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天子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0097214 上传时间:2018-11-14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5.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材料一,天子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材料一,天子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材料一,天子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材料一,天子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材料一,天子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材料一,天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材料一,天子(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为了适应公司新战略的发展,保障停车场安保新项目的正常、顺利开展,特制定安保从业人员的业务技能及个人素质的培训计划材料一,天子第二分册第四单元、单元历史阶段的主题、时间及历史特征、考纲解读:一、隋朝、唐朝建立:1、隋朝:581年,杨坚,都城长安;2、唐朝:618年,李渊,都城长安。二、三省六部制、政事堂,科举制1、三省六部制、政事堂、创设原因:总结历朝统治的经验教训相权对皇权的制约。、三省六部制:内容中央设立中书、门下、尚书三省;中书省草诏,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特征对决策机构的分权;分工明确,互相牵制影响:分工明确,各司其责,办事效率高;限制相权,加强皇权,有利于政局稳定;促进了经济文化的繁

2、荣。实质分解相权,加强皇权。、政事堂:职能唐朝的议事机构。特征众多宰相集体议事结果:一定程度限制皇实施。2、科举制、创设原因:秦汉的察举制,魏晋“九品中正制”的弊端,形成“门阀制度”,产生地方的离心因素等。、功能选官制度。特征分科考试;公开选拔;常设明经、进士两科作用:有效选拔人才;打破门阀制度;巩固统治基础。三、唐朝的鼎盛1、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A)、贞观之治:李世民治国措施总结前朝的经验教训;宽政安民等休养生息政策;广招贤才、知人善任;虚心纳谏。含义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民族和谐。、开元盛世:唐玄宗继承唐太宗的基本国策,励精图治。含义政治清平,社会安定,经济高度繁荣。、民

3、族和谐: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唐蕃“和亲”,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丝绸之路的全盛:规模全盛亚欧两洲的全面交往;人员交往的全盛商人、使节、僧侣、留学生等;交往领域空前广泛经济领域,制度领域,科技领域,文化思想领域,艺术领域等、中外文化交流频繁:日本派遣“遣唐使”。中国儒家文化对东亚的影响,形成“东亚文化圈”。一、选择题:1中国传统社会开始出现鼎盛时期是在A公元前2世纪B.六世纪C.八世纪D.十世纪2公元八世纪,发生的中外大事有A.贞观之治/采邑改革/伊斯兰教创立C.贞观之治/城市复兴/伊斯兰教创立B.开元盛世/城市复兴/阿拉伯帝国D.开元盛世/采用改革/阿拉伯帝国1隋王朝国祚短促,但在制度建设上

4、却多有建树,既有继承发展,又有开拓创新。其中,由隋开创并为唐所继承的制度有A府兵制、三省六部制B府兵制、科举制C三省六部制、科举制D科举制、均田制2XX年2月,印度天竺那烂陀举行玄奘纪念堂落成典礼,中印两国领导人应邀出席。印度举行这一盛大典礼是因为A玄奘长期生活于天竺那烂陀B天竺那烂陀是佛教的诞生地C唐代高僧玄奘曾去该地取经D玄奘促进了中印文化的交流3下图中,全国人口数目最多的时期适逢A文景之治B光武中兴C贞观之治D开元盛世4作家余秋雨在十万进士一书中认为:科举制度选拔的“十万进士”,“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这段话显示作者对当时科举制度的评价是A

5、.非常有效的选官用人制度B.导致了“重文轻武”的现象C.成为束缚人们思想的工具D.有利于维护官僚队伍廉洁高效5.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到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C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户部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6.毛泽东诗词中有“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的著名诗句。其中“唐宗”是指A赵匡胤B李世民C刘彻D嬴政7.一位年轻人准备参加明经科的科举考试,他的理想是仿效魏征作一个谏议皇上匡扶天下的良相。这位年轻人最早可能生活的朝代和他理想中的任职

6、部门应该是A隋朝尚书省B唐朝门下省C汉朝丞相D秦朝太尉8.杜甫诗“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留脂栗米白,公私仓禀俱丰实”,描述的盛世景象出现在A.汉武帝时B.光武帝时C.唐太宗时D.唐玄宗时9一个唐朝商人从长安出发,沿着丝绸之路的陆路通道行走。途中可以与他进行贸易的的国家和地区有A西域、大食、波斯B大食、波斯、新罗C西域、日本、大食D波斯、新罗、日本10有网友发表帖子讨论科举制时说:“自秦以来,科举兴于世,始以八股为试,学子彻夜秉读。然科举追求功禄,令学子神经麻木,岂真学识耶?”对该帖最恰当的评价是A对科举制的评价是完全正确的B仅从追求功禄评价科举制是片面的C关于科举制的史实和评价都

7、有问题D关于科举制和八股取士产生的时间都有错误二、非选择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AB材料一:中书省为天子的秘书官,司掌起草诏书敕令、批答臣下的奏章。这些诏书的颁发或敕令的下行,要取得门下省的同意。门下省有反驳的权力,若中书省起草的文稿有不当之处,门下省可以批驳,甚至将其封还。因此,中书省和门下省须在政事堂上达成协议才成。尚书省是接受上述决议的执行机关。内藤湖南中国近世史材料二: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延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

8、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三: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汉书请回答、图A和B分别表示哪两种中央政治制度?、唐完善制度,并在中央政府设立政事堂后,“皇帝不能独裁,宰相也不能独裁”,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请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述理由。(2分)、由材料一,王绾与李斯争论的焦点是什么?秦始皇采纳了谁的建议?他采取“求其宁息”的

9、措施是什么?、秦始皇还采取了哪些巩固统一的措施?(2分)、汉初刘邦实行什么地方制度?根据材料二,在汉景帝时,导致什么恶果?汉武帝是如何加强皇权的?(1)图A和B分别表示哪两种中央政治制度?中央集权体制和三省六部制唐完善制度,并在中央政府设立政事堂后,“皇帝不能独裁,宰相也不能独裁”,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请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述理由。(2分))同意。唐完善三省六部制,使三省各有职掌,分工明细,职责明确,分散了宰相的权力;设立政事堂后,更使中书与门下,相权与皇权彼此牵制,防止了宰相专权,同时,如果严格执行,皇权也受到一定的限制。或:不同意。唐完善三省六部制,使三省各有职掌,分工明细,职责明确,分散

10、了宰相的权力;设立政事堂后,更使中书与门下两省彼此牵制,“宰相不能独裁”是真。然而设立政事堂后,从表面看是限制皇权,但由于宰相人数增多,决策不易形成共识,由此反而抬高了皇权的决断地位。但不管怎么说,隋唐时候实行三省六部制能够一定程度避免有暴君的产生,同时也避免权臣的出现。(3)由材料一,王绾与李斯争论的焦点是什么?秦始皇采纳了谁的建议?他采取“求其宁息”的措施是什么?分封制的废或立问题。李斯。措施: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4)秦始皇还采取了哪些巩固统一的措施?(2分)秦始皇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等,建造驰道与直道,建筑长城,开边移民,焚书坑儒。(5)汉初刘邦实行什么地方制度?根据材料二,在汉

11、景帝时,导致什么恶果?汉武帝是如何加强皇权的?郡国并行。七国之乱,政治:加强中央集权。抑相权,起用亲信近臣参与朝廷军国大事的讨论,皇帝和亲信近臣形成了宫廷的决策核心,称“内朝”丞相为首执掌政务的政府机关为“外朝”,建立了内外朝制度;中央派监察官员加强对地方的监督和控制,创设刺史制度;削弱诸侯王国的权力,颁布“推恩令”,消除了汉初郡国并行制带来的负面影响。1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故天子诸侯之传世也,继统法之立子与立嫡也-立贤之利过于立嫡,人才之用优于资格,而终不以此易彼者,盖惧夫名之可藉,而争之易生,其弊将不可胜穷。”这段话意在揭示A、指出嫡长子继承制的弱点B、嫡长子的出现有其历史必然性C、

12、嫡长子继承制不符合历史发展规律D、没有比嫡长子继承制更好的权力交接制度了2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历史三峡论”,将四千多年来中国政治形态变迁分为封建、帝制和民治三大阶段。其中“封建”阶段我国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A政权和族权互为表里B专制王权披上神权外衣C中央对地方直接控制D思想统一促进政治统一【答案】A【解析】解答此题注意理解“封建”的概念,所谓“封建”实质是指西周时期的封邦建国古代帝王把爵位、土地分赐亲戚或功臣,使之在该区域内建立邦国的分封制,结合所学,分封制与实行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制,二者互为表里。3.据史书记载,秦朝皇帝玉玺用陕西蓝田白玉雕琢而成,螭虎钮,上刻文是丞相李斯以大篆

13、书写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这本质上反映了()。B以玉制玺,天子专有D皇权至上,丞相左右A上供玉玺,臣子谄媚C皇位世袭,君权神授【答案】C【解析】“受命于天”说明皇权是上天赋予的,“既寿永昌”反映的是皇位世袭,故选C项。A项不符合“本质反映”限定,排除;B项错在“专有”,不符合史实。4.(济南三模)河南大学教授王立群指出,“古来帝王,由秦始皇至清代宣统,正统偏安者共二百余人,真正懂得国家政体并善以此治国者,不过秦皇、汉武、宋太祖、清圣祖(康熙)四人而已”。这里的“国家政体”是指()。A王位世袭制度C选官制度【答案】B【解析】根据史实,秦始皇建立三公九卿制、郡县制;汉武帝建立中外朝制、解B

14、中央集权制度D监察制度决王国问题;宋太祖加强中央权力,分割地方权力,结束唐末以来的藩镇割据;康熙设南书房,加强君主权力。因此材料中的“国家政体”是指中央集权制度。B项正确。5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汉兴,天子之政于郡,不行于国;制其守(郡守)宰,不制其侯王。”汉朝为解决这种现象采取的措施是()A实行郡国并行制B诸侯王将封地分给子弟C设立刺史巡行郡县D分封同姓诸侯国解析:材料表明汉代的兴盛是由于采取了地方行政权归郡,牵制郡的长官,反映了西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度,导致王国势力过大威胁中央集权,为此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结合汉武帝推恩令的内涵,可知是诸侯王将封地分给子弟,以彻底解决王国问题,答案为B。答案:B6(XX长沙三校联考)“吏多苛政,政教烦碎,大率咎在部刺史,或不循守条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