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9978771 上传时间:2018-11-13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47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肃省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甘肃省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甘肃省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甘肃省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甘肃省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甘肃省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甘肃省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甘肃省会宁县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致中和”是儒家追求的一种生命境界。“致”是达到之意,“致中和”就是要达到“中和”的境界。什么是“中”与“和”呢?董仲舒认为:“夫德莫大于和,而道莫正于中。”在中华传统文化里,“中”意为“中庸、持中”,尤其强调处理事情不偏不倚、恰到好处,既不能过,也不能不及;“和”意味着和谐、和合,尤其强调不同对象彼此相应无碍,达到和谐。换言之,无论是人、事、物,还是观念、道理、方法,如果偏离了中和,就会走极端,失去平衡,产生偏差。“致中和”在今天仍然具有现实

2、意义,需要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致中和”在修身养性方面蕴含着内外两个方面。“致中”是向内的功夫,要求起心动念以及行为方式时时刻刻都能达到中正和谐的状态;“致和”是向外的功夫,要求在待人接物时能够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谐相处。只有经过逐渐积累,一个人才能把向内的“致中”与向外的“致和”贯通起来,达到“致中和”,从而不断提高生命境界。对于一个社会来说,“致中和”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个人性情的中和,通过修身养性、涵养性情,达到个人内心的中正和谐;二是社会群体的中和,家庭和睦、邻里友善、社会和谐;三是天地自然的中和,个人生命与天地生命相互感应,达到天人合一。“致中和”虽然有不同的层次,但首先

3、要从个人的修身养性开始。如同大学所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在个人修身养性的过程中,关键是要使自己的行为趋向中正无偏。孔子认为“过犹不及”,一个人要实现中庸之德,就要“叩其两端”,没有过和不及这两种偏执的状况。就人际关系而言,则要坚持“和为贵”。“和为贵”的思想使中国人习惯于做事不走极端、求同存异,并最终变成一种普遍的思维方式。“和为贵”不但成为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原则,也成为处理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关系的原则。中国人很早就意识到,和平是社会发展、国家安定、天下和谐的首要条件。“致中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它熔铸于中华五千年文明之中,内化于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

4、当前,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在这一过程中,对“致中和”这一思想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可以为人类文明发展贡献独有的中国智慧,有助于人与人、国与国之间达到和谐共生的美好状态。(摘编自李海峰“致中和”的当代价值)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为了避免走极端,导致失去平衡、产生偏差,儒家致力于追求“致中和”的生命境界。B我们只有在修身养性方面内外兼修,实现融会贯通,才能达到“致中和”的境界。C“致中和”由低到高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依次是个人的、社会的和天地自然的。D“致中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一定可以为人类文明发展贡献独有的

5、中国智慧。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首段阐明了 “致中和”的概念及其重要性,为后文展开论述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B文章从修身养性的角度指明了达到“致中和”境界的途径,说理透彻,体现了辩证思维。C文章援引大学语句,旨在证明修身养性的关键是使自己的行为趋向中正无偏。D文章主要从个人修身养性和处理国家、民族关系两个层面阐述了“致中和”的当代价值。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和”意味着和谐、和合。儒家认为追求和谐的价值理念应成为道德建设的目标和落脚点。B如果能实现天地自然的中和,或许可以解决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生态赤字”等问题。C因为“和为贵”

6、的思想已成为中国人的普遍思维方式,所以我们很早就具备了和平意识。D当今社会发展十分迅猛, “致中和”这一思想也应作出合乎时宜的转化和发展。(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眺望月色下的麦田程玉宇今夜,月色如水水如天。今夜,我趁着皎洁的月色,行走在回家的乡路上。脚下的泥土路是干爽明亮的,身旁的杨树林和刺槐林是墨绿色的,而远山一片幽蓝,淡若墨影。身边是一声声算黄算割鸟的催促和吟唱,而从远山里流淌下来的那条河,河面上一片银光闪闪,正在汩汩地向前流淌。空气是清新的、湿润的,满天满地都散发着一缕缕麦子成熟的香味。放眼望去,月光下的原野一片金黄,麦子,麦子,铺天盖地无

7、边无沿的麦子。而村子就在麦田的中央,四周的麦田,将我老家的粉墙黛瓦团团围困,仿佛燃烧起了一片大火,而火光中我的家园纹丝不动,稳如泰山。这是一幅多么奇特的现代派或者印象派的画作呀!眺望眼前无限辽阔的原野,用手抚摸那一棵棵麦子金黄饱满的质地,那些朴素的乡村植物呀,在一片柔情若水的月光之下,仿佛是一群正在等待集体出嫁的新娘,那么娇羞,又是那么急切。月亮的手掌,是那么亲近柔软地抚摸着她们,如抚摸一张张激动得泛红的脸颊。把头低下去,把沉甸甸的麦穗低下去。高扬着头颅的是麦草,低垂下去的头颅是沉重的思想。我突然听到远处的河流,在月色下吟唱着一支古老的谣曲。我看见原野上麦浪一波比一波汹涌,滚滚的麦浪如大地起伏

8、不止的胸脯。今夕何夕呵,我看见在老家青堂瓦舍的庭院里,满院铺满了一层白霜,老母亲端了一盆清水出来,放在正在抽烟的父亲面前。父亲抚摸了一下被汗渍浸得发黄的扁担,然后坐在一个小木凳上,弯腰嚓嚓嚓地磨着一把已见霜刃的麦镰,然后在月色下细细端详,如端详着一把准备出征的军刀。他那沟壑纵横的脸上,流露出的,又是怎样的一种庄严肃穆的表情?此月何月呵,我的乡村整夜狗吠声不断,为了在暴雨前把成熟的麦子抢收回家,天上明月朗朗,村里灯火通明,每一条村巷里,每一户人家里,都弥漫着一种大战在即的紧张气息。亲近麦田,它使我的禀赋总是与这片土地血脉相连,更使我的胸襟如这片原野一般无限辽阔。感恩乡村,它使我的灵魂总是充盈着这

9、片原野的芬芳,它使我的双脚总是牢牢地踏在故里的山川、河流、泥土之上,从而使我变得善良,充满了怜悯之心,灵魂变得宽容、博大,更使我感知到头顶上的这一轮中国月,对整个大地无声的浸润。夏夜,一个人行走在故园的麦田边,有明月朗照着,有麦香弥漫着,回家的乡路,是那么清晰和明亮。我突然感到了一种如醍醐灌顶般的幸福。(节选自长安文学)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用诗化的语言,描写了故乡的月色、泥土路、树林、山川河流,营造了宁静清新的意境。B文章第5段中比喻和拟人手法的使用,生动形象地刻画出金黄饱满的麦子娇羞而又急切地等待收割的情形。C父亲抚摸扁担,端详麦镰,流露

10、出庄严肃穆的神色,几处细节描写表现了父亲质朴的农民本色。D文章以月色为线索,将回乡时的所见所感展现在读者眼前,抒发了一种醍醐灌顶般的幸福感。5请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含意。(6分)答:_6第4段在语言运用上极具特色,请结合文本简要赏析。(6)答:_(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一生情系深蓝梦刘诗瑶“蛟龙号”初次下水,在海面打出漂亮的蝴蝶水花;“蛟龙号”用机械臂灵活地把一面钛合金五星红旗插到了海底;1 000米、5 000米,直到7 062米,“蛟龙号”成为目前世界上下潜深度最大的作业型载人潜水器当人们为“蛟龙号”的每一次进步欢呼雀跃时,有位老

11、人都默默流下了喜悦的泪水。他是徐芑南,中国工程院院士、“蛟龙号”总设计师。作为我国深潜技术的开拓者,他用一辈子的辛勤耕耘、执着奉献,实现了中华民族“下五洋捉鳖”的深蓝梦。徐芑南说过,他对大海是有感情的,他的一生都与大海紧密相连。怀着强烈的报国热情,1958年从上海交大造船系毕业的徐芑南,来到了中船重工集团七二所开始了潜艇结构的研究工作。20世纪80年代,徐芑南积极投身海洋装备的研制工作,先后担任了四项水下潜器的总设计师。他创造性地研制了多型载人潜水器和水下机器人,潜水器工作深度由300米、600米、1 000米发展到6 000米。20世纪末,随着中国大洋协会在国际海底调查研究工作的深入,国家对

12、载人深潜器应用需求越来越迫切。经过一系列论证、研究,2002年大深度载人潜水器终于正式批准立项。选总设计师时,大家不约而同地想到了徐芑南,作为业内公认的载人潜水器领路人,他是总设计师的最合适人选。此时,徐芑南已经退休六年,深受高血压、心脏病等疾病的困扰,但徐芑南还是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他心底始终有一个愿望,就是看到中国人独立自主研制的大深度载人潜水器能够在深海遨游。“蛟龙号”立项之前,我国研制过的最深潜水器只有600米。从600米到7 000米,是非常大的技术跨越,深度每增加100米,海水的压力就会增加10个大气压,难度可想而知。并且,作为一项大的系统工程,“蛟龙号”涉及耐压结构和密封技术设计、

13、高比强度合金材料的加工成形技术、航行性能优化、水下定位、水下通讯、自动控制等多个领域的最前沿技术,需要联合国内上百家科研机构集智攻关。为了统筹好“蛟龙号”本体12个分系统工作,他将每一个分系统的任务输入、成果输出、约束和支撑条件,按照技术进度和经费,制成表格,按表工作,大大提高了效率和质量。徐芑南说:“即使每个分系统都做得很好,放在一起却未必会拼成一个性能优良的潜水器。所有系统之间一定要相互配合,相辅相成才行。”在“蛟龙号”的研发过程中,所有合作者对徐芑南这位总设计师,都是众口一词地赞扬。人才短缺也成为制约“蛟龙号”研制的瓶颈。徐芑南格外注重对青年人的培养。“总设计师重要的是做好顶层设计,但更

14、重要的是在实战中带出一支年轻的队伍。”徐芑南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年轻人,还想方设法邀请国内外专家给年轻的设计师队伍讲课。2009年“蛟龙号”第一次海试,尽管已经年逾七旬,徐芑南还是坚持要求上船坐镇指挥,他拖着装满药品、氧气机、血压计等医疗器械的拉杆箱,和科研团队坚守在一起。他在水面的指挥调度清晰沉稳,成为试验成功的重要保障。在两个多月的海试中,试验现场到处都有他的身影,检查设备、交流技术问题、推敲下潜步骤等,不放过任何可能出现的隐患。每次潜水器下水,他从不安稳地坐在指挥室里,而是一连几小时值守在水面控制室里,不放过水声通信传回来的每一句语音。后续的5 000米级和7 000米级海试,由

15、于试验海区较远,徐芑南不能亲临现场,但他一直坚守在海试陆基保障中心,第一时间了解海试情况,并给出相应的技术指导。由于时差因素,海试常常在半夜或凌晨进行,但徐芑南从未缺席过。徐芑南这种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和全身心投入的工作热情深深感染了所有人。在他的带领下,“蛟龙号”团队十年磨一剑,实现了中国大深度载人潜器的“从无到有”,从浅蓝走向深蓝,缔造了中国载人深潜的辉煌篇章。如今,已是82岁高龄的徐芑南,依然活跃在中国深潜事业的前沿,他正和同事们一起,向着万米载人深潜的目标发起新的冲刺。这是“蛟龙号”的深度,也是徐芑南精神的深度、人生的深度(摘编自人民网)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徐芑南虽已退休,深受疾病困扰,但毅然决然地担任了“蛟龙号”的总设计师,这充分体现了他强烈的报国热情。B在徐芑南看来,“蛟龙号”的研制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个部门的密切配合,所以他在工作中非常看重统筹规划。C尽管年事已高,徐芑南还是坚持上船坐镇指挥,正是他清晰沉稳的指挥调度,才使“蛟龙号”第一次海试获得成功。D在实战中带出一支年轻的人才队伍,不仅可以突破“蛟龙号”研制瓶颈,而且可以让我国深潜事业持续稳定发展。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