。第四,加大农

11、村基础教育建设,转移农民人口,实现农民增收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同时,必须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建设力度,完善农民的人力资源资本,促进农民工的就业。加快农民向城市居民的转变,这样可以是农村土地人居耕地面积相对扩大,达到农民增收的目的。三、结论农民增收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村发展的重点。近几年,党中央、国务院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采取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重大政策。但农村发展相对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矛盾依然未能得到彻底解决。如何提高农民收入仍然是摆在党和政府面前的艰巨任务。增加农民收入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的命脉,主要在制度方面进行创新,制定长期短期的农民

12、增收政策,加大对三农的财政支出,减少农民人口,从而改变当前农民增收难的问题。参考文献:1、吴敬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三农”问题J.宏观经济研究,XX(6).2、易秋霖.影响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的制度因素分析J.经济界,XX(1).3、王德文,蔡方.宏观经济政策调整与农民增收J.中国农村观察,XX(4).4、胡鞍钢.一个中国两种制度四种社会DB/OL.和讯网,XX-02-05.5、韦鸿.资源数量、制度环境与农民增收问题J.农业技术 经济,XX(3). 6、陈艳.我国农民收入的长效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XX. 课题份量和难易程度要恰当,博士生能在二年内作出结果,硕士生能在一年内作出结果,特别是对实验条件等要有恰当的估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