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计划供给体制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0254416 上传时间:2018-11-1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2.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粮食计划供给体制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粮食计划供给体制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粮食计划供给体制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粮食计划供给体制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粮食计划供给体制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粮食计划供给体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粮食计划供给体制(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为了适应公司新战略的发展,保障停车场安保新项目的正常、顺利开展,特制定安保从业人员的业务技能及个人素质的培训计划粮食计划供给体制浅谈粮食安全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从“粮食安全”的长效机制采看,提高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比提高粮食产量更为重要,我国应该适当扩大进口,我国不具备比较优势的农产品,以适度的国际交换来促进我国粮食生产和流通的效率,粮食流通体制市场化改革是由粮食育品的特殊属性和经济发展规律所决定的,也是各国粮食流通体制变革的普遍规律,我国应在放开粮食收储市场的同时,加强对粮食市场的管理和宏观调控,以确保一个拥有13亿人口大国的粮食安全。一、“粮食安全”的理论基础1“粮食安全”问题的由来“无粮不稳

2、,无粮则乱”。粮食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和前提,直接影响着国家政局的稳定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粮食安全问题由来已久,它源自粮食需求的刚性与粮食供给的不稳定性之间的矛。粮食供给的不稳定性源于自然风险和农民对粮食价格的预期。在一个完全竞争的市扬环境里,农民的收入和生产激励都将依赖于市场价格的变化。一旦粮食供不应求,份格持续上涨,激励效应占优,从而导致粮食产量的持续上升。随着粮食供求关系向均衡回归,由价格波动而给农民所带来的风险效应却逐渐占优,这就导致了粮食产量的不稳定性。与一般工业品不同的是,粮食价格的小幅波动很难消除短期的供求失衡。首先,由于农业生产固有的自然周期,在短期内粮食的供应量不会随着粮

3、食价格的上涨而迅速增加。其次,由于粮食作为生活的必需品,其需求弹性非常小。正是由于粮食产品在短期呈现供给完全无弹性和需求低弹性的特征,过大的供需缺口将会引发灾难性的粮食安全问题。2“粮食安全”内涵的演进1970遇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30年来最严重的粮食危机。1974年11月,世界粮食大会通过了消除饥饿与营养不良世界宣言与世界粮食安全国际约定。约定认为,保证世界粮食安全是一项国际性的责任。在约定中联合国粮农组织对“粮食安全”所下的定义形成了最初的“粮食安全”概念。联合国粮农组织对粮食安全的定义为:“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得到为了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食品”,并把世界粮食库存量至少应占当年需求

4、量的1718视为全球粮食安全的最低限量,强调各国政府确保本国粮食供应,提高国内粮食储备。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粮食安全”的概念也不断得到充实、丰富和完善。1983年4月,时任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的爱德华萨乌马对粮食安全的最终目标的解释是:确保所有人在任何时候既买得到又买得起他们所需要的基本食品。这个概念包括四项具体要求:传统粮食流通体制的形成1953年10月16日由中共中央作出的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的决议以及1953年11月19日由政务院作出的关于实行粮食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标志着我国传统的粮食流通体制开始构建。从1953年12月起,我国的粮食购销开始由国家垄断,为了使

5、这种国家垄断政策得以顺利实施,全国上下逐渐建立起了既行使政府行政职能、又代表国家从事粮食计划购销活动的国营粮食系统。在1953年至1979年的25年中,国营粮食系统在组织与机构上迅速膨胀、在制度与政策上逐渐调适与定型,从而形成了一种稳定性极高、缓冲性极强的粮食流通体制。传统粮食流通体制的两大基本特征传统粮食流通体制运作的基本原理是由政企合一的国营粮食系统在垄断粮食收购、储存、运输、加工、销售业务的同时实现粮食的计划配给,进而强制实现粮食供求的总量平衡、结构平衡及区际平衡。概括地说,传统粮食流通体制表现为两大基本特征:高度的计划性与极强的垄断性。1、高度的计划性。在传统的粮食流通体制下,粮食流通

6、计划属于指令性计划,包括数量计划、品种计划和价格计划,并且涵盖了收购、销售、调运、储存、加工和销售五大业务环节。收购包括农业税以实代征的征收部分和按计划执行的统购部分,因而习惯上合并称之为“征购”;由于否定了粮食的商品属性,因此粮食在系统内的销售被称为“粮食调拨”,粮食在零售环节的销售被称为“粮食供应”;不同地区之间的粮食流通被称为“粮食调运”;粮食调运的数量、品种、价格都按相应层级的国家计划严格执行,其中粮食的运输计划又按交通工具分为水运、车运和铁路运输,铁路运输计划由国务院直接下达给铁道部,为了满足水运、车运的要求则在全国建立了大量国营性质的粮食车队和般队;粮食的储存部分分为战略储备、国家

7、粮食储备和国家周转粮食库存三大部分;加工的典型形式为“价拨加工”,即粮食工业企业所加工的粮食不是购进的,而是由粮食局从粮食系统内部调拨过来的;作为零售的粮食供应主要限于城镇居民的口粮、饲料粮、行业用粮和军粮,其中口粮需凭证、凭票、定点、定期、定量、定品种、定价格供应,可以说粮证、粮票、粮站是传统粮食流通体制的代名词。总之,传统的粮食流通体制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一套非常完整的、强度极高的粮食计划体系,甚至到目前为止这一计划体系的组织系统还在继续运转着。2、极强的垄断性。它具有三层含义:一是国营粮食部门对粮食流通的垄断是一种政府垄断或政府特许的垄断,它具有很浓厚的政治使命色彩,因而通常也被视为一种超

8、经济垄断,这一垄断的核心任务是掌握粮源、稳定供应,并由此获得国民经济工业化所需的原始积累;二是国营粮食部门作为承担粮食购、销、调、存、加的一种复合型的粮食流通组织,是一种政企合一的特殊单位,它既是具体制订与执行粮食计划的关键性的政府行政部门,又是具体承担粮食流通业务的经济部门,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在粮食流通领域国营粮食部门“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因此国营粮食部门具有独特的垄断地位。二、改革开位以来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若干阶段及其市场化进程第一阶段:1979-19841978年的三中全会带来了1979年开始的农村改革,在1979-1984年的六年间,粮食流通部门的主要任务是配合农村改革,增加

9、农民收益,以调动农民从事粮食生产的积极性。这一时期的理论背景是“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粮食流通政策仅仅是在收购制度的部分调整,具体内容包括四个方面:(1)逐步提高了国家计划收购的粮食价格;(2)适当缩减了统购、派购的数量;(3)实行了超购加价制度,即农民售粮超过统购计划的部分加价50%;(4)适当放宽了粮食集市贸易。严格地说,此间的粮食政策调整还不能算是真正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在市场化进程方面有所进展的仅仅是适当放宽了粮食集市贸易,至于传统粮食流通体制的两大特征则基本上未有撼动。但是,1984年的粮食大丰收第一次撞击了固步自封、效率低下的国营粮食部门,从而带来了1985-1988年的改

10、革。第二阶段:1985-1988“交足了国家的、留够了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这一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加上激励农民增产增收的粮食价格政策,导致了1984年全国粮食创纪录的大丰收,此时国营粮食部门的粮满为患与农民卖粮难相并存的局面促使政府不得不采取新的粮食政策。以“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相结合”以及其后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理论为背景,这一阶段的改革仍然将收购制度的改革作为重点,1998年4月27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出台了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方案,确定了此项改革的基本原则是:一,实行四分开:政府与企业分开,储备与经营分开,中央与地方分开,新旧财务账目分开;二,完善粮食价格机制,实

11、行粮食顺价销售。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实施的一项重大改革,对于促进粮食生产、搞活粮食流通、保证市场供应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强了农业基础地位,推动粮食生产迈上了新的台阶,取得了明显成效。同时,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也迈出较大步伐,在全省、全国率先实行了粮食政策性经营和商业性经营分开的购销管理体制;建立了稳定的粮油储备体制和相应的粮食风险基金制度等;为增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搞好市场供应,保持市场稳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现行粮食流通体制存在的矛盾日益突出。国有粮食企业经营机制转换滞后,人员过多,管理不善,经营

12、费用高;粮食流通不畅,粮食价格和市场体系不完善;亏损和挂帐增加,财政负担加重。这些问题如不从根本上加以解决,必将影响粮食生产的持续稳定增长,影响我市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大局。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决定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现就进一步深化我市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有关问题通知如下:一、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按照国务院确定的“四分开一完善”的改革思路,切实转换国有粮食企业的经营机制,完善粮食宏观调控体系,理顺粮食价格机制,减轻财政负担,逐步建立起政企分开,责权分明,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适合我市实际情况的粮食流通体制。二、转换经营机制,实行政企

13、分开政府粮食行政管理职能与粮食企业经营分离,粮食企业不再承担政府行政管理职能。市及各市粮食局与粮食企业要在人、财、物等方面彻底脱钩,不参与粮食经营,不直接干预企业自主的经营活动。所有粮食企业都要实行独立核算,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实行粮食局与粮油总公司“一套班子、两块牌子”机构设置的市,要按照政企分开的要求,将经营性的粮油总公司与粮食局彻底脱钩。市及各市粮食局作为政府粮食管理职能部门,负责本地区粮食流通管理和宏观调控。各市粮食收储企业的附营业务要与粮食收储业务划分,设立单独法人,做到人、财、物分离,成为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分离出来的企业,要划转相应

14、的资产和债权债务,并有必要的资本金。收储企业在农业发展银行开户,其他分离出来的粮食企业一律划入相应的商业银行。粮食收储业务与附营业务分离的具体办法,由市政府组织有关部门进行专题调查研究后,另行下达。国有粮食企业是粮食流通的主渠道,承担粮食购销的主要责任。要按照国家有关政策,积极开展粮食收购,掌握必要的粮源,在稳定市场供应和市场粮价中发挥主导作用。各级政府要支持和帮助国有粮食企业实施下岗分流、减员增效和再就业工程,努力建设一支高效、精干的粮食职工队伍。粮食部门直接从事粮食收储业务的人员要逐步压缩一半左右。对下岗人员要纳入市再就业工程,妥善安置。新办粮食企业和新建粮库所需人员,原则上从现有职工中调

15、剂解决。各级政府和部门不得硬性要求粮食企业接收新的人员。三、完善粮油储备体系,实行储备与经营分开市及各市地方粮食储备计划,由市政府根据非农业人口及市场调控需要,以不低于半年的储量予以安排。青岛市区20万吨小麦周转储备计划不变。鉴于市区从今年7月1日起,不再向居民定量、限价供应食油,对市区食油储备规模由3000吨调减为XX吨。地方储备粮的储备费用按市政府确定的标准由同级财政给予补贴。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挪用储备粮贷款和财政拨付的利息、费用补贴。加强粮食仓储建设和现有仓库维修。市及各市要高度重视粮库建设和维修工作,增加对仓储设施建设的投入。用于粮食仓库建设和维修的费用,市及各市两级财政要列入年

16、度预算,采取分期分批投入资金的办法进行仓库建设和维修改造,以保证我市粮食总量平衡和储备的需要。四、稳定粮食定购和调拨计划,实现粮食总量平衡市及各市在粮食流通管理中承担的责任。市政府负责全市粮食生产和流通的宏观调控。主要责任是:制定全市粮食中长期发展规划;搞好全市粮食总量平衡;保证粮食市场供应,保持市场和粮价基本稳定;落实国家和省的粮食购销、价格政策;筹措和管理好粮食收购资金,杜绝挤占挪用;管理粮食风险基金;搞好市内粮食仓储等流通设施的规划和建设;指导粮食企业搞好收储、供应和经营业务。各市政府的主要责任是:抓好粮食生产,合理调整品种结构,增加粮食总供给;做好粮食收购工作,完成国家粮食定购任务,掌握必要的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