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近代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实证分析(1927—1936)_1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0466489 上传时间:2018-11-16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7.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近代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实证分析(1927—1936)_1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对近代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实证分析(1927—1936)_1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对近代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实证分析(1927—1936)_1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对近代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实证分析(1927—1936)_1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对近代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实证分析(1927—1936)_1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对近代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实证分析(1927—1936)_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近代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实证分析(1927—1936)_1(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本学科出发,应着重选对国民经济具有一定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的课题。课题具有先进性,便于研究生提出新见解,特别是博士生必须有创新性的成果对近代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实证分析(19271936)中国编辑。内容提要:本文对19271936年中国宏观 经济 运行中的主要变量做了数理的和数量的考察与描述。实证分析显示出:在这个时段上,国民收入正向影响货币需求,货币供给正向影响 市场 价格,市场价格正向影响 投资 ,投资正向影响国民收入。同时,本文在对 中国经济 史研究领域的某些研究程式进行观察和对现代主流 经济学 研究范式学习和思考的基础上,对经济史研究中的分析方法做了点滴探讨和归纳。本文认为,经济史研究应

2、符合经济学的 逻辑 和使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关键词:前提假设 逻辑推理 宏观经济运行 商品市场 货币市场近代中国是中国经济由传统生产模式向现代生产模式转化的 历史 时期,在该时期内,中国经济是怎样运行的,即各个宏观经济变量的相互关系如何,是中国经济史学界不容回避的问题。但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中国经济史学界受资料和方法的限制,对此问题几乎无人问津。对宏观经济运行实证分析的缺憾,极有可能导致规范判断的随意性,从而在整体上降低了中国经济史研究的科学性。众所周知,绝大多数的经济史研究是对既往经济现象中因果关系的研究。那么,怎样做这种因果关系的研究呢?可称得上方法的方法有若干种。我们认为,当代主

3、流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在逻辑方面是严谨的,在应用方面是可操作的。通过学习和思考,我们体会到,主流经济学的分析思路大致分为三个层次:前提假设逻辑推理 检验 结论。如同 数学 史和化学史必须用数学规律和化学规律研究, 音乐 史和 美术 史必须用音乐理论和美术理论研究一样。我们觉得,只有将 经济学理论 和分析方法用于经济史研究过程之中,才可能对既往经济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因此,我们认为,一些经济史家排斥使用经济学理论研究经济史的种种理由都是不合逻辑的。任何一种对某一特定时空经济现象的经济学解释,只接受两种支持或批判逻辑的和经验的。本文将从逻辑和经验两个角度对南京政府成立至全面抗战爆发前(19271936

4、年)的中国经济运行结构做初步分析,希冀得出与经济发展历程贴近的解释。本文之所以选择这一较短的时段,是因为受到已知经验(数据)的限制。因此,本文所用的“近代中国”一词实属大词小用,不得已而为之。于是,本文的结论只适用于这一时段,推广开来恐有问题。一、对近代中国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前提假设的抽象前提假设,也就是对我们要分析的问题所处的宏观经济 环境 的一种抽象。换言之,就是要首先分析清楚我们要考察的问题受到何种经济条件的制约或何种经济条件可资利用。这是我们在研究任何经济问题时应该首先考察的。是否存在一种不基于任何假设的经济理论?纵观卷帙浩繁的经济学说史文献,没有前提假设的经济理论是不存在的。也就是

5、说,没有任何一种经济理论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即任何经济理论都是相对正确的。在分析特定时空的经济问题时,为了使我们的结论更贴近事实,我们必须先来考察其宏观经济环境,从而抽象出没有太大遗漏的前提假设。例如。微观经济学一开篇就先做了两个最基本、也是最著名的前提假设稀缺性假设和理性人假设。基于这两项假设,经济学的研究开始了。如果稀缺性假设不成立,即各种有用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经济学的 成本 一收益分析就没有什么必要了;如果理性人假设不成立,即公众对自己的利益、效用均漠不关心,那么,经济学的全部微观基础几乎都消失了。又如,主流经济学的货币理论都 建筑 在一些公开的或暗含的前提假设之上。最重要的假设是:

6、资本市场或 金融 市场极为发达和完善,其收益率可用齐一的市场利率表达。在此前提假设之上,凯恩斯教授建立了著名的货币需求理论函数。建立于这个前提假设基础上的货币需求理论能否用于发展中国家的货币需求研究?这是我们一定要考虑的问题。从前提假设上看,发展中国家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宏观经济运行环境有很大的差异。因此,要建立某一发展中国家的货币需求理论函数,必须首先抽象出该国宏观经济的前提假设。在这方面,美 国学 者麦金农博士的欠发达国家货币需求理论无疑是一个楷模。麦金农博士对发展中国家的宏观经济环境做了不同凡响的抽象:1国内市场分割性严重,各经济单位所处的技术条件差异较大、要素价格不一、资产报酬率不等,

7、没有一种市场机制使之趋于一致;2资本市场不完善,不存在齐一的市场利率;3货币市场存在着“金融抑制”,投资以内源 融资 为主;4在一个时段内,货币与实际资本是互补品。我们将其与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对比一下便可知,宏观经济运行环境几乎处处相反。在上述前提假设的基础上,麦金农博士建立了发展中国家货币需求理论函数:(1)式中,IY为投资率,dI*为实际 银行 存款利率,且实际货币需求对所有变量的一阶偏导数均大于0。麦金农博士详细阐述了前提假设与理论函数各变量之间的经济学逻辑。从对凯恩斯和麦金农的思路比较中可以看出,有什么样的前提,就有什么样的结论;前提不存在,结论自然就消失了。这和数学理论中某一定理与其

8、充分必要条件的关系是极其相似的。应该说明的是,“假设”是我们抽象出的是主要情况,排除了次要的和极端的 社会 现象,为我们下一步的分析框定了区域。譬如说,现代经济学的理性人假设,是指绝大部分社会公众而言,排除了类似于传教士的经济学非理性人。前提假设对于一项经济研究工作是极为重要的。_ 参见麦金农: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版。 对近代中国商品巾场的分析,按照主流经济学的逻辑,无非是对总供给和总需求从事前不均衡到事后均衡过程的描述。我们首先做下列假定:1近代中国经济属需求约束型经济,即经济增长的动力在于总需求。相对于有效需求来说,供给方面问题不大。在正常范围内,有多大的有效需求

9、,就能呼唤出多大产量。2近代中国的国民储蓄主要取决于国民收入。3对于全国经济来说,投资的内源融资方式占主要地位。由于中国金融业不够发达、金融市场不够完善,大部分投资者必须首先是储蓄者。因此,对于国民经济整体而言,利率对投资的意义不大。在对近代中国的货币市场分析之前,我们先来做几个假定:1货币供给是不可控外生变量。直至1935年11月,中国实行的是银本位制,同时又不是产银国。因此,中国的基础货币量取决于国际市场银价决定的白银净流入量,在此基础上形成派生货币。币制改革后,中国的货币供给方可在一定程度上受当局控制。2社会公众的货币需求分为两个部分:交易需求(包括企业的营业需求)和贮藏需求(包括企业的

10、投资需求),前者用狭义货币M1代表,后者用准货币(MqM2M1)代表。3就全国而言,有价 证券 市场在经济生活中尚不占主要地位,有价证券收益率对货币需求无显著影响。因此,不考虑有价证券与货币需求的替代及相应的市场利率问题。二、近代中国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均衡逻辑推理逻辑推理过程更像一个数学过程,即用数学 语言 表述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绝大多数经济学家很少在逻辑推理环节上犯错误这显然是经济学的低级错误。因为,逻辑推理过程基本上就是建立理论函数的分析过程,而绝大多数经济学家受过良好的数学训练。诚然,经济分析工具不全是数学的,数学也不等同于经济学分析工具。但是,由于经济学研究中的大量问题是数量问题或

11、与数量有关的问题,因此,数学无疑是制造经济学分析工具最好的原料之一。以数学逻辑进行的推导比语言的描述要来得清楚、准确。如果某种现象、因素与经济数量无关,那么是没有一个经济学家对此徒耗精力的。例如,对某一种新产品该不该征税?这个问题的起因便是它影响了分配或再分配的数量,接下来似乎是规范的,即“应该是什么”的问题了。但一旦确定了应当征税,最后的问题就是税率是多少这种数量概念的确定。研究数量问题最好的工具显然应该是数学。应当说明的是,经济分析过程中,有许多人的、社会的不确定性或不可控性因素在其中干扰,与纯粹的自然科学过程有一定的区别。但这绝非是对数学方法的否定,而是对经济学人提出了掌握更高深的数学知

12、识的要求。聪明的数学家们从自然界和社会领域析出了一整套数学规律,需要聪明的经济学家把属于经济领域的规律还原回去,从而描述出与现实极为贴近的经济运行过程。中国(一)商品 市场 的均衡:IS曲线分析中国编辑。在需求约束型 经济 的假设下,我们运用凯恩斯 经济学 的思路对近代中国的商品市场做一简略的经济学描述。显然,总需求等于总供给的条件是 投资 等于储蓄。在开放条件下,总投资应等于国内储蓄加外国净投资,即I=SFI (2)_ 详见拙作经济发展中的货币需求,黑龙江人民出版社XX年版,第6164页。 (2)式中,I表示总投资,S表示国内储蓄,FI表示外国投资。我们所言的国内储蓄是经济学的大储蓄概念,即

13、除消费以外的国民收入:S=YC。在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的作用下,储蓄应该是收入的增函数,即在近代中国,投资的 融资 方式是以内源融资为主的。所谓内源融资,就是说,投资者的投资资金主要靠自己积攒。简言之,在 金融 市场不发达的前提下,大多数投资者就是储蓄者。同时,在总投资额中,大量的外国直接投资与中国的银钱业贷款利率之间的关系应该是较为微弱的。那么,近代中国投资者的投资热情与哪个经济因素关系较大呢?我们认为,在技术一定的前提下,应该是价格。这是显而易见的“供给曲线效应”,即产出是价格的增函数。这里需要讨论的是,厂商的投人品价格与产出品市场价格的走势和各自的变动幅度是怎样的。由于近代中国的 统计

14、数据比较缺乏,我们只好用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30年代所作的华北地区物价指数替代全国指数做一点分析。我们用批发价格指数代表厂商的投入 成本 变动情况,用零售价格指数代表产出品价格指数。从表1所列数据来看,除1931年外,两套价格指数的走势是基本相同的。同时,物价上升时,零售价格的升幅大于批发价格的升幅;物价下降时,零售价格的降幅大于批发价格的降幅。对于厂商来说,赢利是最主要的生产目的,于是,价格这个市场信号便是他们扩大或缩减生产规模的最佳参照系。表1 华北地区物价指数年份| 1926| 1927| 1928| 1929| 1930| 1931| 1932| 1933| 1934| 1935| 19

15、36批发|零售| | | |资料来源: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南开指数年刊1937年3月。既然产出是价格的增函数,于是,投资也是价格的增函数。对于以外源融资方式为主的企业而言(这部分企业的数量不大),在利率一定时,价格上升则降低了融资的实际利率,降低了成本,同样刺激投资积极性。另外,投资具有连续性,当年的投资发生额应与上年投资有关。最后,在中国的银本位制度下,外资流入虽与银汇价有关,但由于银汇价直接影响价格,二者是函数关系,所以舍弃汇率变量。综上,中国总投资的理论函数应为:根据上述 逻辑 分析,我们用解析几何图形对中国商品市场做一描述:在图1中,横轴右半部分表示国民收入、左半部分表示总投资,纵轴上半部分表示价格、下半部分表示储蓄加外国投资,各个半轴上的点均为正值。第二象限为总投资函数,曲线在横轴上的截距为上年投资的某种比例It-1。当It-1一定时,总投资是价格的增函数。但是,投资并非永远随价格的升高而增长。当发生了严重通货膨胀,价格升至某一点时(如a点),投资额不再上升。第四象限为储蓄函数与外国投资之和,曲线在纵轴上的截距为外国投资FI。当 FI一定时,SFI是国民收入的增函数。第三象限上是一条自原点射出的45线,曲线上的各点都满足I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