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绘画艺术总结(共7篇)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0360353 上传时间:2018-11-15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35.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郑板桥绘画艺术总结(共7篇)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郑板桥绘画艺术总结(共7篇)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郑板桥绘画艺术总结(共7篇)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郑板桥绘画艺术总结(共7篇)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郑板桥绘画艺术总结(共7篇)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郑板桥绘画艺术总结(共7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郑板桥绘画艺术总结(共7篇)(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为了适应公司新战略的发展,保障停车场安保新项目的正常、顺利开展,特制定安保从业人员的业务技能及个人素质的培训计划郑板桥绘画艺术总结(共7篇)浅谈郑板桥的绘画艺术【摘要】:郑板桥不仅是清代画家、文学家,还是一位官员、艺术家。由于他个人的独特性,其受收到很多人的关注与研究。郑板桥是清初画坛上著名的“扬州八怪”之一,他积极倡导书画印的综合艺术,创造性地发展了中国的文人画,为中国绘画史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其“三绝诗书画”的名声,响彻画坛。本文主要在郑板桥的绘画艺术成就及其艺术特色进行简要赏析。【关键词】:郑板桥;绘画艺术一、郑板桥的绘画艺术地位徐悲鸿称郑板桥是“中国近三百年来最卓绝的人物之一。其思

2、想奇,诗文奇,书画尤奇。观其诗文及书画,不但想见其高志,而其寓仁慈于奇妙,尤为故今天才之难得也者”。郑板桥的绘画,常以兰、竹、石、松、菊、梅等为描绘对象,而尤工兰竹。擅长水墨,极少设色。他在署中示舍弟墨中说:“予为兰竹,家数小小,亦有苦心,三十年探讨。”在乾隆二十三年所作竹石图轴题诗道:四十年来回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恩;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可见,他几十年如一日,深思熟虑,不断实践,到了六十六岁时,其墨竹艺术已经非常精炼概括,达到“熟中求生”、炉火纯青的地步。他的竹子团得清瘦、挺拔。用简练的笔锋生动地表现出竹枝的弹性和叶子的生机;墨色淋漓,浓淡干湿并兼,圆出竹子的滋润青华感。兰叶用焦墨

3、挥毫,以草书之中竖长撇法画之,所谓“板桥写兰加作字,秀叶疏花见姿致。”由于他善于将“书之关钮透入于画”使精湛的书法用笔与画兰竹的技巧融为一体,随意挥洒,笔趣横生。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具有萧散、坚实、豪迈、爽朗的风格。二、郑板桥绘画作品的艺术特色画与诗,虽然说是不同的文学形式,但艺术相通,郑板桥很好的将其融合在一起。题画内容丰富,诗词饱含韵味。郑板桥的题画诗文,在历史上具有极爱为显著的地位,可以说是承前启后的。他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在题画的内容与形式上都有新的创造。通过阅读他的诗画,我们可以发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不必拘泥于已成的格式。可以娴雅,可以激烈,也可以锋利。郑板桥很好的将

4、诗与画融合在一起,为清代沉闷的文坛,增添了浓浓的一笔。本科生学年论文题目对“扬州八怪”郑板桥的三竹说的浅谈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系别美术系年级专业名称绘画学生姓XXX学号指导老师XXX职称讲师XX年12月22日目录中文摘要?3引言?41板桥的生活态度“难得糊涂”?42板桥的“三竹说”?53“三竹说”对我的感悟和经历?54结束语?6致谢?7参考文献?8扬州八怪郑板桥“三竹说”摘要:在当代艺术中,国画代表着传统的艺术,其中中国国画在内容和艺术创作上,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和审美情趣。国画强调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气韵生动。而扬州八怪的郑板桥也是传统国画的代表人之一,其中郑板桥他是诗书画旷世独立,人称三

5、绝。其中他的国画主要代表是兰竹,清代扬州八怪中的郑板桥的题画诗却有所不同,他已摆脱传统单纯的以诗就画或以画就诗的窠臼,他每画必题以诗,有题必佳,达到“画状画之像”“诗发难画之意”,诗画映照,无限拓展画面的广度,郑板桥的题画诗是关注现实生活的,有着深刻的思想内容,他以如枪似剑的文字,针砭时弊,正如他在兰竹石图中云:“要有掀天揭地之文,震电惊雷之字,呵神骂鬼之谈,无古无今之画,固不在寻常蹊径中也。”关键词:三竹说难得糊涂怪引言对于国画中的的兰竹有很多的画师都喜欢画,因为兰竹代表着独特的意思。竹,轻而不佻。其茎有方圆之别,其色有青紫之分;竹无心,性随和,山野路旁,庭院庙堂,随遇而安,四季茂然;栉疾风

6、扬其劲节,沐春雨耸其玉笋,披月辉露其窈窕,偎峭石显其轻灵;傍窗而植,赏月投之秀姿;临池而栽,顾波泛之倩影。宋代苏东坡曰:“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古人爱竹之情,由此可见一斑矣。本文讲叙的是我对清代的扬州八怪的郑板桥的兰竹的见解,同时也表达了我的感想。让我在国画的兰竹上有老一些的新认识。而郑板桥的画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形态。让我更加深刻懂得了任何艺术都源于生活,也高于生活。1板桥的生活态度“难得糊涂”扬州八怪的郑板桥在封建社会中被成为当时的士大夫。在当事人的眼中士大夫自以为清高、坚贞、虚心,往往在画图中、题画诗中表露其意,但由于历史的、社会的多方面因素,这些士大夫对人生的挫折、社会的不公往往多采

7、取远离生活,逃避现实,隐遁山林,寄情于自然丘壑的态度,作品大都是以闲情寄兴、自娱娱人的为多,即使有感而发的诗题也是泛泛而谈,有它的局限性。清代扬州八怪中的郑板桥的题画诗却有所不同。然而在当时的封建社会郑板桥正赶上了当时的荒灾,他就用自己的积蓄捐款,在现代人眼中可以算上一个大慈善家。郑板桥的一生,经历了坎坷,饱尝了酸甜苦辣,看透了世态炎凉,他敢于把这一切都糅进他的作品中。品析郑板桥不同时期所画的兰竹图上的题画诗,我们可以透过有限画幅的形象联想到郑板桥的人生经历,联想到清代社会的种种腐败现象,使单幅画面犹如文学作品、影视片一样,叙说着许多许多。其中他对于生活的态度最耐人寻味的一句话是“难得糊涂”,

8、他的这种态度让我想起了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淡。他所题的“难得糊涂”,可能有两种含意,一方面似有鉴于官场中的糊涂,他难得那种糊涂,只有及早抽身。另一方面当系看透世态,为免多惹烦恼,不妨糊涂一点。他能保全这种糊涂,也算得是可人了。这种态度对待生活,可能和儒家思想有关。要说到扬州八怪郑板桥的“怪”,就要提到板桥的“怪”,颇有点济公活佛的味道,“怪”中总含几分真诚,几分幽默,几分酸辣。每当他看到贪官奸民被游街示众时,便画一幅梅兰竹石,挂在犯人身上作为围屏,以此吸引观众,借以警世醒民。2板桥的“三竹说”扬州八怪郑板桥画的兰竹虽说不是有什么独特之处。但他是画兰竹的代表。要提到他画竹不得不提

9、他通过观察和艺术创作的实践,提炼的“三竹说”的理论。他画竹的理念“眼中有竹”,“胸中有竹”,“手中有竹”。他的提炼的“三竹说”的理论有三个层次:一是眼中现实的“物象”,二是胸中的心里层面“意象”,三是手中“眼中之竹”的自然实景。他是把自然实景表现成画意。他的“三竹说”的理论,有点像西方的哲学家柏拉图,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其中他的“胸中有竹”,类似于现在搞设计的艺术家一样,在脑海有个构思。而“手中有竹”,主要表达他对现实竹子表现成画意。其中他的代表作墨竹图画中修竹数竿,高低错落,挺拔清秀,颇具清爽高洁之精神。用笔道劲圆润、疏爽飞动。竹后石柱听力,纯用淡墨,与主业浓淡相映,虚实想照,妙趣横生,气

10、势骏逸,傲气风骨令人感慨。郑板桥画墨竹,多为写意之作。一气呵成生活气息十分浓厚,一枝一叶丛竹单枝,还是风中之竹。雨中之竹都极富变化之妙如竹之高低错落,浓淡枯荣点染挥毫,无不精妙。画风清劲秀美,超尘脱俗,给人一种与众不同之感。特别引人注目的是郑板桥画竹还讲究书与画的有机结合。3“三竹说”对我的感悟和经历了解扬州八怪郑板桥的“三竹说”理论。就让我想起第一次写生去大理,在一路上让我看见最多应该是当地植物,但竹子在当地来说也不算什么起眼的植物。然而在回来创作写生时,观察拍的照片让我想起来了“竹子”。在当时“竹子”根本就是很不起眼,吸引我们眼球的是名胜古迹。然而一般名胜古迹旁边都会有很多株竹子。而竹子是

11、清高拔俗的情趣、正直的气节、虚心的品质和纯洁的思想感情。郑板桥的“三竹说”理论,让我们学习国画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教材。让我懂得了是一个思想和情感交流的过程。自己的每次精心创作都需要把自己的主观想象和客观事实相结合,这才是国画的奥妙。那些朴素的人文主义者郑燮1郑板桥简介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清代著名的书画家、文学家,“扬州八怪”之一。他给后人留下的独具个性的文艺作品,是难得的精神财富。其中他的“十六通家书,绝不谈天说地,而日用家常,颇有言近旨远之处”,“皆世间不可磨灭文字”,蕴含着丰厚的人文思想。郑板桥真可算是古往今来的真正的朴素的人文主义者,板桥是中国画史上扬州八怪的杰出代表。

12、纵观扬州八怪的画作,一笔一画都可以感受到对百姓的温情,八怪也写闲情,但其闲情与那些虚伪的宫庭有闲人的闲情是有本质的区别的。八怪的闲情是真诚的,是朴素的,是来自于鲜活的生活和中国文化的最美的精神本质。而那些有闲者的闲情的背后却根本没个情字,有的只是矫揉做作,虚伪自私,死气沉沉。人称板桥有三绝:即画、诗、书,三绝之中又有三真:即真气、真意、真趣。诗、书、画其实都映照着板桥朴素的人文主义思想,就是对国计民生的关注。板桥一生爱竹,画竹写竹,以竹自喻。板桥题画诗说: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直接把对民生的关注,写在一片婆娑的竹影之中,这句诗绝对是板桥的心声。2郑板桥

13、的人文主义情怀善待自然郑板桥写诗作画以天地万物为对象,以造物为师,力图在描绘自然事物时真实地表达其真情实感。他认为艺术对外要适应物理,对内要顺乎人情。他在一幅画兰图中题词说:昔人云:入芝兰之室,久而忘其香。夫芝兰入室,室则美矣,芝兰勿乐也。吾愿居深山绝谷之间,有芝弗采,有兰弗掇,各适其天,各全其性。造物为师郑板桥画竹、石、兰,主要以造物为师,再加以艺术加工,并着重表现客观物象的性情神韵和画家主观的爱好隋意。郑板桥曾直率地说他画竹全以自然为师:.风和日暖,冻蝇触窗纸上,冬冬作小鼓声。于时一片竹影零乱,岂非天然图画乎!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形神生意统一郑板桥不满意自己画兰

14、酷似兰,即认为艺术形象仅仅形似不足以与对象拉开距离,尚未达到不似之似的要求。在形似问题上,板桥仍在探索应当达到的恰当的程度,他又以画竹为例,认为追求形似的程度是与对竹意的表现以及对气韵的追求相联系的。定则化机郑板桥根据自己画竹的经验和体会,针对艺术创作的整个审美心理和艺术流程,提出了艺术创作应符合美的规律和艺术规律这样一种辩证的见解。此外,他还把运用于艺术创作的胸有成竹论和胸无成竹论巧妙地统一了起来。这种见解似乎包含了以下四种绘画美学思想:艺术既要深入表现自然,又要与自然拉开距离;艺术要表现艺术家的审美理想;艺术创作要运用一定的艺术技巧;艺术作品必须是美的、有个性的。美丑相成宇宙万物都是相对的

15、,因而哲学、美学和日常生活的语言中就相应地出现了成对的名称、术语、概念和范畴。如天与地相对,自然与人相对,美与丑相对,善与恶相对,敌与我相对,夫与妻相对,如此等等。以少胜多以少少许胜多多许,可以说是郑板桥书画创作的一个重要艺术规律。他曾把自己所崇拜的石涛同八大山人相比,用以说明一多必滥。他的绘画实践更可以显出其以少胜多的天才。板桥对诗词书画各个领域无不涉猎,经史子集、文学流派,无不通晓。他曾以画竹为例总结自己的创作经验道:始余画竹,能少而不能多;既而能多矣,又不能少:此层功力,最为难也。近六十外,始知减枝减叶之法。自树其帜对于文学艺术创作和理论研究,郑板桥都主张既要吸收和继承优秀传统,又要自出新意,独树一帜。郑板桥之所以在多方面成就斐然,其中重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