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总结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0358194 上传时间:2018-11-15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1.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总结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总结(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为了适应公司新战略的发展,保障停车场安保新项目的正常、顺利开展,特制定安保从业人员的业务技能及个人素质的培训计划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总结-1-道德情感心得体会在卢梭的道德思想中,一个很突出的观点是,“没情感的道德那是猿猴的道德而非人类的道德”。由此可见,情感是道德的决定因素。当儿童只意识到他自身时,他的行为并无道德意义,只有在他的意识扩及自身以外时,他才会形成善恶的情操,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善恶的道德和观念。这二者便真正使他成为人类中善与人相处的一分子。根据情感心理学和品德心理学的研究,人们对道德观念的真正接受和理解,是从八九岁抽象思维开始发展并逐步形成的;同时,人们对于道德观念的真正接受和理解,又

2、必须以人的社会情感作为发展基础和背景。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并没有清楚地认识到,青少年儿童是以情感体验作为道德学习的主要方式。换言之,道德情感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认识。道德教育偏重道德知识的传授和行为的训练,道德情感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在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下,青少年儿童中普遍存在着过分追求物质享受,感情冷漠,正义感、责任感淡化,荣誉观、是非观混淆,公德心、同情心缺乏,以自我为中心,无法面对困难和挫折的现象,甚至在性格方面出现残忍、怨恨,对什么都无所谓的病态特征。一、当前小学生道德情感危机的表现什么是道德情感呢?所谓道德情感,就是从社会形成的道德范畴出发,用道德原则的观点感知各种现实的观点时,人所体

3、验到的一切情感。它是人根据一定的道德需要和道德原则感知、理解、评价现实时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表现为人对当前现实的一种态度和行为方式,是一种高级的情感和社会情操。它是青少年把道德概念转化为道德行为的中介,是人们产生意志和行为的内驱力,对道德行为起着巨大的推动和调节作用。当前,小学生道德情感危机的表现是什么呢?责任感的缺乏。这些孩子在学习态度上是典型的“要我学习”,而不是“我要学习”,他们并不把家长对他们学习的督促理解为家长是为了培养其对学习的责任感,是要他们明白“我应该好好学习,这是我自己的事,我要对自己的事情负责”。因此,他们的学习成了最让父母操心的一件事。自尊心的扭曲。有人说,“现在的孩子

4、眼里只有自己,一副惟我独尊的姿态”;也有人说,“现在的孩子老是在与别人的比较中瞧不起自己,一脸妄自菲薄的沮丧”。在小学生当中,有相当一部分人,要么因为家长对他期望过高、教师对他宠爱过分以及同学对他盲目崇拜而使他自我评价过高,显得太“自负”;要么由于家长对他的过度保护、教师对他的过重批评而使他自我评价过低,又显得太“自卑”。自负与自卑,代表着自尊心的两极,都是一个人缺乏恰当、适度的自尊的表现。同情心的缺乏。曾听一位家长抱怨说:“现在的孩子,你别指望他替你着想。你看看,他要是生病,我们当家长的跑上跑下,忙前忙后,那种焦急和心疼就别提了。可是,一旦我们大人有了病痛,你再看看他,一进家门,连个招呼也没

5、有,更别提问候了。大人的难受,他们大都视而不见。”走近现实,我们发现,有这种抱怨的家长不在少数。二、语文教学对重塑小学生道德情感的作用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在阅读教学中,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小学语文教学在道德情感教育中的感染作用在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内容,对学生的道德情感培养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讲述了小女孩在大年夜活活地冻死在街头,那一幅悲惨的画面,使学生一读就落泪;小音乐家扬科的悲惨命运激发了学生们的同情心。这种感染

6、作用,是每一篇语文课教学中都会产生的。小学语文教学在道德情感教育中的激励作用根据课标的精神,“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语文学科的重要特点是思想教育和语言文字训练的辨证统一,进行思想教育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例如,博士的脚印一文,学生读后,对博士在丰厚的待遇和祖国的命运之间选择为祖国报效而感动,激励他们好好学习,长大也要像博士那样为祖国服务。三、小学语文教学中道德情感培养的途径赫尔巴特在阐明道德教育与知识教学的关系时说,“在这里我要立刻承认: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在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教学如果没

7、有进行道德教育,但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只是一种失去手段的目的。据此,赫尔巴特提出了“教育性教学”的原则。显然,他把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与他们进行道德教育看作是统一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他特别强调的是教育的目的性。即所有的或全部的教育工作的目的都是使学生受教育,培养他们的德性。阅读训练与道德情感的激发费尔巴哈曾经说过:“感情只能向感情说话,因此感情只能为感情所了解。”教材中许多语言精美,感情真挚的文章,非常适宜指导学生朗读,让其内心不断掀起情感的波澜,爱作者所爱,恨作者所恨,入情入境,从而受到教育。1、表演体验情境。孩子喜欢表演,也喜欢看别人表演,那富有情趣的角色形象,特

8、别接近儿童生活的戏剧形式,不仅唤起了他们的新异感、好奇心,使他们激动不已,而且能产生巨大的角色效应。根据课文需要,让学生扮演文中的角色。在这样的情境中,儿童对教材中角色的思想感情都有很真切的理解,进而儿童身心会很自然移入所扮演角色,受到教育。2、以读带入情境。课标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

9、等环节,拓宽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听说训练与道德情感的唤起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机体中欢腾流动的时候,知识才会触及人的精神世界。小学语文教材每一篇课文几乎都向儿童展示了生活中的美,有形亦有情。据此,教师应在教学时,有机地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经历感情的加工、深化、扩展和升华的过程,从而受到道德情感的教育。1、对比生活情境。在教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童话故事,为的是让学生在学习中受到教育,可是,学生往往视这些文章为虚无飘渺的东西,觉得那些都是作家编出来的,不可能的事。这就需要教师有目的的设计问题,以激发学生的情感。例如,安徒生笔下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

10、年夜冻死在街头,现在的孩子没有挨冻的体验,就不能理解她为什么会被活活地冻死。学生通过与自己现实生活的对比,学生觉得同样的年龄,同生在一个地球上,却有着不同的命运,这个孩子是多么悲惨,多么可怜。生活的对比激起了孩子们的同情心,达到了情感教育的效果。2、语言描述情境。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意境深远、感情真挚的文章。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运用富有感召力的话语,去描述文章所描绘的情景,绘声绘色,绘行绘影地烘托出那种特定的氛围,去扣击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再造想象的能力,使他们真正品味到作品所蕴涵的思想感情,心灵受到震撼,达到道德情感教育的目的。3、图画再现情境。画面是形象的,儿童正是通过形象去认识世

11、界的。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课文,描述了许多动人的画面,闪现在字里行间。用图画再现课文描写的情境,帮助学生进入教学的氛围,感受画中的情,听到画外的音,深化学生的认识。例如在讲述穷人一文时,我们就可以借助插图,让学生感受穷人的悲惨生活,培养学生的情感。4、音乐渲染情境。音乐是一种抒情功能极强的艺术形式,很容易激起儿童情感上的共鸣,根据文章的需要选择相应的音乐,来渲染气氛,易于使学生激起与课文相似的想象和联想,以至心驰神往,从而很好地受到相关的教育和启发。习作训练与道德情感的培养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

12、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1、续写结尾。学生在读、听、想理解的基础上,在脑海中已形成的良好的道德认识,唤起了道德情感,教师应因势利导,把这种情感延伸下去,以巩固成果。2、创设写作意境。现在的孩子,只有“人人为我”的思想,全家几位老人加上父母都是以他为中心的,“我为人人”的思想不存在。生日、节日是自己“丰收”的日子,可以收到钱、可以收到礼物、可以享受一切,可父母的辛苦、劳累他们怎么能体谅得到?在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创设写作的情境,捕捉教育的时机,为学生的道德情感的培养搭桥。3、给学生想象的空间。小学生由于年龄的影响,他们的想象力极为丰富。小

13、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总之,小学语文教学以其特有的思想性、情感性、形象性,利用多种方式,是可以“细雨润物、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感的教育,而且利用语文教学活动所激起的情感易于传递情绪,易于感染并影响孩子在感情上对道德情感的认同,使其在原来的情境中积累的道德情感经验迁移内化到新的情境中,从而巩固在语文教学中取得的道德情感教育成果。参考文献朱小蔓:道德情感教育初论,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饶杰腾:语文学科教育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奥)克里斯汀杜尔翰:在游戏中培养孩子的想象力,龄出版社,XX年版。刘海燕:情感的力量,四川教育出版社,

14、XX年版。于钦波、刘民著:国德育思想史,四川教育出版社,XX年版。陈学法:语文素质教育研究(小学卷),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73。第七章一、品德与道德的涵义?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在我国又称为德行或品行、操行等。它是指人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或倾向。?道德是指由社会舆论力量和个人内在信念系统驱使支持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品德与道德的区别?反映内容不同?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反映整个社会生活的要求,内容全面?品德是一种个人现象,内容只是道德的一部分。?方式、发挥作用的途径不同?社会道德以传统、公德和舆论的方式表现出来,对整个社会关系有维持和调节作用。?品德以个人信念、

15、理想、稳定的心理倾向和行为倾向表现出来,对个体的品德行动起支配和调节作用。?制约因素的差异?道德发展受社会规律支配?品德不仅受社会规律支配,还受个体心理、生活活动规律的支配品德与道德的联系?品德是道德的具体化,都受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社会道德风气和家庭环境影响着品德的形成与发展?个体的品德对社会道德状况有一定的反作用二、品德的心理结构?品德的心理结构非常复杂,它是多种心理因素交互作用的综合结果,是多层次、多水平的有机统一整体。?迄今为止,人们在对品德心理成分的划分上意见并不一致。?影响较大的是“四因素论”。它将品德分为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个阶段。四因素论”道德认识:人们对社会道德现象、道德规范及其履行意义的认识,也就是对客观存在的道德关系及处理这些关系的原则、规范的认识。道德情感:伴随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是道德行为的动力道德意志:人们自觉地确定道德行为目的,支配自己的道德行为,克服各种困难,以实现既定目的的心理过程。道德行为:个体品质的外在表现和形成标志。是衡量道德品质的重要标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