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础第二讲目录学概论.1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60149226 上传时间:2018-11-14 格式:PPT 页数:79 大小:3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学基础第二讲目录学概论.1_第1页
第1页 / 共79页
国学基础第二讲目录学概论.1_第2页
第2页 / 共79页
国学基础第二讲目录学概论.1_第3页
第3页 / 共79页
国学基础第二讲目录学概论.1_第4页
第4页 / 共79页
国学基础第二讲目录学概论.1_第5页
第5页 / 共7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学基础第二讲目录学概论.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学基础第二讲目录学概论.1(7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国 学 基 础,第二讲:目录学概要,引言:,目录和目录学功用是: “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即类求书,因书究学” 章学诚校雠通义 从学术研究说,目录和目录学的作用: 一是了解学术发展源流, 二是查检学术研究的书籍。,引言:,目录学就像介绍古今典籍的目录室,说明古今有哪些重要的典藏目录,它们分别是怎样分类编目的,怎么找到所需要的古籍资料,包括它们在历史上存在的情况、今存的情况,以便了解它们今存版本的来源及善劣真伪等等情况。 目录和目录学是治学的津梁,十分有用。 清代著名学者王鸣盛说: “目录之学,学中第一要紧事,必以此问途,方能得其门而入。” “凡读书最切要者,目录之学,目录明,方可读书,不明

2、终是乱读。”,目录学概要,一、目录和目录学 二、古籍目录著录体例 三、目录分类 四、书目举例,一、目录和目录学,“目录”的本意是指一种书籍的“篇目”和“叙录”。 汉成帝时,刘向整理按皇宫藏书,汉书艺文志记载说: 每一书已,向辄其篇目,撮其指意,录而奏之。 刘向每整理完成一种书籍,都要逐条记下它的篇目,提取它的内容要旨,叙述记录而上奏。“篇目”就是这一书籍的各篇题目,“叙录”就是它的内容提要。所以“目录”是篇目和提要,并不包括书名。,一、目录和目录学,今存刘向叙录八篇,如其中简要完整的列子叙录前列整理后的列子新书八章题目,“章”就是“篇”。然后是一篇叙录,说明新书根据皇宫内外收藏列子写本共二十篇

3、校雠整理,却除重复,改字错字,定为八篇;并对列子著者、学术渊源以及书中存在问题、流传发生散失等作了评述。这样的篇目与提要的体例,合称“目录”,相沿至今,一种书籍的目录在书名封面的扉页之后,依序载章节,即由此而来。,天瑞第一、黄帝第二、周穆王第三、仲尼第四、汤问第五、力命第六、杨朱第七、说符第八 右新书定著八章。护左都水使者光禄大臣向言:所校中书列子五篇,臣向与长社尉臣参校雠,太常书三篇、太史书四篇、臣向书六篇、臣参书二篇,内外书凡二十篇,以校。除复重十二篇,定著八篇。中书多,外书少,章乱布在诸篇中。或字误,以“尽”为“进”,以“贤”为“形”,如此者众。及在新书有栈,校雠从中书,已定,皆以杀青,

4、书可缮写。列子者,郑人也,与郑缪公同时,盖有道者也。其学本于黄帝、老子,号曰道家。道家者,秉要执本,清虚无为。及其治身接物,务崇不競,合于六经。而穆王、汤问二篇,迂诞恢诡,非君子之言也。至于力命篇一推分命,扬子之篇唯贵放逸,二义乖背,不似一家之书,然各有所明,亦有可观者。孝景皇帝,贵黄老术,此书颇行于世。及后遗落,散在民间,未有传者,且多寓言,与庄周相类,故太史公司马迁不为列传。谨第录,臣向昧死上。护左都水使者光禄大夫臣向所校列子书录,永始三年八月壬寅上。,一、目录和目录学,随着书籍结构的发展演变,目录的含义有所改变,通常指书名、篇目、提要三项。而对一种古籍的著录内容,则要求包括书名、作者、篇

5、卷、版本、存佚、真伪等项。,二、古籍目录著录体例,“古籍目录著录”是指一种古籍的著录项目。 把若干内容要求条例化,就像一张图书卡片一样,格式清楚,一应俱全,一目了然。因而一书的著录项目多少,决定它具有叙录作用的大小。 最简单的书目仅录书名。而完备者则从书名到叙录一应俱全,等于一书之目录。这里讲的著录项目是就完备的书目要求而言,并非说古籍书目都这样。,二、古籍目录著录体例,(一)、书名 (二)、篇卷 (三)、版本 (四)、真伪 (五)、存佚 (六)、著作者,(一)、书名,书目是依据书名为纲目而编制的,不录书名就没有书目。但是每种书籍并非单纯具有一个书名,同一个书名并非就是同一种书籍。古籍的书名情

6、况是相当复杂而有趣的。,(一)、书名,远古文字发明的初期,大概是没有书名,也没有篇名的。 古代经典所谓的“三坟五典”、“九丘八索”,可能是形容那时用固体物质作载体的书籍如甲骨、简牍等,捆绑堆积,如山似坟,其实不是“典籍”的书名。,(一)、书名,先秦典籍大抵用一篇的首二字作为篇名,以其人其体作为书名。例如诗三百、诗经是以“诗”体为书名,关雎则是以首句“关关雎鸠”的二字篇名;尚书的“尚”通“上”,是上古的意思,“书”是书写文字。班固说,“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帝王靡不同之”(汉书艺文志)。史官所记,并无书名。至于老子、墨子、孟子等等,都是以人即著者为书名。 根据内容制定书名,大概

7、是汉代开始的。例如淮南子书名原为淮南鸿烈,白虎通原为白虎通德论,王充的书称为论衡等等。,(一)、书名,同书异名,同一种书具有不同的书名,在古籍目录中是常见的现象。最普遍的是作家文集的名称,因作家的名号而不同。 东晋陶潜,字渊明,谥号靖节,其文集在隋书经籍志著录为“宋征士陶潜集九卷”,宋代崇文总目作“陶潜集十卷”,而四库全书总目则作“陶渊明集八卷”。 三国曹魏曹植,字子建,封陈思王,其文集在隋书经籍志著录为“魏陈思王曹植集三十卷”,宋代郡斋读书志作“曹植集十卷”,直斋书录解题作“陈思王集二十卷”,而四库全书总目作“曹子建集十卷”。,(一)、书名,有的先秦人物的封号是后世追加的,其书也出现不同名称

8、。 老子在北魏尊为道教始祖,到唐代封为玄元皇帝,唐玄宗把老子分为道、德二经,于是出现道德经、道德真经等异名。又庄子在唐代尊为南华真人,庄子被称为南华真经。在宋史艺文志著录的老子、庄子,上述异名都已出现。,(一)、书名,同一种书,用全称或用简称,也是较常见的。 淮南鸿烈在汉书艺文志简称淮南子,宋史艺文志称淮南子鸿烈解,而现代学者刘文典撰集解却用原称为淮南鸿烈集解。,(一)、书名,历代对帝王名字尊号的避讳,也是造成同书异名的一个原因。 唐代颜师古的匡谬正俗,宋史艺文志避宋太祖赵匡胤的名讳改“匡”为“刊”,书名改为刊谬正俗,后又重录改为纠谬正俗。其实三个书名是同一种书。,(一)、书名,书名相同而作者

9、姓名不同,内容不同。 广陵集:1.北宋诗人王令文集2.明作家袁宏道的一个文集,是袁中郎集中的文集之一。 河东先生集:1.唐作家柳宗元文集。2.北宋作家柳开文集 宫词:1.唐代王建2.后晋和凝3.后蜀费氏(花蕊夫人)4.北宋宋白5.北宋王珪6.北宋张公庠7.北宋宋徽宗8.南宋王仲修9.南宋周质彦10.南宋吴伟11.明代朱权12.明代王叔承13.清代徐昂发,(一)、书名,有时书目整理中的失误,也会造成疑惑。 郡斋读书志今存衢州本与袁州本两种,其著录隋代王通中说,一作阮逸注中说十卷,一作文中子中说十卷,似为有注与无注的两种本子,而其叙录相同,实为同一本书,且为伪书。,(二)、篇卷,篇卷是古代计算以简

10、牍或绢帛为载体的书籍单位,用简牍者称“篇”,用绢帛者称“卷”,大抵等于今天用纸张装订成册的“册”、“本”、“部”等单位名称。 篇卷本来都是内容与载体统一的计算单位。一篇或一卷,是内容与载体统一的计算单位,同时也是简牍或绢帛记录一个题目的数量。,(二)、篇卷,后来因为绢帛或纸张的“一卷”的容量往往大于一篇文章的内容,所以把“卷”和“篇”分别为两类计算单位。“卷”是计算载体的数量单位,不表示内容单位,而“篇”是计算文章即内容的数量单位。不表示内容单位。 汉书艺文志六艺略载尚书古文经四十六卷,班固注“为五十七篇”,可见一卷不止一篇。,(二)、篇卷,随着载体的改进,“卷”的容量增加,历代流传中的写本卷

11、数归并减少,而篇数依旧。 荀子,刘向叙录说明为三十二篇,汉书艺文志误为三十三篇,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都著录为十二卷,已将三十二篇归并为十二卷。唐代杨倞注荀子将三十二篇加注改为二十卷,新唐书艺文志已著录杨倞注荀子二十卷。此后,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及宋史艺文志都著录杨倞注荀子二十卷。明、清及近代刊本均为二十卷本。仅清代郝懿行补注有单注有二卷,现代刘师培补释有排印本不分卷。,(二)、篇卷,书名之后著录篇卷,标明这一种书的这一版本的分篇分卷情况,同时表明这一版本在篇卷上与其他版本的异同,成为这一种书的这一版本的标志之一。根据这一种书的版本流传与今存的情况,这个标明篇卷的版本相对说

12、明它的年代与特点,可供了解它是否完本、善本作参考。,(二)、篇卷,一种书籍,尤其是经典古籍,往往被整理、注释、翻刻重印许多次,版本复杂,各类版本的篇卷数目不一。根据不同篇卷的版本,可以发现问题,了解流传及整理、翻刻的情况。 宋代王应麟即根据刘向孙卿子叙录考证汉书艺文志著录荀子为三十三篇的错误,而依据唐、宋目录,大体可知隋唐写本已归并为十二卷,在杨倞注荀子时改编为二十卷。这就是说,在先唐写本时期,荀子篇数都是三十二篇,卷数曾并为十二卷,杨倞作注,增加字数,于是重编为二十卷。由于这些写本原本都散失,因而无从确定它们的异同、特点与价值。如果再整理荀子,实际上只能以杨倞注二十卷宋刊本为依据,搜集其他资

13、料及宋后的刊本作为参校数据。,(二)、篇卷,一种古籍在历代书目中的不同篇卷著录,有助于了解该书在流传中的变异情况。 刘向新序,其自撰叙录已佚,篇数不详。隋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著录为三十卷,录一卷,则三十卷似为刘向著定篇数。但是南宋郑樵通志略艺文略著录为二十卷,录一卷。而崇文总目、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都著录为十卷。文献通考经籍考载引崇文总目云“其二十卷今亡”。宋曾巩新序叙略说,“刘向所集次新书三十篇,录一篇,隋唐之世尚为全书,今可见十篇而已”。今存即为十卷本。,(二)、篇卷,刊本兴起之后,先唐写本被刊印所传不同版本,其篇卷情况大抵如上所述,“篇”为内容单位,“卷”为载体数量单位,篇数依旧而

14、卷数变动。 晏子春秋,汉书艺文志著录为八篇,叙录著定为谏上、谏下、问上、问下、杂上、杂下、外一、外二八篇,但在隋唐至宋的书目著录中出现变化。隋书、新旧唐书三志都著录为晏子春秋七卷,而崇文总目、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都录作晏子春秋十二卷。文献通考经籍考引崇文总目说,“晏子八篇今亡。此书盖后人采婴行事为之,以为婴撰,则非也”。据此,则汉书艺文志著录晏子八篇,或以为与老子、孟子之类同为书名所标作者的撰著,而唐宋传书的十二卷晏子春秋是另一著作,为后人托晏子所著的伪书。因此隋唐至宋的书目所著晏子春秋或有两种,七卷本或为晏子传本,把汉志八篇编为七卷,可能是把外一、外二二篇合为一卷,加上内篇、杂篇六卷,共

15、七卷;而十二卷本则为后人伪托之书。,(二)、篇卷,同一种书在不同书目中著录篇卷不同,并不一定是两种版本。有的是著录者的差错。 韦昭注国语,隋书经籍志著录为二十二卷,唐书经籍志为二十卷,而四库全书所收为二十一卷。考两宋书目都著录为二十一卷,所以四库提要说,隋志误“一”为“二”,唐志“十”下脱“一”字,实质都是二十一卷,由于文字脱误,并非不同写本。,(三)、版本,书目著录版本,大约从宋尤袤遂初堂书目开始,其后日益重视,著录愈益详备,出现了专门著录版本的版本目录。,(四)、真伪,书有真伪,自古而然。从汉书艺文志开始,就有辨伪。 诸子略杂家:孔甲盘盂二十六篇注:黄帝之史,或曰夏帝孔甲,似皆非。 又,同上: 大禹三十七篇注:传言禹所作,其文似后世语。 又,道家: 力牧二十二篇注:六国时所作,托之力牧。力牧,黄帝相。 诸如此类,班固都注明所传作者都可能是托名,其书显然是伪作。,(四)、真伪,辨伪是专门学术。明代胡应麟有四部正讹,即是专著,由于它列举书籍质疑,也被视为辨伪书目。清代姚际恒古今伪书考辨伪91种;近代学者顾实重考古今伪书考,提出不同见解;现代学者黄云眉古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