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材料,孟子和荀子两人中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0122151 上传时间:2018-11-14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1.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根据材料,孟子和荀子两人中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根据材料,孟子和荀子两人中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根据材料,孟子和荀子两人中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根据材料,孟子和荀子两人中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根据材料,孟子和荀子两人中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根据材料,孟子和荀子两人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根据材料,孟子和荀子两人中(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为了适应公司新战略的发展,保障停车场安保新项目的正常、顺利开展,特制定安保从业人员的业务技能及个人素质的培训计划根据材料,孟子和荀子两人中第1章13荀子选读一、荀子解读荀子的思想虽然和孔子、孟子的思想都属于儒家思想范筹,但有其独特性,自成一说。荀子提倡“性恶论”,与孔、孟相比,荀子的思想具有更强的现实主义倾向。他在重视礼义道德教育的同时,也强调了政法制度的惩罚作用。荀子一书是中国古代儒、法、道、墨等诸子学术思想的集大成之作,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绝大部分内容是荀子晚年所写,语言富有文采,劝学是其中脍炙人口的名篇。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一个时代是否发生日食月食、是否风调雨顺、是否出现过扫帚星等

2、,都不是关键的问题;关键在于君上是否英明,政治是否清平。因此,真正可怕的也不是发生日食月食、风雨不合时宜或者扫帚星出现等等,而是由君上昏暗、政治险恶等导致的种种反常现象即“人祅”。1荀子认为人应当在哪些主要的方面发挥自己的努力?2当代学者曾就“星队木鸣,国人皆恐,?而畏之,非也”说:“现代学人都大讲无神论,其实乃实用理性的范例,与唯物唯心无关。”试结合文中有关内容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看法。1阅读下列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材料二: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论语?八佾篇第三材料三:王者之制:道不过三代,法不二后王;道过三代谓之荡,法二后王

3、谓之不雅。衣服有制,宫室有度,人徒有数,丧祭械用皆有等宜,声则凡非雅声者举废,色则凡非旧文者举息,械用则凡非旧器者举毁,夫是之谓复古。是王者之制也。荀子?王制第九【注】道不过三代,法不二后王:三代指夏商周三代,后王指当今君王。奉行的政治原则不超出夏商周三代,实行的法度不背离当代的君王。荀子提倡的礼制与孔子提倡的礼有何相同点?孔子的“礼”与荀子的“礼”有哪些不同之处,试作评析。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题。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人生

4、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荀子?礼论根据材料,孟子和荀子两人中,主张“性本善”观点。孟子和荀子认为道德分别起源于什么?3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小题目。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得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故礼者养也。“复礼终朝,天下归仁。”上述材料中关于“礼”的表述,与论语中“一日_,天下归仁焉”的观点有相通之处。根据材料,分析荀子是从哪几个角度对“礼

5、”进行阐释的。4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也辍行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君子道其而小人计其功诗日礼义之不愆何恤人之言兮此之谓也。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荀子主张以礼治国。“礼”从政治上讲,指国家制订的政治法律制度。从伦理上讲,指国家提倡的伦理道德规范和人们日常行为准则。荀子说:“国无礼则不正,礼之所以正国也,譬之犹衡之于轻重也;犹绳墨之于曲直也,犹规矩之于方圆也,既错之而人莫之能诬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天下,是人情之所同欲也。然则从人之欲,则势不能容,物不能赡也。故先王案为之制礼义以分之,使贵贱之等,长幼之差,智愚、能不能

6、之分,皆使人载其事而各得其宜,然后使谷禄多少厚薄之称。”“凡用血气、志意、知虑、由礼则治通,不由礼则悖乱提僈;食饮、衣服、居处、动静,由礼则和节、不由礼则触陷生疾;容貌、态度、进退、趋行,由礼则雅,不由礼则夷固僻违,庸众而野。”分析本则材料中荀子强调的“礼”的作用。人类社会在不断发展,“礼”的内涵也有了发展,简要谈谈你对“礼”的认识。不超过120字。秦朝宰相李斯是一代权术大师,为秦始皇统一六国提供了极大的智慧支持。尽管李斯陷害韩非死在监狱,但是他后来被赵高陷害而死的狱中。而他一生位极人臣,而又不的善终,其实早被他的老师荀子所预测。李斯一开始是一名小吏。衣食温饱没有大问题,但是他感悟了仓鼠厕鼠的

7、区别在于平台。一个人的成功也在于他的平台。所以断然辞职去找荀子权术。荀子知道他的事情之后,问他的想法,李斯毫不掩饰的说出了自己的野心。于是荀子立即就断定李斯将是他最出名的学生,而且李斯将不得善终。材料二父止于慈,子止于孝,君止于仁,臣止于敬,万物庶事莫不各有其所,得其所则安,失其所则悖。圣人所以能使天下顺治,非能为物作则也,唯止之各于其所而已。1.君与民的关系曾在中外思想史发展中不断被探索,阅读下列材料:二程集第三册周易程氏传材料一孟子认为君权的获得依赖于天命和民心两方面,董仲舒主张“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材料三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李贽焚书黄宗羲则主张“天

8、下为主,君为客”。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李贽藏书请回答:材料二洛克认为,“人类天生都是自由、平等和独立的”,因此人们缔结契约,组建国概括材料一的思想主张,作者为什么会提出这一主张?家,将政治权力分为立法、行政和对外权。人民推选代表团组成拥有最高权力的立法机关,并选定国家材料二宣扬的核心观点是什么?作者提出这些观点的目的何在?的形式;其他两种权力由君主掌握、法律一经制定,任何人也不能凭借自己的权威逃避法律的制裁。根据材料三,概括李贽的思想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材料三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因为人们将要害

9、怕这上述材料反映的儒家思想发展变化具有怎样的特点?个国王或议会制定暴虐的法律,或是暴虐地执行这些法律。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也就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同立法权合二为一,法官就是立法者,将会对公民的生命和自由施行专断的材料一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权力。如果司法权同行政权合二为一,法官便握有压迫者的力量。如果同一个人或是由重要人物、贵族民善也。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或平民组成的同一个机关行使这三种权力则一切便都完了。论语为政论法的精神依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思想主张。(2分)材料二地方

10、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请回答: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被夺其民时,使不材料一中三位思想家的观点有何异同?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概括材料二中洛克的思想。敌。”王请勿疑。材料三怎样具体地发展了洛克的思想?体现了什么目的?孟子梁惠王章句上材料二、三与材料一关于君民关系认识不同的原因依据材料二,分析战国时期的儒家提出怎样的政治主张?(2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儒学在当时的地位。(2分)材料三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

11、,百家殊方,指意不同,2.古往今来,不少思想家对人性作为认具的思考。阅读下列材料: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材料一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汉书,董仲舒传孟轲孟子?告子上上述材料反映了董仲舒的什么思想观点?(2分)与材料二相比,此后儒学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材料二若夫目好色,耳好听,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是分)性人为之所生,其不同之征也。故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

12、,礼义生而利法度。材料四陈独秀指出,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封建伦理道德,阻碍了中国人民觉醒和社会苟况苟子?性恶进步。李大钊发表文章指出,孔子是“数千年前之残骸枯骨”、“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保护君主政治材料三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侧隐,此便之偶像”。对于不合时宜的旧道德,“虽冒毁圣非法之名,亦所不恤矣。”是良知,不假外求。马尚斌中国近代史教程王阳明传习录材料四因为我们还不知道美德的本性和性质,我们也必须在一个假设之下来问美德是否由教育而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是如何认识儒家思想的?(2分)基于此他们提出了什么主张?(2分)来的问题,就像这样:如果美德是属于

13、这样一类心灵的善,它是否应该由教育而来?让我们假设第材料五读图。一个假设是知识或不是知识在这种情形之下,它是由教育来的或不是由教育来的?但美德是否由教育而来的呢?或毋宁说,是否每一个人都能看到只有知识是由教育而来的呢?苏格拉底请回答:根据材料,分别概括孟子、荀子、王阳明、苏格拉底在人性观问题上的主张。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为扩展人的善性,他们分别提出了怎样的解决途径?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东西方先哲强调的共同问题是什么?其侧重点及目的有何不同?(5)从材料五中,你能得到什么信息?(3分)3.阅读下列材料:命题人:刘鲲鹏材料一惟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王者必受命而后

14、王,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制礼乐,一统于天下。董仲舒春秋繁露XX级高一历史试题第1页共2页参考答案1.【答案】董仲舒神化君权;黄宗羲强调民本;孟子思想介于两者之间。他们都没有超越“君主”这一思想范畴。自由平等;分权思想;议会政治;法治思想。洛克提出了分权学说,孟德斯鸠明确提出立法、司法合行政三权分立的原则。目的:维护公民自由与安全等基本权利,防止出现专制。参考答案1.【答案】董仲舒神化君权;黄宗羲强调民本;孟子思想介于两者之间。他们都没有超越“君主”这一思想范畴。自由平等;分权思想;议会政治;法治思想。洛克提出了分权学说,孟德斯鸠明确提出立法、司法合行政三权分立的原则。目的:维护公民自由与安全等基本权利,防止出现专制。经济基础:资本主义迅速发展;阶级立场:代表资产阶级利益。2.【答案】主张:孟子:人性善。荀子:人性恶。王阳明:致良知。苏格拉底:善是人的内在灵魂,知德合一。途径:孟子:实行仁政扩充人的善性。苟子:强调用礼乐法度来规范人的行为。王阳明:知行合二。苏格拉底:美德由教育而来。共同问题:道德问题。侧重点:东方思想家侧重于社会公德。苏格拉底侧重于个人道德。目的:东方思想家主要是为了建立稳定的社会秩序,建立和谐社会。苏格拉底主要是为了重新建立人们的道德价值观,挽救衰退的城邦制。3.【答案】君权神授、大一统。适应国家统一和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主张:“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