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新化学课程编制的整合设计研究_2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0457158 上传时间:2018-11-1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5.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础教育新化学课程编制的整合设计研究_2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基础教育新化学课程编制的整合设计研究_2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基础教育新化学课程编制的整合设计研究_2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基础教育新化学课程编制的整合设计研究_2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基础教育新化学课程编制的整合设计研究_2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基础教育新化学课程编制的整合设计研究_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础教育新化学课程编制的整合设计研究_2(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本学科出发,应着重选对国民经济具有一定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的课题。课题具有先进性,便于研究生提出新见解,特别是博士生必须有创新性的成果基础教育新化学课程编制的整合设计研究 摘要: 对编制基础 教育 新化学课程的整合设计的探讨,可以从化学课程观的整合、化学课程目标的整合、化学课程 内容 的整合三方面来进行。探讨发现:课程整合可以在制约和 影响 课程 发展 的诸多要素间进行综合平衡,更好地服务于以提高人的 科学 素养为主旨的 现代 课程改革。 关键词: 化学课程;课程编制;整合设计 Abstract: In order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new idea of cu

2、rriculum reform of basic education, we need to make an exploration into the integrated design of the new chemistry curriculum from the three aspects: curriculum outlook, curriculum goal and curriculum content. It is found that curriculum integration can make an overall balance among a great deal of

3、key elements which restrict and affect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nd better serve the modern curriculum reform with the aim of improving peoples scientific quality. Key words: chemistry; curriculum making; integrated design 课程整合是基础教育课程编制中正确处理“ 社会 、学生、学科知识”三者关系的重要指导思想。我们这里讨论的是基础教育化学课程的整合,以更好地理解新一轮基础教育课

4、程改革的理念,课程编制的目标、内容选择、呈现方式、教学设计的内涵和本质。 一、化学课程观的整合 课程观是人们对课程的基本看法,回答“为什么要设置化学课程,有什么价值”“化学课程的要素与结构是什么”“课程教学中人的地位如何”等基本 问题 。课程观支配着课程的设计、实施,关系到学生的发展。 化学课程是学生相关生活经验的集合 20世纪初,以杜威进步主义教育为代表的现代教育,针对赫尔巴特的传统教育的课堂中心、课本中心、教师中心,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主张学校的教学科目要以儿童自身的社会活动为中心,让学生“从做中学”“从经验中 学习 ”。 1 在杜威看来,“经验”具有生长价值,教育就是“经验

5、的不断改造或改组”,只有个体亲身的经历才称得上学习,通过学习,外在的知识才能转化为自身所有,这就是经验。课程就是让受教育者体验各种各样的经历,以实现自身的变化和发展。在经验课程观支配下的化学课程的特点是:课程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和设计;课程强调采用学习者实验、实践的形式来实施,突出学生的实践体验;学生是课程的组织者和参与者,体现学习者的主体角色。从教学心理而言,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个性全面参与,这比理性知识认知过程更广泛。然而它的弱点也显而易见,那就是:难以实现教育全面发展的目标,处处强调学生直接实践,教学内容又缺乏内在联系和系统性,教学时间的有限性与要求学生系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矛盾更加突

6、出。 化学课程是化学学科的基本结构 20世纪5060年代,美国学术界许多人认为“生活适应”的功利主义教育导致课程内容落后,课程没有反映20世纪科学所取得的成就,因而强烈要求改变课程的功利性倾向,转而培养美国的“精英”。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布鲁纳倡导的以“学科结构运动”为先导的结构课程论。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一书中强调: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与其说单纯的掌握事实和技巧,不如说是教授和学习结构。 2 强调课程要反映学术领域的基本结构,教学应着重传授各门学科特有的基本概念、基本 理论 和过程。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出现了著名的CBA、CHEMStudy等学科中心课程,这些课程目

7、标起点高,理论艰深、抽象,元素知识比重很小,不太注重联系社会生活实际。从这两种课程的代表作化学体系化学一门实验科学来看,实际使用的人很少,因为这种课程所陈述的知识过于学术化,学生不能适应,所以这种课程理念到了20世纪70年代便在一片“回到基础教育”的呼声中消失了。 3 “学科基本结构”课程理念对我国也产生了一定影响,70年代末中学化学教科书是以物质结构为主线的逻辑体系来组织的,抽象而艰深的内容多了,联系社会生活的内容少了,过于强调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过于注重使学生牢固地、系统地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强调为升入高一级学校的学习打基础,与大学内容相衔接。在这种课程观指导下,学生是知识的容器,

8、是课程内容的接受者,教师是课程的说明者、解释者,教学评价过于关注学生的认知结果,且以有多少考分来衡量。其实,绝大多数学生几乎都承认:在这种课程观指导下学的那么多的化学知识,并没有多少可用来处理并决策生活和工作中的思路和行为。 回归人的素养课程观的“知识与经验”的整合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世界课程改革并没有像20世纪60年代那样大张旗鼓,但却在冷静地面对知识 经济 时代 给教育的挑战。 3 人们开始思考基础教育如何培养新一代走向社会,培养适应信息技术和终身教育发展的高科学素养的现代人。而课程始终是学校教育改革的核心,因此,人们开始对上述两种课程观进行反思,认为无论从重视学生的存在、学生经验和

9、活动的价值方面,还是从重视知识和理性的发展方面,以及强调课程作为学生自我实现的中介和手段方面,上述两种课程观都各有其不可或缺的培养现代人的课程价值的一面,它们应该走向融合、互补。如平纳、格鲁梅特就认为课程不能局限于系统化的书本知识,而要关照个体作为“具体的活生生的存在”的“生活经验”, 4 学生对课程的学习是依照自己的“履历情景”、自我的生活经验和生活连续来理解课程教科书的文本。格鲁梅特特别提出:课程要向学生告知关于我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集体的经历。然而教科书呈现的文本及其教学,其过程的真实情况往往被概念化所掩盖,没有把社会、生活世界的东西提供出来让学生去经历,接受真实体验。因此,生活经验及

10、其知识概念的重构,便成为课程专家所追求的目标。 5 可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课程观在发生整合性的转变,这个转变综合考虑了制约课程发展的知识、社会、学生这三个基本要素,从关注学生未来生活的需要或为升学做准备转向重视现实的实践与实验,关注体验,实现知识与现实社会、生活的沟通,从“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转向“谁的知识最有价值”。例如,1983年由美国化学会主持、国家科学基金会资助,历时4年经50余所中学试验的ChemCom 6 课程包括了社会中与化学有关的化学问题:“我们需要的水的供给”“保护化学资源”“石油”“理解食物”“化学、大气与气候”“健康:你面临的危险和决策”等等。每一个问题皆以学生耳闻目睹

11、的社会生活现象入手,引入化学概念、原理,然后实验和实践,合作、讨论交流,发现 规律 ,最后, 应用 于社会问题决策。这种课程内容的构建体系,其实质是沿着“人的生活人的现实生活人的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的沟通展开,因而能激发学生学习,有效增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这正是新一轮化学课程编制所需要借鉴的。我们要顺应时代的发展,顺着“化学知识与现实社会、生活的沟通”的思路审视和建构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过程与 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体现核心理念,实施以人为本的化学科学素养课程观。 二、化学课程目标的整合 课程目标是在课程理念指导下,受课程观所支配,并直接制约着学生现在和将来生活的课程内容的选

12、择和组织的基准。因此,如何设计好满足学生现实生活的需要并构建实现可能生活需要的化学课程目标,是课程性质的重要体现。 化学课程要回归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 科学源于生活。教学要促进学生有效的学习,造就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世界各国普遍的做法是,课程内容要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或好奇心。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开始,这就要求课程必须回归生活。1984年英国科学教育协会提出SATIS。该计划指出 7 :我们每个人生来就对组成这个世界的一切事物具有好奇心,一些人终生都保持这种好奇心,而另一些人则因为所学的科学离他们日常生活经验太远,科学课程中充满着与个人以后的生活无关的和过多的学术内容,而失去

13、了这种好奇心。所以课程内容要为学生提供接触生活和解决生活中各种实际问题的必要空间。化学是一门中心的、实用的和创造性的科学。 8 化学在改进住房、家庭陈设品、服装、食物供应、医疗保健、生活质量以及国防、运输乃至执法等方面都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可以说化学无处不在;化学以其自身的发展规律,极大地推动、渗透着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到各个学科领域。因此,化学课程回归现实生活,有着独特的优势、广阔的前景。关键是要充分利用这个“空间”,发掘社会现实生活中的化学要素,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选好基本内容,在广泛的生活和社会背景下,使化学知识与技能相

14、互渗透,实现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和开放性。 化学要为未来可能生活做准备 学生对“未来的可能生活”充满期望,这种期望具有自我实现目标的内在价值。化学为学生未来可能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因为化学作为在原子、分子水平上 研究 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在解决人类面临的环境、能源、材料、健康等问题,提高人类生存质量,使人与 自然 和谐相处,保证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有着巨大的潜力,这就要求学习者珍惜和把握学习的机遇,竭尽全力去发展自己,完善自己。这正是教育作为发展人,影响人的内心世界和内在潜能的意义所在,也是基础教育阶段开设化学课程的意义所在。因此,化学课程应在化学科学技术社会现在发展的

15、趋势的基础上,考虑选择相关的化学问题或主题,充分吸收化学发展的新成果、新方法,建构化学基础知识与技能,注重相关学科知识的渗透,让学生在实践和应用中去发展化学创新思维,以形成终身学习能力、实践能力。 现实生活与未来生活的整合 化学课程如何在“回归现实生活世界”与“为未来生活做准备”之间架设起桥梁,这是课程目标整合设计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化学课程特别是义务 教育 课程,从 研究 学生身边的化学现象开始,能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想得到,体验到现实生活中化学的存在和它的意义,这样做,作为学生的主体与作为 学习 对象的客体,在教学活动中,才能发生积极的相互作用,学生的主动性得以发挥,这正是建构主义教学

16、理论 所要求的。心 理学 家皮亚杰把主体的动作主客体的相互作用看作是一切经验和知识的源泉。他既反对纯粹来自感官经验的经验主义,也反对知识来自纯理性的理性主义,他认为“知识基本上就是建构” 9 ;因此,化学课程在“回归现实生活世界”与“为未来生活做准备”之间所建构的“桥梁”,应摒弃传统认识论视知识为客观真理的概念,代之以“可行性”,又将知识看作一种解释,一种假设。由此看来,在化学课程中对于现实生活中提出的化学现象、化学事件,我们不能就事论事地让学生进行现象观察、直接的解释或给出现成结论,而要着眼于创造一种真实情境,提供背景知识,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发现和提出 问题 ,进行 科学 假设或猜想,用科学的 方法 和实验、实践,验证假设,从多方面揭示隐含的化学知识、概念和原理,理解结论的过程与方法,认识知识对 社会 、现实和未来生活的价值,从而体现课程立足于学生适应 现代 生活和未来 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