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文学练习题参考答案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6021335 上传时间:2017-09-0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隋唐五代文学练习题参考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隋唐五代文学练习题参考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隋唐五代文学练习题参考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隋唐五代文学练习题参考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隋唐五代文学练习题参考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隋唐五代文学练习题参考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隋唐五代文学练习题参考答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隋唐五代文学练习题参考答案一、填空1、唐代诗歌的发展一般划分为四个时期: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2、初唐时期,代表文学革新方向的四位诗人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被称为“初唐四杰”。3、盛唐时期,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是王维、孟浩然等,边塞诗派的代表诗人是岑参、高适等。4、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这是宋代诗人苏轼对唐代诗人王维的诗与画的评论。5、“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暄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四句诗出自王维的诗作山居秋暝。6、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诗的立意是受到唐代诗人崔颢的黄鹤楼一诗的影响,但思想意义却比后者更深刻。7、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2、”这两句名诗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七律名篇登高。8、岑参的边塞诗名篇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有两名描写雪景的诗句常被后人引用,这两名诗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9、 唐代古文运动的主要领袖是韩愈,除他之外,古文成就最高的是柳宗元,他们被后人并称为“韩柳”,并被后人列入“唐宋八大家”之中。10、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的作者是中唐诗人刘禹锡,诗中有两句流传千古、并常被后人引用的佳句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11、 唐代的文人短篇小说一般称作“传奇”。它是在六朝志怪小说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12、晚唐诗人中,被认为长庆后第一人,并被认为其诗文成就与韩愈、柳宗元鼎立而三的诗人是杜牧。

3、他的诗歌,在体裁上擅长七言绝句,咏史诗精拨独到,边塞诗也别具一格。13、南唐二主是指父子皇帝词人李璟和李煜。二、单项选择题(选择一个正确答案填在题目后的括号里)1、全唐诗和乐府诗集的编者分别是(C)。A、宋代的郭茂倩和汉代的刘向B、宋代的黄庭坚和汉代的刘向C、清代的彭定求等和宋代的郭茂倩D、清代的彭定求等和宋代的黄庭坚2、初唐,倡导革新,开一代诗风的诗人是(A)。A、陈子昂B、沈佺期C、骆宾王D、杜甫3、在文学理论上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唐代诗人是(D)。A、陈子昂B、元稹C、杜甫D、白居易4、“三吏”、“三别”和琵琶行的作者分别是(B)。A、白居易和元稹B、杜甫和白居易C、

4、杜甫和元稹D、李白和白居易5、“小李杜”是指诗人(B)。A、李贺和杜审言B、李商隐和杜牧C、李朝威和杜佑D、李翱和杜荀鹤6、李白号(A)。A、青莲居士B、香山居士C、六一居士D、清真居士7、下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B)。A、“会须一饮三百杯”的“会须”意为“应该”B、“ 弟子不必不如师”的“不必”意为“不需要”C、“ 梦啼妆泪红阑干”的“阑干”意为“纵横的样子”D、“而我与深源、克己独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 ”中的“遭”意为“机缘”8、王维山居秋暝“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中所用典故出自(B)。A、诗经B、 楚辞C、 庄子D、史记9、刘禹锡诗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中,“沉舟”是比喻

5、(C)。A、沉在河里的船B、朋友C、自己D、生病的人三、名词解释1、山水田园诗派盛唐时期以山水田园为主要写作对象的诗派,代表作家有王维、孟浩然等。该派诗人多仕途失意,受佛道思想影响较深,描写山水田园风光与隐逸生活,诗风清新流丽,常常表现出静谧恬淡的境界。2、新乐府新乐府是与古题乐府相对而言的,是一种用新题写时事的乐府诗。它的形式采用乐府歌行体,大多三言、七言错杂运用。四、简答题1、“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的含义如何?关于这首诗有两种说法,一说此诗是李白于天宝年间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所作,一则是说此诗是作者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后所作。这是一首吟咏古迹的诗,然字里行间却隐寓着伤时的感慨。

6、诗从凤凰台的“凤去台空”引出了深沉的盛衰之慨:随着时间的消逝,晋代车马鼎盛、富贵繁荣的王谢衣冠,都己沉淀在历史的洪流里了,唯有大自然是永恒的,如同长江水依然滾滾东流。李白将目光从怀古中投向现实,心情格外沉痛,“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这里以浮云来比喻奸臣,用太阳来比喻皇帝,想起长安城里皇帝被奸臣所蒙蔽,自己却无法为国家尽心尽力,因而感到忧心忡忡。整首诗李白将历史的典故、眼前的景物、自己的感触融合在一起,表现了对国事日非的忧虑,意义深远。2、师说中运用了哪些对比?文章比较集中地运用了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以说明从师的必要。以“今之众人”与“古之圣人”对比,说明如若不从师则会“愚”者更“愚

7、”,“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再以“为子择师”与“其身则耻师”对比,证明这是“小学而大遗”的反常的做法,即“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后又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作比,说明“士大夫之族”在这个问题上连“巫医乐师百工之人”都不如。通过以上三层对比,极言师道不传之可叹与可怪,针砭时弊,发人深思。3、试述李娃传中李母计逐荥阳生的情节。李娃尽管待荥阳生一片真情,但由于妓院的环境所迫,她按照鸨母的意旨参预了逐走荥阳生的骗局。一天,李娃对荥阳生说:“与你相交一年了,还没有怀孕,常听说竹林神有求必应,很是灵验。我要送上酒食祭祀,向神

8、祈求,可以吗?”荥阳生不知是圈套,因而非常高兴。跟李娃一起到供奉神的庙里向神祈祷,住了一宿才往回走。到了里弄的北门,李娃对荥阳生说:“从这儿向东拐,有个小胡同,是我姨家的住宅,打算到那里稍稍休息一会儿,去拜见我姨娘,可以吗?”荥阳生同意了。往前走了不到一百步,果然看见一个院门。向里面张望了一下,很宽敞。不一会儿一个女人出来了,年龄约四十多岁。见过后,就一块进入西边的门内偏院里。院中有山有亭,竹子,树木长得很茂盛,池塘水边房子都很幽静。荥阳生对李娃说:“这是你姨母的私人住宅吗?”李娃只笑不回答,用别的语搪塞过去。有一顿饭的工夫,忽然有一个人骑着一匹大宛名马,汗流满面地跑来了,说:“老太太突然患了

9、重病很厉害,几乎连人都不认识了,请姑娘赶快回去。”李娃对她姨说:“我的心都乱了,我骑马先回去,然后让马再返回来,你就跟他一块来吧。”荥阳生便留下,与李姨一起计算举行丧礼祭奠的费用。天已黄昏,骑马的仆人并没来。那位李姨说:“到现在还没有回信儿,怎么回事?你赶快去看看她!我会随后赶到。”荥阳生赶到李娃原来的住宅,一看,门锁得很严实,还用泥印封上了,心里很震惊,询问邻人。邻居说:“李娃本来是租住在这里,租约已经到期,房主收回了房子。老妇迁居了,已走了两宿。”询问搬到了何处,说:“不清楚。”荥阳生一宿没合眼,等到天刚亮就骑着跛脚的驴赶往李姨的住处,敲了一顿饭工夫的门也没有人应。后来有一个官员慢慢走出来

10、,说:“这是崔尚书的住宅。昨天有一个人租了这所房子,说用来等待远来的中表亲戚,但还没到黄昏就走了。”荥阳生于是怨恨愤懑,三天未进饭食,因而得了很重的病。五、论述题1、山居秋暝是如何通过山中景色的清幽与人们劳动生活的自足来寄寓作者的社会理想及高洁情怀的?这是王维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之一,写于辋川隐居时。全诗描绘了在秋雨初晴后的黄昏时节山居生活的恬静清幽,表现了诗人怡然闲适的心情。诗篇一方面描绘了自然景色的清幽。“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黄昏已逝,明月升起,皎洁的月光透过婆娑的松影将一缕缕素辉洒向松间,石隙中的清泉正在淙淙流淌,传出悦耳的声音。静谧中透露着大自然生生不息的活动。可以说,这正是王维所

11、追求的理想境界,是其政通人和的社会理想的一种折射。诗篇另一方面又写出了山中人的活动。“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岸边竹林中传出一阵阵爽朗的欢声笑语,诗人循声望去,发现是一群天真活泼的姑娘们洗完衣服在暮色中归来;诗人又看到水中那些亭亭玉立的荷花荷叶纷纷摇动,原来是打鱼的男人们乘着小舟正在高高兴兴地回家。结合前两句,可以看到,山里不仅自然景色清新幽静,明月素辉,青松挺立,泉水叮咚,静静流淌,绿竹青莲,苍翠欲滴,山里的人们更是怡然自得,无忧无虑,勤劳淳朴,他们循性而动,顺天应时,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这种纯洁美好、不受外力干扰的生活图景,正是诗人理想中的田园生活模式,从中也反衬出他与现实状态的不相谐调

12、。2、登高中杜甫独自登台时伤感悲苦的原因是什么?这首诗从题目来看,含有登高抒怀之意,而作者所抒之怀是复杂的。大致而论,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的悲凉秋景引发开去,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穷困潦倒的内心感情,透露出国难家愁加于己身的深切痛楚,感情是复杂的,写得沉郁,但格调悲怆而激越。这首诗是杜甫于去世前三年在四川的夔州所作。此时,他生活困难,身体也不好。登高望远,面对无边无际、萧萧而下的木叶和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不免生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苍凉恢廓的秋景,使他想到了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加之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而因病

13、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这种孤独、悲苦的思想感情的抒发,实际上也暗示了世事艰难是个人潦倒不堪的根源。3、琵琶行中音乐描写的高度成就表现在哪里?音乐有声无形,只能诉诸听觉,用文字极难表现。但是琵琶行的作者调用各种手法,以唤起读者的经验和联想,使人如入其境,如闻其声。其中有侧面渲染与正面摹写的结合。“东舟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就是通过写琵琶女的演奏效果来渲染音乐对人心的震撼。大家都听得入迷了,虽然演奏已经结束,而听者尚沉浸在音乐的境界里,周围鸦雀无声,只有水中倒映着一轮明月。精妙的比喻则是此诗描写音乐的主要手法。作者用一连串比喻(博喻)来描写虚渺飘忽、过耳即逝的无形的音乐,不仅以读者熟悉的种种声音来形容读者比较生疏的琵琶声,还使读者在闻其声的同时能见其形。这样比喻,不仅调动了读者的听觉和视觉,还能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这里有落玉盘的大珠小珠,有流啭花间的间关莺语,有水流冰下的丝丝细细,有突然而起的银瓶乍裂、铁骑金戈。顾及到节奏的变化与情绪的起伏也是此诗描写音乐的一个特征。随着琵琶女情绪的起落,音乐声时而悲凄、时而舒缓、时而心旷神怡、时而又惊魂动魄。还有在强调有声效果的同时又突显了无声的效果。描写琵琶乐曲的音乐形象,写它由快速到缓慢、到细弱、到无声,到突然而起的疾风暴雨,再到最后一划,戛然而止,这比连续不断的铿锵之声更能撩拨人们的心弦,增加一层对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