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学科理论的新探索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0457319 上传时间:2018-11-1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9.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声乐学科理论的新探索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声乐学科理论的新探索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声乐学科理论的新探索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声乐学科理论的新探索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声乐学科理论的新探索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声乐学科理论的新探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声乐学科理论的新探索(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本学科出发,应着重选对国民经济具有一定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的课题。课题具有先进性,便于研究生提出新见解,特别是博士生必须有创新性的成果声乐学科理论的新探索传统的歌唱技术 理论 与 方法 ,大多建筑在经验基础上,随着 时代 的 发展 、 社会 的进步,经验式教学愈来愈显现出它的局限与弊端。青岛大学 音乐 学院声乐教授刘九思吸收嗓音 科学 的新成果,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和科学 研究 ,提出了以发声器官“五大机能运动”为核心的新发声理论和“心象机能”新发声训练法,笔者认为它是、新发现,希望能引起声乐同行对声乐学科理论更多的思考。 一、“五大机能运动”的歌唱发声理论的科学性 美声学派从诞生至今已有400

2、年的 历史 。其间,歌唱发声的训练方法不断地发生着变化,特别是西班牙声乐家、声乐理论家玛努埃尔加尔西亚发明喉头镜以来,许多人都在探索歌唱发声的科学理论和新方法,“生理心理结合训练”的“找感觉”“找位置”的训练方法,逐渐成为声乐教师主要使用的方法。这种方法从本质上并没有脱离“经验主义”的窠臼。由于人们对歌唱发声的全貌没有科学、明确的认识,也因每个人发声感觉的不同,而造成这种训练方法在使用上的差异,出现了各种不同的观点,如“声音的支点在胸口”“声音的支点在小腹”“声音的支点在后腰”“声音位置在眉心”“声音位置在面罩”“高音的位置在脑后”等,甚至出现门派之争,什么“前面唱法”“后面唱法”“关闭唱法”

3、“咽音唱法”等。更有甚者把感觉当机能、把感觉当成终极目的,颠倒了感觉与机能的正确关系。声乐学科迫切需要建构具有学理价值并能切实、有效地指导歌唱实践的、科学的发声理论。“五大机能运动”理论把发声器官正确的机能运动概括为“喉头、声带主动激起音头”“气息均匀输送控制音长”“声带改变机制调节音高”“声道伸展调节母音音色”“喉口收缩调节高频音色”。同时指出“五大机能”不仅每一机能要正确运动,相互之间还须协调配合才能发出正确、优质的歌唱声音。笔者认为它较全面、科学地揭示了歌唱发声的运动 规律 。长期以来我们坚信和使用的都是“气息主动冲击声带,声带被动振动发声”的理论,刘教授一反传统观念,提出了喉头、声带主

4、动向下激起音头,气息与其配合的观点,是大胆的、新颖的。他认为,每个音符在演唱时,都应包含两部分:音符开始的瞬间为音头,音头之后的部分为音长。因此,每发一个音包含两个机能运动,即喉头声带主动激起音头后应迅速放松,转为气息的输送,靠声带肌弹力与“贝努力效应”共同作用控制音长。在一个接一个音符的演唱中,两种机能运动就应这样正确地交替进行。传统的“气息主动,声带被动”说由于强调气息的主动冲击,容易形成声带的超负荷及用不科学的“逼迫性”呼吸歌唱,而“喉头、声带主动激起音头”,发音的主动权在喉头、声带一方,呼气只与之配合即可,这样一来声带闭合的肌肉与牵拉喉头向下的一组肌肉容易找到与气息力度的平衡关系,获得

5、理想的音头力点。当喉头、声带主动激起音头后迅速放松,又能使均匀输送的气息在通过闭合的声带时,获得最佳的声带振动。这样发出的声音,不仅轻松、响亮,而且具有颗粒性特点。因此,这是最理想、最科学的发音机能运动状态。这样,一来可很好地消除长期以来的关于呼吸与发音方法的争论;二来解决了学生在歌唱时,由于气与声协调配合不当而造成的气僵、气冲、漏气、喉音、晃音、鼻音、挤卡音等一系列关于呼吸和发音的 问题 。其实,许多歌唱家、声乐 教育 家都在实践中发现了声带主动激起发音的现象。声乐教育家王福增的“喉头向下挡气吐字发音法”、民族声乐教授金铁霖“喉下贴字”说、吴其辉歌唱家“声带憋住”的观点等等,都与刘教授的观点

6、略有相似之处,但由于“气息主动”学说的根深蒂固,限制了人们在理论上的深入探讨,刘教授强调并提出“喉头、声带主动激起音头”“气息均匀输送控制音长”的机能运动,笔者认为是较真实、全面地揭示了歌唱时气息与声带作用,以及声带振动发音的运动规律。换声的技术目标是自如、正确、无痕迹地转换声区,使各声区声音均匀、统一。如何磨平“换声点”,使声区顺利转换而无痕迹,音域能高能低,音色均匀统一,这是歌唱者梦寐以求的。传统的“换声法”有“母音转换”法、“关闭”法、“掩盖”法等等,主要强调共鸣调节的作用。单纯地调节共鸣并不能真正解决声区转换和统一的根本问题。因此刘教授特别强调声带的机制转换和声道与喉口做动态的调节来完

7、成换声的技术。他训练学生时,随时启发学生的“心象”,让学生做声带、声道与喉口机能的动态调节,特别是在不同的声区里转换了声带的机制,“声带改变机制调节音高”“声道伸展调节母音音色”“喉口收缩调节高频音色”,使声区的转换变得十分容易,并得到统一的声音。笔者通过亲自体验感觉这样的换声技术易学好懂。 二、“心象机能”发声训练法的实效性 刘教授“五大机能运动”理论构建下的“心象机能”训练法,也叫“圈、点、线”训练法。即运用“圈、点、线”的心象调节发声机能。“圈”是调节喉咙打开的心象;“点”是调节喉头、声带主动激起音头,声带转换机制及收缩喉口的心象;“线”是调节气息输送控制音长的心象。刘教授归纳了训练的十

8、个要求:“圈”要开,“圈”要松,“圈”要变,点着唱,“点”要深,“点”要小,“点”要变,“线”要细,“线”要松,“线”要动。用这十个要求可调节“五大机能”每一机能的正确运动。在训练“圈”“点”“线”三者配合练习中,刘教授又 总结 了十个训练要领:“圈”大“点”小,“圈”扩“点”缩,开“圈”点“点”,“点”要点在“圆”的圆心上,“点”变“线”“线”接“点”反复进行,“点”用力“线”放松交替进行,保持“点”多小、“线”多细,迅速点“点”、迅速放松,“点”“线”永远包在“圈”里,开“圈”、点“点”、拉“线”。这十个训练要领形象具体地调节了正确运动着的“五大机能”是如何相互协调配合的。 按照上述十个要

9、求和十个要领训练学生,容易获得发声器官“五大机能”正确而协调的运动状态。因此,这样的训练进展快、质量好,而且不易出现反复,成绩比较稳定。同时,“心象机能”训练法能够充分挖掘人的歌唱潜能、 发展 人的歌唱能力。例如:声带属于不随意肌,不易感受,更不易调控。“心象机能”训练法可通过心象来调节声带的机制,并使之自如转换。一般说,声带要做边缘振动,并不断减少振动面积才能扩展高音,但学生却很难掌握。刘教授在训练女声唱高音时,常要求学生发出像鸡一样的鸣叫声。这样学生就很轻松地掌握了唱高音时声带做局部振动的高难动作。再如,喉头、声带主动向下激起的动作,一般人是无感觉的,即使动作做对了,往往自己也无感知。刘教

10、授通过让学生做点“点”练习,很快能让学生找到感觉,经过一段时间的巩固,喉头、声带主动向下激起就可变成有意识的动作。然后再通过“我开圈、他点点”的训练提示,使打开喉咙和声带主动激起的动作成为两个相互不干扰的独立运动,经过反复练习使这种正确的发声状态成为下意识的行为,使活的歌唱乐器在不断的调节中高效运行。这种训练的优点是:歌唱肌体调节技术变成了下意识的行动,避免了歌唱者肌肉的紧张,歌唱发声的一切肌肉行为成为 自然 协调的下意识的行为。“心象机能”训练法能够用“心象”调动“机能”,使歌者达到激情歌唱的最高境界。 三、声乐集体训练课的可行性 每个人的发声毛病是千差万别的,因此,声乐教学只能上一对一小课

11、。已有的集体课达不到教学的质量,较多流于形式。刘教授以自己的 科学 理论 和实践,做出了有力的回答以集体练声为特点的声乐集体训练课是完全可行的。他提出的“五大机能运动”的歌唱发声理论,抓住了歌唱发声的共性 规律 。用刘教授“五大机能”理论来看每个被训练的对象,各式各样的发声毛病和 问题 ,并不是“千人千面”没有规律可循,实际上都是围绕“五大机能”运动所出现的。有的学生的发声是表现为某几个机能运动正确,并且相互配合得当,可谓“足”。而另外的机能运动的不正确,或配合不当,表现为“缺”。虽然每个学生“足”“缺”不一,问题的轻重不等,但万变不离其宗,要想发出高标准的正确的歌唱声音,都必须使“五大机能”

12、全部正确而协调地运动。刘教授抓住了歌唱发声的运动本质、基本规律,亦即抓住了歌唱发声的主要矛盾、关键问题。“抓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刘教授通过精选出的、相互具有有机关系的“心象”,主动地、全面地、正确地去调节“五大机能”的运动,使学生“足”得以扬,“缺”得以补,不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标本兼治,重在治本”。“心象机能”发声训练法的基本原理,在于”心象”为调节“机能”服务这一关键,可以说是“治本”的训练 方法 。他运用“心象”使集体练声的学生,逐步做到每一个机能状态正确,并且,不断提高学生对发声器官的主动调节能力、支配控制能力和协调配合能力。他通过声乐集体课训练出来

13、的学生歌唱能力强、歌唱水平普遍保持了较高水准的整齐,这是非常难得的。笔者通过课堂教学和期中 考试 的观摩客观地认为:“心象机能”发声训练法能够较好地实现声乐集体课质量与效率的统一。教学改革的真正力量、改革的智慧在一线教师。刘九思教授“五大机能运动”的歌唱理论,可以说是、新发现,有理论、有方法、有手段、有效果。笔者相信“五大机能运动”的歌唱理论,将有助于我国声乐学科理论向前发展。 参考 文献 : 1刘九思.走向科学的歌唱 艺术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XX.第77页88页.2王福增.声乐教学笔记.人民 音乐 出版社,1986.第7页22页.3潘乃宪.声乐实用指导.上海音乐出版社,1996.第5页. 课题份量和难易程度要恰当,博士生能在二年内作出结果,硕士生能在一年内作出结果,特别是对实验条件等要有恰当的估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