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市场成熟形态的探讨——江南地区市场研究的学术史回顾_1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0420706 上传时间:2018-11-16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1.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传统市场成熟形态的探讨——江南地区市场研究的学术史回顾_1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中国传统市场成熟形态的探讨——江南地区市场研究的学术史回顾_1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中国传统市场成熟形态的探讨——江南地区市场研究的学术史回顾_1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中国传统市场成熟形态的探讨——江南地区市场研究的学术史回顾_1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中国传统市场成熟形态的探讨——江南地区市场研究的学术史回顾_1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传统市场成熟形态的探讨——江南地区市场研究的学术史回顾_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传统市场成熟形态的探讨——江南地区市场研究的学术史回顾_1(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本学科出发,应着重选对国民经济具有一定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的课题。课题具有先进性,便于研究生提出新见解,特别是博士生必须有创新性的成果中国传统市场成熟形态的探讨江南地区市场研究的学术史回顾中国传统 市场 是近年来 中国 经济 史坛的研究热点,江南市场是其最高发展形态的表现,更受学者青睐。“江南”地域范围具有较大的伸缩性,通常是指明清八府一州之地,包括今南京、镇江、常州、无锡、苏州、上海、嘉兴、湖州和杭州9市。李伯重对此作了科学界定:这一范围的江南地区具有 地理 上的完整性,在其外部有天然屏障将它与毗邻地区分隔开 编辑。来,其内部是一个自然生态条件相对统一的地域,还同属于太湖水系,各地相互发生紧

2、密的联系。这个地区在人们心目中是一个特定的概念,由于长期的 历史 发展导致该地区内部经济联系的紧密与经济水平的接近,被视为一个与毗邻地区有显著差异的特定地区。当然,由于它不是正式 行政 区域,所以明清人的使用也比较随意,造成某种混淆不清。自宋以来,江南一直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一文考证,江南进士占明清全国15,其中拥有明代状元的14和清代状元的半数,三鼎甲往往为江南人囊括。清代江南重赋原因的探讨、明清江南重赋问题述论全面探讨了江南重赋现象及其社会经济影响。卜国群试析明代苏松地区的田赋量考证,明弘治年间苏松两府以相当于全国144或159的耕地,承担着国家19左右的税粮。)在中国传统经

3、济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该地区的文献记载之盛也是其他地区所望尘莫及的。因此,在以往数十年的海内外中国经济史坛上,这一地区享有特殊的地位,既是重点又是热点,研究成果之多,水平之高,也超乎其他地区研究之上。明以前的市场研究,由于资料有限,专门侧重于江南地区者不多。李伯重唐代江南 农业 的发展涉及 农村 市场,刘兰兮宋代江南市场初探对明以前江南市场作了开拓性的考察,龙登高宋代东南市场研究对江南为主体的两浙区域市场作了重点论述。而明清时期江南市场的研究,自8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佳作迭出,精彩纷呈。本文希冀对这一热点、重点领域的学术史回顾与 总结 ,对江南市场史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尤其是对中国传统市场

4、的认识的提高有所裨益。一、市场发展的经济背景江南 人口 、控制增长,以保富裕:清代前中期江南的人口行为。)、田亩等基本经济数据。李伯重综合学界成果作出估计,人口:1620年为XX万,1850年为3600万,从事农业的农户分别为310万户、530万户。劳力分别为620万人,1060万人。万历时江南农田数为4500万亩,可作为明清耕地总数。李伯重对江南农户经营方式的演进与社会经济的发展作了别具一格的探讨,取得突出的成果、“男耕女织”与“妇女半边天”角色的形成明清江南农家妇女劳动问题探讨之二。在明清时期江南水稻生产集约程度的提高、“桑争稻田”与明清江南农业生产集约程度的提高等文中,李伯重揭示了江南农

5、业集约化经营的演进,劳动与资本的投入,在蚕桑业超过水稻生产。农业经营重心从集约程度较低的生产部门向较高部门的转移,经济作物种植的扩大,使得整个农业生产集约程度有较大提高。在“人耕十亩”与明清江南农民的经营规模一文中,他指出,“人耕十亩”这一农户经营规模的标准模式的出与普及,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人地比例的变化只是次要的原因。他还撰有英文专著AgriculturalDevelopmentintheYangziDeltea,1620-1850,McmillanPress1996。),限于篇幅,这里仅引用其计量分析的成果。户均耕地明清分别为亩、亩,清代前期接近户均十亩。明末江南水稻亩产量为16石

6、米,清中期为23石米。关于农户经营方式及其对江南经济与市场的影响,不少学者都有研究。,史建云从棉纺织业看清前期江南小农业经济的变化,丛翰香论明代江南地区的人口密度及其对经济发展影响,朱子彦论明代江南农业与商品经济,清代江南经济发展实况蠡测,项文惠明清杭嘉湖地区农业经济结构的演变。)值得一提的是,美 国学 者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经济运用蔡雅诺夫的小农经济理论和西奥多舒尔茨的理论,创造性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和体系,其内核过密化经营的思想对农村市场的研究颇有启发。该书1992年由中华书局出版中译本后,在国内产生较大影响,引起广泛讨论。洪焕椿对明清江南经济发展作了全方位的考察,他的长篇论文明清时

7、期长江三角洲城乡经济的发展及特点全面分析了长江三角洲社会经济发展的八大优势和特点,认为从嘉靖到乾隆,江南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等各方面都产生了新的变化,出现重大的历史性转折。他的另一长篇论文明清江南农村的综合型产业结构和市镇经济的兴盛总结了明清江南农村传统经济的优势:以农为主,农副相兼,农工相兼,农商相兼,把农村经济推向农、工、副、商相结合的综合发展道路。范金民明清杭嘉湖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化、清前期苏州农业经济的特色等文认为,江南农村经济结构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商业性农业得到较大发展,市镇的发展程度与当地经济成正比。陈忠平论明清江南农村生产的多样化发展提出,粮食生产以外多种内容生产活动、种植业以外多

8、种行业生产活动的多样发展,导致江南农村生产走向综合化、专业化、商品化的趋势。蒋兆成对明清杭嘉湖社会经济作了综合研究,其专著明清 杭嘉湖 社会 经济 史研究涉及 农业 经济与生产力、土地制度与经营方式、赋役制度、官私手 工业 及城镇与商业经济等多方面内容。江南地区水陆 交通 的发达在全国首屈一指,这是江南 市场 发展的重要条件,学者对此都有足够的评价。陈学文明清时期江南的商品流通与水运业的发展,以不甚为人熟知的日用类 编辑。书中商业书的有关记载,勾勒明清江南的水陆路程,尤其是水运业的发展及其对商品流通的影响。江南经济发展具有自身的特点,也存在其 历史 局限性,李伯重相继对明清江南的燃料、木材、铁

9、、造船业等进行了逐一剖析,明清江南地区造船业的发展,明清江南社会生产中的铁与其他贱金属,明清江南生产工具制造业的发展及其特点等。),得出发人深省的结论。江南使用的传统燃料主要有薪炭、芦苇、秸、煤。燃料供应的紧张,决定了江南工农业生产只能是一种低燃料消费的生产,如纺织业、奢侈品及工艺品生产等,并对工农业生产各方面带来重大的消极影响。木材供给的有限对江南造船业、 建筑 业的制约也十分明显。明清江南对铁与其他贱金属的消费较之以往并未出现明显的增加,也看不出有任何增长的迹象与可能。人均铁消费量之低,说明铁仅能勉强维持简单再生产及供日常生活所需,即使在传统时代也是较低的消费水平。其严重匮乏对于当时江南社

10、会生产总资本的有机构成低下、工业分散、劳动力相对过剩、商人资本无出路、科技进步缓慢等现象的产生与存在,无疑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把没有煤铁工业视为明清经济成长的致命弱点和不能像西欧那样顺利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不无道理的。二、消费经济与要素市场江南具有较高的消费水准。方行清代江南农民的消费作了精当入微的分析。在农户每年生活消费的支出中,粮食支出约占55,副食支出约占21,食物支出共占生活消费总支出的76,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民一种温饱型的消费水平。生活消费支出高于生产消费支出是又一特点,农民的生产投入,仅占农民口粮支出的13左右。生活资料的自给半自给也是江南农民消费的特点。李伯重则考证江南粮食消费人均每年石

11、,其中明代米石,清代米3石,1620年和1850年江南稻米消费总量分别为6600万石、10800万石。19世纪中叶江南稻米输入约为1500万石。王家范对明清江南消费经济进行了探讨,明清江南消费风气与消费结构描述一文认为,明清江南存在突出的高消费现象,同时也伴随大量的低消费。在高消费结构中, 政治 性与奢侈性的消费比重畸高,消费结构具有传统的病态特征,消费行为仍保持着传统的等级性与政治性色彩。在明清江南消费性质与消费效果解析一文中,他考察了明清江南最低生活消费标准,对江南突出的高消费行为的政治经济影响作了探究。孙竞昊明清江南商品经济与消费结构关系探析论述消费对商品经济的影响体现于如下几个方面:

12、人口 压力所造成的消费需求结构,消费主体、消费水平、消费品结构、消费行为结构、奢侈性高消费风气等。王春瑜论明代的江南园林考察江南园林具有商品化和消费 文化 的特点。关于要素市场,洪焕椿明清苏州城镇手工业作坊和劳动力市场、清代前期苏州手工业工匠的货币工资和罢工斗争等文,探讨了江南雇佣劳动力的来源、工资状况与矛盾斗争,认为苏州城内已出现一个自由买卖的劳动力市场,为数相当可观。而孙竞昊明清江南劳动力市场结构与性能探析则认为,明清江南的劳动力市场发育得很不成熟,不具备近代意义的劳动力市场的结构与性能,关键的原因在于劳动雇佣关系没有冲破前 资本主义 生产方式的束缚。郑志章明清时期农业雇工经营的利润问题推

13、算江南农业雇工利润率,明清之际为30,清末为25。罗仑明清之际嘉湖地区雇工经营的生产力比较,认为雇工经营的土地,单位面积产量较之佃户经营有成倍增长。马学强试论明清江南社会经济“内变迁”与劳动力转移也涉及到相关问题。江南土地市场也较发达,一般学者是把江南结合全国各地的情形进行分析的。一些学者则从土地制度方面对土地市场有所涉及。,明代江南民田的数量与科则,蒋兆成论明代杭嘉湖的官田。)章有义康熙初年江苏长洲三册鱼鳞簿所见提出,人们设想的地主土地所有制支配下地权不断集中在必然性值得怀疑,长洲地主与农民占地的比率,近三百年一直稳定在6535。马学强明清江南城镇房地产交易与地权问题,则论述了市场中一个为人

14、所忽视的问题:城镇房地产与地权交易的特殊性。三、商品市场与远距离贸易明清江南对全国经济产生重大影响的商品棉花、棉布与丝绸,分别有两项突出的成果,这就是徐新吾主编的江南土布史,范金民的江南丝绸史。其他学者的相关论文也富有价值。江南土布史是一部史料集,但短小的“编者按”精彩纷呈。在考察鸦片战争前上海地区棉纺织手工业和土布商业后,着重分析了棉布手纺手织的分离过程,即洋纱挤代土纱、洋布排斥土布的过程。该书下编还汇录了江阴、常熟、常州、无锡、苏州、慈溪、平湖、硖石等地的土布史料。该书对鸦片战争后我国棉花、土布年产量的推算是迄今为止最有份量的计量分析。该书虽然侧重于近代,但对传统时代不无参考价值。棉花棉布

15、的生产与市场,研究颇为深入。何泉达明代松江地区棉产研究考证松江地区棉花种植面积仅占耕地面积的。侯杨方明清上海地区棉花及棉布产量估计提出异议,认为已达到了一半,这也高于吴承明、徐新吾等学者的估计。刘秀生清代棉布市场的变迁与江南棉布生产的衰落,从全国棉布的生产和销售考察江南棉布生产衰落的必然性,指出其原因不在于外国机制棉布的排挤,而在于棉布业技术水平的停滞,棉布市场不是建立在社会分工基础之上的。张海英明清江南地区棉布市场分析,从棉布的生产与流通、三类市场主体的活动入手分析,也认为建筑于全国市场需求的支持与政府军事需要及赋税征收的变相刺激基础之上的江南棉布业的发展,缺少与之相应的生产技术为后盾。当江南棉布市场最终走向衰落时,也使江南商品经济失去了腾飞的机会。他还撰有明清江南市场棉花市场分析(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 1992年第2期)。此外的论文有,段本洛论明末清初苏松地区的棉纺织手 工业 、张忠民鸦片战争前上海地区棉布的国内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