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高校教育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0471259 上传时间:2018-11-16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6.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应用型本科高校教育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应用型本科高校教育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应用型本科高校教育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应用型本科高校教育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应用型本科高校教育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本学科出发,应着重选对国民经济具有一定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的课题。课题具有先进性,便于研究生提出新见解,特别是博士生必须有创新性的成果应用型本科高校教育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一、用人单位对应用型高校教育学专业人才需求情况分析对于本科教育学专业毕业生而言,其中的绝大多数都会从事学校教师工作,他们需要到各地的中小学、幼儿园任教。学校对教育人才的需求和能力的要求是教育学专业课程设置、人才培养目标制定的重要参考依据。教师行业具有其独特性,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需要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深厚的知识储备,能够有效应对日常教学需要及教学拓展延伸的需要。一名合格的教师不仅需要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同时还需

2、要具有良好的职业操守,具有高尚的情操。作为现代教师,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更需要具备与时俱进的开拓创新能力,具有自我学习与发展的能力,只有这样的教师才是称职的教师,才是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教师,才是学校需要的发展型教师。应用型本科高校教育学专业要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提高专业教学效果,必须基于用人单位的要求,对人才培养目标、模式进行创新设计。基于用人单位要求,积极改革人才培养思路和模式,真正培养应用型的高素质教育学人才,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培养学生拥有丰富的知识和广博的视野,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与职业操守,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协作能力等,只有针对用人单位需要进行人才培养,才能

3、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二、应用型本科教育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1.依据市场需要准确定位教育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用型本科高校教育学人才培养目标要能够针对市场需要,积极为用人单位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所培养的教育学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要好,知识面要宽,综合能力要强,并且能够根据环境需要积极发展自己,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应用型本科高校教育学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制订方面,要做好社会调研工作,在调研的基础上,积极做好相关资料的整理与分析工作。在人才培养目标制订中还需要征求本校教师及学生的意见,以保障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要的有效对接。应用型高校要加强产、学、研间的相互合作,定期组织本校教师到外面学习,并组织

4、相关单位人员到学校指导,阐述当今社会的人才需要情况。学校定期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学校教师与学生积极参与进来,为师生不断成长创造条件。2.立足地方需要,积极完善课程教学体系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是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必须与地方发展结合起来,改变人才培养的单一模式,从地方需要入手,进行课程体系的创新改革,为人才有效培养提供支持。应用型本科高校教育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要能够将传统的通识课、专业课和实践课程三大类型模块进一步细化为专业技能培训课程、以培养学生专业能力为主的实践教学课程和选修课程,对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及理论实践课程之间比例进行适度调整,突出课程

5、体系设置的个性化和系统化;要增加实践课程, 加强实验室建设,通过实验活动使学生有效地参与到实践实训环节中去,有效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并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要通过完善课程教学联盟体系,为学生有效成长提供支持。3.立足学生发展需要,构建特殊人才培养模式立足学生的发展,构建富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学专业有效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需要。现代教育学人才不仅需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同时其综合素养和能力也必须得到培养,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进入社会后才能实现自我有效的发展。学校要积极构建人才培养模式,为人才发展提供支持。比如,学校不仅需要对学生进行专业课教育,同时在课程安排上, 安排一些其他资格证类的培训,比如开展心理咨询师证、营养师证、计算机证书等的培训,这样,通过完善教育内容,构建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实现人才综合能力的有效提升。课题份量和难易程度要恰当,博士生能在二年内作出结果,硕士生能在一年内作出结果,特别是对实验条件等要有恰当的估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