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陵考古报告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9978285 上传时间:2018-11-1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6.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定陵考古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定陵考古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定陵考古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定陵考古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定陵考古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定陵考古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定陵考古报告(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为了适应公司新战略的发展,保障停车场安保新项目的正常、顺利开展,特制定安保从业人员的业务技能及个人素质的培训计划定陵考古报告明定陵的发掘及由明定陵发掘引发的思考旅游系12地理科学班谢映珠26一、中文摘要定陵是中国第一个,也是目前十三陵中唯一被开发的地下宫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座有计划发掘的帝王陵墓。定陵始建于万历十一年,埋葬有明神宗朱翊钧和孝端显皇后王氏、孝靖皇后王氏。公元1956年-1957年中国考古工作者对地下玄宫进行了发掘,此后有关部门又对出土文物进行修整,修葺地上古建筑,公元1959年就原址建为定陵博物馆。定陵地下宫殿出土了各类器物3000多件,其中有金器、银器、玉器、珠宝、金

2、冠、凤冠兖服、冕旒、百子衣等。但由于文物不能被完整、完好的保护下来,国家禁止了此后对帝王陵墓的主动发掘。二、关键词定陵发掘出土文物思考三、正文1)引言作为一个突破传统,整整闲置了30年才启用的帝陵,在历史上频频被破坏,却又是中国第一个,也是目前十三陵中唯一被开发的地下宫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座有计划发掘的帝王陵墓。而在地下宫殿出土了各类器物多达3000多件,从这些文物又引发了世人的思考。2)正文北京的紫禁城是世界上最大的皇宫建筑群,始建于中国的明朝。在明朝200多年的历史中,先后13代帝王在这里延续帝王的统治。而他们死后都葬在了北京北部的山中。据考古学家王岩说,十三陵的位置是由朱棣自己

3、主持选定的,选在黄土山,因为这里背靠山,面向水,再往前就是龙山、虎山,相当于两个阙,陵前阙,朱棣感觉这个形制特别好,风水好,所以选在了这个地方。从此,这里就成为了明朝的皇家陵园。包括朱棣在内,总共有13个明朝帝王在这里修建了自己的陵墓。到明朝灭亡时,整个陵园的面积已经超过了120平方公里。而明神宗朱翊钧便是这13位帝王中的一位。十三陵的考古发掘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北京,第一次提出这个计划的是当时著名的历史学家,时任北京副市长的吴晗并获得了当时政府的批准。吴晗与他联合的其他考古工作者首先选择的是朱棣的陵墓,但在几周的工作后并没没有什么进展,所以他们觉得先选择另一个陵墓进行试掘,于是便选中了定

4、陵。经过考古学家的一年的挖掘,中国考古学家终于打开了中国帝王的陵墓。定陵地下宫殿发掘示意图左:就在考古人员发掘了一年而找不到地宫大门的关键时刻,在深达二十余米的地下探沟内一角,挖出了明代修陵工匠当年偷偷埋藏的小石碑,又称“指路石”。碑文有“此石至金刚墙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等语。此乃被考古人员戏称“天之杰作”“上帝的指示”。右:考古工作者在拆卸金刚墙上的砖金刚墙墙高米,厚近2米,全部用大砖垒砌而成。打穿金刚墙后,便是地宫的第一道大门。门高米,宽米,以汉白玉制成,重约4吨。上有纵横九排门钉,共81枚,又有仿木雕饰。门内是地宫的前殿,高米,宽6米,长20米,地面铺以“金砖”。据说,此砖需烧制130

5、多天,出窑后又用桐油浸泡,制作成本极高,但形制美观。不过除金砖外,前殿空空如也。中殿中有3只青花龙纹瓷缸,算是瓷器中的极品。真正的重点是在高米,宽米,长30米的后殿中,赫然是三座巨大的棺椁,中为万历帝朱翊钧,左右为孝端、孝靖皇后。三人所用的随葬品最普通者为金银,清单如下:金器77件、金锭79锭、银锭30锭、鎏金银钱97枚;金制簪钗39件、金钱100枚、金锭21锭、银锭30锭;金簪11支、鎏金银簪14支、金银日用器19件。然后是玉器:玉器23件,宝石30颗;玉料4块,各色宝石179颗,珍珠1包。以上金银珠玉,此外还有大量精美丝织品、瓷器、漆器、木器等,最后整理出的文物近3000件。在所以随葬品中

6、,最为人称道的是龙凤冠。三龙二凤冠六龙三凤冠九龙九凤冠十二龙九凤冠。以十二龙九凤棺为例,全棺重2595克,共镶嵌大小红宝石71块,蓝宝石62块,绿宝石4块,黄宝石2块,珍珠3588颗。定陵发掘出土了一大批珍贵的文物,特别是明代的青花瓷和丝织品。使考古工作者掌握了众多的第一手资料,引起了海内外考古学界和炎黄子孙的关注。然而,由于当时保存技术水平的限制,大批光彩艳丽的织锦品出土不久都变得像松树皮一样变硬、变脆、变色,许多文物未能完整保存下来,直至30多年后才完成有关发掘报告.这也引发了人们对于帝王陵该不该挖的思考。为此,在明定陵地宫发掘后不久,在国家文物局局长郑振铎、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夏鼐

7、的联合提议下,国务院下发了“停止对一切帝王陵墓发掘”的文件。可是,吴晗、郭沫若等文化名人对不能发掘明长陵,总是感到有些遗憾。据风雪定陵记载,1965年周恩来总理陪同巴基斯坦总统阿尤布汗参观定陵时,吴晗也陪同参观。他曾借阿尤布汗赞美定陵地宫的机会,再一次当面请求周总理批准发掘明长陵,但遭到了总理的拒绝。至此,发掘帝王陵墓的举动终于画上了句号,不主动挖掘帝王陵成为一项中央政策延续至今。尽管这多多少少给我们些不能一窥宏伟的帝王陵墓的遗憾,但这也是为了保护我们中国几百甚至几千年的文明遗产。3)结语作为中国第一个,也是至今唯一一个被考古学家成功打开的皇陵,定陵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惊喜和很多的财富,但也有不能

8、完好保护好文物的遗憾。但随着国家的文物保护工作的不断开展,国家也投入了大量资金在文物保护工作上,这座宏大的帝王陵墓也将永久的保存下去。4)注释1.定陵:明十三陵之一,位于北京市昌平县境内天寿山南麓。为明代万历皇帝朱翊钧和他两位皇后的陵墓。建于1583到1590年,占地面积18万平方米。2.朱翊钧:明神宗,汉族,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明穆宗第三子。3.孝端显皇后王氏:名喜姐,明神宗朱翊钧皇后,余姚人,生于京师。万历六年正月,册立为皇后。生有皇长女荣昌公主。4.孝靖皇后王氏:宣府都司左卫人。明神宗之皇贵妃,明光宗之生母。5.王岩:1935年8月生,河南方城人,研究员。主要学术专长是考古学。1962年7

9、月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1962年8月至今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工作。主要工作有:1968年满城汉墓,参与发掘举世闻名的“金缕玉衣”。1979年与赵其昌一起研究和编撰定陵发掘报告定陵。6.吴晗:中国著名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现代明史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四、参考文献1.风雪定陵杨仕、岳南著2.古墓宋航著3.明清墓葬周莎著那些让人痛心疾首的考古发掘五十年代,考古发掘非常随意,定陵出土的万历龙袍竟全部炭化近日,西汉废帝、南昌海昏侯墓的考古工作,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据报道,回首往事,自建国以来,中国的考古发掘中,曾因功利主义思维作祟、文物保护意识不足等原因,发生过许多的“发掘即摧毁”的考古憾

10、事。1955年,明史学家吴晗时任北京市副市长,他邀请郭沫若、茅盾、邓拓、范文澜、张苏联名上书中央,请求发掘埋有明成祖朱棣的长陵。但由中国科学院考古所副所长夏鼐指导的工作队认为,长陵是主陵,应先“试掘”其他规模较小的陵,积累经验。经周恩来同意,最终决定试掘明神宗朱翊鈞的定陵。经过两年多的发掘,定陵共出土珍贵文物3000多件,包括600多件袍服、布料。其中皇帝的衮服、龙袍等,更是巧夺天工,如以缂丝方法织造的衮服,所用材料除大量金线、孔雀羽毛外,还有红、蓝、绿等28种绒线。然而,在定陵地宫开启后,这些原本绚丽多彩的丝织品没有得到很好保护,以至被空气侵蚀而褪色、变脆,并留下黑斑。对这些袍服的后续处理,

11、也不专业。比如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加入软化剂涂在半腐的衣服上,“这种涂料是不可逆反的,不久涂料老化龟裂,丝织品也随之碎裂”。由于此前明朝丝绸几乎没有实物留存下来,技艺也已失传,因此让定陵丝绸的损坏显得尤为可惜。定陵的大量文物“发掘即摧毁”。吴晗如愿后,刚刚写完历史剧武则天的郭沫若也跃跃欲试,提议发掘合葬唐高宗、武则天的乾陵。1960年,陕西省向中央提交乾陵发掘计划,郭沫若对周恩来说:“毫无疑问,肯定有不少字画书籍保存在墓室里!打开乾陵也说不定武后的画像、上官婉儿等人的手迹都能见到!石破天惊,一定是一件石破天惊的大事!”鉴于技术落后,周恩来没有同意。1973年,郭沫若第二次请求挖掘乾陵,又被否

12、决。在郭沫若请求开掘乾陵时,定陵的考古工作其实并没有结束。1979年,参与过发掘的赵其昌、王岩等继续编写定陵的考古报告。赵其昌回忆说,“可惜的是20多年的岁月,不少文物已经面目全非了。棺椁毁于定陵建馆之初,帝后尸骨、头发、牙齿毁于?文化大革命?,原始资料有散失,照片底版有霉污,特别是那些囊括了中华精品的帝后服饰、织品等等,几经翻动,残损更甚,所幸几大册发掘工作的原始记录,尚保存完整。”1990年,他们编写的发掘报告定陵出版。定陵的帝后服饰也相继启动复制。1988年9月,文物专家谢辰生带着南京云锦研究所复制的明神宗龙袍、马王堆素纱禅衣,送到时任全国政协主席的李先念家中,“请他过目”。在交谈中,当

13、李先念“了解到万历龙袍已经全部炭化时”说:“我历来反对挖大墓,挖出来保护不好,就毁掉了。”炭化的万历龙袍六七十年代,没有合格技术和保护意识,兵马俑上的彩绘惨遭损毁但是定陵的悲剧依旧在不断上演。1972年1974年,徐苹芳参与发掘长沙马王堆汉墓时发现,“墓被水泡着,有一片藕片在水里漂着,很漂亮,可拿出来一见阳光就烂光了,跟鼻涕一样,只有痕迹,没有样子了”。他回忆,“我们亲眼看见的,马王堆的文物刚挖出来的时候,非常光鲜,但一天天看着它变化,却毫无办法,太无奈了。”1976年,考古队对广西贵县的罗泊湾汉墓进行了发掘。在清理文物时,有人发现了一个看上去像炸弹的“弹形壶”。一个人“把它捧在手上,抹去器表

14、的泥浆以后,找不到开盖的地方,倒来倒去,一不留心,把盖冲开了,倒出一坛清水。有人说:?是酒,不要倒掉!留着化验!?但是说时迟,那时快,已经晚了,水被倒了个精光。”想来十分可惜。秦兵马俑上原本涂有彩绘工匠先在烧好的陶俑上涂一层生漆,再在生漆层上涂各种矿物色。但上世纪70年代几次发掘时,彩绘都在考古人员准备拍照的瞬间消失了。这是因为生漆老化后,一旦和氧气接触,很快就会翘起来,导致彩绘脱落。兵马俑博物馆考古队队长刘占成回忆他在1978年“发现残留色彩,但眼看着它就掉了,非常心疼。”兵马俑博物馆馆长吴永琪反思说,“当年有两个原因造成彩绘消失,一是那时候没有技术和材料,二是没有严谨的保护意识,早期发掘仅

15、仅是把它挖出来。”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中国在考古发掘中,已开始有意识地对易被空气侵蚀的文物进行特殊保护。兵马俑考古队试图用针管把一种加固剂注入底层生漆和俑身之间,不让彩绘随生漆脱落。这样只能保住色块,在当时是一种权宜之计。1988年,在对位于哈尔滨的金朝“齐国王墓”发掘时,出土了一批丝绸和服饰。考古队首先将它们“剥离起取后经消毒灭菌入库”,然后邀请国内专家研究保存方案。专家认为,需要解决的“一是洗涤,请有关文物保护专家协助和指导,洗涤原则上是药物洗涤,既无损于文物原貌,又可起到延长其寿命作用;二是固定,洗涤后放在永久性保护物体内,基本不再挪动;三是特制有机玻璃或其他质料匣盒存放;四是库室湿度控制在70左右,调解适宜温度等。”由此,“这批珍贵文物短时间得到了较好保存”。向西方学习经验,也是完善中国文物保护技术的重要途径。兵马俑博物馆通过同德国、比利时等国进行技术合作,在1998年出土了8个彩色俑,陶俑上粉红的脸、朱红的甲带、褐色的铠甲,都留了下来。留有部分彩绘的兵马俑九十年代,技术手段日趋完善,但外行干预,依旧使文物极易受损除了考古人员自身的问题外,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