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舞钢市农作物良种补贴的思考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0466244 上传时间:2018-11-16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7.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舞钢市农作物良种补贴的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对舞钢市农作物良种补贴的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对舞钢市农作物良种补贴的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对舞钢市农作物良种补贴的思考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对舞钢市农作物良种补贴的思考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对舞钢市农作物良种补贴的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舞钢市农作物良种补贴的思考(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本学科出发,应着重选对国民经济具有一定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的课题。课题具有先进性,便于研究生提出新见解,特别是博士生必须有创新性的成果对舞钢市农作物良种补贴的思考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农作物良种补贴力度,对小麦、玉米、棉花、水稻4种作物实行良种补贴,这对全市优质作物品种推广和增加农业总体效益起到了积极作用。优良品种的补贴在加快全市农作物新品种推广,提升全市农业发展潜力的同时,更成为越来越多农民抓好农业生产的首选,推动全市良种覆盖率迅速提升1-2。1 舞钢市农作物良种补贴的主要做法 领导组织体系健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此项工作,为确保良补项目高效运作,市政府成立了以分管副市长为组长,相关部门负责同志

2、为成员的良种补贴领导小组,在市农业局下设办公室,同时成立了技术指导小组和项目督查小组,并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方案,各乡镇也都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明确责任,狠抓落实。1.操作规范在操作上,严格按照上级的文件要求,做到了规范、公平、公开、公正。一是明确了每个作物34主导品种作为补贴品种。二是制定了项目实施方案,规范操作程序与措施。三是精心组织扩大宣传,在新闻、报刊、网络上及时发布品种信息。四是严格核实良种补贴种植面积。五是组织农业科技人员深入乡村开展科技培训与技术服务,推广优良作物品种。1.良种良法相结合为了确保良种发挥应有的效益,积极发挥科技人员包村技术优势,在项目区广泛开展培训、印发技术规程“明

3、白纸”、开辟电视“专栏”和农技咨询热线等技术服务;积极开展粮食“万千百”高产创建示范活动,积极推广农业实用技术,强化科学管理,充分发挥良种的增产效益。取得的成效农作物良种补贴项目的顺利推进,有力地助推了舞钢市农业生产水平的稳步提升。XX年,舞钢市粮食生产实现了十连增。具体表现为“一增两高”:一是优质粮食面积增加,良补面积突破万hm2大关;二是优良品种覆盖率稳步提高;三是单产、总产大幅提升,实现了历史性跨越。良种补贴工作存在的问题几年的良补工作给舞钢市的农业生产注入了强大的活力,有效提升了该市的农业生产品味,稳固了农业的基础地位。但是联盟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偏差与问题。 政策宣传仍然存

4、在盲区少部分农户认为良种补贴就是种粮直补,只要种粮就给补贴,根本不知道只有购买优质作物品种,才能享受到补贴的政策。3.良补品种筛选难,主导品种不突出农业生产是处在自然条件下的弱势行业,受自然环境及当年不确定气象因素制约,很难筛选出适应多种气象条件下的“全能”品种,即便表现很好的品种,一旦遭遇灾害年景,一样会遭到一些农户的责难。3.认识不到位认为只有农户才是补贴主体,违背了谁种补谁的良补宗旨。舞钢市是河南省土地流转的试点县,土地流转面积占全市耕地面积的近30%,种粮大户多。但仍有个别乡村干部,把本该由流转大户分享的良种补贴,平均分配给了农户。现在土地流转趋势越来越明显,不种地的家庭享受了补贴,而

5、真正种地的流转大户却没有,这与中央的良补政策不符。3.技术服务跟不上,很难体现良种良法配套由于直补更加重视补贴农户,良种补贴也越来越偏离良种推广和良种良法配套的初衷。在现实的良补工作中,由于县乡农技力量的不足,农技推广体系基层缺失,导致农业实用技术在推广普及上存在盲点,很难形成良种良法的配套。良种补贴工作的建议 加强政策的宣传与引导加强宣传引导,提升广大干群对国家良补政策的认知,切实增强做好良种补贴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维护农民的切身利益,把好事办好。4.完善品种选优体系科学合理确定优良作物品种,同时积极开展优良品种宣传推介,引导广大农户合理选用优良品种,明确主导品种3。更加注重良种推广和良种

6、良法配套,从而提高农民素质和种田水平,最终达到农民持续增收。4.提高认识,强化监管建立完善的良补监管机制,良种补贴政策要公开、公示。坚持谁种补谁,不种不补原则,杜绝平分主义,切实维护种粮农户利益4。4.健全农技推广网络,切实搞好技术指导为了切实提高项目的组织化水平和技术到位率,确保良种良法配套推广到户,实现优质高产高效。各级农业部门要认真抓好技术培训与推广工作,通过层层举办技术培训班、专家技术讲课、送科技下乡、开展科技入户等形式,切实把配套栽培技术落到实处。要认真抓好小麦、玉米、水稻高产创建活动,细化方案,明确责任,实化措施,科学管理,提高广大农民科技种粮水平5。4.切实搞好农业保险,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农业是弱质产业,极易受到自然、市场以及技术等风险的制约,针对这一特点,要借鉴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农业保险的做法,积极创造条件让农业保险及时介入作物良种补贴项目中去,使农业保险成为政府保护和支持农业发展的“稳定器”。课题份量和难易程度要恰当,博士生能在二年内作出结果,硕士生能在一年内作出结果,特别是对实验条件等要有恰当的估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