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制度转变角度浅析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0426597 上传时间:2018-11-16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8.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制度转变角度浅析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从制度转变角度浅析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从制度转变角度浅析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从制度转变角度浅析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从制度转变角度浅析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从制度转变角度浅析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制度转变角度浅析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本学科出发,应着重选对国民经济具有一定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的课题。课题具有先进性,便于研究生提出新见解,特别是博士生必须有创新性的成果从制度转变角度浅析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引言进入二十一世纪第二个十年以来,许多人越来越明确的认识到过去那种不计环境境况的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要协调好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不仅要关注“清洁技术”的创新和应用,更要关注制度方面的引导,引导企业、政府、公民等主体合理有序地参与其中,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一、制度转变政治制度对于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中的主体而言,大致可以将其分为三类:监督者、管制者兼被监督者、被管制者兼被监督者。最终的目的是实现三者

2、之间的良性互动,实现环保与经济的协调发展。简单说来,要在整个系统中实现良好的互动,需要管制者有效的管制的权利,被管制者有接收管制、依法约束自己可能对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的行为,监督者依法有效地对管制者、被管制者进行监督,促使其依法办事;三者之间在市场经济背景下相互协作,共谋发展。然而,现实情况又必然较理想模型复杂,例如监督者的权力过于弱小,很难实行有效监督。需要让公民、公益组织等第三方拥有足够宽容、有效的意见反映机制,增加他们对于政策制定的影响力。可是不得不提到的是,我国目前联盟对公益组织仍然管得较紧,采用的仍然是登记主义,由民政部门来负责,一个新兴的组织要成立会在程序上遭遇相当多的困难。目前来

3、说,企业是三方之中最缺乏环境保护内在动力的一方,因为遵守环保规则往往意味着增加支出成本,使它们在市场经济竞争中处于不利位置,这就需要管制者做出政策性的转变,比如对于采取“清洁技术”的企业给予经济上的奖励、税收上的优惠或者对率先使用清洁能源的企业提供必要的无息贷款等等,利用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措施去引导,而不是采用过去的惩罚性机制。经济制度环境经济制度是在市场经济框架下各方为了更好地得到想要的效果所必须遵守的准则。我们这方面的规则还处于不完善的状态,突破规则获得利益的诱惑往往大于可能付出的代价。环境管理制度。它是指作为拥有行政权力的机关运用引导性或强制性的经济手段来进行管理的体系,直接对资源利用、

4、污染可能、生态变化进行规制。它的健全与否决定了环境资源是否在生产、交换、分配、消费领域实现有效的配置。其内容应该包括:排污登记、排污许可、排污限期制、目标责任等等。环境资源产权制度。环境资源产权的明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能否确认各行为主体的权利义务范围,给它们可以预期的结果,应当具有的内容如环境资源产权的归属、保护、交易、后果等。环境资源再生制度。环境资源再生制度是指社会生存和发展赖以持续的自然环境的再生产。其应该包括环境资源再生产的组织制度、总量控制制度、考核制度、责任制度等。通过各方协同,能够根据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安排产业结构和经济规模,主动采取各种环境资源再生产的措施,保证从资源的开采,到资

5、源的工业加工再到投放到市场上迎接市场检验的整个过程都处在一个平衡点上,防止竭泽而渔。环境经济法律制度。这是环境保护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的重要保障,体现在三方面:一是经济领域的与环境资源保护的立法;二是环境经济执法,包含实施与保障体现;三是环境经济有关法律实施执行的监督机制。加强环境经济法律的立法工作,使我们的行为有法可依;让环境经济执法进一步到位,体现环境经济立法的权威性,向整个社会宣誓彻底贯彻环境优化的决心;对整个动态过程加以全方位的监督,增加这一套制度的透明度,从而取信于社会公众。只有不断从这些经济制度上对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进行规范和约束才能够充分发挥各方的优势,协调发展。文化制度关于文化制

6、度的转变是最难快速见到效果却也是最能发挥公民主观能动性的方面。长期以来,通过媒体的宣传,人们环保的自觉意识在这十几年以来有了显著的提高。随着人们平均寿命的不断延长、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一个干净、优雅的环境带给自己的直观感受。所以,相对而言,人们对糟糕的环境的容忍程度也会不断变低。近年来,我们可以发现过去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发展地方经济、提高当地就业率而引进“大企业”的思维方式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垃圾焚烧厂、大型石油重工项目等工程的“落户”的难度也越来越大。保护生态环境,尤其是居民周边的环境,从而提高生活的质量逐渐作为一种普世价值被人们所接受,进而形成了一种内生的文化约束力,在无形中制约

7、着一些致使环境恶化的不利因素。笔者认为,只有继续将我们的环保政策、制度放到可以让人们日常所见之处,支持环保公益组织扩大其影响力,促使人们的公民意识提升,实现经济与环保的平衡。这点类似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他们正是依靠环保组织影响力的扩大,提高公民环保意识,实现了两者协调发展。在美国的环保运动中,虽然企业失去了一些创造“棕色”就业岗位的可能,但也创造了很多“绿色”就业岗位,实质的社会整体效益并未降低。因此,我们也没有必要只着眼于因为保护环境而可能损失一部分低效率的岗位的负面影响上,我们更需要提前做好环境公益组织的铺垫,创造一些更高社会、经济效率的岗位。当然,这样的决策既需要勇气也需要智慧与毅

8、力,我们可以向拥有这一套完整制度的发达国家学习。二、总结对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曾经有过经典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然而,该假说也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不是必然矛盾的,两者在经历一定的发展阶段后可以实现和谐统一,只是其中的关键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探索。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协调处理的根本之道还是在于通过制度创新破除体制障碍,进行环境保护及综合性的政治、经济、文化改革,既能做到提升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又能做到创造一个清洁、健康的生态环境,真正实现人类本身的可持续发展。课题份量和难易程度要恰当,博士生能在二年内作出结果,硕士生能在一年内作出结果,特别是对实验条件等要有恰当的估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