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理论的读书心得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0260708 上传时间:2018-11-15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29.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发展理论的读书心得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经济发展理论的读书心得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经济发展理论的读书心得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经济发展理论的读书心得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经济发展理论的读书心得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经济发展理论的读书心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发展理论的读书心得(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为了适应公司新战略的发展,保障停车场安保新项目的正常、顺利开展,特制定安保从业人员的业务技能及个人素质的培训计划经济发展理论的读书心得经济增长读书笔记罗伯特巴罗是美国哈佛大学经济系教授、世界著名宏观经济学家、理性预期学派的代表人物,以及新增长理论的重要学者。哈维尔萨拉伊马丁是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新增长理论的重要学者,现为美国耶鲁大学经济系副教授。而经济增长一书正是由这两位在经济增长理论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的经济学家共同创造的,本书作为一本教科书,首次系统梳理和阐述了迄今为止所有重要的增长模型,包括80年代以来新增长理论的诸多重大拓展。哈佛大学的著名宏观经济学家、新凯恩斯主义的主要人物格雷戈里曼丘曾

2、说过:“由巴罗和萨拉伊马丁撰写经济增长,其意义不仅仅在于此书是关于经济增长的,更重要的是,此举本身就是经济增长进程的一部分。今日,经济增长已是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中心,经济学家们已经意识到长期增长和短期波动一样重要,甚至可能比之更为重要。在上学期中级宏观经济学的学习中,我对经济增长有了初步的理解,即用产出衡量的经济长期的变化趋势与过程,并学习了一些与之相关的知识,由此我对经济增长有了极大的兴趣,便抱着求知与探索的心情阅读了经济增长一书。此书第1-3章介绍新古典增长模型,从50年代的索洛-斯旺到60年代的凯斯-库普斯曼,再到最新的拓展。第4和第5章涵盖了依赖于对可复制要素的不变报酬形式的内生增长理论

3、的各个版本。第6-8章则探讨了技术变迁与研究和开发的最新模型,包括在产品的种类和质量以及知识的扩散上的拓展。第9章允许了劳动力供给和人口的内生决定,包括了迁移、出生率和劳动/闲暇选择的模型。第10章详述了可应用数据的性质和可利用性,而第11章和第12章则讨论了一些经验发展。再仔细看来,第1章介绍了索洛和斯旺的新古典模型和内生增长模型,与上学期所学的中级宏观经济学联系较为紧密,其认为储蓄率为外生且不变的。第2章则代之以假设消费者和储蓄率的路径被互动于竞争性市场中的最优家庭和企业决定,详述了有消费者最优化的增长模型,暨拉姆齐模型。第3章打破了前两章的封闭经济约束,对其进行拓展以容许经济是开放的,然

4、而这拓展导致了一些违反事实的结果:资本存量和产出的收敛速度是无限大的,而且除了最有耐心的国家之外,其他国家的消费都趋于0,资本都变为负。最有耐心的国家渐趋于拥有一切,且消费掉几乎全部的世界产出。后来,作者考虑了拉姆齐模型的一些修正来消除这些荒谬的发现。有了不完全的国际信贷市场后,资本和产出的无限收敛速度对于那些在其借款能力上收到有效约束的国家而言就不再适用了。此外,在这些国家中资产保持为正而且消费也不再趋于0.。但是所考虑的这个特殊,模型亦有其违反事实的含义:除了最有耐心的国家之外的所有国家最终都将收到信贷约束。在这个阶段我们还不能认为经济学家们已经找到了一条完全令人满意的把拉姆齐模型应用于开

5、放经济中的途径。但是这章中的各种分析的结合可以解释所观察到的资本存量与产出的缓慢收敛,同时避免有关消费和资产行为的反事实含义。第4章则证明如果资本报酬在长期中不会降到某个正基准值以下,内生增长就会发生变化。此时长期增长率依赖于技术水平和储蓄意愿。在一些模型中可以把来自技术水平的影响一般化到包括技术在生产者之间外溢的程度,规模效应以及公共服务和税收的影响。内生增长模型的扩展版本把新古典增长模型的收敛行为与AK模型的长期增长性质结合到一起。这些理论与有关收敛的经验证据吻合得更好。第5章我们把AK模型从第4章扩展到容许有两个部门,一个生产消费品C和物质资本K,另一个创造人力资本H。如果两部门具有相同

6、的要素密集度,则主要的有关增长的新结论就来自于每类资本品上的总投资须为非负的约束。这一约束产生了一种不平衡效应,产出增长率随着K/H比率与其稳态值之间距离的增长而上升。如果人力资本相对丰裕,产出增长率趋于随着不平衡程度的加深而上升,但如果人力资本是相对稀缺的,产出增长率则会随着不平衡程度的加深而降低。这个结果意味着一个经济将很快地从一场主要摧毁了物质资本的战争中恢复过来,但一次主要摧毁了人力资本的瘟疫却令之元气大伤,复苏甚缓。第6章讨论技术变迁:具有扩大的产品种类的模型,暨把技术进步模型化为生产者所使用的中间产品的种类扩大。以既保留了长期增长性质,又引入了收敛因素的方式来对模型进行扩展并不困难

7、。譬如假设考虑一个封闭经济,但像前面的模型中的资本一样,我们容许中间投入是耐用品。我们的猜测是,如果资本数量K相对于技术水平N来说很低,则报酬率和增长率将很高。也就是说,收敛效应将表现为增长率与K/N比率之间的负相关关系。如果技术即N被确定在世界水平上,但资本却不能完全流动,那么这一关系也能在各国间表现出来。第7章则是技术变迁:具有产品质量改进的模型,质量改进代表了产品和技术的不断精进,而上一章所研究的种类的扩大描述的是基础创新。我们研究过的这两类技术进步有着关于增长率决定的相似预测。两种情形下如果储蓄意愿越大,技术水平越高,R&D成本越低,增长率就越高。两类公式都预测了在模型中以诸如原始劳动

8、或人力资本一类的固定要素数量表示的规模效应。第8章简要介绍了技术扩散,展示了领导者跟随者模型,相互发明和模仿问题,外国投资问题与蛙跳问题。在前几章中,我们假定人口和劳动力都以外生速度n增长,我们现在从几个方面来修正这一假设。首先,我们考虑了针对经济机会的移入和移出的可能性,对于给定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而言,这一过程改变了人口及劳动力。其次,我们引入了有关出生率的选择,这是容许人口和劳动力的内生决定的另一条渠道。最后,我们允许工作努力上的变化。也就是说,我们使劳动力与人口不再相等。这就产生了我们第9章所要探讨的劳动力供给与人口问题。首先看经济增长模型中的迁移,这里分别从索洛斯旺模型中的迁移、拉姆齐模

9、型中的迁移和迁移与增长的布劳恩模型来展开讨论,其次则是研究了生育选择中的模型以及劳动/闲暇选择。关于经济增长的经验研究利用了各国及其诸地区的大量数据,第10章经济增长和增长核算的数据则描述了已被利用的一些基本数据,在最后还讨论了增长核算的方法论及其主要结论。这章中各国的纵列数据、GDP中的长期数据和美国各州、欧洲各区、加拿大各省、日本各县的数据集为我们日后的经济研究提供了极佳的数据,是值得借鉴的极佳内容,并可将增长核算应用到数据中来进行分析。在滴11章中书里研究了1880年以来美国各州,1930年以来日本各县,1950年以来8个欧洲国家的各地区的变动情况。结果表明,绝对的收敛在这些区域经济中普

10、遍存在。即,这些国家的贫困地区在人均水平上比富有的地区增长的要快。收敛是绝对的,因为这是在除了初始的人均产出以外,没有解释变量被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得出的。一个惊人的结果是,收敛速度在整个数据集上都很近似。移民分析表明,一旦其他的解释变量保持不变,净移民率对人均产出或收入的初始水平产生正向反应,移民在收敛中的作用很小。最后一章第12章则是对各国的横截面经验分析。各国人均增长率上的差异巨大且与一系列可以量化的解释变量系统相关。这组变量中的一个因素是净收敛项,即当真实人均GDP的初始水平相对于以教育程度和预期寿命为形式的人力资本初始数量很低时正的增长效应。亦有证据表明,一国的初始人力资本越多,向其稳态

11、位置的收敛就越快。此书让人感觉就是一部增长理论的发展史,其中的每个经典模型都值得反复去背诵。不过,本书作为一本在国外提供给研一学生的教科书,对于我来说,里面的有些模型以及理论确实有些晦涩难懂,自然也遗留下了一些问题,准备开学时去向老师请教。如此经典的一部书,必然会让我时常翻阅,将经济增长理论的知识彻底巩固加强。与此同时,就要联系中国的实际来看看中国的经济增长了。中国走向21世纪的过程,就是从世界经济大国走向世界经济强国的过程。今后中国还会加快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发展差距,迅速赶上,并在下世纪初期成为世界经济强国。以下介绍对中国经济长期发展趋势的几种预测和估计。1995年中科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预测,

12、1995-XX年期间中国GDP年平均增长率为%。XX-XX年期间为%;XX-2020年期间为%。按底线方案预测,1994年中国人均GDP为2100美元;1994-XX年平均年增长率为%,预计到XX年左右,中国GDP总量将超过美国,但是人均GDP仅相当于美国人均水平的1/4。按上限方案预测,1994年中国人均GDP为2510美元;1994-XX年期间平均增长率为%,中国将于XX年左右GDP总量超过美国,中国人均GDP水平相当于美国的1/4。1996年美国兰德公司对中国1994-XX年的长期趋势作了预测。他们对中国人均GDP美元值的初始值估计过高,既1994年为4200美元,相当于同年美国人均GD

13、P水平的%;他们对未来时期中国GDP平均增长率估计又过低,在最好情况下仅为%。按上述假设条件,他们预测到XX年中国的GDP总量将超过美国,到XX年相当于美国GDP总量的110%,到XX年相当于美国GDP总量的127%,到XX年中国人均GDP相当于美国人均水平的%,到XX年上升为%,到XX年上升为%。1997年世界银行发表了2020年的中国的报告,假设今后十年中国国内储蓄率从40%左右逐渐减少到35%,同时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略微下降到每年%。在这些假设条件下,1995-XX年期间,中国GDP年平均增长率为%,而后GDP增长速度随时间推移将减缓,从目前的9-10%,幅度减到2020年的5%。世界银

14、行专家认为有三种力量会造成今后中国GDP增长率有所下降:一是人口因素,即总人口增长率减慢,劳动年龄人口到2020年不再增长;二是随着资本积累,报酬收益递减的经济法则起作用;三是随着经济成熟化,资源配置效率提高,结构变革为增长所提供的动力日益减小,包括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配置收益越来越小。该报告预测中国与其他国家缩小了技术差距,其技术进步的势头将趋于减慢。中国的GDP在2020年大大超过美国。根据世界银行对中国1995年人均GDP的估计为290美元,到2020年中国的人均GDP将接近现葡萄牙的人均水平,相当于美国现在人均水平的一半。此外该报告还预测到2020年中国可能是世界上第二大进口国和出口国

15、;其居民购买力可能会超过整个欧洲;在世界金融市场上,作为资本的提供者和使用者,中国可以和大多数工业国家竞争。1997年亚洲开发银行发表的崛起的亚洲报告对中国经济发展趋势作了三种可能的估计:一是乐观方案,中国将继续进行经济改革,生产力和资本形成保持相对较高的增长速度,1995-2025年期间,中国人均GDP增长率为%;二是悲观方案,中国未进行必要的改革,行业瓶颈将制约整个经济增长,1995-2025年期间中国人均GDP增长率为%;三是基本方案,假设中国仍保持1995年自然和政治条件不变,1995-2025年期间中国人均GDP增长率%,大大高于东亚地区人均GDP增长率,略高于东南亚地区人均GDP增

16、长率。在这一持续性高速增长过程中,中国人均GDP相对于美国人均GDP水平迅速缩小,由1965年的%,提高到1995年的%,到2025年又上升为%。1998年麦迪逊对中国的未来作出了自认为相当保守的估计。他基本假设条件如下:第一,劳动投入增长相对缓慢,劳动年龄人口的比例有所下降,妇女的劳动参与率也有所下降;第二,教育水平增长速度有所放慢;第三,人均资本存量增长速度不会超过5%;第四,全要素生产率增长速度也会有所放慢。在上述假设情况下,他预测1995-XX年期间中国的GDP年平均增长率由1978-1995年期间的%下降为%,人均GDP增长率大约由%下降为%。既使在这种假设条件下预测,按PPP法计算,到XX年中国的GDP总量将会超过美国,约占世界GDP总量的17%,比1995年提高了近6个百分点;由于中国总人口规模大,那时人均GDP的水平接近世界平均水平,但是中国的人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