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学教程》第三章社会保障水平

上传人:fen****835 文档编号:60206030 上传时间:2018-11-14 格式:PPT 页数:61 大小:1.8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保障学教程》第三章社会保障水平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社会保障学教程》第三章社会保障水平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社会保障学教程》第三章社会保障水平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社会保障学教程》第三章社会保障水平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社会保障学教程》第三章社会保障水平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会保障学教程》第三章社会保障水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保障学教程》第三章社会保障水平(6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章 社会保障水平,本章教学内容:社会保障水平的概念;社会保障水平指标; 社会保障水平的特点。社会保障水平适度的标准;社会保障水平确立的原则;适度社会保障水平的功能。我国社会保障费用支出的统计;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障水平;我国未来社会保障水平的目标定位。 教学重点在于,着重了解社会保障水平的概念、指标,社会 保障水平适度的标准,以及我国的社会保障水平。其教学难点在于对社会保障水平适度的重新认识。 教学课时数:4 学时,第一节 社会保障水平概述,一、社会保障水平的概念 社会保障水平(Social Security Level)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成员享受社会保障经济待遇的高低程度,常

2、常用人均社会保障支出,或社会保障支出与GDP的比值来反映。,二、社会保障水平指标 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的适应度衡量 为了衡量、表现社会保障水平,人们一般采用的标准是社会保障水平指标,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适应度测量,主要是通过社会保障水平率和社会保障水平发展系数来衡量的。,社会保障水平率,指的是社会保障经费支出与国内生产总值之间的比重关系,代表着社会保障在国民经济运行中的地位和作用。二者之间测定的数学分析表达式为: S=SP/W W/G100%= SP /G100% 其中:S代表社会保障水平率; SP 代表社会保障支出总额; W 代表工资收入总额; G代表国内生产总值GDP;,西

3、方国家一般把社会保障总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作为衡量社会保障水平的主要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社会保障水平指标 =(社会保障支出总额/国内生产总值)100%,我国社会保障项目主要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优抚四个方面,因此我国的社会保障费用支出就是社会保险费用支出、社会福利费用支出、社会救助费用支出、社会优抚费用支出四个部分的总和。,国内生产总值(即GDP)是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社会保障支出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集中反映了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经济能力用于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社会保障待遇水平

4、的程度。 用GDP作为衡量指标,以比例的形式来反映,由于消除了测量方式的不同而可能带来的不可比性,所以有利于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时期和阶段之间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也有利于数据的获取。,社会保障水平发展系数是从社会保障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之间的变动关系角度出发,进一步考察社会保障水平发展的一般规律及与经济发展之间的适应性关系。其数学分析表达式为: CSS=RSP/ RGDP=(SP / SP)/(GDP/GDP) 其中: CSS代表社会保障水平发展系数; RSP代表社会保障水平(SSL)增长率; RGDP代表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增长率。,不适应状态包括三种情况: 当CSS1时,表明社会保障水平的增长

5、超越了经济的增长,社会保障水平增长有些过度,距离1越远,则过度越严重。这种状态长期下去会产生严重的负面效应,并给社会经济发展埋下隐患。,适应状态包括两种情况: 当0CSS1时,表明社会保障水平增长与经济增长呈现正向变动, 社会保障水平是增加的,但其增长速度低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从社会经济发展理性分配角度看,二者之间处于基本适应状态。 当CSS=1时,表明社会保障水平同经济发展同步增长,二者之间处于最佳适应状态。,三、社会保障水平的特点 (一)动态性。即社会保障水平会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经济的发展、人口结构的变化以及社会保障制度本身而变化。 (二)刚性特征。具体表现为社会保障水平只能提高不能下降

6、,社会保障规模只能扩大不能缩小,社会保障项目只能增不能减。 (三)社会保障水平客观上存在一个“适度区域”。社会保障水平过高或过低,都会对社会保障制度本身和经济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社会保障水平的适度处在一个范围之内,在这个范围之内,社会保障制度能够良性运行,并能够促经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四、适度社会保障水平的意义 (一)社会保障水平与社会保障制度本身有直接的关系。社会保障水平能够客观的描述社会保障程度的高低,并且通过国际间、地区间的比较,更好地总结和探索社会保障的政策制定、未来发展及其良性运行。 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保障水平过高,则政府和用人单位就可能难以承受,导致财力紧张、生产成本增加,

7、从而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反之,社会保障程度过低、保障项目过少,则不能充分发挥社会保障的“社会安全网”的作用。,(二)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对社会保障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的研究,可以发现社会保障资金的供求状况对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经济的投资比例和效率、全社会的储蓄能力、社会失业率等的影响,从而制定更为合理的经济制度。,(三)社会保障水平直接关系着社会成员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从社会保障的直接对象上看,社会保障的性质主要是“保护”,通过首先保护那些丧失劳动能力以及需要某些特殊帮助的人群,进而推广到全体社会成员。 所以通过对社会保障水平的研究,可以了解和发现社会成员的生活水平和

8、生活质量的高低,掌握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机制与规律,从而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促进社会的发展和繁荣。,第二节 适度社会保障水平的选择,一、适度社会保障水平的制约因素 决定社会保障水平的条件,一是社会保障需求条件,二是社会保障供给条件。 (一)社会保障的供给: 社会保障的供给是指在一定时期、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国家和社会所能提供的社会保障资金和服务。它决定着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和供给水平。 从本质上说,社会保障供给条件,受到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政治和社会结构等因素的影响。,经济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主要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所能提供的经济资源总量。它作为社会保障支出的最终来源,从根

9、本上制约着社会保障水平的高低。 经济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表现: 1. 国内生产总值(GDP) 2. 财政收入 3. 用人单位效益 4. 社会保障基金增值。,政治和社会结构因素也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和社会保障水平产生着影响。 这种影响尤其表现在西方国家政治和社会结构发生变化的时候。各政治派别为了在竞争中获取胜利,往往把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和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作为其竞争砝码之一,这就不可避免的促进了社会保障供给的增加,从而促使了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二)社会保障需求 社会保障的需求是指在一定时期、一定的经济发展条件下,社会成员对社会保障的需要程度。社会保障需求条件,决定社会保障费

10、用支出的多少。 社会保障水平的确立,既要立足于社会保障的当前需求,更要考虑到社会保障的未来需求。,从总体上看,影响社会保障需求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人口结构。它主要是指享受社会保障待遇的人口总量以及特殊群体占到总人口的比例。 2社会保障的设置项目。社会保障设置的项目越多,社会保障资金需求就会越大。 3社会保障的程度。主要指社会成员的生活的保障程度。社会保障的程度越高,社会保障资金的需求量也就越大。 4历史、人文等特殊因素。社会保障需求的高低受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和人文等因素的影响。,(三)社会保障水平的供求平衡 为了使社会保障体系良性运行,就要在社会保障的供给和需求之间达到平衡。

11、大量的事实证明,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平衡是有规律可循的。首先在社会保障供给和需求之间,总是需求大于供给。在比较理想的社会保障供求关系中,应该是供给大于需求,只有这样,才能在资金、服务等各方面满足社会成员的需要。如果需求长期大于供给,就会导致社会保障体系中供求不平衡,需求得不到满足,社会保障项目难以正常执行。 在现实的生活中,要注意解决需求大于供给的主要矛盾,同时要坚持短期平衡服从于长期平衡这个主要原则,保障公民的基本生存需要。,二、社会保障水平确立的原则 (一)和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作为社会保障工作者,需切实认识到,社会保障水平必须体现“适度”的理念,而适度不是高标准、高福利

12、,也不是低标准、低福利,而是一种动态的、刚性的、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能够保证社会成员基本生活需要的水平。 社会保障水平的确定,应该根据国民经济的综合发展水平、社会资源的供给能力、政府的财政收支状况、用人单位和个人的承受能力等进行选择和确定。只有在系统掌握了多种因素的基础上,才能最终确定适合本国国情的适度的社会保障水平。,(二)低起点,稳步发展,重点突出 社会保障水平具有刚性特征,所以为了做到适度,社会保障水平在刚开始制定时就必须坚持较低的起点,这样才能为以后社会保障水平的发展留有余地。在低起点的基础上逐步提高,避免超度现象发生。同时社会保障水平的确定和发展需要突出重点,避免面面俱到、全面推

13、广,而应该有所突出,首先应该考虑到最需要的人群,应该首先突出解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项目。,(三)保护和激励相统一的原则 从保护公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和激励公民积极劳动这一原则或理论出发,社会保障水平的确定应该遵循保护和激励相统一的原则。 社会保障资金由国家提供为主逐渐转向以个人和用人单位提供保险基金为主,只有与个人的切身利益直接挂钩的社会保障制度,才具有持久的激励作用。,(四)社会保障适度水平的确立要有战略眼光。 社会保障适度水平的长期持续发展,需要有一个符合实际的发展战略,并要有明确的中长期目标。 从矛盾的短期性和长期性来看,社会保障供求平衡的主要原则是短期平衡应服从于长期平衡,这主要是

14、由人口因素决定的。,三、适度社会保障水平的功能 (一)适度的社会保障水平能够满足和保证大多数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需求,从而改善人们的生存环境和工作环境,并且随着社会保障水平的不断提高,进而推广到全体社会成员,并且不断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二)适度的社会保障水平能够保持社会的相对稳定,大多数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了满足和提高,社会不安定因素相对减少,使得社会比较和谐,社会矛盾趋向缓和。,(三)适度的社会保障水平能够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由于有了一个相对和谐相对稳定的社会,从而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同时适度的社会保障水平还能够使国家和用人单位的社

15、会保障负担趋于适度,提高用人单位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适度的社会保障水平还为补充社会保障提供了发展空间,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促进就业等都有显著的积极的作用。,(四)适度的社会保障水平对于社会保障制度本身具有十分明显的作用。 它避免了社会保障资源供给不足所造成的危机,以及由于过高水平而引发的资源浪费,使得社会保障的发展更顺利、更有长远发展的动力。,四、“适度”社会保障水平测定模型 (一)“适度”社会保障水平测定模型的假设条件 条件1:以国内生产总值作为总基数,社会保障水平是指社会保障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条件2:从社会保障资金供给角度分析社会保障水平,主要说明社会保障支出水平在怎样一个限度内才

16、能适应国民经济的发展。 条件3:依据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在一级分配层次上,把国内生产总值划分为由劳动生产要素投入所创造的总产值部分和由资本生产要素投入所创造的总产值部分。由劳动生产要素投入所创造的总产值部分,要通过工资和收入方式分配给劳动者,其中社会保障费用支出包含在由劳动生产要素投入所创造的总产值中。 条件4:依据社会保障水平要达到从微观上“保护与激励相统一”和从宏观上“与国家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目的,设定社会保障水平是否适度的标准。,(二)社会保障适度水平数理模型 为了使分析更加深入,我们需要在社会保障支出总额和国内生产总值两个基本要素之间引入一个中间变量“工资等收入总额”,它包括职工工资总额、农民收入、社会保障收入等。它的总量比国内生产总值小,比社会保障支出总额大。因此,我们可以把社会保障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这一宏观意义上的测定指标式,分解为两个测定指标式:即“社会保障支出总额”占“工资等收入总额”的比重和“工资等收入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如果我们计算出适度的“社会保障支出”占“工资等收入总额”的比重系数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咨询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