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通用版)2019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二 地表形态及其影响 第4讲 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练习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0351754 上传时间:2018-11-1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8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通用版)2019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二 地表形态及其影响 第4讲 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练习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全国通用版)2019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二 地表形态及其影响 第4讲 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练习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全国通用版)2019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二 地表形态及其影响 第4讲 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练习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全国通用版)2019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二 地表形态及其影响 第4讲 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练习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全国通用版)2019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二 地表形态及其影响 第4讲 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练习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全国通用版)2019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二 地表形态及其影响 第4讲 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练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通用版)2019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二 地表形态及其影响 第4讲 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练习(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突破练4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2017吉林长春模拟)烃源岩指的是富含有机质、可大量生成与排出油气的岩石。下图为我国柴达木盆地部分地区烃源岩沉积厚度等值线(单位:米)图,该烃源岩层顶部是一较完整的平面,底部呈现为不平的曲面。烃源岩层厚度主要受沉积物的多少影响。沉积物多少一般取决于沉积环境的地势高低、沉积过程中的地壳运动等因素。据此完成第12题。1.形成烃源岩的地质作用是()A.冷却凝固B.固结成岩C.变质作用D.重熔作用2.推测该烃源岩层甲乙沿线沉积环境及其变化最有可能是()A.在沉积过程中快速隆起B.在沉积过程中缓慢下降C.甲乙沿线较两侧地势高D.甲乙沿线较两侧地势低答案:1.B2.C解

2、析:第1题,根据材料信息“烃源岩指的是富含有机质、可大量生成与排出油气的岩石”“烃源岩层厚度主要受沉积物的多少影响”,可知其为沉积岩层,沉积岩是外力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而成。第2题,由图可知,甲乙一线沉积厚度比较薄,根据材料信息“烃源岩层厚度主要受沉积物的多少影响。沉积物多少一般取决于沉积环境的地势高低、沉积过程中的地壳运动等因素”,并根据外力堆积填低的原理推测,地势较高处沉积物薄,较低处沉积物较厚,且沉积层底部为曲面。故选C项。(2018黑龙江哈尔滨模拟)下图是位于我国吉林松原市乾安县西部,大布苏湖(为盐碱湖)东岸的“泥林”景观,这里有两级阶地,整体高出湖面50米,沟壑纵横、泉水

3、众多、锯齿狼牙、奇峰林立、气势磅礴,像一座森严古城堡。垛口连绵,影若将士扶望守城,严阵以待。其景色奇特、千奇百态、变幻莫测,是潜蚀地貌的典型代表。据此完成第34题。3.潜蚀地貌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A.风力作用B.流水作用C.生物作用D.冰川作用4.推测泥林景观形成及气候变化过程是()A.流水沉积地壳下沉气候变湿地壳抬升形成阶地潜蚀作用B.地壳下沉风力沉积地壳抬升形成台地气候变干潜蚀作用C.地壳抬升形成阶地气候变湿流水侵蚀气候变干潜蚀作用D.地壳下沉气候变湿流水沉积气候变干阶地裸露潜蚀作用答案:3.B4.D解析:第3题,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该地貌形成于河流阶地且区域泉水多、沟壑纵横,是流水潜蚀

4、地貌的表现。第4题,潜蚀发生于阶地形成之后;气候变干后河床裸露,阶地呈现;阶地源于流水沉积作用,说明曾经区域地壳下沉,气候湿润,流水作用强烈,携带大量泥沙淤积形成。(2017河南郑州模拟)从水动力对碎屑物质的搬运和沉积作用来看,湖滨浅水地区主要有垂直于湖岸方向的波浪和平行于湖岸方向的沿岸流两种动力的搬运与沉积作用。波浪作用下往往形成与岸线平行,且向陆一侧与岸相连的滩,而沿岸流作用下往往形成与岸有水体间隔的坝。下图为呼伦湖滨湖水动力示意图。据此完成第56题。5.图示四处水域,最有可能分别发育有滩和坝的是()A.B.C.D.6.呼伦湖岸边的滩、坝等堆积体多分布于东部、南部湖岸,西岸很少,可能原因是

5、()地形大气环流人类活动纬度植被状况A.B.C.D.答案:5.B6.D解析:第5题,图示四处水域,附近受波浪影响形成滩,附近有沿岸流,两地都有弯曲,流速较慢,堆积作用明显,最有可能分别发育有滩和坝。第6题,滩、坝等堆积体的形成与流速、流向有关。流速与地形有关,流向与盛行风向即大气环流有关,故选D项。(2018重庆一中测试)下图示意我国东部湿润地区某河段河谷横剖面,T1T4为不同时期形成的阶地(一种阶梯状地貌)。该阶地是原为洪水位的河床或河漫滩,后经地壳运动演变形成的。读图,完成第78题。7.图示阶地的形成过程是()A.流水沉积地壳下降流水侵蚀B.流水侵蚀地壳下降流水沉积C.流水沉积地壳上升流水

6、侵蚀D.流水侵蚀地壳上升流水沉积8.该河段在阶地形成过程中()A.河谷不断拓宽变浅B.水流速度呈变快趋势C.东南岸以沉积为主D.风力作用显著答案:7.C8.B解析:第7题,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该阶地是原为洪水位的河床或河漫滩”,因此,首先是流水沉积作用,之后,地壳抬升,河床或河漫滩出露,受流水侵蚀形成阶地。第8题,在阶地形成过程中,由于两岸地势的抬升,会导致水流落差加大,河流流速加快,河谷不断遭受下切、侵蚀而变深;此河位于北半球,根据指向标判断,东南岸为侵蚀岸,区域以流水作用为主。(2017安徽淮北二模)海岸地貌和陆架沉积序列的演化能较客观地反映海平面的升降状况。沙坝是由波浪携带泥沙堆积而成的

7、一种狭长的、与海岸线平行的堆积体,沙坝将海水分割,内侧便形成一个封闭或半封闭的潟湖,潟湖常有潮汐通道与大海相连。下图为全新世(11 700年前至今)形成的美国东海岸地貌和陆架沉积序列模式图,图中a、b为三角洲。据此完成第911题。9.图中a、b三角洲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分别是()A.风力堆积、退潮时海浪堆积B.河流堆积、退潮时海浪堆积C.风力堆积、涨潮时海浪堆积D.河流堆积、涨潮时海浪堆积10.全新世该地海岸地貌和陆架沉积序列的演化过程中,海平面相对于陆地()A.呈上升趋势B.基本稳定C.呈下降趋势D.反复升降11.如此后海平面显著下降,则图中()A.沙坝向陆地方向推移B.潟湖的盐度逐渐降低C.

8、沙坝向海洋方向推移D.潟湖受侵蚀水深增大答案:9.D10.A11.B解析:第9题,根据材料“潟湖由沙坝与海水隔离,有潮汐通道与大海相连”,可以看出b处有潮汐形成。因其位于沙坝的潟湖一侧,向潟湖内侧辐散开,应主要是涨潮时带来的泥沙堆积形成,排除A、B两项;a处是河流入海口,流水沉积而成。沼泽处多水,土壤湿重,不可能由风力堆积形成。所以选D项。第10题,从海岸地貌和陆架沉积序列图中可看到,沼泽沉积和潟湖沉积已经深入到外海底部,代表以前那里是沼泽,然后是潟湖,由于海平面上升使这些区域被海水淹没,沙坝向陆地方向推进,形成新的潟湖。各沉积序列层次明显,没有交错,故其相对状态应该是海平面上升,而没有呈反复

9、或稳定状态。所以选A项。第11题,图中沙坝位置还会在当地不动,该沙坝已经在当地沉积稳定了;海平面下降,海水会远离沙坝处,潟湖会成为封闭的湖泊,不会受侵蚀水深增大;而海水远离潟湖,不再入湖,潟湖的盐度应该会逐渐降低。故选B项。12.(2018江西检测)下图是新疆和田区位略图。和田是著名的“玉石之都”。和田玉为变质岩,其矿体分布在海拔4 000 m以上的昆仑山高山地区,乙处河滩玉石富集,是拾玉的重要地段,秋季又是在此拾玉的最佳季节。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结合地形条件,说明甲处狭长区域没有冰川分布的原因。(2)说明乙处河滩玉石富集的外力作用过程。(3)分析秋季成为乙处最佳拾玉季节的自然原因。答案

10、:(1)地势低,气温偏高;地形封闭,水汽不足。(2)(含有玉石的)岩体经过风化(侵蚀或外力破坏),再经过河流搬运(向下游运动),到达地形平缓处(乙处),(玉石)发生沉积。(3)夏季河流(流量大)搬运能力强,玉石沉积的时间相对集中在夏季;秋季河流水位下降,玉石出露。解析:第(1)题,冰川是由终年积雪形成的,故冰川形成条件是有降水(降雪)、气温低;结合甲地等高线分布从地形入手分析该地气温高、降水少的原因。第(2)题,玉石为变质岩,出露地表必然经过岩体的破坏(风化、侵蚀)过程;源自4 000 m以上的昆仑山的玉石,到达乙所在河滩,必然经历了河流的搬运与沉积过程。第(3)题,秋季成为最佳拾玉季节,说明

11、秋季此处玉石多且出露河滩;结合河流夏季汛期搬运能力强,但此时河水水位高不易发现河床中的玉石,而秋季水位下降玉石出露分析即可。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我国深厚的历史积淀给予了我们无数宝贵的文化遗产,遗留在山西沁河流域的古村落群体就是其中之一(分布如图)。沁河流域古村落多形成于明末清初动乱时期,且多分布在小环境相对独立的地形险要处。沁河是黄河中游三门峡以下左岸的一条大支流,发源于山西省太岳山脉霍山南麓,流经沁潞高原(山地和丘陵占84%),穿过太行山峡谷,出五龙口进入下游河段。五龙口至沁河口,河床高出两岸地面24米,“地上河”特征突出,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河床不断下切,下降趋势明显。

12、(1)说明沁河流经的太行山峡谷的成因。(2)推测沁河流域古村落形成的区位条件。(3)分析五龙口至沁河口段河床不断下切的人为原因及影响。答案:(1)太行山受板块挤压,地壳缓慢抬升;沁河下切(侵蚀),形成大峡谷地貌。(2)流域环境比较封闭崎岖,且村落多分布在险要处,利于防御与安全;沿河地带地形相对平坦,土壤肥沃,利于耕作,农副产品多;河流兼具供水和交通之便。(3)人为原因:上游水库等工程拦截泥沙,使下游河流含沙量减少;上游植被覆盖率增加,水土流失减缓,河流泥沙减少;大规模的河道采沙等。影响:河床的下切使河道容水量增大,河道行洪能力相应增强;靠河工程根基失稳,坍塌溃坝可能性增加;水位下降,两岸引水难度增加,不利于农田灌溉。解析:第(1)题,河流峡谷主要是山体上升和河流下切共同作用形成的。第(2)题,战乱年代形成的村落,既要考虑安全性,还要考虑利于耕种。第(3)题,沉积河床下切,说明上游来沙量减少或当地河沙采取过多;下切影响要从有利(增强行洪能力)和不利(靠河工程坍塌溃坝可能性增加、两岸引水难度增加不利于农田灌溉)两个方面分析。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