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讲话(共7篇)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9981405 上传时间:2018-11-13 格式:DOCX 页数:53 大小:48.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客家人,讲话(共7篇)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客家人,讲话(共7篇)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客家人,讲话(共7篇)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客家人,讲话(共7篇)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客家人,讲话(共7篇)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客家人,讲话(共7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客家人,讲话(共7篇)(5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为了适应公司新战略的发展,保障停车场安保新项目的正常、顺利开展,特制定安保从业人员的业务技能及个人素质的培训计划客家人,讲话(共7篇)在首届客家文化艺术节开幕式上的发言尊敬的*荣誉主席,尊敬的*省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乡亲、各位朋友:今天,我们迎来了客家人的一大盛事,首届客家文化艺术节在家乡梅州隆重举行。在此,我谨代表*客属社团联合总会和在港客家乡亲,向首届客家文化艺术节的成功举办表示热烈的祝贺,向主承办单位的热情邀请和盛情接待表示衷心的感谢!今年是十八大胜利召开的喜庆之年,我们欣喜地看到祖国大地包括家乡梅州,政通人和、百业俱兴、欣欣向荣。同时也看到香港回归祖国15年来,在中央的全

2、力支持下,香港经济更加繁荣、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同祖国内地的交流全方位扩展,经贸关系更加紧密,各领域合作不断深化。“东方之珠”香港有200多万客家人,占总人口的1/4。改革开放以来,香港成为外资企业进入大陆的主要门户和内地首要的外资来源地。一直以来,*市委、市政府着力于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出台优惠政策、提供高效服务;广大在港客商和客家乡亲也秉承爱国爱港爱乡的优良传统,纷纷回到家乡投资兴业、捐资助学,为推动梅州包容开放、深化粤港合作、促进客属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不懈努力。这次,家乡举办首届客家文化艺术节,以“融汇世界的客家、展示客家的世界”为主题,对在港客商和客家乡亲进一步传承客家文化、联络客

3、家情谊,对加强粤港合作、促进共赢发展,都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我们将进一步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促进香港与内地的交流合作,一如既往地支持家乡建设,组织更多香港社会各界人士来梅州观光考察、投资兴业,在公益慈善、弘扬客家文化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我们深信,通过首届客家文化艺术节的平台,更多的客属团体和客商将会进行更深入的了解,播种团结、收获友谊,播种激情、收获感动,播种合作、收获胜利!最后,祝首届客家文化艺术节取得圆满成功,祝各位来宾、各位朋友事业顺利、家庭幸福,祝我们伟大的祖国繁荣富强!谢谢大家!“客家”误会的历史、历史的误会引言今天,“客家”这个名字好象已经是毫不含糊地,成为一个汉族民系的称呼。据

4、罗香林先生的考证,他们的祖先由中原经过五次大迁徙来到华南,因为沿海的平原已经被土著占据,所以只能在广东、福建和江西间的山区落户。由于他们保持了祖先的语言和习惯,经千年而不衰,所以他们觉得跟邻近的民族不一样。而他们南迁时曾经被称为“客户”,所以引以为荣,自称“客”或“客家”,发音也就是Hakka。上面是一般的经典描述。但是,只要我们细心地将近年发掘出来的事实和数据比较,我们发现这个近乎完美的故事,跟过去和现在的很多现象、记载和数据并不相符。整个理论的最大漏洞,在于假设目前讲嘉应方言的人,自古以来无论身在何方都认为自己是“客家人”。实际上,嘉应方言使用者直至很晚近,才接受这个名字:在广东客粤杂处的

5、地区,只有两百多年,而在“纯客家”地区,则不到两百年;在其它省份和地区就更晚,例如台湾基本上是1945年以后,在四川更是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后的事。就是在今天,好些地方的嘉应方言使用者,也不接受、甚至不知道“客家”这个名字,来代表自己的语言文化。就是说,“客家”不是一个自称,而是一个他称。目前很多书本上对客家的描写,是对历史的一场误会。嘉应方言使用者采用“客家中原说”,最初的目的是要来自辩,但后来就变成了部份人的自大与部份人的自卑。迟迟不知道自己是“客家”的嘉应方言使用者,伸手拥抱这个值得自豪的名称,但最先出现“客家”这个名称的地方,后来也是客家话和客家文化最早消失的地方。如果我们探索历史人口的

6、流动情形,便发现中国的南方人口,无论嘴巴讲甚么方言,都是北方移民的后裔,一般都符合书本中对“客家人”的定义。但不是每个南方人都称得上客家人,尤其是跟嘉应话使用者曾经有直接冲突的广府人和闽南人。而其他比较偏远的地方,就算居民使用的方言跟嘉应话不能相通,却很多时候被冠上客家的称号,尽管当地居民明言拒绝。出于整个客家历史误会的延续,广东中部和北部的很多“本地人”就被一些学者称为“客家”或“老客家”。在这本书中,我解释了为何嘉应方言使用者,甚么时候和为甚么得到“客家”这个称号。而这一切都是出于误会。多重的误会构成了一个误会的历史,而一个历史的误会又将这个标签巩固和散播,而且更影响了其他学科的发展。嘉应

7、话使用者在十八世纪初大举珠江口一带移民,随后跟广府话使用者的冲突,在三百年内变成一个民系。这个身分认同利用语言作为载体,传播到他们的原乡及其它使用嘉应方言的人群中,使“客家”的声势日益壮大。而这个误会也就继续以加快的速度,向使用嘉应话的人口蔓延、传播。但由于粤语人口的经济和人数强势,以及两个方言群体间的纷争已经平息,珠江三角洲一带的“客家人”及其后裔,已纷纷放弃了他们的身分认同,而结果是客家语言文化的高速消失。类似的同化过程也在台湾,或其它嘉应方言使用者属于少数的社会中发生。这对于嘉应方言文化的保存和继承是相当不利的。虽然我们认为客家理论充满漏洞,但我们仍相信嘉应方言使用者以“客家”或其它的名

8、义,应该传承自己固有的语言文化。不过,客家认同的产生、高潮和没落,也显出了中国人心胸狭窄的一面:为了眼前利益互相看贬对方,靠贬低别人来抬高自己。不会尊重别人的语言文化,不会寻求共存的方法,而是贬抑弱势文化,以强迫别人同化为中心思想。简而言之,嘉应方言使用者在明朝中业(约1500)后,由闽西、粤东向东江流域扩张后,再向韶州、惠州和潮州推进。在韶州和惠州,他们最后成为了“主人”,成为当地的强势族群,嘉应话也成为当地的通用语。但当他们在更后期,在17至19世纪间向广府方言地区迁徙时,则遇到前所未有的阻力,更受到武力排斥,而最后被当地人冠上“客家”的名堂。到了后来,经过20世纪初的笔战,“客家”从一个

9、略带贬义的符号,变质为一个方言团体的族群认同,而误会也由珠江三角洲的嘉应话使用者扩散到嘉应州、广东、福建、江西、台湾、四川.以及全中国,而影响力也遍布历史学、人类学、语言学、社会学、甚至政治、经济、文化的各个范畴。为了扭转这个误会带来的影响,阻止这个误会带来的更多误会,筆者觉得有必要写这本书,将真相披露,将这个历史的误会划上句号。并希望借此唤醒各个方言族群间,互相尊重对方的方言和文化,让对方的方言文化能薪火相传,构建一个和谐的多元文化社会。第一章“客家”作为误会的历史导言说到“客家”,首先要从人们对它的误会开始。首先是一个严肃的定义问题:18世纪以前,没有一个叫做“客家话”的方言。今天各种“客

10、家话”,例如是广东省内梅县、五华、惠阳、宝安和广东省外等地客家话的祖先,主要来自粤东北(少量来自闽西南地区)的母体方言。这个地区在明代以后称为“嘉应州”,后来称为梅县、梅州。我在这里把这个“客家祖语”称为“嘉应方言”,有别于日后各地的“客家话”,主要不是语言学的差异,而是要来解释日后出现的一些客家认同和客家话不能重合的现象。“客家”从一个历史的误会开始,接着又是一系列的误会,这些误会的总和,在短短的三百年间,构筑了一个近代民系的神话。首先是一个不礼貌的他称变成了一个可以接受的名称,再变成一个值得自豪的自称。然后是将广府人的污蔑逐一驳斥,将本来是“非粤非汉”的“野蛮人”的身份,变成了相对纯正的中

11、原移民后裔。然而,操嘉应方言的“客家人”及其后裔,也必须因此付出代价,丧失了广东、福建、台湾等省的省份认同,从自己生活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土地连根拔起,将认同追朔到几十代前祖先居住过的“中原”,成为没有土地、只有语言文化的一群。在包括香港的中国境内,由于广府粤语传媒的发达,这个认同方式已经开始被“客家人”摒弃。在广东,客家人争相学习、使用广州话,重回“广东人”的行列,但代价却又是放弃几百年来祖先讲的语言。在台湾,情况也颇为类似,客家人必须在方言和省籍间进行抉择。在海外,由于土地认同已经不重要,语言也多半被外国语和闽南语取代,“客家”反而变成一个精神的符号,一个图腾而得到崇拜。这两个对客家定位上

12、的差距,却注定了客家语言文化的没落。以下是这些误会的种类和他们的来龙去脉。第一节误会一、“客家”命名的由来一、“客家”命名作为自称?无论是广府方言或嘉应方言,“客”除了有客人、访客的意义外,还指一些往来走动的人群,如“港客”、“走私客”、“监狱常客”。而“家”的称呼有时也跟北方话的“族”同义。例如蛋民被称为蛋家,不算是一个贬义词。但“客家”两个字连起来就不怎样好听了。到底,因为迁徙移民而被成为“家”,听起来不是那么好受。起初,当部份嘉应方言使用者发现自己被称为“客家”的时候,反应都是冷淡的,觉得是不礼貌的,因为他们根本不觉得自己是一个叫做“客”的少数民族。这样,说客家起源于自称,简直是对嘉应方

13、言使用者开了一个玩笑。其实,在客家研究的鼻祖徐旭曾看见东莞、博罗一带土客械斗,开始对“客人”研究的时候,他对“客人”一词的观察,已感受到这是一个他称:“博罗东莞某乡,近因小故,激成土客斗案,经两县会营弹压,由绅耆调解,始息。院内诸生、询余以客者对土而言,寄庄该地之谓也。吾祖宗以来,世居数百年,何以仍称为客?余口讲,博罗韩生以笔记之。(五月念日)今日之客人,其先乃宋之中原衣冠旧族,忠义之后也。.粤之土人,称该地之人为客,该地之人亦自称为客人。.客人语言,虽与内地各行省小有不同,而其读书之音,则甚正,故初离乡井,行经内地,随处都可相通,惟与土人之风俗语言,至今犹未能强而同之,彼土人以吾之风俗语言,

14、未能与彼同也,故仍称吾为客人,吾客人亦以彼之风俗语言,未能与吾同也,故仍自称为客人。客者对土而言,土与客之风俗语言不能同,则土自土,客自客,土其所土,客其所客,恐再阅几百年,亦由今日也。嘉应宋芷湾检讨、又曲江周慎学博,尝为余言,嘉应汀州韶州之客人,尚有自东晋后前来者,但为数无多也。”(徐旭曾,丰湖杂记(1808),转引自罗香林1965:297-299)徐旭曾是广东和平县人,在惠州讲学时,目睹广东惠州附近的土客矛盾,于是尝试解释“客”的意义。他的理据是“客人”在语言风俗上,和土人不同而与内地的相同,所以被冠上“客”的称号。同时,他认为嘉应汀州韶州中有些居民,是东晋后南下的,也属于客人。虽然他没有

15、说非“客人”的土人是否汉人,但在他的印象中,土人是跟内地人在语言风俗习惯上不同,只有“客人”才和其他汉人一致的。无论如何,他还是认为“客”应该先是他称。在这篇讲话中,徐氏也明确地指出“客家人”是中原移民的后裔。但可惜的是,这篇讲话中除了对“客”是他称是事实以外,其他的观点是有问题的:(1)客人得名是因为来自中原,人群的来源比形成的时间重要,(2)客人的语言风俗跟内地较接近而与广东的本地人不同,(3)客人在过去和将来都不会跟本地人融合。有关这几点笔者会在以下的章节中逐一谈及,指出这些观点的不足之处。请注意:徐旭曾讲的是“客人”,还没有“客家”。虽然两者应该同义,但“客家”作为粤东移民的名称还没出现。客家出现在文献中的时间比他更晚一点,但现在我们只注意客家是自称还是他称的问题。胡希张等(1997)除了引用徐旭曾的讲话以外,还引用了太平天国起义记(1854年出版)和嘉应州志(光绪年间出版),来说明“客家”、“客话”是广州一带本地人对来自嘉应州移民的称呼。如光绪温仲和之嘉应州志,载嘉应四县,潮州之大埔、丰顺,惠州七县,“广州之人谓以上各州县人为客家,谓其话为客话。”所以他们的结论也认为客家本来是个他称,最后才是自称,理由是:因为在客家民系形成过程中,在一大片纯客家的基地里,客家人本身就是主人,就是土著,已没有客的观念,没必要以“客家”自称。只是后来客家人迁入粤中、粤西以后,由土著变成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