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生“减负”现象的调查报告

上传人:开*** 文档编号:60468835 上传时间:2018-11-1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小学生“减负”现象的调查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关于小学生“减负”现象的调查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关于小学生“减负”现象的调查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关于小学生“减负”现象的调查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小学生“减负”现象的调查报告(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于小学生“减负”现象的调查报告摘要:长期以来,我国传统文化中“望子成龙”、“学而优则仕”、“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黄金屋”等思想仍然深刻的影响着就教育事业的发展。本次调研发现,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是学生、家庭、学校、教育、社会等多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在当代中国,对学生的选拔制度没有彻底改变之前,在社会对人才的定义没有彻底颠覆之前,在影响中国几千年的传统观念没有彻底革新之前,对学生实施减负就只能是一句大而空的笑话!当前大张旗鼓的“减负”不过是流于形式,根本上解决不了也改善不了学生的生存现状。这种“好成绩才是好学生”的思想观念一天得不到转变,“为学生减负”、“为学生松绑”的华丽宣言

2、,就只能是一纸空文,一文不值。关键词:减负课业 负担发展质量1.调查目的与意义古语言:书中自有黄金屋!我们的小学生天天拉着自己的“黄金屋”,每天都往返于学校和家之间,我们又做何感想?长期以来,我国传统文化中“望子成龙”、“学而优则仕”、“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黄金屋”等思想仍然深刻的影响着就教育事业的发展。在这种传统思想的引导下,虽然近些年来社会各界普遍认识到学生,特别是小学生减负问题的重要性,同时也出台了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但学生,特别是小学生的课业负担反而越来越重。通过本次调研发现,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是学生、家庭、学校、社会等多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在当代中国,对学生的选拔制度

3、没有彻底改变之前,在社会对人才的定义没有彻底颠覆之前,在影响中国几千年的传统观念没有彻底革新之前,对学生实施减负就只能是一句大而空的笑话!本次调研的目的,就是在于听听学生们的心声,了解和认识当前学生,特别是小学生的生存处境,找出学生、特别是小学生课业减负有增无减的怪状之源,为学生鸣冤,为教师鸣冤,为我们的教育事业鸣冤,为共和国的明天鸣冤!我在*小学调查期间,发现各个小学生的书包的“含金量”颇为可观,我的调查内容包括学生的体育锻炼时间、家庭作业时间、练习册的数量、作业特别是家庭作业的难易程度、学生对作业问题的看法、教师对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看法以及过多的地方课程等问题。旨在摸清当前小学生的生存现状

4、,找出当前小学教育扼杀孩子天性、束缚孩子全面发展、激起孩子普遍厌学情绪的根源。2.调查方法2.1调查方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以及观察法本次调查的方式主要为问卷调查、访谈和观察法。问卷调查主要涉及的问题是:调查学生对目前学习现状看法;老师对学生“减负”问题的看法等。访谈主要涉及的问题有:学生对体育锻炼时间是否充足的看法;学生对家庭作业时间长短问题的看法;学生对练习册的数量多少问题的看法;学生对作业特别是家庭作业的难易程度问题的看法等。观察的内容主要有:学生一日作息时间的安排;学生的精神状态等。2.2调查过程我从*小学一至六年级的学生中,随机抽取两个班,发放了事先准备好的问卷材料,问卷材料均为选择

5、题和判断题,意在全面了解高低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的普遍状况。为了保证数据的真实可靠性,不要求学生署名。在参与调查的人员当中,还包括有部分的老师以及各个不同班级不同年龄段的学生。3.调查结果3.1小学生的体育活动时间普遍较短大概三分之一的学生得到了充分的锻炼,但大多不超过一个小时,男生的状况良好,女生很少的运动,甚至有的学生应为课业负担而太累,不愿意去玩。3,2家庭作业量大,回家做作业的时间普遍太长学生反映,在家做作业的时间太长,各门老师布置的作业量大,难度大,部分作业还需要家长的参与才能完成。将近70%的学生完成家庭作业至少需用2个小时或者更长的时间。3.3学科练习册种类太过繁多学生在校所学主课目

6、,基本每门科目都要配备2本或者2本以上的练习册,这是造成学生课外作业尤其家庭作业多的主要原因。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个好成绩,也都积极配合学校,支持买大量的练习题来做。学生们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各类作业,不得不牺牲自己的课外活动时间和娱乐休息时间。3.4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普遍不够调查发现,该小学有近46%的学生认为与老师有沟通,但了解并不多。这既与小学生的年龄有关,也与教师的情感态度、工作方式有关。不少学生并不是因为智力差而厌烦某一学科的学习,往往是与该代课老师产生一些心理距而不喜欢这位老师,从而引起不喜欢这门课的学习。所以说,老师必须做到加强学习和研究,是自己拥有卓越的智慧

7、;经常进行自我反思,正确评价自己,克服个人的偏见和思维定式;培养自己多方面的兴趣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学会控制自我,培养忍耐、豁达、宽容、理解等各个品质是相当的重要的。3.5分数不过关加重了学生的心理负担该小学还存在着按考试成绩排名和排座位的的现象,给学生造成了沉重的心理负担,严重危害了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从而造成学生的懒惰心理,就是靠作业量加大学习的力度。部分学生认为书包重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压力大!3.6学生午休期间得不到休息的保证调查发现,该小学当堂计划让学生完成的作业,学生极少能在课堂上完成,学生都是利用课间、午间来完成的,尤其是午休期间,大部分的学生在休息的时间补赶作业。再加上双休日老

8、师布置的作业多,成了课堂的延伸,这与“双休日”完全不否。3.7过多的地方课程使“减负”问题雪上加霜在素质教育浪潮日益高涨的形势下,很多地方顺应“时代潮流”,推出了种类繁多的地方教材,不仅加重了学生肩上的负担,无疑也加重了学生的学业负担和心理负担。4.结果分析与讨论通过调查研究,我得出如下结果:4.1家长及家庭对学生考试成绩过分看重家长及家庭对学生考试成绩过分看重,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家长,认为孩子年龄小,自我约束能力差。如果学校减少学生对文化知识的教学,势必会造成学生学习的放松。特别是一些家长的反映,由于家长工作繁忙,社会压力大,放学时间无下顾忌学生的学习,致使学生放任自流,给家庭带来了不必要的

9、控扰。甚至,学习比较差的学生家长还希望老师多布置作业,通过作业来控制学生的学习,以保证孩子能在考试中取得较好的成绩。4.2教师也是“受害者”我从该校教师那了解到,教师所带学生的考试名次,所带班级的考试排名,均和教师绩效考核直接挂钩,教师也只有尽可能的达到学校的教学标准,而学生不做练习就掌握不了,所学的新知识,不得已只能是让学生多做练习题来巩固,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所带班级能在考试中取得较好的成绩。4.3学校的风向标始终是中考和高考调查发现,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围绕考试,特别是围绕中考和高考展开,考试成绩成绩仍牢固占据头把交椅,升学率的压力人显得尤为突出。社会环境、升学就业的压力;统一考试、评价制

10、度的压力,这些因素让学校虽不以形式,但思想上还是存在很大的压力,以致观念得不到更新,学生也由此沦为“作业工具”、“考试工具”。4.4小学生课业负担形式多样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形式多样,主要有:课业负担、活动负担、心理负担、身心负担、多重负担等。形成这些负担的根本症结在于体制障碍,即由巨大的就业压力造成的一种不良的社会、学校、家庭联动竞争与博弈机制的存在,这种竞争与博弈机制就是人才选拔与考试制度,它成为一只“看不见的手”,控制着学校教育的走向,引发恶性竞争。教育系统内的学业负担只是这种不良机制的产物,其发生的机理是竞争与博弈过度;其根本动因是人们想通过竞争与博弈获得稀缺的优质教育资源,提高自己的教育

11、水平实现向社会上层的流动,而人才选拔与考试制度是实现社会分层的“过滤器”,只要社会分层存在,这种“过滤器”就有存在的可能。这正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高考制度不断改革而依然无法改变现状的根本症结所在。4.5减负仍然是一个复杂的教育、社会问题减负仍然是一个复杂的教育、社会问题,不是单一的教育系统可以解决的问题,它需要对社会、学校和家庭进行综合治理。人力资本竞争与博弈、用人制度缺陷、社会评价误导是产生学业负担过重的社会历史根源;传统人才观、功利主义教育价值取向是产生学业负担过重的思想基础;教育质量低是产生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教育内部原因。结束语:以上种种因素,无形中给学校、家庭、以及学生本人造成一种强大

12、的精神负担,再加上家庭对独生子女的期望值普遍过高等,都转变成了学生的压力。量变不等于质变,当前大张旗鼓的“减负”不过是流于形式,根本上解决不了也改善不了学生的生存现状。这种“好成绩才是好学生”的思想观念一天得不到转变,“为学生减负”、“为学生松绑”的华丽宣言,就只能是一纸空文,一文不值。笔者认为:要真正实现减负,就要认真研究并处理好减负与就业、减负与升学、减负与教育教学质量、减负与择校、减负与学生自主发展等问题之间的关系。具体对策主要有:正确认识学生负担过重问题;制定完善的减负政策,减小政策代价;继续扩大高校招生规模,提高高中入学率;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切实缩小校际差距;切实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道德素养;课程改革应积极稳妥地进行;建立现代教育评价体系;建立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合理开着地方课程等,也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培养出有用之才。最后,愿我中华少年早日冲破枷锁,带着美好的中国梦,飞得更高、更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