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0097741 上传时间:2018-11-1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2.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材料一,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材料一,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材料一,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材料一,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材料一,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材料一,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材料一,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为了适应公司新战略的发展,保障停车场安保新项目的正常、顺利开展,特制定安保从业人员的业务技能及个人素质的培训计划材料一,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汾阳中学高二年级历史选修一第四单元测试题田凤茸一、选择题1、王安石认为“公私常以困穷为患者,殆以理财未得其道”,下列变法措施中,与解决这一问题有关的是青苗法免役法将兵法市易法A、B、C、D、2、在王安石变法中,引起隐匿田亩、逃避赋税之人最激烈反对的是A均输法B市易法C方田均税法D青苗法3、王安石变法措施中,兼有打击官僚贵族特权,增加政府收入和保障农民生产时间的是:A、青苗法B、募役法C、市易法D、方田均税法4、在王安石的理财新法中,青苗法和募役法引起的争议

2、最大,主要原因是A.严重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B.对农民剥削仍然过重C.方便了不法官员从中牟利D.政府财政收入并未得到保证5、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室连田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这表明北宋政府()A、大力抑制土地兼并B、纵容土地兼并以便于筹集军费C、准备搜刮百姓以抗辽D、减轻人民负担,限制大地主特权6、从王安石变法中改革科举考试的内容,废除以华而不实在的诗赋词章取士的旧制,参加经义策论的考试,可以看出王安石变法()A主要是解决财政问题B选拔人才更注意实用性C否定了科举制度D根除了“恩荫”选官的弊端7、王安石说:“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

3、衰?何治安之世存之而能兴,昏乱之世虽有之亦不兴?盖用之与不用之谓也。”下列各项评述,符合引文内容与史实的是:A.他认为任用贤才是国兴关键,他注重任人唯贤B.他认为任用贤才是国兴关键,但变法用人不当C.他认为社会治安是国兴关键,他加强保甲制度D.他认为社会治安是国兴关键,但变法只重经济8、王安石曾被列宁称为“中国11世纪的著名改革家”。王安石变法中的募役法与唐朝纳绢代役相比,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表现出的最大特征是A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B限制官僚地主的经济特权C保证农民的劳动时间D使封建赋税由实物形态向货币形态转化9.北宋政府设置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这一措施的根本目的是A.遏制地方官吏贪污腐化B.消除

4、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C.确保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D.筹集用于议和的“岁币”二、材料题、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主要是通过限制大地主阶级的利益和通过政府利用商人专营某些商业行业。来获取财政收入,这对商品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变法较多地反映中小地主和中小商人的要求,尤其是南方地主和商人的要求?总的来说,变法是代表地主阶级革新派的一种主张,其主流应该肯定。据王安石变法与商品经济【材料二】王安石不应算做是中小地主的政治代表,使用大、中、小地主代表以及革新派、守旧派等概念,都不能确切地反映当时客观史实,应该分为官户、乡村上户和坊郭上户三个基层。从出身看,变法

5、派与反变法派分子同属官户?客观上,王安石变法增加了农民负担,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三冗”问题,仅从流通领域进行了利益再分配,将权利收归中央,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应予基本否定。据王安石变法简论问题: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主要有哪些?材料一、二研究王安石变法,采用的相同方法是什么?结论有何不同?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应当如何评价历史上的变法运动。、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各题北宋年间,面对严峻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以王安石为首的有识之士在范仲淹“精贡举”的基础上,为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就如何选拔、培养国家急需人才,展开了激烈的急论。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范仲淹)国家专以词赋取士,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

6、二。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固当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庶可救其不逮。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四十三材料二(苏轼)自唐至今,以诗赋为名臣不可胜数,何负于天下,而必欲废之?(王安石)今人材乏少,且其学术不一,朝廷欲有所为,异论纵然,莫肯承听,此盖朝廷不能一道德故也。故一道德,则修学校,欲修学校,则贡举法不可不举。今以少壮时正当讲求天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此乃科法败坏人才。(司马光)神宗罢赋、诗及诸科,专用经、义、论、策,此乃复先王令典,百世不易之法。但安石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令天下学官讲解。及科场程式,同己者取,异己者黜。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三十一请回答:(1)据

7、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范仲淹、苏轼、王安石、司马光对科举考试内容分别提出了怎样的主张?(2)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二中司马光所学“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指的是什么?它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王安石兴学校、变科举的主要目的是什么?答案要点:均输法、青苗法、市易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方法:阶级分析、一分为二。结论:材料一,基本肯定;材料二,基本否定。避免简单贴标签,应历史地看问题。材料题范仲淹:主张考经邦济国之术苏轼:主张考诗赋王安石:主张考经义司马光:主张考经义、论、策统一编纂以儒家经典为内容的教科书;禁锢了思想自由;进一步强化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统一思想:为

8、改革培养人才2、解题思路:25A题中对王安石变法的考查,在对王安石变法的教学中,我们往往会侧重于改革的“富国强兵”的具体措施,而忽视科举制度“取士之法”的变革,但是XX年江苏高考命题没有从“富国之法”、“强兵之法”的大方面着手,反用不起眼的知识点“取士之法”来命题,使新材料、新情景的创设与运用释放出无限的魅力。有人说命题有点偏僻,其实理屈词穷,没有理论支撑。因为第一考试说明中并未说明这一部分就是非重点内容,没有重视那只是我们的主观臆断;第二,科举制作为必修中选官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明确要求掌握的内容,而命题能将这两者有机联系起来,正是体现知识迁移和能力培养的精巧之举。第一小问,重点要抓住材料

9、一范仲淹主张“固当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的观点,也就是主张考经邦济国之术;材料二苏轼主张是一个反问句式“以诗赋为名臣不可胜数,何负于天下”;王安石的主张材料中并没有直接给出,要结合所学知识加以概括,人教版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材的53页在讲王安石改革科举制度中,“规定进士不考诗赋,专考经义和时务策”;司马光主张“罢赋、诗及诸科,专用经、义、论、策”。本小题共4分,要考生说出四人对科举考试的不同主张,分值不多所以要简洁明了,不宜拓展。第二问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二中司马光所学“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也就是取士之法的第二要点“整顿太学,重新编撰教科书,内容为儒家经典”,教材53页的注释讲

10、主要编撰了三书经义,作为太学的主要教科书。“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从司马光说法中透露出对王安石思想文化专制的不满,从中可以得出该做法禁锢了思想自由;进一步强化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第三问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王安石兴学校、变科举的主要目的就是教材中53页所讲的,非常关注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人才或改变人才缺少的局面;材料中可以从司马光的反话中悟出统一思想、加强思想专制为改革服务。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单元质量评估(四)第四单元一、选择题1.造成北宋政府财政困难的原因不包括A.地主隐瞒占有的

11、土地B.宋太祖对行政制度的改革C.“澶渊之盟”的签订D.集中军权于皇帝,分散将领权力2.文献通考记载:“太祖、太宗?尽收天下劲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是以天下晏然,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此制兵得其道也。”下列与材料所反映的情况不符的是A.加强中央集权防止武将专权B.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C.收回地方兵权达到“强干弱枝”D.提高军队战斗力、实现富国强兵3.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倡言“先天下之忧而忧”。为解“天下之忧”,他采取的改革措施是A.裁并机构,强干弱枝B.改革科举,废明经科C.方田均税,兴修水利D.严格考核,限制恩荫4.王安石变法的主要意图是A.削弱地方割据势力和农民的反抗B.改革科举选拔

12、人才C.抑制地主和高利贷者的层层盘剥D.解决中央财政困难世纪70年代前期,北宋某读书人不会碰到下列要求中的哪一种A.三经新义是必读教材B.备考时要记诵词句C.明法科专考律令、断案等D.进士科专考经义和时务策6.王安石变法中设立市易务,其主要职责是A.负责市场税收B.调节市场物价C.管理对外贸易D.控制交易时间7.王安石的某项变法措施达到了“便转输,省劳费,去重敛,宽农民,庶几国可足用,民财不匮”的目的,相关的措施应是A.青苗法B.免役法C.市易法D.均输法8.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在目的和作用上的相同之处有加强对人民的控制限制了官僚和地主的利益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减轻了地主对

13、农民的人身控制A.B.C.D.9.王安石变法后,形成“保兵知警守”“河淤开亿顷”的主要原因是实行了A.保甲法、农田水利法B.将兵法、方田均税法C.青苗法、募役法D.免役法、更戍法10.王安石变法为后世留下了许多值得品评的话题。请看下面这两幅漫画,从中你能得出的信息是变法遭到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有些反对变法的人混入变法队伍,出现了用人不当的问题新法的某些措施如保甲法,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变法违背了历史发展的规律A.B.C.D.二、非选择题11.阅读下(来自:写论文网:材料一,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北宋初年规定:租佃土地须“命立要契,举借粮种,及时种莳。俟收成,依契约分,无致争讼

14、”。如有纠纷,“只凭契照为之定夺”。宋仁宗天圣五年诏:“江淮、两浙、荆湖、福建、广南州军,旧条:私下分田客非时不得起移,如主人发遣,给予凭由,方许别住。多被主人折勒,不放起移。自今后客户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须每年收田日毕,商量去处,各取稳便。即不得非时衷私起移。如是主人非理拦占,许经县论详。”续资治通鉴长编等材料二知大名府韩琦言:“臣准散青苗诏书,务在惠小农,不使兼并乘急以要倍息,而公家无所利其入。今所立条约,乃自乡户一等而下皆立借钱贯陌,三等以上更许增借。”宋史食货志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其中制度规定的目的。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相关制度规定的历史背景。12.北宋年间,面对严峻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以王安石为首的有识之士在范仲淹“精贡举”的基础上,为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就如何选拔、培养国家急需人才,展开了激烈的争论。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国家专以词赋取进士?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固当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庶可救其不逮。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材料二自唐至今,以诗赋为名臣不可胜数,何负于天下,而必欲废之?今人材乏少,且其学术不一?朝廷欲有所为,异论纷然,莫肯承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