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例报告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0306386 上传时间:2018-11-15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9.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课例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语文课例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语文课例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语文课例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语文课例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课例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课例报告(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为了适应公司新战略的发展,保障停车场安保新项目的正常、顺利开展,特制定安保从业人员的业务技能及个人素质的培训计划语文课例报告课堂观察之语文课例评析案例基于学生学力提升视角的课堂观察研究方埠中心学校初中语文组课堂观察之语文课例评析案例课堂教学“以学定教”原则探索一、课前安排为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和教师课堂行为的优化,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尝试了一次课堂观察,即观察者对课堂的运行状况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XX年3月16日上午,我们全体语文教师听了青年教师沈海波老师的一节公开课素芭。XX年3月14日下午,我们集中在办公室里,大家一起确定课堂观察的视角、做法以及分组。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我们只选定

2、了五个视角。视角一:教学目标的设置。即教学目标的设置,是否符合学科指导意见,教学重难点的设置是否符合本校学生的学情。视角二:教师主干性提问。即基于教学设计的主干性问题的设计和提问呈现的质量如何,是否符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水平。视角三:教师对学生的回应。即课堂生成性的行为,如情景性提问、追问、梳理、铺垫、点拨、诱导、评价、总结和归纳等行为质量如何。视角四:学生对教师的回应。即学生接到教师的任务后的回应的数量和质量。视角五:教学整体设计,即整个教学环节设计是否合理、流畅、创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否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反应,灵活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将教师教的思路和学生学的思路动态地融合在一起,根据

3、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的学习方式确定现场教学方法。我们每组大约二至四人,选择一个视角,对沈海波老师的课做了全程记录。课后,各组进行了整理,最后分项反馈。二、课后反思今天的课堂观察,可以说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我们确立的五个课堂观察点在今天的观察活动中得到了初步试验,十三位老师分成五个组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各小组得出的初步观察结论,有很多新的发现,使我们受益匪浅。1、从课例研究的视角来看,五个独立观察点获得的数据相互印证,形成了一个较为综合的结论。以往的听课评课,因为没有细部观察与分析,对直接的课堂教学影响力是有限的。我们今天采取的课堂观察方法实际上是语文课例研究的一个部分,我们是把课堂观察作为

4、改进一节课教学的研究方式,是整个课例研究循环圈中的一环,所以我们的课堂观相对时比较综合的,五个观察点虽然是分开来操作的,但最后的观察结果综合起来,就形成了一个比较综合的意见。所以观察结果受益最大的是沈海波老师,十三位教师从五个观察点合作观察这节课,把目光全部聚焦在任课教师与几十位学生身上,使任课教师看到了许多自身看不到的东西。接下来,如果能够进入下一循环,即进一步修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然后再上一节课,合作小组再一次观察,这样,就会有力地推进这个课例的发展,并最终达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无论是任课教师还是合作观察的教师都是的受益者。2、从研究方法的角度来看,我们这次课堂观

5、察,从质的描述角度出发居多,大部分教师采用课堂“描述”的方法,把自己观察到的师生活动通过自己的分析作出推论。这里的方法论基础是质的研究法。另外,我们也用了一张量化的记录表,今天我们试用了一张教师对学生的回应记录表,虽然这里面记录的学生回答情况,有些不好作出非常明晰的判断,但反映出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很容易,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挑战性不够,教师在对学生的方法指导上也不够。3、从这节课的整个观察过程来看,还有一个问题需要得到我们的重视,即我们的观察结论的信度与效度检验问题。我们还需要采取访谈、问卷等方式,去问问任课教师和参与课堂学习的学生的看法,以对我们的结论加以验证,完善我们的观察结论。三、以学定教以

6、学定教原则以学为主的课堂教学应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这一点在语文教学中尤其重要。众所周知,语文教育是我们的母语教育,学生在入学前就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和生活经验,教师必须充分重视并利用这一重要的课程资源,进一步帮助学生在原先的基础上建构新的更高层次的语文素养。自主学学习者对学习的自我定向、自我监控、自我调节和自我评价。以学为主的语文课堂教学,从横向的角度说,学习目标的制定、学习内容的选择,既要考虑课程标准的要求,又要尊重学生的意愿和经验,使学生有自主确定至少有参与确定具体学习目标和内容的权利。从纵向的角度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让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到课堂教学活动和教学

7、管理中来,使学生能够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作出自我监控和自我调节,对学习效果作出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以学定教的原则要求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需求和意愿,调整、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反应,灵活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将教师教的思路和学生学的思路动态地融合在一起,根据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的学习方式确定现场教学方法。概括地说,就是在实际教学中,教什么、怎么教,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并不断在教学过程中加以调整,这样的课堂教学才能出效果,其教学效果将会比一般的按部就班的课堂效果要好的多。因此,课前的教案只是一种预案,而每一堂课就构成了一种不可重复

8、的创造性活动。这也体现了以学定教原则下的新课堂是一种有悬念难预见的课堂,只有这样的课堂也才会充满活力和魅力。方埠中心学校学生语文课前预习调查问卷亲爱的同学:你好!为了解你的语文课前预习的情况,了解你们的内心感受,我们编制了这份问卷调查,请你按自己的情况认真、如实地填写。你的回答对改进学校语文教学会有很大的帮助。这个问卷是不记名的,对你本人无产生任何影响。感谢你的支持与合作!填表人基本情况:年级填写时间:1、请问你从几年级起养成了课前预习的习惯?A五年级B六年级C初一年级D初二年级E仍需要老师和家长监督2、你觉得课前预习有必要吗?A没必要因为B有必要因为3、你课前预习都做了些什么?大约需要多长时

9、间?4、你觉得你在预习中有什么收获?最大的收获是什么?5、请你对自己的预习做出A、没有收获B、收获很小C、收获不少D、收获很大E、时好时坏6、你在预习中遇到的做大的问题是什么?7、对于老师布置的预习作业,你有何想法和建议?素芭课前预习题20世纪初期的印度有一位文化“巨匠”。这位巨匠既是诗人、作家,又是社会活动家。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是亚洲第一个获此殊荣的作家。素芭是他相当重要的一篇小说。请同学们先认真阅读小说,然后完成下面的预习题。1、小说各部分写了素芭的哪些方面?试用简洁的词语概括。一、二、三、四、五、六、2、你认为作者刻画的素芭这一形象,最吸引你的亮点在哪里?3、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是

10、世界的映像,是命运的缩影,请在原文中找出描写素芭眼睛的词语、句子或语段,体会这些描写与人物心灵和命运的关系。4、素芭的世界主要有哪些东西构成?苏芭与他们的联系又没有差别?请寻找一些词语表达这种差别。5、结合文本,谈谈你是如何理解话题“贴着人物写”含义的。素芭教学设计方埠中心学校王贤军教学目标:通过外貌描写欣赏小说人物形象初中语文教学课例研究报告猫课例研究报告通山县洪港镇洪港中学王强序言:通过本次课例研究提高全体语文教师设置课堂任务单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最大效度地发挥课堂任务单导学的效能,从而形成语文课堂任务单使用的模式。也通过本次课例研究提高语文教师教学研究、观课、议课能力,进而提高语文组集体

11、备课和教研活动的有效性。本次课例研究有幸请来上海特级教师、青浦区教师进修学院师之蕴工作室领衔教师、上海市名师培养基地副主持人关景双老师亲临指导。关老师学识渊博、谈笑风趣、理念先进,短短的两天给我校教师留下深刻印象,他提倡“圈点目标三维维法解读文本”、“目标确定与任务单设计相对应”之类的话语更是醍醐灌项,让全校语文教师顿悟不少。、研究背景:教务处在课堂调研时发现,教师只顾自己讲,不关注学生学,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机会少,华师大博士生导师、课程与教学系教授夏志芳,对我校课堂教学诊断后提出:课堂上必须要保证学生的活动时问,其有效措施是全面推进课堂学习任务单。课堂学习任务单适合各门功课教学。课堂任务单使用

12、的这几年里,语文教师觉得课堂任务单难操作,使用时感觉课堂时间来不及,还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课例主题:语文课堂任务单使用的有效性猫课例研究、观察点和分工:分组观察点观察点解读小组一1、目标具体化,设计任务单位备课环节,看教师解读文本的功夫,表述目标的有力,根据材料和学生实际确定文本目标,设计可操作的任务单。2、老师创设情景,恰当使用任务单上课环节,看教师教学的素养,教学组织是否精当,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结合任务单自主、合作、探究,为教学目标的达成服务。3、师生互动的有效性在用课堂任务单过程中,既要关注学生主体意识,更要提升教师主导作用,师生应该有全面的互动。这个互动模式还包括学生与学生之间。小组

13、二4、课堂环节的有效性上课环节,看教师设计的流程,任务单设备的梯度和目标的达成度:教学依“朗读”“理解”“品味”“感悟”四大板块层层推进。由浅入深,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理清作品内容、口味感情、领会深意、感悟人生。5、任务单的可操作性任务单串联整节课的始末,适时运用,教师布置要清楚,要求要明确,可操作性要强。四、课例研究式和步骤1、研究形式:三实践两反思2、研究说明:3、研究课文:七猫4、研究准备:课例组成员阅读猫,先自行解读。执教人姜红仙围绕主题解读文本,提炼目标,设备任务单。5、时间安排活动内容时间安排参与者主持人第一次课4月24日授课者与专家交流,录像课,教师第一次观课、议课课前会议5月

14、3日第一节七、八年级语文教师参与,观察点的分工第二次课5月3日第二节全体语文教师参加听课最后议课5月3日第三、四节七、八年级语文老师参与第三次课5月4日第一节全体语文教师参加听课课后议课5月4日第二节七、八年级语文老师参与资料整理5月4日第三、四节七、八年级语文老师参与研究报告5月8日下午全体语文教师参与,形成任务单模式和观点课例研修过程:一、解读文本筛选目标:猫是新教材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现代散文,作者是新文化倡导者之一郑振铎先生。本单元共选入了四篇描写动物的文章,这些文章不仅反映了人对动物的了解和认识,对人和自然关系的思考,而且还从动物世界里折射出入类的生活轨迹。本文用朴实无华的语言将三次养猫的故事娓娓道来,意境深远,给人留下深深的思考。学习这篇散文,可以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深入体验人与动物间的挚爱真情。当我读完猫后,潜意识里把它当作散文。文本反映的生活也不复杂,只是记写了家养“三只猫”的生活片段。初看猫,语言具有较大的随意性,但是稍微分析一下作品的行文脉络就能发现其实作家很讲究写作技法,主题与寄托的情感在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中得到了渲染,充分体现散文“行散神不散”的特点。比如“三只猫”,其中“黄色小猫”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