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自然“课型与教法”研究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0467907 上传时间:2018-11-16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7.9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自然“课型与教法”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小学自然“课型与教法”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小学自然“课型与教法”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小学自然“课型与教法”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小学自然“课型与教法”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学自然“课型与教法”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自然“课型与教法”研究(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本学科出发,应着重选对国民经济具有一定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的课题。课题具有先进性,便于研究生提出新见解,特别是博士生必须有创新性的成果小学自然“课型与教法”研究 一、探求自然课型的合理划分 1982年,随着新大纲的颁布与新教材的使用,全国许多地方先后进行分课型研究新的自然教学方法。湖北 省教研室在广泛开展新教材适应性实验的基础上,总结出了“观察课、实验课、科学考察课、科学讨论课、解 暗箱课、逻辑推理课、技能训练课、创造性思维课”8课型教学。此外,上海市和江苏金坛县的8课型和9课型划 分也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这些课型的划分对自然教师分析课型特点,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提供了依据。我们在 实践中也看到,

2、这些课型的划分标准不一,给教师准确地把握课型特点带来一定的困难。8课型或9课型中,有 的是按学生获取事实资料的手段或方法分类,如观察课、实验课、科学考察课;有的是按思维品质分类,如创 造性思维课;有的是按思维方法分类,如解暗箱课、逻辑推理课,而技能训练课既可以说是按教学目的分类, 也可以看作是按获取知识的手段分类。我们认为,自然教学的基本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行探求知识 的认识过程,依据学生认识活动的特点来划分课型,似乎更能反映自然教学过程的特点。为此,我们把自然课 划分为“观察课、实验课、科学考察课、科学讨论课、技能训练课”5种课型。一种课型反映学生一种“搞科学 ”的方法模式,它们共同

3、构成学生学科学的方法体系。 二、对“5课型”的实践与认识。 对于新划分的5种课型,我们分别选出典型课例,开展了系统研究。这些研究对于帮助教师根据认识活动特 点,更好地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过程,提高教学质量产生了积极作用。随着教学实践的深入,我们逐步发现,根 据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认识活动划分课型也有它的局限性。因为:无论哪一课型,学生的认识活动都不是单 一的,而是多种活动交叉进行的,并且每种活动的选择及出现顺序也是因认识对象不同而灵活多变的,如实验 课中也有观察活动。“讨论”是加工整理感性认识,形成理性认识的主要活动,存在于各类课型中,不宜单 独列一类。每一课型所指的认识活动,其实主要是获取事实的认

4、识活动,并没有包括整个认识过程的全部认 识活动。实际教学中教师常常为突出课型特点,只注重获取事实的过程,而忽视整个认识过程的完整性;只注 重观察、实验和考察材料的准备及观察能力、实验能力的培养,忽视研讨环节的组织和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的 培养,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将获得的感性事实进行加工整理,上升为理性认识,研讨流于形式,结论最终还是 来自教师。此外,根据学生的认识活动特点划分课型,不利于学生自行选择研究方法独立探究,自行获取知识 。因为在每一类课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都明确提出了研究方法,这在低年级是可以的,而在高年级,如果学生没 有选择研究方法的能力和机会,只能按教师设计好的研究程序进行,那么其独立

5、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很好锻 炼,在课外自己遇到了问题将会束手无策。实践迫使我们重新构建新的分课型教学思路。 三、解剖典型,重新构建分课型教学思路 为了寻求新的课型划分思路,我们对反复研究过的各典型课例的教学过程进行了认真的观察和比较,从中 发现,学生虽然获得认识的主要活动方式不尽相同,但其展开认识过程的思路及所达到的目标层次在同一年级 却是一致的,如中年级观察课中植物的茎一课,先由问题引入,通过观察各种个别茎的特点来获得事实, 然后通过研讨对事实进行加工,最后抽象出茎的共同特征。科学考察课中自然水域的水是不纯净的一课, 提出问题后,先引导学生实地考察,获取事实资料,然后通过对所获事实进行加工整

6、理,从而得出自然界的水 都是不纯净的这一结论。 各课型在各年段教学中,都遵循学生认识发展的特征,所不同的只是不同年级认识上升的程度不一样,低 年级学生对事实的整理只达到表象形成的层次,中年级对事实整理后,还要加工,上升到概念,而高年级则还 要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发现一般规律。 基于上述认识,我们根据认识过程所达到的目标层次,重新构建了“积累事实表象、寻找共同特征、探究 自然规律”三种课型。按照这一课型分类的教学思路,我们又选择了一部分典型课例开始了新的教学实践。 如在“积累事实表象”的课中,我们分别选取鲫鱼、小水轮进行了研究。鲫鱼一课的教学, 为了让学生充分获取事实材料,我们让学生观察活鲫鱼

7、,尽可能给予较多的观察时间,并且不限定观察内容和 方式,让他们充分发挥自主性。观察后的研讨中,学生积极发言,语言生动形象,鲫鱼的表象很快在学生头脑 中清晰建立。在研究“寻找共同特征”的课时,我们选取了鸟和植物的果实等典型课例进行研究,其 中鸟的教学被专家称之为“源于教材而高于教材的典范”。 附图图 通过典型课例的系统研究,我们总结出了3种课型教学的基本过程。比较这3种课型的教学过程 ,我们不难发现,它们都遵循“材料引起活动,活动充实经历,经历触发思维”的教学思路,符合认识论的 一般规律。都符合“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得出结论扩展应用”的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符合教 学的一般过程:“引入新课学习新课巩固应用”。 近10年的分课型专题研究进程,是全市自然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改革教法,优化教学过程,促进全市自然 教学质量大面积提高的过程。伴随研究的不断深化,一批优秀教师脱颖而出,成为我市教改教研的中坚,一批 优质课在省内获奖,多篇论文发表于人民教育、湖北教育和小学自然教学杂志上。回顾艰辛的研 究探索历程,我们欣喜地发现,开展课型教学研究的过程,既是一个认识不断深入,教法日臻完善的过程,又 是一个以课题研究为载体,在转变教学思想、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素质等方面一举多得的过程。 课题份量和难易程度要恰当,博士生能在二年内作出结果,硕士生能在一年内作出结果,特别是对实验条件等要有恰当的估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