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康熙元年)令滨海民悉徙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0096472 上传时间:2018-11-1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7.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材料一,(康熙元年)令滨海民悉徙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材料一,(康熙元年)令滨海民悉徙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材料一,(康熙元年)令滨海民悉徙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材料一,(康熙元年)令滨海民悉徙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材料一,(康熙元年)令滨海民悉徙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材料一,(康熙元年)令滨海民悉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材料一,(康熙元年)令滨海民悉徙(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为了适应公司新战略的发展,保障停车场安保新项目的正常、顺利开展,特制定安保从业人员的业务技能及个人素质的培训计划材料一,(康熙元年)令滨海民悉徙历史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山东武氏祠有一汉画像石刻,上面刻有“因宜教田,辟土种谷,以振万民”的文字,该石刻应该是对谁的赞扬A.神农氏B.大禹C.汉武帝D.商鞅2.请辨别下图,被史学界称之为“我国古代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的是3.下列对于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叙述,正确的是A.井田制是一种土地公有制,土地属于全体国民所有B.战国时期的改革确立了土地私有制C.自耕农土

2、地所有制是封建土地制度的主要形式D.均田制所体现的是一种土地国有,自唐代开始实行4.某古代水利工程“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后来,三国时蜀相诸葛亮“征丁千二百人护之”。据此判断,这项水利工程是A.灵渠B.郑国渠C.都江堰D.芍陂5.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公田变为私田B.铁犁牛耕的推广C.国家走向统一D.封建制度的确立6.观察牛耕画像石,你能得出的信息是A.汉代开始出现牛耕B.汉代耕作技术有了提高C.耕犁已经相当完善D.汉代耕犁便于调节深浅7.礼记王制记载“田里不鬻(y,卖)”。这种土

3、地制度存在于A.夏商时期到西周时期B.夏商时期到秦朝时期C.春秋时期到战国时期D.战国时期到秦汉时期8.耕织图耕图为南宋作品,为历代帝王推崇和嘉许。清康熙帝命画家重新绘制该作品(右图),也真实地反映了清代生产方式。该作品主要反映出清代A.出现一牛一人的耕作技术B.农耕技术没有突破性发展C.铁农具与犁耕技术开始流行D.经济重心实现了南移9.在今天的收藏领域,官窑瓷器比民窑瓷器更受青睐,拍卖价格也更高。这主要是因为官窑产品A.年代久远B.存世量大C.造型别致D.工艺高超10.下图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机械工作示意图。其中一个转轮的左边装有一个两头粗、中间细的小轮,小轮的一边通过传送皮带和转轮相连,另一边

4、通过顶部的曲柄和左边的杠杆相连,从而实现了转轮和皮囊之间的传动。这是A.春秋战国时期冶炼生铁的淬火工具B.西汉的播种工具耧车C.东汉南阳太守杜诗的水排D.唐朝的灌溉工具筒车11沈氏农书中记载:“家有织户,织与不织,总要吃饭,不算工本,自然有赢。”这段话反映了中国古代家庭手工业A与农业相结合,竞争力强B生产方式落后,效率较低C以生产成本较低,自给自足D营利为目的,面向市场12下列有关“工官”制度的叙述,哪一项与史实不符A“工官”制度下技术工艺的传承具有封闭性B“工官”制度下行业之间相互隔绝,新技术难以推广C“工官”制度使技术发明和革新不能服务于社会,而只局限于为帝王贵族服务D“工官”制度使工匠有

5、专门的户籍,从事专业化的生产,其劳动创造性和积极性较高13沈括梦溪笔谈载:“世间锻铁所谓钢铁者,用柔铁屈盘之,乃以生铁陷其间,泥封炼之,锻令相入,谓之团钢。”这项技术最早出现于A春秋时期B西汉C南北朝D北宋14右图为古代青花龙纹大缸,根据所学知识及图片所含信息判断它最有可能出自A唐朝的官窑B宋代的民窑C明朝的官窑D清初的民窑15下图是甲骨文中三个字,依次是丝、桑和蚕。能正确反映的历史信息是中国的丝织业不晚于商朝商朝的农业比较发达本材料可用来直接证明商朝已有种桑养蚕的历史商朝时人们的主要衣料是丝织品ABCD16西周时期实行“工商食官”制度,这表明当时的手工业和商业A由官府控制B不受官府的干预C存

6、在官营和私营的区别D以私营手工业和商业为主17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最稀少和最美的东西,往往会被皇家垄断。宫廷收藏的手工艺品主要来自于A民间私营手工业B官营手工业C家庭手工业D外国贡品18明朝中期,苏州东城“比屋皆工织作”,杭州城东北“机杼之声,比户相闻”,这反映了A民营丝织业的兴盛B官营丝织业的兴盛C民营制瓷业的形成D民营冶金业的兴盛19“在最小的空间内用最简单的耕作方式养活尽可能多的人是中国的终极目标,为此,他们将土地分成小块,劳动者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比他的房子大不了多少倍的那块土地上面。”这段材料最主要反映了A精耕细作的必要性B井田制的瓦解C人口膨胀的压力D小农经济的脆弱性20在一座古墓中发

7、现了黑亮如漆的黑陶,洁白如雪的白瓷,闻名中外的粉彩。这座墓葬的时间最有可能是A魏晋B隋唐C宋代D清代21对比图一和图二,从中可以观察到的是A生产模式的变化B生产工具的进步C社会组织的完善D经营方式的改变22形成“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观念的社会背景是A小农经济盛行B闭关锁国政策推行C商品流通不畅D传统手工产量不高23观察下图,从中可得出的结论是A秦汉时期中国丝织技术领先于世界B唐宋时期私营丝织业水平超过官营C元明清时期丝织业重心在东部地区D古代丝织业中心由关中辐射全国24一首流传至今的松江民谣表达了人民群众对黄道婆的赞颂和铭记: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二只筒子

8、,两匹布。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松江地区自古以来就是纺织技术先进地区B黄道婆给松江地区带来当时先进的纺织技术C黄道婆发明了当时最先进的纺纱机和织布机D黄道婆发明的先进纺织技术属于丝织技术25下图是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记载的花楼机,结构复杂而精密,专门织造精细的丝织品。但当时的手工业并没有向机器生产转变的迹象。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A明清工匠缺乏技术的积累B官府对手工业生产的规模有严格限制C手工生产能确保产品质量D生产革新缺乏足够的市场需求推动26下面是连环画水浒传中的一幅插图,其配文注解为“鲁智深来到五台山福地牌楼前的小市镇买些酒吃,听到叮叮当当的处,却是三个人在那里打铁,他进说打禅杖和戒刀”。对其图

9、文解读确的是去去正A铁匠铺中的工匠来自于官营手工业作坊B当时的私营手工业已经占据了主导地位C“计日受值”的雇佣劳动关系已经出现D私营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经济繁荣27明朝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在很多行业后来居上超过了官营手工业,甚至在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其主要原因是A民营手工业与市场的联系更为密切B民营手工业的技术精良、经营灵活C民营手工业主要分布于江浙沿海地区D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腐朽28明朝时,“(嘉兴石门镇)油坊可二十家,杵油须壮有力者。?镇民少,辄募旁邑民为佣。?二十家合之八百人。一夕作,佣直二铢而赢”。该材料从本质上反映了当地A人口的大量减少B商品

10、经济的发展C农业的衰退D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29下列言论中,最符合中国古代明清时期国家基本经济政策的是A.“农为天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B.“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C.“待农而食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D.“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30观察下图,图中政策开始于何时A战国时期B秦汉时期B秦汉时期C宋元时期D明清时期31.明太祖告谕户部大臣,理财之术在于“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其根本目的是A.劝导农民重视农耕,维护传统B.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C.巩固封建统治D.限制和打击工商业32.下列表述与重农抑商无关的是A.“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B.“商人大量

11、买田置地,购置产业”C.“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D.“处处皆关,则关关有税”33.清朝后期“处处皆关,则关关有税”“如有打造双桅五百石以上违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俱发边卫从军”。材料反映出清朝推行的政策是A.禁止走私贩运B.抑商、“海禁”C.“重农抑商”D.保护森林、渔业资源年,清政府颁布法令,严禁“商民船只私自下海”,规定“凡沿海地方口子,处处严防,不许片帆入海”,并严惩一切“私下诸番互市者”。这一政策的最大影响是A.沉重打击了海外航运业的发展B.直接丧失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C.使我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大势D.导致沿海商民的经济收入锐减高XX级历史中期考试试卷文科综合

12、历史部分试题一、选择题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礼记月令载,每年正月周天子亲率臣下耕作,称为“藉田”;三月王后亲率嫔妃举行采桑养蚕仪式,称为“亲蚕”。后来,历代皇帝、皇后不断举行这样的仪式。这反映了A周代制度在后代严格奉行B古代政治制度变迁异常缓慢C重农抑商从周代始一直推行D农桑是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2.据东京梦华录等记载,宋代都城多见“当街列床凳,堆垛冰雪”出售凉食和专向客商出租铺席宅舍等现象。这反映了A生活习俗改变B经商方式不受限制C官府鼓励经商D城市商业功能增强3据张翰松窗梦语记载:明朝中后期杭州仁和县张毅庵,其丝织品“备极精工”,人相争购,逐渐富裕,从一张织机

13、发展到二十余张,雇请“各色人匠”,因此“家业大饶”。上述材料本质上反映了A明朝中后期杭州的丝织业发达B杭州丝织品精致C杭州丝织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D杭州人辛勤劳动,因此逐渐致富4中国近代资本主义企业之“近代”的实质是A不是工场手工业而是机器大生产B产生和发展于中国近代C主要由私人投资兴办D受外商企业的刺激而产生5.“上海轮船招商局创立后三年内,外轮就损失了1300万两白银;湖北官办织布局开办后,江南海关每年洋布进口减少10万匹。”这表明洋务运动:A能使中国走向富强道路B对外国经济势力扩张起了一些抵制作用C培养了一批技术人员和科技人才D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6.林增平的近代中国资产阶级论略一文

14、认为,中国封建社会孕育的资本主义萌芽过于微弱,鸦片战争后因西方资本主义入侵,大多凋零,幸存者绝少,因之“在原始积累的过程中,就缺乏原来的手工工场作为发展的基础。中国新兴的近代企业,绝大部分是从无到有,把西方已有的企业成套地移植过来的”。作者的观点是()A近代民族工业主要由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而来B近代民族工业主要由于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而产生C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和近代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对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同样重要D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与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和近代西方资本主义侵略无关7晚清畅销小说痴人说梦记以一场梦为结尾,梦中的上海不再有外国巡捕,建筑上没有外国招牌,有的是中国人的工厂和学校。这深刻地反映了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