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代的流浪作家——艾芜——浅析艾芜以云南为题材的流浪作品_1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0415195 上传时间:2018-11-1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3.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30年代的流浪作家——艾芜——浅析艾芜以云南为题材的流浪作品_1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30年代的流浪作家——艾芜——浅析艾芜以云南为题材的流浪作品_1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30年代的流浪作家——艾芜——浅析艾芜以云南为题材的流浪作品_1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30年代的流浪作家——艾芜——浅析艾芜以云南为题材的流浪作品_1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30年代的流浪作家——艾芜——浅析艾芜以云南为题材的流浪作品_1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30年代的流浪作家——艾芜——浅析艾芜以云南为题材的流浪作品_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0年代的流浪作家——艾芜——浅析艾芜以云南为题材的流浪作品_1(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本学科出发,应着重选对国民经济具有一定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的课题。课题具有先进性,便于研究生提出新见解,特别是博士生必须有创新性的成果30年代的流浪作家艾芜浅析艾芜以云南为题材的流浪作品论文 关键词:艾芜云南流浪作品创作论文摘要:艾芜是一个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写作的一位左翼作家,在他的大部分作品中展现得几乎都是“流浪者”的人物形象。作品中流露的是流浪的所见所闻所感,充满了人世的辛酸与悲苦。当然,作为一个流浪的人儿,云南就与他结下了不解之缘,也成了他创作的绝佳题材,创作出了具有独特 艺术 魅力的南行记。本文将从艾芜以云南流浪经历为题材的作品出发,围绕他的所见所闻所感从宏观上解读、理解云南风俗并探索

2、其作品的艺术特色。30年代的流浪作家艾芜是 中国 现代 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左翼作家之一,他的一生创作十分丰富,与好友沙丁一起被誉为“左翼双壁”。然而,在大部分的作品中最有代表性也最具艺术魅力的应属南行记。南行记以自己在云南流浪时期的亲身经历为基础,以云南的风土人情为基调,把自己的流浪经历与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的生活相融合的具有云南特殊文化背景的南行系列小说,是作家理想与现实,心灵与社会的矛盾的产物,是现代文学史上“流浪小说”的典型。一部伟大的作品始终与作家自己的某一特殊的经历是分不开的,只有这样作品的感情才是最真挚的,才能吸引更多的读者的眼球。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艾芜那坎坷的流浪经历是不可能有

3、这么丰富的流浪小说的。相反,也许我们现在看到的艾芜就是某一 哲学 流派的大家。就像他说的那样,他决心走文艺这条道路是经过漫长而艰难的选择的。因为在那长途跋涉的旅途中,他的包袱里始终装的是梁漱溟的东西文化及哲学、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吴稚晖一个新信仰的人生观和哲学观以及一些 经济 学、社会学之类的书籍。可以说是流浪,是云南改变了他的文化路,为此有必要对他的这段经历做一个认识。艾芜的云南缘艾芜一生三次南行到云南,作为一个流浪的人为什么多次南行到云南呢?用他的话说是“新的变化太吸引人了”。在想到漂泊中,艾芜深情的写道:“我自己,由四川到缅甸,就全用赤脚,走那些难行的山道,而且,在昆明,在仰光,都曾有过

4、缴不起店钱而被赶到街头的苦况的,在理是,不管心情方面,或是身体方面,均应该倦于流浪了。但如今一提到漂泊,却仍旧心神向往,觉得那是人生最销魂的事。为什么呢?不知道。这也许是沉着的苦闷,还深深地压入我心头的缘故吧?”艾芜之所以不断地流浪,不断漂泊,不仅是生活的所迫,不是单纯的为吃而痛苦的忧愁。“流浪”是一种追求和寻找的象征,是自己美好梦想的执着追求。正如他的诗:“江水呵,慢慢流,流呀流,流到东边大海头,那儿呀,没有忧!那儿呀,没有愁!”“这儿呀也没有忧!这儿呀也没有愁!”“也许是沉着的苦闷,还深深地压入我心头的缘故吧?”对于“赋性沉默,在大庭广众中一般不露声色,但每涉及革命,已能考虑问题,还常有独

5、到见解。”1的艾芜这苦闷究竟是什么呢?艾芜在创造社郭沫若等人的思想影响下,他对学校越来越不满意,与他所喜欢的创造社的那些思想比较起来,学校让他感到促狭和沉闷。再加上受蔡元培劳工神圣的文章的影响,凭着自己对“劳工神圣”的简单认识,他相信半工半读可以实现,于是放弃了成都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学习的机会。而且当时家庭经济也日益衰落,眼看自己的北京大学梦也渐自破灭,在这种情况下他凭着自己有增无减的勇气和傻气,想依靠自己的双手,自己的努力走到世界上去,寻找新的生活之路。然而,更为现实的也是他流浪的最重要的原因却摆在眼前。当艾芜十一岁时,还沉迷于三国演义水浒传七剑十三侠中的英雄人物的崇敬时;狂热的做着自己的英雄

6、梦却又无法阻止自己满脑袋的对英雄的幻想时。父母却积极的给他寻找未婚妻,此时的他还是一个懵懂的少年。尽管在他眼里“未婚妻”“老婆”在他当时的脑海里始终没有弄明白过,还心里暗暗的想“你们说的老婆跟我有什么关系”2但是仍然逃不掉订婚那一节。这种旧式婚姻的厌恶和憎恨在后来的成长过程中艾芜也无数次的反抗过,提出过退婚的要求,可想而知这无疑是在浪费时间,父亲是根本无法容忍的,直到上了四年的师范学校后,父亲提出“哪年毕业,你就哪年结婚!”的要求时才彻底的激起了他的反抗,情绪也更加的复杂起来。一方面,自己不愿意结婚但又害怕伤了那姑娘的心,毁了人家,面对这种情形就愈加的苦闷,唯一的办法就是离开,“像吉普赛人似的

7、,到处漂泊”3去寻找半工半读的机会,于是走向了荒野,去寻找生命的意义,去寻觅理想的家园。正如鲁迅所说的那样“想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找别样的人们。”1925年夏天艾芜到了云南曾写信给父亲说:“我要在他乡异国流浪十年之后,才能转回家去。”十年转眼过去了,仍然没有如期而归,却是“我还打算再埋头苦苦用些年功夫。”1925年的秋天,他流落到云南昆明的街上,上了人生哲学的第一课,用他的话说:“这是我最难忘的一课,也是任何大学所不能授予的一课。”4寻找新生,走到世界上去,走到自己理想的家园去,便成了他第一次南行的目的。1961年九月他又开始了第二次南行,同行者有沙丁、林斤澜、刘真等。到1981年,艾芜应云南

8、人民出版社邀请开始了第三次的南行,这一次与他同行的有高缨等。“这两次南行除了要重温第一次南行的坎坷经历外,更重要的是为看看新的生活所带来的变化,是为了今天,为了明天,为了新的现实需要和创作目的。”5所以,艾芜才在南行记续篇序言中说:“解放前所谓瘴气吓人的地方,现在都已成为人间的乐园,人人向往,喜欢游历的了。一切压迫、剥削、蹂躏与侮辱、一去不复返了。由于这些新的变化太吸引人了,太感动人了,我觉得,只是走马观花是不行的,必须深入下去,了解更多的东西。”在这两次南行之后,艾芜深刻的感觉到云南边境“各地参观访问”他感到感慨万分,解放前与解放后的对比使他非常激动。这是因为新的变化,作家的流浪为他后来的南

9、行记续篇的云南生活、风俗、人情的描写更为真实、生动。可以说,他的南行记与南行记续篇是云南人民 历史 的见证。二艾芜的创作艾芜的创作是一个艰辛而痛苦的过程。决心走文艺这条路是他深思熟虑的结果,原本流浪途中始终装的只有旧衣服和一些哲学书。例如:梁漱溟的东西文化及哲学、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吴稚晖一个新信仰的人生观和哲学观以及一些经济学、社会学之类的书籍。在流浪的途中“成天只与饥饿做了朋友,在各街各巷寂寞的巡游”还极其地羡慕“三口吃完一个烧饼”的叫花子,不切实际的幻想饱吃肥肉汤、干牛肉、辣椒酱卖草鞋,到处说谎,最后得了20个铜板还省着用,曾几次被店主人驱逐出门。但是困难并没有让他放弃,相反在“每一条骨

10、髓中,每一根血管里,每一个细胞内,都燃烧着一个原始的单纯的念头:我要活下去!强烈地想着:至少我得坚持到明天,看见鲜明的太阳,晴美的天空。”6因为流浪他的创作被称为是“墨水瓶挂在颈子上的写作”。由四川到云南,云南到缅甸艾芜一路上总带着书、纸和笔、一支用细麻绳吊着的墨水瓶。不管是在小客店的油灯下还是大树绿荫下,他总是把墨水瓶挂在脖子上,纸铺在膝盖上就开始了写作,甚至在抬滑竿期间,饭都没得吃的情况下,还借小店的灯光看书。为此还被店主敲诈,多亏了同伴老何和老朱的帮助才逃过一节。在无法写作的条件下也忍不住不写作,在景颇族居住的山中,结束了5个月的辛苦工作,走下缅甸的八莫平原,住在伊洛瓦底江边一家苦力店里

11、时,晚上点一支蜡烛,就伏在地板上开始写新诗,这样艰难的条件对于艾芜来说却是他最高兴的一夜,最快乐的一夜,也是最难忘的一夜。正是生活的辛酸赋予了他这样的一颗赤子之心,使自己的经历成了很好的写作素材,把理想与现实,心灵与社会的纠葛交织在一起形成了自己最伟大的创作。三作品中关于云南风俗民情的展示云南作为一个少数民族众多的省份,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在艾芜的南行记系列小说中被多处描写到。民族服饰是一种文化的象征。在艾芜的作品中“腰上悬着一把齐头的长刀,脸儿天然的带有不驯之气,嘴里含着槟榔,嘴唇血红,头上缠着黑布帕子。”的就是景颇族人,而“尽是黑牙齿”的就是傣族人。傣族人又称摆夷,是艾芜在云南西部第一次遇

12、到的。作品透露出“傣族人的饭全是冷的,蕨叶和野菌煮成的汤,以及干笋是微温,一竹筒淡黄菜叶子汤,一小包用树叶包着的油炸知了,大家蹲在地上,用手做筷子。”这便是饮食文化。气候也是云南的一大特色。“气候令人感到兴味,让人怀念不已。”“城外蚕豆花开,油菜发绿,群山环绕小小的山谷,到处是春天的花香和野草的芬芳,夏日的人们裸背躺在凉席上午睡。”“夜烧松明火,照室红龙鸾”的惬意。夕阳落上,夜色迷茫,每家每户照明用的既不是洋油灯也不是煤油灯,而是“松明”。走在街道上到处弥漫着松的气味,在这烟雾缭绕,灯火通明的夜晚,这里的人们似乎不欢迎一个陌生人,让他很难在此留宿。也许是云南人的保守和小心翼翼怕遇到坏人,小偷、

13、土匪,所以才接连几次被拒之门外。“其实,我们是很喜欢客人的,为啥不到我家去敲门呢?”一个酒摊上醉了酒的客人说。同样的情形在南行记续篇序言中,艾芜这样写道:“我们住过傣族人的竹楼,住过哈尼人的茅屋,也住过景颇人的山寨。他们都像亲人一样接待我们,说出他们的心里话。一个40多岁的哈尼人,讲到解放前奴隶主曾把他的妻儿抓去做奴隶,自己跑到国外去过漂泊流离的生活,就在我们面前伤心痛哭起来。我们对他们,不能不引起极大的同情和热爱。我们住过边界上的傣族寨子,离外国地方只有几十公尺远。傣族干部那种保护的热忱也是极其让人感动的。”这就是所谓的云南人火热的心,火热的情。山歌是青年男女们传情达意的一种独特方式,有着悠

14、久的历史文化传统,至今仍然保存着。例如“三位大嫂过河西,中间那位是我妻,头上金簪是哥打,肚中娃娃是哥哩。”如果遇到一个厉害的女人就会这样回唱“三位大嫂过河来,中间那位是你奶,头上金簪是爷打,肚中娃娃你投胎。”7 “粗人”“野人”掩饰下的纯朴。“小偷、扒手、强盗、流浪汉、偷马贼、私烟贩子、赶马人、抬滑竿的、盐贩子”他们都是没有“正式”职业的流浪者,是另类的“群体”。私烟贩子老陈说“我卖鸦片烟就是卖鸦片烟,并没有说我在卖灵芝。”这是一种坦率与真诚。山峡中的“野猫子”在离开时,给“我”留下三个银圆,是一种善良的表现。同时“粗人”“野人”是黑暗的社会现实下的受害者,与冷酷麻木的社会现实的鲜明对照,不平

15、等的反应。对于社会的麻木不仁,艾芜却很巧妙的运用了反衬的手法。例如对一般诚实的劳动人民的描写“你们才最懂得这月光,没有辜负这月色。在你们这里,才是最平等的,没有因高房大屋而自傲,也没有因矮房破屋而自卑,大家平等的躺在一起,以蓝色星空为帐,青草黄花为床,享受了最大的平等的快乐。”四流浪作品的 艺术 特色南行记所描述的地域是人迹罕至的穷乡僻壤,大多是以黑暗的社会现实为背景来描述社会底层人民凄惨的社会生活,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主干,把“我”与那些弱小人民相融合的产物,手法多样,艺术色彩丰富。真实。采用第一人称“我”的口吻来叙述,抒发自己的爱和恨,痛苦和悲愤。而这种强烈的感情是与被压迫,被剥削和侮辱的劳

16、动人民是紧密相连的,也是对劳动人民的热爱的一种表达,是对社会现实的真实反映。这种真实在南行记的序里说“那时也发下决心,打算把我亲身经历的、看见的、听过的一切弱小者被压迫而挣扎起来的悲剧、切切实实的绘了出来。”从他流浪于昆明街头,食不果腹,整天为吃不饱而奔波,又几次被好心的人相助及对云南风俗的描写中,处处是现实,是真情的表白,仿佛就像自己置身其中。善于发掘社会底层的卑微的弱者的纯洁的心灵和美好的品德。通过展示底层人物生活环境的恶劣引起的命运悲剧反应他们对光明的执着追求和强烈的求生愿望。瞎子客店中店的主人父子两都是瞎子,儿子天生失明,但他始终盼望着光明快点到来,为了寻找到光明他心甘情愿的干店里的活,耐心的等待着能医治好他的眼睛的那个医生的到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