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泊松比材料硕士论文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0310774 上传时间:2018-11-15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0.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负泊松比材料硕士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负泊松比材料硕士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负泊松比材料硕士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负泊松比材料硕士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负泊松比材料硕士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负泊松比材料硕士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负泊松比材料硕士论文(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为了适应公司新战略的发展,保障停车场安保新项目的正常、顺利开展,特制定安保从业人员的业务技能及个人素质的培训计划负泊松比材料硕士论文负泊松比材料相关资料收集一、概述泊松比是基本的材料参数之一,衡量了固体在垂直加载方向变形与加载方向变形之间的比值,变化范围在0。5与-1之间。下表是一些材料的典型泊松比值:Materialpoissonsratiorubbergold0。500。420。400。500。350。340。330。330。300。45saturatedclaymagnesiumtitaniumcopperaluminium-alloyclaystainlesssteelsteel0。3

2、00。310。270。30castironsand0。210。260。200。45concreteglass0。200。180。3foamcork0。100。400。00auxeticsnegative泊松比作为基本的弹性常数,可以由体积模量K和剪切模量G的比值来确定,满足如下关系:这意味着泊松比实际上表征了材料在载荷作用下发生形状畸变或者体积变形之间的竞争。通常情况下,材料具有正的泊松比(PositivePoissonRatio),即材料在受到纵向拉伸时,横向尺寸收缩。如果横向尺寸变大,这种材料就是负泊松比材料。二、历史1982年,Ashby首次指出具有细胞状结构的材料,在变形时,能产生负的

3、泊松比。人们也已经发现合成材料能够产生负泊松比的现象,如:“可再入”泡沫材料、多孔聚合物、聚合物层压材料。从分子设计出发合成负泊松比材料少有报道。Evans于1991年用分子模拟技术,利用分子内的自由体积,从几何结构出发,设计了一种可能产生NPR效应的二维分子网络结构,提供了一个从分子水平裁剪泊松比的例子。1997年,Griffin提出了一种基于主链型液晶高分子NPR材料的模型,随后又从理论上计算了这种分子模型产生负泊松比时横向液晶基元需要满足的尺寸条件。受Griffin分子模型的启发,通过液晶共聚酯实现负泊松比效应的尝试,合成了一系列有望具有负泊松比效应的液晶共聚酯。三、实例聚乙烯醇(PVA

4、)水凝胶具有特殊多孔结构,除有高含水性、高弹性、化学稳定性、对小分子的透过性以及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还具有负泊松比效应的可设计性,可作为软骨、椎间盘、肌肉韧带等软组织的替代植入修复材料,应用在生物医用材料领域,缓解动脉硬化、血栓等血管疾病对人体造成的危害。虽然人们已对一些生物组织和生物材料的负泊松比效应进行了研究,但迄今为止还没有出现临床应用的生物功能拉胀材料的相关报道;在关于多孔聚乙烯醇(PVA)水凝胶出现负泊松比效应的微观结构、形态与形变机理等方面,国内外研究较少,对相关的材料体系缺乏充分的实验数据和理论依据。液晶高分子聚酯阻燃PVC经分子设计,通过2,5二对烷氧基苯酰氧基对苯二酚、4,4&

5、apos;二羟基二苯氧基癸烷和4,4'癸二酰氧基二苯甲酰氯之间的缩合反应合成了一系列具有负泊松比潜能的液晶共聚酯。所有聚合物的熔点都非常低,表明合成的一系列液晶聚合物非常容易进入液晶态,并且液晶场能够很好地保存到室温。另外,所得聚合物的分解温度都高于聚合物的清亮点,这为负泊松比材料的加工提供了条件。基于的分子模型,对向列型液晶高分子的负泊松比进行了计算。经过对负泊松比产生机理和液晶高分子特征的理解,首次提出了近晶C相液晶高分子也具有产生NPR效应的能力,建立了近晶C相液晶高分子产生负泊松比的分子模型,并且对其负泊松比进行了理论计算。除此之外,以降低成本和提高综合性能为目的,详细分析了

6、PVC矿用整芯输送带的糊体和覆盖胶配方。对各种因素和添加剂对PVC糊和覆盖胶粘度的影响,以及所有改进配方的粘度、阻燃性能、表面电阻和力学性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最终得到了即能够大幅度降低成本又能够提高产品综合性能的配方。一种具有负泊松比性能的试件,该试件是在基底材料内嵌入多个弧形体,试件左右两侧的弧形体呈镜像对称分布,同一侧的弧形体弯曲弧度相同,等间隔分布。弧形体的弹性模量、刚度与基底材料不同,在试件的基底材料固化过程中,在试件的受力方向上嵌入弧形体,或者在试件的基底材料固化后,拔出在试件的受力方向上嵌入的弧形体,或者在整块基底材料的试件上,通过强化、机械加工出弧形体,或者通过化学反应形成弧形体

7、。弧形体包含纤维增强弧形体,气泡削弱弧形体,弧形状的缝隙,多级弯曲弧形体,多弧度弯曲弧形体,鱼鳞状弧形体。该试件在弧形体切向受拉时其垂直方向有膨胀性,受压时其垂直方向有收缩和挤缩性,可广泛应用于复合板材、深水作业、航天航空等领域。四、前景拉胀材料乃负泊松比材料的简称,意指材料受拉伸时其垂直方向有膨胀,而受挤压时有收缩。拉胀高分子材料是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才出现的新型结构和功能材料。世界上第一个拉胀材料发明专利,是由美国材料学家R。Lakes于1987年取得的,是由普通的聚氨酯泡沫塑料再加工制得。此专利后经英国材料力学家FScarpa进一步改进,于XX年又申请了专利。同年,中国的第一个拉胀天然

8、复合材料(向日葵杆芯)专利也由中科院化学所的潘则林、赵萍、王才提出申请,并于XX年6月获得授权。经过近二十年的努力,目前拉胀材料已经成为世界各主要国家瞄准的前沿研究领域,XX年还在英国举办了国际首届拉胀材料大会。早在100多年前科学家就发现具有负泊松比效应的材料具有特殊而优异的力学性。近十年,负泊松比材料的相关研究报道已经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负泊松比材料的制备和工程化成为当前以及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五、关于拉胀拉胀是什么?拉胀一词意为受拉膨胀或一拉就胀,译自英文auxetic,是英国材料学家KE埃文斯代表利物浦大学-ICI-剑桥大学联合研究小组在199

9、1年发表于自然杂志上的一篇通讯中建议代指负泊松比的。科学上,拉胀材料即负泊松比材料,具有受拉时其垂直方向有膨胀和受挤压时收缩的力学特性。拉胀聚合物是近十余年才出现的新型高分子材料。通常人们拉伸橡皮条时可看到橡皮条变细,但如果问自然界是否存在受拉变粗的物品,其答案又如何呢?其实,要回答这个问题,只需换个角度看我国古代雨伞便可。如果将推开雨伞的举动换成沿伞柄反方向穿过伞面拉伸其支架套杆的行动,便获得世界上最古老的拉胀伞。当然,今日高分子材料特别是塑料的广泛应用,已经使得一种由塑料制成的拉胀玩具-缩胀球风靡全球。关于拉胀机理的理论研究都是设法将材料微观上的某种运动及结构变化与宏观的体积变化关联起来。

10、主要有两个方向,一个是以有序排列的微结构为出发点,另一个是处理无规结构。拉胀的技术关键是什么?在回答拉胀的技术关键是什么这一问题之前,让我们先来看看世界上第一种人造拉胀材料是怎样被发明的。上世纪80年代初科学家在泡沫和复合材料力学领域取得了新的理论成果,其代表人物有Ashby和Gibson(1982)、Almgren(1985)以及Kolpakov(1985)。这些理论成果表明,一种自然界中还未见到的倒插或凹式蜂窝状结构,也即将通常蜂窝结构中的正六边形上下两顶点下凹后得到的新型拉胀蜂窝结构具有拉胀性。于是,美国依阿华大学的一位名叫R莱克斯的生物医学工程教授就突发奇想,将随处可见的聚氨酯泡沫塑料

11、从四面八方施压,然后升温至材料的软化点时快速冷却以固化所得的凹式微结构,即将多面体的某些顶点下凹后得到的结构。就这样,于1987年诞生了泊松比在-0。7左右的接近各向同性的拉胀聚氨酯泡沫塑料。两年后,英国材料学家BD凯达克(Caddock)和KE埃文斯(Evans)发现一种经特别加工制得的多孔聚四氟乙烯树脂具有拉胀性-泊松比可达-12,并提出了纤束-节点理论模型来解释其拉胀机理。由此可见,产生拉胀性的技术关键是如何有效地在材料内部形成各个尺度或层次上的拉胀微结构,如上述的凹式微结构及纤束-节点网结构。目前,国内外拉胀的发展现状如何?1992年提出由三臂伞状结构无规连结而成的三维拉胀网络理论,后

12、又发现含拉胀体复合材料中存在拉胀窗孔,即在一定条件下可表现出拉胀性。目前,除了这些拉胀机理或现象等纯理论研究之外,人造拉胀高分子材料的研究主要沿两条路径发展:一条是拉胀分子结构的设计与合成,另一条就是介观和宏观拉胀网络结构的筛选与成型。世界上首次提出从分子水平上合成拉胀高分子网络的是剑桥大学卡文迪什实验室的山姆爱德华兹教授(1989)及当时在该室做博士后的魏高原。他们于1990年向英国ICI公司递交了题为负泊松比分子网络的合成项目申请书,并于次年在该公司完成了其分子设计工作。基于此分子设计的人工合成因中东爆发战事引起公司生存危机而耽搁下来。由于保密限制,其分子设计工作只在由埃文斯等人于1991

13、年在自然杂志上发表的题为分子网络设计的短文中提及。这些研究人员的分子设计主要涉及前拉胀蜂窝结构。目前,沿此思路进行的分子设计工作,已在拉胀基元概念的指导下,取得了可喜的进展,特别是理论上其泊松比可达-11的含聚苯胺链段的拉胀链状高分子,也已由魏高原设计出来。拉胀基元这一科学概念则是由魏高原与冯新德院士于1999年初在给P&G公司的题为拉胀纤维的设计、合成与性能项目申请书中首次提出的。魏高原所在的北京大学拉胀材料研究室是国内最早从事拉胀聚合物分子设计与人工合成的研究单位,其研究人员已设计并合成出许多拉胀基元分子,其中一些可望进一步制成高强度高模量拉胀凯弗隆类塑料和纤维。此外,魏高原等人还设计出了

14、利用氢键组装成的一至三维拉胀超分子网络,并正在加以实验验证。拉胀分子设计的另一思路是由美国液晶高分子科学家AC格里芬(Griffin)等人于1998年提出的,即平时平躺着的横穿主链的棒状基元分子在受到沿主链方向的拉力作用时,会翻转一定角度而站立起来,从而导致多链体系的胀开。在我国有郑州大学的科研人员在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已设计出多种这样的液晶高分子。此外,Baughman等人于1997年通过分子力学计算发现一种由聚二炔链组成的三维网络可表现出拉胀性,而Grima和埃文斯则于XX年提出了一种由多个一大一小的三角形炔链构成的二维拉胀聚三角炔网络,且魏高原等人还于最近成功建立起拉胀碳纳米管及缩胀球分子

15、的分子模型。最后,值得一提的是由周其凤院士领导的北京大学液晶高分子研究室研究人员合成出的一类甲壳型液晶高分子,经过魏高原及其博士生吴红枚所作的分子力学计算发现也具有拉胀性。通过发明新颖的热加工方法,使得常见高分子品种如聚乙烯、聚丙烯、尼龙等转变为相应的拉胀树脂的研究路线,是由英国利物浦大学的埃文斯和A奥尔德森等人于1991年开启的。他们首先将在多孔聚四氟乙烯中发现的拉胀微结构,有意识地在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树脂的再加工过程中再现,从而首次利用新型热加工方法制得拉胀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接着,该方法经改进后又被应用到聚烯烃和聚酰胺的拉胀化再加工。至1998年,具有拉胀性的聚丙烯纤维已由埃文斯及其合作者制得。另外,魏高原等人通过在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板材上机械加工出凹式蜂窝状结构,已制得拉胀多孔共聚物板及其本体复合材料,而通过应用飞秒激光切割技术在尿烷-酯共聚物薄片上切割出孔径在1毫米左右的凹式蜂窝结构,埃文斯和奥尔德森于1999年制得泊松比可低至-2的拉胀滤网。该新型滤网具有传统分离膜无法实现的易去堵塞的优点。最后,从共混角度来考虑拉胀高分子合金的制备,也已由我国四川大学高分子所的研究人员提出,并正付诸实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