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国名校教育看国内精英培养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59957009 上传时间:2018-11-13 格式:PPT 页数:40 大小:1.0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美国名校教育看国内精英培养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从美国名校教育看国内精英培养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从美国名校教育看国内精英培养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从美国名校教育看国内精英培养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从美国名校教育看国内精英培养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从美国名校教育看国内精英培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美国名校教育看国内精英培养(4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主讲:杨亮,从美国名校教育看国内精英培养,国内教育精英分布的调查报告,一、教育精英的阶层分布,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李中清(JamesLee)、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梁晨及其团队的合作研究发现,在过去的150年中,中国的教育精英有四个阶段的转化: 18651905年,即清政府废除科举之前,超过70%的教育精英是官员子弟,来自全国各地的“绅士”阶层; 19061952年,超过60%的教育精英是地方专业人士和商人子弟,尤其是江南和珠三角地区; 19531993年,约超过40%的教育精英是来自全国的无产阶级工农子弟; 19942014年,超过50%的教育精英来自各地区的有产家庭,与特定的重点高中。,这些数

2、据来源于中国教育精英大数据库,这是一个“基于个人层面的、自1760年至今中国教育精英社会与地区来源的数据库”,其中包括绝大部分清代举人、贡生、进士和官员(16441911)、大部分中华民国大学毕业生和公务员(19121949)、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学毕业生和众多中国211工程大学的校友(1949今)。 数据显示,寒门子弟在清代进士中的比例要明显低于明朝,晚清只占全体进士的10%左右,绝大部分的中高级科举功名由官员子弟掌控,这是此阶段中国精英教育学生来源最显著的特征。民国以后,情况迅速转变,商人与专业技术人员子弟成为教育精英的最主要来源,总体比重超过六成,在一些私立院校甚至达到九成。,1953年

3、至20世纪末的调查成果此前已经发表,有无声的革命:北京大学、苏州大学学生社会来源研究,19492002)一书(三联书店,2013年)出版。,研究认为,这一阶段社会上层子女垄断教育的状况被打破,工农等社会较低阶层子女逐渐占据相当比重。基础教育的推广、统一高考招生制度的建立以及重点中学的设置等制度安排推动了这种改变。 报告还表明,21世纪以来中国的精英大学中来自农民家庭的学生比例与人数均有下降,在自主招生体系中这一转变更剧烈。但在普通高考体系中,来自蓝领阶层家庭(农林牧副渔水利生产人员)的学生总体比例则相对稳定。,作为对比,李中清分析了中国香港和美国的情况。 在香港接受政府资助的八家大学,约有一半

4、本科生来自中低收入家庭,但这不排除上层社会的家庭已经把子女送去了哈佛、剑桥; 而在美国,半数精英大学生来自5%最富有的家庭。,从乾隆年间科举晋升官员的地理分布来看,他们遍布全国,相对集中于江苏、华北华中,在20世纪早期形成了北京天津中心、江苏浙江中心; 从民国大学学生的家庭住址来看,中山大学、暨南大学、浙江大学、国立交通大学等高校的学生有较强的地域特征; 1949年以后,中国精英大学的学生地域来源也有明显的兼容性,在学校招生范围内,地域覆盖较全面。但在近几年推行的自主招生体系中,这种兼容性似乎消失了,地域偏向非常明显。,二、教育精英空间分布的变化,美国名校的精英培养及启示,一、人生是一场马拉松

5、,人生是一场马拉松,起跑的那一瞬间道路是非常拥挤的。但跑完 1/4 以后,选手们的距离就拉开了,起跑时占得的一点点先机此时已荡然无存。 很多中国的家长都在说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因此他们会让孩子在起跑线上尽可能地抢位子。但其实,成功的道路并不像想象地那么拥挤,因为在人生的马拉松长路上,绝大部分人跑不到一半就主动退下来了。到后来,剩下的少数人不是嫌竞争对手太多,而是发愁怎样找一个同伴陪自己一同跑下去。 因此,教育是一辈子的事情,笑到最后的人是一辈子接受教育的人。一些过去比我们读书更优秀,在起跑线上抢到了更好位置的人,早已放弃了人生的马拉松。我们能够跑得更远,仅仅是因为我们还在跑,如此而已。,美

6、国名校普遍认为大学教育分两个阶段:以通识教育为主的本科阶段,和以专业教育为主的研究生阶段。本科阶段,学生们应该学“大行之道”,而不是“雕虫小技”。 在很多英美名校,本科生所学的专业知识要比中国学生少,但知识面却要广很多,社会经验也更丰富,综合能力更强。这正是通识教育的目的和好处让学生了解世界,拥有应付复杂生活的本领和实现自我价值的信心。而这,会给学生的人生长跑带来持久的后劲。 美国曾统计过各大学毕业生的入职年薪,前10名,除了工科较强的斯坦福和以商科见长的宾夕法尼亚大学是综合性大学之外,其余清一色是理工大学,哈佛、耶鲁、普林斯顿等常春藤名校都不在其列。 但对比 15 年后的薪资情况时,那些以通

7、识教育见长的大学,如:哈佛、普林斯顿就挤进了前10,超越了以工科、商科为主的大学。收入虽然并不是衡量毕业生价值及大学好坏的唯一标准,但至少可以说明通识教育的重要性。,二、美国名校为什么都奉行通识教育?,哈佛、耶鲁、普林斯顿三座“大藤”(最著名的常春藤),甚至是斯坦福大学,都特别注重通识教育。,三、美国名校都教什么?,1. 耶鲁大学 耶鲁尤其强调文科和艺术对学生一生的影响。在耶鲁,本科生三年级以后才选专业,而且只要选够36门课就可以毕业,不做毕业论文。因为,学校不想让学生用全部时间来准备考试,以至于耽误了他们的全面发展。 事实上,耶鲁学生一半的时间都花在了课外活动中,因为这些看似和考试无关的活动

8、,培养了学生的各种优秀品质。如果在耶鲁上学,却没学到这些,就失去了在那里读书的意义。,2. 哈佛大学 哈佛强调其本科教育是“非职业专科”。也就是说,一名本科生可以对商业和金融感兴趣并修很多这方面的课,但哈佛并没有一个所谓商业或金融的本科学位授予TA 。 和耶鲁一样,哈佛也不强调考试成绩,会给大部分学生 A,学校希望借此向学生们透露一个信息你们的学业已经足够优秀了,你们应该关注课程以外的东西。,3. 普林斯顿大学 普林斯顿的学生无论最后获得哪一种学位,都需要修足够多的人文和社会科学课程,以及基本的理科课程。,4. 斯坦福大学 即使在盛产科技新秀的斯坦福本科实行的也是通识教育,学生必须在 9 个领

9、域完成必修课,包括文化与思想、自然科学、科技与实用科学、文学与艺术、哲学、社会学科与宗教思想。 所以,很多美国名校的毕业生,虽然本科毕业时只拿了一个或两个学位,却因为通识教育,擅长很多领域。,中国家长给了孩子太多压力,很多中国学生并非出于兴趣,而是因为现实的利益而学习。不少人上大学是为了拿文凭,拿到毕业证就意味着考试生涯结束了,接下来一辈子再也不用学习了。 但事实上,想进入哈佛这样的学校,最重要的是爱学习,有非常强的学习动力和自觉性,同时有志于成为各学科最优秀的人士。哈佛希望网罗全世界各领域最顶尖的人才,比如:马友友、林书豪、娜塔莉 波特曼等等,无论哪个领域的顶尖高中生,只要学习不太差,哈佛肯

10、定录取。 为了进哈佛而进哈佛和因为对知识的渴望进哈佛是两回事。前者的人生高峰在离开哈佛的一瞬间就结束了,而后者的人生在离开哈佛后才刚刚开始。,四、中国孩子为什么难进哈佛?,五、让热忱和兴趣适配,有了通识教育的基础,一个人能走多远,取决于两点: 1、服务社会的意愿; 2、对所从事的事业的喜爱程度。 这两点其实都提供了一种东西:热忱。 事实上,英美名校在提供通识教育的同时,还以相当的自由度、包容度,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找到适配的方向和兴趣。美国学生对成功的定义非常多元化,一些在亚裔眼里吃力不讨好的职业,如:新闻记者、低级地方官、卫生、工会、参军,恰恰是很多哈佛毕业生的职业选择。,每年都会有很多国家元

11、首和政府首脑在哥伦比亚大学做演讲。有一年,学校邀请了伊朗总统艾哈迈迪 内贾德,引起了很多争议,连当时的纽约市长都不太乐意。哥伦比亚大学为什么坚持这么做呢?因为学校认为要把今天的学生培养成明日的世界领袖,就应该让年轻人更全面地了解世界,倾听不同的声音。 耶鲁大学是美国大学中最崇尚自由的学校。越战期间,很多年轻人因为反战而逃兵役,美国政府要求各大学不收这些学生,但耶鲁大学以学术特权为名坚决抵制政府的要求。于是,耶鲁有了一位逃避越战兵役的总统克林顿。 耶鲁很清楚自己培养的是未来的领袖,不能用老人的观点禁锢年轻人的思想。,教育的英文是 educate,源于拉丁文的“educare”,本意是“引出”。

12、其实,所谓英美名校只是做了一件事:引出潜藏在孩子内心的智能。一旦学生拥有了持续一生的学习热情,它的教育工作也就此完成了。,五、教育就是“引出”,对话精英 1. 李中清专访 2. 徐新之演说,“精英”一词最早出现在17世纪的法国,意指“精选出来的少数”或“优秀人物”。精英理论认为,社会的统治者是社会的少数,但他们在智力、性格、能力、财产等诸多方面超过大多数被统治者,对社会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影响和作用,是社会的精英。 其中极少数的政治精英代表一定的利益集团,掌握着重大决策权,他们的政治态度、言行,对政治发展方向和前景产生重要影响,决定着政治的性质。,在11月7日进行的北京论坛史学分论坛上,李中清以

13、中国教育精英四段论为题首次向国内外听众介绍这项研究,并在会后接受了记者的采访。,李中清专访,李中清,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和芝加哥大学历史系,长期从事社会科学史研究。他从2007年开始与南大学者梁晨及其团队合作研究中国高等教育精英群体及其社会来源。,记者:这项针对中国教育精英的研究始于何时?有什么最新进展和计划? 李中清:我在芝加哥大学跟随何炳棣先生读研究生时已经有了初步想法,1998年北大百年校庆时开始和北大校方接触,考虑做北大学生的材料。2002年与北大正式合作,此后与苏州大学合作。 最近几年,我们一方面与一些国内高校,包括内地和非211高校合作,扩展1949年以后的学生数据库;另一方面以梁晨

14、为主,开展民国大学生数据库建设,现在已接近完成。同时还正在与厦门大学、哈佛大学等校有关学者合作,在何炳棣研究的基础上拓展、加强科举时期的材料。通过这些工作,我们希望构建一个大规模、长期的中国教育精英数据库,并开展相关研究。,记者:“教育精英”如何定义?为什么不是“政治精英”、“社会精英”?它在多大程度上能代表中国的“精英”? 李中清:顾名思义,“教育精英”是指主要依靠教育或文凭、考试等成为社会精英的群体,也因此,它显然不同于以掌握政治权力为标志的“政治精英”,而“社会精英”是个更宽泛的概念,往往指一个时代一个社会所有中上阶层。当前,“教育精英”、“政治精英”乃至“财富精英”是我们这个时代共存的

15、社会精英的主要三种类型,他们彼此有区别,但也有联系,甚至相互重合。 中国一直是重视教育,重视考试的国家,即便是政治精英、财富精英的后代,往往也需要通过考试,成为教育精英从而延续家庭(族)精英地位,因此,从这个角度说,理解教育精英是理解中国精英的最关键所在。,记者:数据如何细分?我们目前看到的只是整体数据,你们是否考虑到了学科之间的区分、非211大学学生的情况、三代人的情况(父母不是官员/无产者/商人,但爷爷奶奶是) 李中清:我们的数据库还在建设中,目前只是有了一些确定的初步结果,将来肯定会做更多细化、深入的研究,包括学科、不等层级、类型的大学比较等。,记者:你们的研究显示,在1906-1952

16、、1994-2014这两个阶段,商人和有产者的后代最可能成为教育精英,这两个阶段有什么相似性吗? 李中清:这两个阶段有一定的相似性,但不同点更加明显。 尽管这两个时期教育都受到财富的影响,但显然在统一高考和国家意志的影响下,后一阶段工农等社会中下层子弟在高等教育体系中还较为稳定地保持着三成左右比例。当然,他们的地理来源等或许发生了较大转变,城乡、东西差别有所扩大,但在前一阶段,几乎没有社会中下层子弟。这种差别对当下中国其实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同时,我认为这两个阶段尽管都存在大量财富所有者,但其特点可能不完全一样。我认为民国时期财富所有者主要是依靠土地或工商业起家,存在着雇佣劳动及剥削行为等,而在目前阶段,根据相关研究显示,中国大量财富所有者的金钱来自地产经济的爆发,尽管都是社会不平等现象,但这与此前的直接剥削还是不尽相同的。,记者:您认为四个阶段的结论、与中国香港及美国比较的数据,说明哪些问题?许多人认为中国现在的阶层流动正在固化、教育带来的上升通道在收紧,您怎么看? 李中清:说明中国依靠客观考试,精英教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调研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