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精选试题整合练 主题二 田园风情——权力支配的古代中国经济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0358924 上传时间:2018-11-1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精选试题整合练 主题二 田园风情——权力支配的古代中国经济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9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精选试题整合练 主题二 田园风情——权力支配的古代中国经济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9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精选试题整合练 主题二 田园风情——权力支配的古代中国经济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9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精选试题整合练 主题二 田园风情——权力支配的古代中国经济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9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精选试题整合练 主题二 田园风情——权力支配的古代中国经济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精选试题整合练 主题二 田园风情——权力支配的古代中国经济》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精选试题整合练 主题二 田园风情——权力支配的古代中国经济(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主题二田园风情权力支配的古代中国经济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8河北沧州教学质量监测,1)诗经周颂中写道:“噫嘻成王,既昭假尔(成王轻声感叹作祈告,我已招请过先公先王)率时农夫,播厥百谷。”周公还告诫后代为君要“先知稼穑之艰难”。材料反映了()A.当政者重视粮食安全的思想B.当政者借此加强对地方的控制C.耕作技术出现革命性的变化D.小农经济对西周统治的重要性答案:A解析:“率时农夫,播厥百谷”“先知稼穑之艰难”表明当政者对农业的重视,故A项正确;当政者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与材料的内容当政者对农业的重视不符,故B项错误;耕作技术出现革命性的变化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故C项

2、错误;西周时的土地制度是井田制,经济形态不是小农经济,故D项错误。2.(2018湖南长郡中学全真模拟三,24)从铁农具出土的分布范围看,春秋早期仅在西北和河南西部的秦、虢等国发现,中晚期已遍布周、郑、秦、燕、齐、鲁、吴、越、楚等国,尤以南方出土为多。这说明此时期()A.区域位置影响农业发展B.兼并战争南移趋势明显C.冶铸技术取得巨大进步D.铁犁牛耕得到普遍推广答案:A解析:由材料中铁农具的出土位置来看可知,铁是从西部游牧民族传过来的,因而首先在西北和河南西部的秦、虢等国发现,然后春秋中晚期遍布周、郑、秦、燕、齐、鲁、吴、越、楚等国,尤以南方出土为多,这说明区域位置影响农业发展,故A项正确;材料

3、中提供了出土的铁农具,非武器,因此兼并战争南移趋势明显无法体现,故B项错误;材料仅提供了铁农具的出土地区,未体现铁农具的冶炼工艺,因而无法得出冶铸技术是否进步的结论,故C项错误;铁犁牛耕得到普遍推广是在汉代以后,故D项错误。3.(2018博文雅道第一次联合质量测评,3)睡虎地秦墓竹简金布律等法律极力限制不合规定的商业活动,禁止非商业单位经商,禁止官吏经商;统一商品价格,重要商品由国家专营。秦的这些商业政策()A.为商业活动提供良好的环境B.限制了商业活动的正常发展C.缓和了当时的社会阶级矛盾D.沉重地打击了旧贵族的势力答案:B解析:材料体现了秦朝对商业进行严格的控制,这会阻碍商业发展,故A项错

4、误,B项正确;材料中秦朝对商业的严格限制,会激化社会矛盾,不能缓和社会矛盾,故C项错误;秦朝这些抑商政策并非专门针对旧贵族而言,故D项错误。4.(2018百校联盟全国卷联考,25)下表是汉代有关农业生产的文献记述。据此可认定的历史事实是()记述出处“是故身率妻子,戮力耕桑,灌园治产,以给公上”汉书杨恽传“因释耕于陇上,而妻子耘于前”后汉书逸民传“立春东耕,为土牛象人,男女各二人”(东汉)王充论衡A.汉代铁犁牛耕技术已推广B.精耕细作农业得到发展C.家庭农业生产模式已形成D.男耕女织生产形式确立答案:C解析:三则材料中仅一则提到“土牛”,故A项错误;材料中的信息未体现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故B项错

5、误;材料“率妻子,戮力耕桑”“耕于陇上,而妻子耘于前”“男女各二人”反映了家庭农业生产模式,故C项正确;材料中“妻子耘于前”等主要反映了耕作,没有涉及女织,故D项错误。5.(2018江苏盐城期中,2)班固汉书卷五九张安世传载:“安世尊为公侯,食邑万户,然身衣弋绨,夫人自纺绩,家童七百人,皆有手技作事,内治产业,累织纤微,是以能殖其货,富于大将军光。”材料反映了当时()A.贵族官僚开始经营工商业B.已经出现雇佣关系C.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提高D.私营作坊颇具规模答案:D解析:春秋战国时期贵族官僚就经营工商业,故A项错误;材料“夫人自纺绩,家童七百人,皆有手技作事”表明不是雇佣关系,故B项错误;工商

6、业者的社会地位提高与材料的内容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夫人自纺绩,家童七百人,皆有手技作事,内治产业,累织纤微,是以能殖其货,富于大将军光”表明私营作坊规模大,故D项正确。6.(2018山西太原期中,9)造纸业在唐代达到新水平,宣州产的宣纸,洁白柔软,为书画家所钟爱;浙东产的藤纸,坚固耐用,颇受欢迎;益州产的麻纸,品种多样,美观精致,多用于皇帝诏敕和官府文书。这反映了()A.南方文化水平的提升B.手工业的地区特色明显C.官营手工业技术先进D.社会需求决定生产样式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出唐代造纸业的发展,与南方文化水平的提升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中“宣州产的宣纸”“浙东产的藤纸”“益州产的麻纸”

7、类型不同,作用也不同,说明手工业的地区特色明显,故B项正确;由材料内容不能推断该造纸业是否为官府经营,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地区特色,故D项错误。7.(2018河南洛阳第一次统一考试,4)商人作为宋代社会兴起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通过科举、联姻、捐纳等方式成功地实现了向上的社会流动,甚至一度出现了“士多出于商”的现象。这反映了两宋时期()A.重农抑商政策发生根本变化B.呈现开放性平民化的特征C.社会阶级结构发生重大变化D.人才的选拔更加公平公正答案:B解析:两宋时期抑商政策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故A项错误;商人能够通过经商以外的其他方式来实现向上的社会流动,反映出社会呈现开放性平民化的特征,故B项

8、正确;士农工商的社会阶级结构没有发生重大变化,故C项错误;商人还能通过“联姻、捐纳等方式”来实现向上的社会流动,说明人才的选拔还未实现公平公正,故D项错误。8.(2018河北保定摸底,8)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布局自汉至宋形成了与欧洲城市完全不同的坊市制。宋以后虽然坊市制的封闭状态被打破,但在重要的城市仍保留了官民居住区分开的格局,这种现象一直延续到清代。这说明坊市制()A.具有较浓厚的等级色彩B.是维护市场秩序的需要C.有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D.严重阻碍中国社会转型答案:A解析:材料中“重要的城市仍保留了官民居住区分开的格局”,官民有别说明坊市制具有较浓厚的等级色彩,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坊市制

9、长期存在的原因,因此不能推断是维护市场秩序的需要,故B项错误;坊市制“官民居住区分开的格局”不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坊市制对社会转型的影响,故D项错误。9.(2018四川绵阳二模,27)明成祖永乐年间,北征鞑靼、瓦剌,南征交阯,派郑和六下西洋;仁宗朱高炽即位后,果断停止北征,停罢营建工程及西洋宝船,施行“恤民之政”。这政策变化的主要目的是()A.缓解财政压力B.践行儒家仁政C.实行闭关政策D.推动民族融合答案:A解析:明成祖时期,北伐南征以及郑和下西洋,都需要巨大的财政支持,但明仁宗时期,国库空虚,阶级矛盾尖锐,不能支撑战争和远洋航行,只能推行“恤民之政”,故A项正确;

10、践行儒家仁政是汉代以后历代王朝都推行的政策,不能体现出明仁宗改变政策的目的,故B项错误;闭关政策是清朝开始推行的政策,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推动民族融合与材料“停罢营建工程及西洋宝船”不符,故D项错误。10.(2018湖北黄冈调研,28)康熙八年(1669年)开始,清政府以“更名田”的名义,下令将曾为明王朝藩王由于战乱而荒废的土地,免予变价,归现有种地者所有,令其耕种,照常征粮,即实行“更名田”。关于清初“更名田”的本质,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促进了清朝初期经济的恢复和发展B.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C.封建生产关系领域的局部调整D.有利于抑制清初的土地兼并现象答案:C解析:

11、“促进了清朝初期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和“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是对更名田施行效果而非本质的评析,故A、B两项错误;“封建生产关系领域的局部调整”是对更名田本质的阐述,故C项正确;更名田只是承认了土地所有权的变更,但仍然是土地私有制,因此不可能抑制土地兼并现象,故D项错误。11.(2018陕西安康期中,18)清初规定“取具船户不得租与匪人甘结”。雍正九年(131年),朝廷为使“盗匪即无人假管”,规定:“嗣后商、渔各船照票内舵工水手各年貌项下。将本人箕斗验明添注,均于进口、出口时按名查验,一有不符,即行根究。”据此分析雍正帝的主要意图在于()A.注重维护国家海权完整B.开始实行严格的

12、海禁政策C.以天朝观念应对外国人D.防止人民在海外聚众反清答案:D解析:清代尚未有清晰的维护海权意识,故A项错误;明代和清朝初年的康熙年间均推行过海禁,因此雍正年间的海禁不能称之为“开始”,故B项错误;材料所述“嗣后商、渔各船照票内舵工水手各年貌项下”,主要针对国内的商、渔人员,故C项错误;材料“取具船户不得租与匪人甘结”说明清代严防人民出海与境外人士勾结,故D项正确。12.(2018福建厦门期末,6)据载:“乾嘉之时,南北贸易繁盛之地,有数银号,其所出之银钱各票,南可用于北,北可用于南。”这反映出当时()A.出现了向信用货币演进的趋势B.白银外流影响货币供应C.商贸繁荣活跃了中国资本市场D.

13、官营票号控制国家命脉答案:A解析:材料中银号的银钱各票“南可用于北,北可用于南”,反映了银票相当于今天的支票,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南北贸易”,非国际贸易,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银票可以通行于南北,以适应商品经济繁荣的需要,非资本市场投资,故C项错误;材料只是反映了银票通行于南北,没有指出票号的所有权,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5分,共40分)13.(2018江苏扬州期中,21)古代丝绸之路是当前“一带一路”倡议的历史渊源。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公元前139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使中国了解了西域人的政治和军事情况,同时还带回大量有商业价值的

14、信息。此后,汉武帝发动了一系列战争,打击了匈奴的势力,使亚洲中部地区恢复了和平。随着古典帝国的扩张,商人和旅行者建立了广大的商业网络通道,在这些商路上交换的最主要的商品是来自中国的高质量的丝绸,历史学家把这些商路统称为丝绸之路。对商人和他们的商品来说,丝绸之路就是令人瞩目的高速公路;另外,商人、传教士和其他一些旅行者,带着他们的信仰、价值观念和宗教信念来到远方。材料二贸易与城市化的发展使唐宋时期的中国成为一个繁荣的、国际性的社会。商人取道海路和陆路前来中国从事贸易。东南亚岛屿的香料、越南的翠鸟羽毛和玳瑁、印度的珍珠和香、中亚的马匹和甜瓜,以及其他各种各样的产品被运送到中国。在中亚、东南亚、印度

15、、波斯和东非的港口城市,富商和统治者身着中国的丝绸,餐桌上摆放着中国瓷器。中国经济在唐宋时期的快速增长就这样促进了整个东半球大部分地区贸易和经济的增长。以上材料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丝绸之路开辟的条件,并概括出丝绸之路上东西方文明交流的内容。(8分)(2)据材料二,分析唐宋经济繁荣的原因。这一时期对外贸易通道及输出商品与汉朝相比有何新变化。(9分)(3)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说明丝绸之路上东西方文明交流的特征及其影响。(8分)参考答案:(1)条件:张骞出使西域;汉武帝时期国力强大;相对和平的地区环境。内容:商品;宗教文化或价值观念。(2)原因:贸易和城市化的发展、开放的对外政策、广泛的经济交流。变化:海上丝绸之路逐渐兴盛;瓷器等商品成为大宗。(3)特征:经济与文化交流相结合;具有双向性、互惠性。影响:促进了中外经济与文化的交流;推动了世界文明的整体发展。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条件,根据材料一“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可以得出张骞出使西域,根据材料一“汉武帝发动了一系列战争”可以得出汉武帝时期国力强大,根据材料一“使亚洲中部地区恢复了和平”可以得出相对和平的地区环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