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总结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0383308 上传时间:2018-11-1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5.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陶渊明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陶渊明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陶渊明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陶渊明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陶渊明总结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陶渊明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陶渊明总结(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为了适应公司新战略的发展,保障停车场安保新项目的正常、顺利开展,特制定安保从业人员的业务技能及个人素质的培训计划陶渊明总结陶渊明名言及其含义理解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归去来兮辞东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回家去吧!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呢?既然自己的心灵为形体所役使,为什么如此失意而独自伤悲?我悔悟过去的错误不可挽救,但坚信未来的岁月中可以补追。实际上我入迷途还不算远,已觉悟到现在的做法是对的而曾经的行为是错的。船在水上轻轻飘荡,微风吹拂着衣裳。向行人

2、打听前面的路,只觉得遗憾晨光朦胧天不亮。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五柳先生传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戚戚:忧虑貌。汲汲:急于营求的样子。这两句大意是:不忧虑贫贱,不追求富贵。人首先要谋生,但不能为活着而生活。所以不该得来的富贵,不能热中于追求;置身于贫贱之中,也大可不必为此忧愁不休。这两句可用于表现安于清贫的清高人格。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1见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欣欣:草木茂盛的样子。涓涓,水流细微的样子。这两句大意是:草木葱茏,欣欣向荣;清泉涓涓,蜿蜒而下。这两句描写了作者辞官归隐后所见到的山村景象。草、木、清泉,这些本是极常见到的景物,但由于作者心情愉快,热爱自然风光,因而这

3、些十分普通的景物,在诗人笔下都充满了生命力,给人以喜悦、明快之感。可用以描写山村风光。倾壶绝余沥,窥灶不见烟。咏贫士见晋陶渊明咏贫士。沥:液体的点滴。这两句大意是:倾倒酒壶没有一滴剩酒,看看炉灶没有一丝炊烟。此名句以记实的写作手法,通过生活中典型而微小的细节表现诗人无衣无食,难以为生的贫士生活与尴尬,冷落的现实处境。两个细节,一个空倒酒,一个空看灶,通过一个“绝”字传神。无论是字面上的“绝”字,还是字里含的“空”字,都是表现这种家中景况的绝好形式。一“倾”一“窥”两个动作,写出人物穷窘又无可奈何的心态,使人物形象如在目前。所以,我们说,陶诗看似随手拈来,淡而又淡,其实颇具匠心,意蕴极深。人生归

4、有道,衣食固其端。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见晋陶渊明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生:指生计。归:归趋。道:常理。固:固然。端:开始。这两句大意是:人的生计归结于一种不变的道理,衣和食固然是这种常道的发端。穿衣吃饭,是人类生存的最起码的条件;无衣无食,生且不能,何论其它!所以古人认为“民以食为天”,“民以衣食为本”,陶渊明的这两句诗,说的就是这种道理。2可用以说明丰衣足食是人生的合理要求,进而表明发展生产、繁荣经济的重要。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杂诗十二首见晋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二。掷:抛弃。获:能够,骋。指实现壮志。这两句大意是:日月飞速抛弃世人而去,即使有远大志向,也没有驰骋壮志的机会。陶渊明生

5、逢“真风告逝,大伪斯兴”的时代,到处存在着欺骗与虚伪,面对着世界,他“欲言无予和”,只能“挥杯劝孤影”,在隐逸与饮酒的孤独生括中以沉默的方式来回答。联想到自己少学琴书,游好六经,希望大济苍生的志向,更感到日月飞逝,岁月蹉跎,发出“有志不获骋”的感叹,这是压抑与不甘的心灵的躁动,是人的自我实现本能的流露。诗文质朴冲淡,感情十分强烈,别具一番风格。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杂诗十二首见晋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一重(chng虫):再。这两句大意是:年富力强的阶段一旦过去,就再也不会重来一次;早晨这段宝贵的时间,无论如何不会在当日再次重复。此句采用直言其事的手法阐述切莫蹉跎岁月的道理

6、。“不重来”、“难再晨”直言相劝,试图通过最直接、最坦率的方式给人以警示,使人及时自勉,奋发努力,有所作为。这种表现手法,不仅使文风显得简洁、自然,而且给人以坦诚相见的强烈印象,反而比刻意雕琢修饰更能收到劝诫的效果。3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拟挽歌辞三首见晋陶渊明拟挽歌辞三首其三。山阿:山陵。这两句大意是:死去有什么关系,无非寄身山陵与自然化为一体罢了。此条写诗人对生死的达观。诗人一生崇尚自然,纵浪其中,不畏不惧。在他看来,生是主观能动地与大自然交合,无论生死都在自然之中,所以死也就不值得大惊小怪了。这种轻松愉快地去迎接死亡的旷达人生观,与汉诗所表现的畏惧死亡形成了鲜明对比。同时我们也可看出诗

7、句在旷达之中带有朴素的唯物论思想和正确认识人生的因素。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杂诗十二首见晋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二。无予和:无人与我相应和。这两句大意是:想交谈却无人与我应和,举杯劝酒却只有身影与我相伴。此名句用画描笔法勾勒出诗人孤独、寂寞的神态,形象鲜明突出,造型别致新颖,如特写镜头令人难忘,这种画面清晰单纯又传情无限的素描手法,是今天写作时的良好范例。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归去来兮辞见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形:身体。宇内:天地间。曷(he河):何。委心:任凭自己的心意。这两句大意是:人生在世,能有几时,为什么不按自己的心意欲进则进,欲止则止呢?此条表现诗人对人生的认识与追求,抒发了诗

8、人委顺自然,超尘脱俗的情志。上句写生命短促之感叹,下句化用琴赋:“委性命兮任去留”,写顺乎自然之态4度。两句意超言外,情发心际,于嗟叹中露出旷达,在醒悟后表现超脱,是诗人“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的人生态度的又一种表达形式。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归去来兮辞见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倚:靠,依。寄傲:寄托傲世之情。审:明白。容膝:只能容下双膝,形容住房极狭。这两句大意是:斜倚南窗,寄托傲世情怀,明白住房狭窄、简陋,却容易得到安适。此名句长于用动词表情达意,前句用一“倚”字刻画人物神态,后句用一“审”字表达人物心理。前者孤傲,后者旷达,两句合在一起,把人物超脱尘世,回归自然的自满自足的心理状态刻

9、画得惟妙惟肖,十分传神。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拟挽歌辞三首见晋陶渊明拟挽歌辞三首其一。早终:早死。促:短促。这两句大意是:人有生就必定有死,既然如此,那么早死也不算命短。人总是要死的,这是一个谁也逃脱不掉的规律。既然如此,晚死也是一死,早死也是一死,那就不必为“早终”而过于悲伤。当然这里有宽慰的意思,但也表现了作者能够正视人生,能够以淡泊的心情对待人生,对死亡无所畏惧的精神状态。这两句多用于表现达观恬淡的人生态度。吁嗟身后名,于我若浮烟。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见晋陶渊明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吁嗟:感叹词。这两句大意是:可叹死后留名这类事,在我看来就像飘浮不定的烟云。这是陶渊明晚年在“夏日抱

10、长饥,寒夜无被眠”的情况下所作的人生抉择,表5浅析陶渊明的隐逸情怀摘要:陶渊明是东晋诗人,也是中国文化史上重要的人物,被誉为中国隐士文化的代表,其开创的隐逸之风为历代文人所倾倒,本文旨在陶渊归隐田园的原因及其隐逸情怀进行释读。关键字:陶渊明归隐原因隐逸情怀正文: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东晋阳柴桑人(今九江市)。自古及今,世人多论及陶渊明为隐逸诗人,以追求静谧安逸、真诚无欺骗的古朴社会,追求淡泊高远、身无外求的人生,不肯沉浮应世,而选择辞官归隐,躬耕自励之路,来注解其隐逸。鲁迅先生更是誉其为“中国赫赫有名的大隐”。然而陶渊明并不是一个真正甘于

11、贫贱寂寞,没有理想,没有人生追求的“隐者”他也想到过在政治场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他胸怀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但现实社会的黑暗,将他这个出自书香门第,博学多闻的才子击得粉碎。矛盾之后,痛定之后,他最终选择“芳草田园”的生活了此一生,寻求内心的安宁与隐逸。归隐原因一、本性使然陶渊明性格的本质特征是追求心灵的最大自由和心态的闲适优雅,仕宦生活不符合他崇尚然的本性。陶渊明少年时代受家庭和儒家思想较为明显,曾祖陶侃官至大司马,祖父和父亲也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职;他又饱读儒学经典,“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所以早年就有“佐君大业,大济苍生”的雄心,盼望建功立业,治国安邦。希

12、望同其祖辈一样在政治场上有所作为耀其门楣,也许正是由于在这样的“光环”下,陶渊明开始像其他的文人一样有着渴望出仕的情怀。陶渊明追求陶渊明处于一个崇尚自由、玄风扇炽的时代,政治上的篡夺和杀伐使一意寻求避祸全身的士人极易形成隐逸的品格。陶渊明隐逸性情的形成,应当说与东晋士族文人这种普企羡隐逸,追求精神自由的风尚不无关系。就是这种崇尚自然、悠然洒脱的天然禀赋,使他不堪“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而最终挂官归田。他写了归去来兮辞,在诗中他十分坦诚地讲,就任县令,是为生计所迫;之所以辞职,是因为“质性自然,非矫励所得,饥冻切,违己交病”,超然的性格使他宁可饿肚子,也不愿违心地逢迎上司而混迹官场了。在归园

13、田居中,诗人歌道:“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短短几句,对仕途的厌恶之情溢于言表。因“质性自然”“本爱丘山”,视仕宦之途为樊笼的陶渊明,终辞职归隐,抛离尘杂,返归自然。二、社会使然陶渊明归隐田园不仅要与他自身率真的个性结合考虑,更要从广阔的政治背景以及他的仕宦生涯去体察,他的入世与出世可以说都与当时的社会现实休戚相关。陶渊明作为封建社会一名接受正统教育的知识分子,自青少年时期就有猛志逸四海!的志向和壮怀,在一次次努力,一次次失败后陶渊明虽最终解职归田,但他少壮时,却是有一番建功立业、兼济天下的思想的。在饮酒、杂诗等诗歌

14、中,他曾道:“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表明了他并非一开始就有出世的想法。他出生于世代官宦的家庭,又是元勋之后,也曾期望在仕途中有所进取,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但他所处的东晋末年时局动荡:宗室内部的斗争,军阀对政权的野心,不断引起血腥的杀戮乃至激烈的火拼。这种社会动乱不仅给人民带来灾难,同时在社会上层也造成严重的不安感。这使陶渊明的政治雄心不得不有所消减。另外,在这种权力争夺之中,一切卑污血腥的阴谋,无不打着崇高道义的幌子,这使秉性真淳的陶渊明也难以忍受。从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二十九岁的陶渊明第一次出来做官,到四十二岁挂冠归田共十三年。这期间

15、,陶渊明一直处于“出世”与“入世”的矛盾斗争中,这在他的诗中多有体现。在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等诗中,他叹道:“如何舍此去,遥遥至西荆”,“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聘”,诗中蕴籍着诗人太多的失望和悲慨,可以看出诗人也曾为是否归田有过痛苦的徘徊和犹豫,但终究“爱丘山”的夙愿压倒了“逸四海”的猛志,他终于找到了他最终的路归隐田园。所以说,他的归隐是社会现实使然,是他的思想与社会现实无法调和的结果。三、思想使然陶渊明所接受的思想也对他的归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他在命子和五柳先生传里已经表露出对乱世多隐士这一历史现实的洞察:“纷纷战国,漠漠衰周,凤隐于林,幽人在丘。”他深受当时流行的老庄之学的影响。老子主张万物“复归于朴”,追求率真自然;庄子也主张“天道无为而自然”。对于道家来说,隐逸,除了躲避社会动乱,还有就是因不满现实黑暗的政治而在行动上采取的一种消极抗议;同时还具有本身内在的价值,即追求一种人生的解脱和精神上的自由。庄子隐逸思想的核心就在于解脱,讲究无功、无名、无己”,追求精神上的无拘无束,主张把自己从小我中解脱出来,与生生不息的宇宙大我融为一体。受其影响,陶渊明也非常注重精神上的超脱自由,把质朴自然视为人生理想的终极目标。儒家强调上古大同的世界学说和人身道德修养的理论也产生了很大影响。他在时运篇中表达了对孔子的羡慕,把“东鲁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