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巴蜀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适应性月考试题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9979139 上传时间:2018-11-13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6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庆市巴蜀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适应性月考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重庆市巴蜀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适应性月考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重庆市巴蜀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适应性月考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重庆市巴蜀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适应性月考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重庆市巴蜀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适应性月考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重庆市巴蜀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适应性月考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市巴蜀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适应性月考试题(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重庆市巴蜀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适应性月考试题24.甲骨卜辞曾记载商王武丁之妻妇好曾带兵征伐过羌、土方等方国,大获全胜,深受武丁的喜爱和部众的尊敬。1976年在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了大量文物,其中青铜器468件,青铜武器有130余件,更有105件铜礼器上铭刻“妇好”或“好”字据此可知( ) A.商代男女平等之风盛行 B.妇好是商代杰出的军事统帅 C.商代青铜器被广泛使用 D.商代弥漫着浓厚的神权色彩25.战国时期成书的吕氏春秋“十二月纪”中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公元前104年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并用

2、于农业生产。二十四节气的出现说明了( ) A.中国古代科技领先世界 B.中国古代科技体系的成熟 C.中国古代历法实用性强 D.官府垄断古代历法的制定26.汉武帝时期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曾提出对商人“善者因之,其次顺之,其次利导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的观点,这反映出作者( ) A.肯定当时的经济主张 B.提倡工商皆本的理念 C.主张对商人自由放任 D.要求对商贾礼法并施27.唐前期(618756年)兴修的163项水利建设中,北方五道就有101项,占全数66%,其中河北河南二道就有74项,占全部北方水利建设项目三分之二。唐后期(757907年)兴修的101项水利工程中,南方五道就有76项

3、,其中以江南道为最多,竟占49项。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当时( ) A.政治局势发生变化 B.统治中心发生转移 C.国家政策倾斜南方 D.北方生产水平下降28.中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区划的设置经历了秦汉时期郡县制,魏晋时期州郡县体制,唐代道州县体制,宋代路州县体制,元明清省州(府)县体制的演变调整。这种调整的主要原因是() A.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 B.国家疆域扩大不断扩大C.防御北方的游牧民族 D.中央与地方权力的演变29.两宋时期,太湖平原地区成为主要的粮食产区,当时的苏、常、湖、秀(嘉兴地区)四州是“国之仓庾”,谚语云:“苏湖熟,天下足。”到清代中期太湖地区由粮食输出地变为粮食输入地区,“江

4、浙百姓,全赖湖广米粟”。这一变化表明太湖地区() A.农业生产出现衰退 B.人口增加出现粮荒 C.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D.农业生产结构变化30.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对华商欠外商的债务予以积极偿还。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与外国签订条约,执行华商欠外商的债务“官为代追,不为保偿”的制度。这一变化( )A.缓解了清政府的财政压力B.有利于民族工业的自力更生C.促进了朝贡贸易体制瓦解D.减少了中外贸易的商业纠纷31.1866年,左宗棠在奏折中指出:“自洋船准载北货行销各口,北地货价腾贵。江浙大商以海船为业者,往北置货,价本愈增;比及回南,费重行迟,不能减价以敌洋商、日久销耗愈甚,不惟亏折货本,寝至歇其旧业。”

5、对此他认为应采取的措施是( )A.减税鼓励扶植民族工业的发展B.尽快兴办官办企业与外商竞争C.力图取消外商在中国市场的特权D.取缔竞争力缺乏的传统手工业32.1901年1906年间,中国翻译的西方的书籍,译著来自日本的占62.2%,而来自英国的减少到10.7%,美国的占6.7%。在573部译著中,社会科学占25.5%,历史地理占24%,自然科学占21%,应用科学占10%。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国民众对日本文化认同感逐渐增强 B.中国对西方的学习侧重于自然和科技 C.日本迅速崛起及英美综合国力的衰退 D.日本近代化的巨大成就对中国的刺激33图5是1911年2月5日,法国新闻报彩色

6、石印画新潮流的剪辫子运动。这幅画就是用艺术的表现手法记录了上海在剪辫子运动中的情形。据此可知( ) A.民众对新事物的认识有差异 B.中华民国政府的建立 C.受辛亥革命的影响程度不一 D.清政府禁止自由剪辫34.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曾说,“神州学术不放光辉”,“即孔学亦以独尊之故,而日行衰落也。人间万事,恒以相争而兴,专占而萎败,不独学术一端如此”。陈独秀意在说明 ( ) A.否定孔子历史地位就能实现民主自由 B.反思想专制就是否定孔子和儒家思想 C.全盘西化是实现民主和科学的捷径 D.反对儒学独尊是实现思想自由的关键35.九一八事变后,以探讨民族复兴为主要内容的刊物、书籍相继创刊、出版;知

7、识界纷纷发表文章,就“中华民族复兴”的有关问题各抒己见,用时人的话说:“中国复兴四字,现在几乎成了口头禅。”这种现象反映了在当时( ) A.中华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B.民族复兴发展为社会思潮 C.民族复兴思想大相径庭 D.政治宣传统一了各界思想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明末清初王朝易代之时,国人的思想观念有一次较大的变化。这次变化表面上看似乎是满族政权取代汉族政权引起的,但事实上并非如此简单。当时个性解放的呼声非常强烈,出现了一批要求冲破“天理”教条束缚,尊重人性情欲的思想家。在明代政治极端专制的环境下,民主意识也在萌生,进而对专制制度提出了批评。明末清初,南方部分地区的手工业、商业的

8、发展已不是为了满足自给的生活需要了,工商观念发生变化,社会风气由此发生了改变。材料二清末,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再次发生重大改变。鸦片战争中英国人的炮火惊醒了固步自封的中国,动摇了中华帝国老大的观念。魏源等先进知识分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号召。甲午战争以后,人民对传统的君主专制逐渐怀疑,开始接受民主、宪政等理念。同时,温文尔雅的传统礼仪也被质疑,达尔文“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观念则逐渐风靡神州大地。均摘编自张传玺中华文明史(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两次思想观念变动的主要特点及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次思想变动的相同点及启示。 41阅读材料,完成下

9、列要求。材料从材料中提取两条以上的信息,自拟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44.材料1926年北伐战争期间,国民政府宣告关税自主,并在财政部下设立关务署,负责接收和管理海关事务。关税不再存进汇丰银行,而是置于国民政府的中央银行,政府可充分利用这部分资金。在国民政府关务署取得了对海关的控制权后,又开始酝酿关税自主权的谈判,1928年7月,中国政府率先与美国签订中美关税条约,其后又同挪威、比利时、意大利、丹麦、葡萄牙、荷兰、英国、瑞典、法国、西班牙等国签订了“友好通商条约关税条约”或“关税条约”。新税规定不超过12.5%的新关税税率。新关税实施以后,所有的关税均由海关征收。1933年,中国政府正

10、式收回关税自主权,海关至此成为了民国政府财政部的下属机构。这一时期的海关,在修改税制、争取关税自主方面是有成就的。但海关总税务司的职位仍先后由英国人梅乐和美国人李度担任,一些主要海关的税务司和高级官员的职位也继续由外籍人员把持。九一八事变特别是七七事变后,中国国土大量沦陷,当地海关随之被日本人攫取,成为殖民地性质的海关。摘编自19271937年国民政府的海关改革(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民政府海关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国民政府的海关改革。 45.材料二战初期,德国法西斯接连侵占东欧、北欧和西欧各国。受此刺激,日本在1939年至1941年的三年时间里,

11、对重庆先后实施了“100号作战”“101号作战”和“102号作战”三次大规模的轰炸,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侵略者实施的持续时间最长、造成危害最为严重的一次残暴的、非人道的战略轰炸,给中国人民造成了巨大的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从重庆大轰炸开始,美英等国使领馆和外侨财产就不断受到日本飞机的轰炸,美、英政府多次向日本提出严重抗议,美国还废除了美日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并逐步强化了对日本的经济制裁。由于重庆人民英勇的反轰炸斗争,日本的战略企图始终没有得逞,中国的战时首都始终巍然屹立,从战略上阻止日军北侵苏联,拖延其发动太平洋战争的时间。摘编自潘询抗战时期重庆大轰炸的国际影响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

12、析19391941年期间日本对重庆实施大轰炸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重庆人民反轰炸斗争的作用。 46.材料刘安(前179前122年),沛郡(今属江苏)人,淮南厉王刘长之子。公元前174年,刘长因谋反被文帝废迁而自杀,对此,刘安长期耿耿于怀,“时欲叛逆”。他在被立为淮南王后,广招宾客游士并在王国内注意安抚百姓,“流誉天下”。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后,公元前145年“令诸侯王不得复治国”,刘安不得不收敛野心,与宾客们一起集中精力著书立说。据统计,汉代典籍著录的刘安等人的著述文目计有20种。其中,淮南子是一部“其旨近老子,”并且“出入儒、墨、名、法”的巨著。此书将“无为者,道之宗,故得道之宗,应物无穷”作为君临天下之道,企图以此迎合统治需要,进而顺其天下。公元前135年,刘安因为干预朝政而被武帝警告,开始做造反准备。公元前127年,武帝颁布“推恩令”后淮南内部危机迭起,刘安最终谋反未遂,自杀身亡。摘编自王云度刘安评传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刘安悲剧命运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刘安的功过。- 11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