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考生物二轮优选习题 题型专项必练一 图示图解类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0358825 上传时间:2018-11-1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9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版高考生物二轮优选习题 题型专项必练一 图示图解类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9版高考生物二轮优选习题 题型专项必练一 图示图解类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9版高考生物二轮优选习题 题型专项必练一 图示图解类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9版高考生物二轮优选习题 题型专项必练一 图示图解类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9版高考生物二轮优选习题 题型专项必练一 图示图解类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版高考生物二轮优选习题 题型专项必练一 图示图解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版高考生物二轮优选习题 题型专项必练一 图示图解类(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题型专项必练一图示图解类一、选择题1.(2018湖南张家界三模,2)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及其从侵入宿主细胞至释放出来的过程,如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HIV和T2噬菌体侵入对应宿主细胞的方式相同B.图中过程和过程可反映出核酸均可自由进出细胞核C.正常人的基因组中应含有控制HIV逆转录酶的合成的基因D.将CD4受体整合到红细胞膜上,可诱导HIV进入红细胞答案:D解析:HIV整体侵入宿主细胞,而T2噬菌体只有DNA侵入宿主细胞,A项错误;细胞核的核孔和核膜都具有选择性,核酸不能自由通过,B项错误;控制HIV逆转录酶的合成的基因来自其自身,C项错误;据图分析可知,HIV与细胞

2、膜上的CD4受体结合,进而进入细胞并繁殖,因此将CD4受体整合到红细胞膜上,可诱导HIV进入红细胞,D项正确。2.(2018湖南衡阳八中第三次质检,6)含水量为80%的土壤为对照(CK),测得耐旱能力较强的大丽花中度缺水(MD)时的叶片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和胞间CO2浓度(Ci)如图所示(气孔导度即气孔开放程度)。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非气孔因素主要影响Pn-MD的时间段是第1215天B.第36天Pn-MD的限制因素为叶肉细胞内叶绿体类囊体膜受损C.第612天Pn-MD的限制因素为还原三碳酸的酶空间结构改变D.第315天内中度缺水生长的大丽花叶片,光合作用放出O2速率

3、上升答案:B解析:据图分析可知,非气孔因素主要影响Pn-MD的时间段是第36天,A项错误;气孔影响因素只能影响单位时间、单位叶面积通过气孔的气体量,所以第36天因缺水使叶肉细胞内叶绿体类囊体膜受损属于非气孔影响因素,B项正确;第612天Pn-MD的限制因素为气孔部分关闭,二氧化碳供应减少,C项错误;第315天内中度缺水生长的大丽花叶片,因干旱导致叶片气孔部分关闭,气孔导度下降,光合作用降低,导致叶片净光合速率(Pn)下降,D项错误。3.(2018湖北荆州第一次质检,14)下图表示细胞分裂过程中黏着素和分离酶的相关作用。研究还发现S蛋白可以抑制分离酶的活性。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黏着素存在

4、时,基因重组仍可发生B.S蛋白可能导致子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发生异常C.S蛋白在细胞分裂间期合成,在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后降解D.过程1表示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过程2表示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答案:C解析:黏着素存在时,可发生同源染色体中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交叉互换,A项正确;S蛋白可以抑制分离酶的活性,导致同源染色体或姐妹染色单体不能正常分离,B项正确;细胞正常分裂过程中不应出现S蛋白,C项错误;过程1表示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过程2表示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D项正确。4.(2018重庆聚奎中学5月模拟,2)日本科学家大隅良典因“在细胞自噬机制方面的发现”而获得201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细胞自噬是将细胞内受

5、损、变性、衰老的蛋白质或细胞器运输到溶酶体内并降解的过程。细胞自噬存在图中甲(微自噬)、乙(巨自噬)、丙(分子伴侣介导)的三种自噬方式。下列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A.细胞自噬被维持在一定水平,确保和维持细胞内的稳态B.甲、乙过程与浆细胞分泌抗体过程一样,都需要消耗能量C.溶酶体能合成多种水解酶来完成细胞的自噬过程D.甲、乙、丙三种自噬方式都贯穿于正常细胞的生命历程中答案:C解析:图中表示细胞自噬的三种方式,其中方式甲是溶酶体直接胞吞颗粒物;方式乙是先形成自吞小泡,自吞小泡再与溶酶体融合;方式丙为蛋白质水解后通过溶酶体上的膜蛋白进入溶酶体。细胞自噬被维持在一定水平,确保和维持细胞内的稳态,A项正

6、确;甲、乙过程与浆细胞分泌抗体过程一样,都需要消耗能量,B项正确;溶酶体中的水解酶属于蛋白质,在核糖体上合成,C项错误;甲、乙、丙三种自噬方式都贯穿于正常细胞的生命历程中,D项正确。5.(2018北京人大附中模拟测试一,2)某种着色性干皮症的致病原因是相关染色体DNA发生损伤后,未能完成下图所示的修复过程。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该病是由染色体结构变异所致B.酶或酶功能异常或缺失都可导致患病C.完成过程至少需要2种酶D.该修复过程的场所是在细胞核中答案:A解析:该病是由基因结构改变引起的,属于基因突变,A项错误;由图可知,该DNA的修复需要酶和酶,因此酶或酶功能异常或缺失都可导致患病,B

7、项正确;完成过程需要DNA聚合酶将脱氧核苷酸连接到DNA片段上,之后还需要DNA连接酶将DNA片段连接起来,C项正确;染色体位于细胞核中,因此修复染色体DNA损伤的过程发生在细胞核中,D项正确。6.(2018山东烟台高考适应性练习二,3)戈谢病是患者由于缺乏-葡糖苷酶-葡糖脑苷脂酶,从而引起不正常的葡萄糖脑苷脂在细胞内积聚所致,患者肝脾肿大。下图是用凝胶电泳的方法得到的某患者家系带谱,据图分析下列推断不正确的是()A.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B.2号为该病携带者,5号为杂合子的概率是2/3C.1号和2号再生一个正常男孩的概率是3/8D.该病可通过测羊水中酶的活性和B超检查来进行产前诊断答案:B

8、解析:分析系谱图可知,图中父母双亲正常但其儿子4号患病,说明该病是隐性遗传病;结合凝胶电泳法得到的患者家系带谱可知,3号为显性纯合子,4号为隐性纯合子,1号和5号均为杂合子,而若该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1号一定是纯合子,故该病只能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项正确;由上述分析可知,1号和2号均为该病携带者(Aa),5号一定为杂合子Aa,B项错误;1号和2号均为该病携带者(Aa),因此1号和2号再生一个正常男孩的概率是3/41/2=3/8,C项正确;根据题意可知,该病患者由于缺乏-葡糖苷酶-葡糖脑苷脂酶从而引起不正常的葡萄糖脑苷脂在细胞内积聚,患者肝脾肿大,因此可通过测羊水中酶的活性和B超检查

9、来进行产前诊断,D项正确。7.在植物体内,生长素和乙烯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从图中可知,生长素和乙烯在促进菠萝开花方面起拮抗作用B.在植物体内,有色氨酸的部位都可能会合成生长素C.在植物体内,有蛋氨酸的部位都可能会合成乙烯D.此实例说明基因能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答案:C解析:由题图可知,生长素能促进ACG合成酶基因的表达,合成乙烯,乙烯能促进菠萝开花,因此生长素和乙烯在促进菠萝开花方面起协同作用,A项错误;生长素主要的合成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在这些部位,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才可以转变成生长素,而乙烯可以在植物体内的各个部位合成,B项错误,C项

10、正确;此实例说明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8.(2018重庆高三第二次诊断考试,29)图甲表示生物体中两个重要的细胞代谢过程模拟图,图乙表示线粒体中某种酶活性随温度和pH变化的曲线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甲乙(1)图甲中物质2是,43过程所需的条件是。(2)图甲、表示不同的生理过程,能产生ATP的过程有;在、过程中,若、过程不能完成时,写出C(碳元素)的流动途径:。(3)图乙中,在0 左右A点不与横轴相交的原因是。(4)图乙中,在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无关变量是。答案:(1)H(或NADH)酶和能量(2)、C6H12O6丙酮酸酒精和

11、二氧化碳(3)在0 左右酶的活性很低,但没有失活(在0 左右低温没有改变酶的空间结构,只是酶暂时失活)(4)温度、底物浓度、酶的数量或浓度等解析:(1)图甲中物质2是光合作用光反应阶段水的光解产生的,用于暗反应阶段,故物质2是H;图甲中43过程表示ATP的合成,需要酶和能量。(2)图甲表示光合作用的光反应,生成H和ATP;表示光合作用的暗反应,消耗ATP不产生ATP;表示有氧呼吸第一阶段有ATP生成;表示有氧呼吸第三阶段有ATP生成;表示有氧呼吸第二阶段有ATP生成。在、过程中,当、(即有氧呼吸的第二、三阶段)过程不能完成,说明细胞只能进行无氧呼吸,葡萄糖在细胞质基质中被分解成丙酮酸,在酶的作

12、用下,在细胞质基质中被继续分解成酒精和二氧化碳。(3)图乙中A点表示低温时酶促反应速率,因为在0 左右时酶的活性很低,但只是酶的活性受到抑制并没有失活,故酶促反应速率不为0,即A点不与横轴相交。(4)在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自变量是不同的pH,而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其他因素是无关变量,如温度、底物浓度、酶的数量或浓度等。9.cAMP(环化一磷酸腺苷)是一种细胞内的信号分子。研究表明,cAMP对初级卵母细胞完成减数第一次分裂有抑制作用,大致机理如下图所示。(1)由图可知,被激活的酶A能催化ATP脱去两个基团并发生环化形成cAMP,cAMP能活化酶P。(2)女性在胚胎时期卵原细胞就发育成为初

13、级卵母细胞,但初级卵母细胞启动减数第一次分裂则需要等到进入青春期之后。依据上图推测,进入青春期后女性的初级卵母细胞恢复分裂的信号途径是,细胞内的cAMP浓度降低,活化的酶P减少,解除了对减数第一次分裂的抑制作用。(3)初级卵母细胞的不均等分裂依赖于细胞膜内陷位置形成的缢缩环。有人认为cAMP抑制减数第一次分裂是因为影响了缢缩环,为此搜集了小鼠的初级卵母细胞,在诱导恢复分裂后,用两种特异性药物(药物H和药物F)进行了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应从小鼠的(器官)中获取初级卵母细胞,然后转移到37 、含5% CO2的恒温培养箱中培养。根据上述结果推测,药物F对酶A有作用,cAMP抑制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原因

14、除了阻止缢缩环的形成,还可能是。答案:(1)磷酸(2)信号分子2作用于S2蛋白,通过G2蛋白抑制酶A(3)卵巢激活干扰缢缩环的定位解析:(1)ATP含有三个磷酸基团,ATP脱去两个磷酸基团可环化形成cAMP。(2)活化的酶P能抑制初级卵母细胞分裂,进入青春期后女性的初级卵母细胞恢复分裂,应是酶P活性被抑制,进而可知ATP形成cAMP的过程被抑制,据图可知其原因应是信号分子2作用于S2蛋白,通过G2蛋白抑制酶A,抑制ATP分解过程。(3)小鼠的减数分裂发生于卵巢中。应从小鼠的卵巢中获取初级卵母细胞。药物F能降低正常完成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初级卵母细胞数量,应是提高了细胞中cAMP量,药物F对酶A有激活作用,以促进ATP形成cAMP。药物F作用后,出现部分产生两个体积相近的细胞的初级卵母细胞,可推测cAMP可能是干扰缢缩环的定位,抑制减数第一次分裂。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