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无为到有为谈无用设计的理念与哲学思想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0426962 上传时间:2018-11-1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无为到有为谈无用设计的理念与哲学思想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从无为到有为谈无用设计的理念与哲学思想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从无为到有为谈无用设计的理念与哲学思想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从无为到有为谈无用设计的理念与哲学思想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从无为到有为谈无用设计的理念与哲学思想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从无为到有为谈无用设计的理念与哲学思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无为到有为谈无用设计的理念与哲学思想(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本学科出发,应着重选对国民经济具有一定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的课题。课题具有先进性,便于研究生提出新见解,特别是博士生必须有创新性的成果从无为到有为谈无用设计的理念与哲学思想1 “无用之用”从“无用”到“有用”的功能转化“无用之用”,出自庄子人间世篇。意思为没有用的用处,才是最大的用处。庄子与弟子走到一座山脚下,见一株大树:其粗百尺,高数千丈,直指云霄;其树冠宽如巨伞,能遮蔽十几亩地。庄子忍不住问伐木者:“请问师傅,如此好大木材,怎一直无人砍伐?以至独独长了几千年?”伐木者似对此树不屑一顾,道:“这何足为奇?此树是一种不中用的木材。用来作舟船,则沉于水;用来作棺材,则很快腐烂;用来作器具,则容易

2、毁坏;用来作门窗,则脂液不干;用来作柱子,则易受虫蚀,此乃不成材之木。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有如此之寿。”听了此话,庄子对弟子说:“此树因不材而得以终其天年,岂不是无用之用,无为而于己有为?”庄子又曰:“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却不知无用之用也。”体现了庄子无为的辩证思想。“无用之用”非无用,物的无用性表现为三个层面:“无”意味着不具备某种属性,所以显得没有价值;“无”意味着原有功能的消失,即损坏了的物或者失去功能的物;“无用”意味着将有用之物予以隐藏和收敛,使有用之物处于持存状态。“无用”是从“属性消失”无用意义向“收藏、敛起”有用意义

3、的转换,只有完成这一方式的转换,“无用之物”的意义世界才彰显出来。一句话概括就是:小有小的用处,大也联盟有大的用处,大小物件只是用处不同,并没什么有用无用之别。“敛其锋芒、韬光养晦”即道出了无用之大用的人生智慧。体现在设计上,展现物的属性、功能及用的价值,避免过度设计及用完即丢的消费习性,实现环保、永续设计;体现在管理上,就是“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各种东西凡有可用之处,都要尽量利用,指充分合理利用资源,一点不浪费;每个人都可以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所有才华与能力,不管是人还是物都达到最大限度的“尽”其所能。“无为之为”从“无为”到“有为”的哲学思想无为而治是道家的基本思想,也是其修行的基本方法。无

4、为而治的思想首先是由老子提出来的。老子认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并强调“无为才能无不为”。所以,无为而治并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要靠万民自我实现无为无不为。 无为,顺应自然变化不妄为。“道法自然”,即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无为即自然”是老子哲学的基本观点。无为即“不为物先,不为物后”,遵循事物的自然趋势而为,顺乎自然以为治。所以老子说:“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道德经的哲学理念:无为其实就是无主观臆断的作为,无人为之为,是一切遵循客观规律的行为。无为,就是顺应自然科学合理的作为,因而也是积极的作为。凡

5、事要“顺天之时,得人之心”,而不要违反“天时、地性、人意”,不要凭主观愿望和想象行事。所以说:“天道无为,顺其自然趋势而为,无亲无疏,无彼无己也”。无为就是能放的下,有所不为。只有有所不为才能聚集精力有所作为,这就是道家的执一、贞一、守一的思想,是一种生命的智慧。老子“道”的学说,就是对宇宙万物的形而上的把握。它的宗旨,不在玄远的空洞世界,而在生活的实践之中。哲学培养的是一种思考能力和看问题的角度,是一种情怀,教人如何思考。对于个体而言,它提供了人安身立命的基础;对于国家而言,则是一种正德厚生、臻于至善的智慧。2.而治,执一修行设计之道无为的境界是谦卑者修行的境界;是顺应万物,以顺其和。自然和

6、谐的语言与行为表达,是通往成功的必由之路;是圣人教化世人守弱、不争、快乐,达到“无为”,后世为政者推以为“修养生息”之道。设计是对自然的一种表达方式,是对万物的一种哲学思考,是对人生和社会的价值创造。设计是学而知其乐的乐舞生活,设计是无为而治、执一守正的修行之道。“大有作用”从“有用”到“无用”的价值体现庄子的“无用之用”是说“无用”才真正“有用”。譬如说,一棵大树被砍伐了,于是它的生命就结束了。但它为什么会被砍伐呢?正是因为它对人来说有用啊。如果不是它粗壮的树干对人们有用,它就不会被砍伐,这就是“无用之用”。功能体现价值、形式为内容服务,展现功能是事物“有用”与“无用”意义的逻辑基础。功能设

7、计就是按照产品定位的初步要求,在对用户需求及现有产品进行功能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对产品的功能系统进行概念性构建和创造性活动。所有人都在追求有用,做个有用的人,做个有用的物件,买个有用的东西。是否有用,已成为我们做事的前提,但眼前有用和未来的价值往往不同,我们想做些眼前未必有用但以后会更有价值的事,想把人们眼中无用的东西变得有用,让人们不再以当前是否有用,作为价值的判断和取舍的原则。价值从不在物件本身,而在使用的人。抛开功能,珍视物件存在的价值,存在的合理性就是事物价值的体现。正如“无用”服装品牌的设计师马可所说:“衣服就是皮肤之外,跟皮肤最亲近的一层东西,它的价值在于情感的传递和表达,在这个意义

8、上,所谓的流行、时尚都是不重要的。”所谓“无用设计”是一种新的设计理念,是设计师对于设计创造价值的探索,它提倡设计将无用转化为有用,并赋予产品意义,进而影响消费者对价值的认知,强调设计该如何为个人、社会及整个地球的永续未来创造出价值,将无用重生利用,延伸至永续性设计。坚持真诚的设计,穿透设计的本质,超越装饰进入心灵境界,传达产品的核心价值,演绎绿色、环保、时尚的设计。“大有作为”再从“有为”到“无为”的设计方法哲学体现世界观、设计体现方法论。“少即是多”的减法设计及“无用设计”让设计活动大有作为,可以通过强调那些看似无用的构想,能够转化成有计划的、富含想象力和有意义的设计或者产品。使“无用设计

9、”成为一种研究、探讨现代消费者对于价值的再认知,以及设计如何影响认知的哲学思考和实践活动。“减无”是日本品牌“无印良品”的两大特征,无印良品在包装与产品设计上皆无品牌标志,在日文中意为无品牌标志的好产品,本意是“没有商标与优质”,其产品以人为本等理念,注重纯朴、简洁和环保。产品类别以日常用品为主,笼盖从牙刷到汽车等各种产品。商品应有尽有,而且品牌不断地延伸。遵循统一设计理念所生产出来的产品无不诠释了“无印良品”的品牌形象和“物有所值”的口号。它的产品拿掉了商标,省去了不必要的设计,简单到只剩下原本质料和产品功能本身,还物品以本来面目,将使用者从对外在的浮夸和对流行的追捧中解放出来,达到一种更接

10、近于内心自我、更接近天然的最基本状态,并以平实的价格还原了商品价值的真实意义。并在似有若无的设计中,将产品升华至文化层面,与其说无印良品是一个品牌,不如说它是一种生活的哲学。“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以禅为理念的无印良品,也正符合禅的“无牌胜有牌”与“品牌无穷制延伸”的悖论和品牌发展特征。正如惠能禅师所说的禅“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念为宗”,“无”是一种“无意向、无希冀、无欲念”超然万象的大境界。对于一个提倡“无”的品牌和设计的主张,无论其是功能上“无用”还是品牌上的“无印”的追求,反倒容纳更多的内容。即所谓“少即是多”,其中哲理可见一斑。再从“无为无不为”到“无用无不用”的禅宗境界因为无为,就

11、像一个空杯子,没装东西,当然就装得下万物,此为“无不为”。若杯子要装东西,则不能容下万物,此为“无为”;因为无为,但要集中精力,攻击某一点。一攻即破,所以又是“无不为”。其实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看似没有什么作为,但却不可缺少;看似什么都行,却可能门门懂,样样瘟,所以要学会专攻。修行领悟老子“道”的宇宙观,“道”的本性是“常无为而无不为”,“道”对于宇宙万物是“侍之而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就道生成万物、成就万物而言,道是“无不为”的;就道对于万物“不辞”、“不有”而言,道又是“无为”的。所以说,这是“无为”与“无不为”的有机统一。也可以说,天地万物的生成与存在,皆是“无为也而无

12、不为”的。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无须精心去处世”,这才是真正的做人与处世,设计也是如此。“从有用之物,到无用之材,再无用无不用”设计之道不可言传,不说而说、说而不说,教外别传、直指人心。结语无用设计理念的产生是社会发展与人类认识水平提高的产物,充分认识无用的思想、掌握无用的设计,不仅仅能更好地创造设计和产品的价值,同时,也是一种绿色的消费观。在资源生态化及以人为本的设计时代,物尽其用、人尽其才,从无用至有用的转换与表达,其哲学与禅宗意味值得我们进一步思索和践行,进而推动社会可持续和谐发展及消费价值观的本质回归。课题份量和难易程度要恰当,博士生能在二年内作出结果,硕士生能在一年内作出结果,特别是对实验条件等要有恰当的估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