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02单元 单元检测(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9950013 上传时间:2018-11-13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02单元 单元检测(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02单元 单元检测(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02单元 单元检测(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02单元 单元检测(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02单元 单元检测(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02单元 单元检测(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02单元 单元检测(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02单元 单元检测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诗三百”和“孔子删诗”是诗经学史上有密切关系的两个关键词。“诗三百”一般被认为指诗经共有约三百篇,这一词语涉及先秦时期的诗经名称。“孔子删诗”则为汉代以来诗经学史的一个重要公案,涉及孔子与诗经文本形成过程的关系。“诗三百”一语,先秦文献习见,孔子多次提及,如“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持孔子未曾“删诗”说的学者认为,孔子既屡言“诗三百”,证明当时已有一种篇数约为三百的诗经文本,甚至由此认为“诗三百”是先秦时期诗经的名称。若干年来,关于诗经的专著及通行教科书多采

2、用这一说法。在此基础上建立的诗经学史观念,自然排除了“孔子删诗”的可能,加之现存文献引诗经多与今本诗经相同,故孔子不曾“删诗”之说似铸为铁案。然事实并非如此。先说“诗三百”。文艺研究2007年第11期刊登“诗三百”正义一文,该文指出:先秦文献中“三百”一语,往往并非实指其数,而是极言其多的一种修辞手法。这在诗经中不乏用例。“三百”一语还见于礼记左传周易等文献,出土文献中也有所见。清华大学所藏战国竹简中的子仪篇叙述秦穆公既败于崤,发愤图强,不及七年,“车逸于旧数三百,徒逸于旧典六百”。由先秦时期的军队编制可知,这里所言战车数量的“三百”为虚数,用于极言秦国军事力量恢复的程度。由“诗三百”之本义审

3、视孔子之言,可知“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当释为:诗有许多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思无邪”。其余所释亦当类此。孔子所言“诗三百”一语,既不能证明当时存在数目为三百篇的诗经文本,据此否定“孔子删诗”之说自然就失去了合理性。从对历史事实考证的角度来说,“诗三百”词语内涵的阐释只关乎“孔子删诗”可信性的一个方面,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学术史的追溯。“孔子删诗”本源于史记。史记孔子世家说:“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孔子是什么时候开始“删诗”即修订诗经文本的呢?一般诗经学史方面的著作皆引用论语子罕中的

4、一段话:“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据左传记载,孔子“自卫反鲁”在鲁哀公十一年冬,已是其晚年。华锺彦先生判定孔子开始“删诗”在鲁定公五年,即孔子四十七岁时,此说本于史记孔子世家:“陪臣执国政,是以鲁自大夫以下皆僭离于正道。故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史记孔子世家以下续记鲁定公八年孔子事迹,说明孔子系于盛年收徒立教,授诗书礼乐,故其删订诗经必不晚于是年。(节选自诗三百和孔子删诗,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三百”和“孔子删诗”是诗经学史上有密切关系的两个关键词,“诗三百”的内涵是判定“孔子删诗”这一公案的依据。B由于现存古文献所引的诗经多与今本诗经相同,诗

5、经学史观念自然而然就排除了“孔子删诗”的可能性。C先秦文献中的“三百”往往并非实指,则屡次被孔子提及的“诗三百”一语,是不能证明当时存在着数目为三百篇的诗经文本的。D孔子“删诗”有历史学著作的证明。史记孔子世家说“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而史记历来被称为信史。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诗三百”一词涉及先秦时期的诗经名称,多数学者认为当时已有一种篇数约为三百的诗经文本,甚至认为“诗三百”就是当时诗经的名称。B为了证明“诗三百”的意思是“诗有许多篇”,文章特意拈出了礼记左传周易以及一些出土文献,说明“三百”并非确数,而是虚指。C“孔子删诗”是诗经学史的重要公案,弄清孔

6、子是否曾经“删诗”,牵涉到孔子与诗经文本形成过程的关系,而本文作者认为孔子确曾“删诗”。D多年来,对于“诗三百”的内涵,关于诗经的专著及通行教科书中多采用的是持孔子未曾“删诗”说的学者的观点。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三百”正义指出“三百”在先秦时期是极言其多的修辞手法,子仪篇中的“车逸于旧数三百”可以作为本观点的一个证据。B确定孔子是否曾经“删诗”,不仅要分析“诗三百”中“三百”的意思,还要考证历史事实,文中提及史记左传皆是为此。C本文两次引用史记孔子世家中的话目的不同,第一次旨在证明孔子确曾“删诗”,第二次旨在说明孔子开始“删诗”的时间。D论语和左传都认为孔子开始“删诗”

7、是在孔子晚年,但华锺彦则依据史记孔子世家,认为孔子开始“删诗”是在孔子盛年,即孔子四十七岁时。(二)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47题。乱世出奇才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别号五柳先生。生于晋哀帝兴宁三年(公元365年)卒于宋文帝元嘉四年(公元427年),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他既是中国文学史上地位崇高的大诗人和大散文家,又是歧见最多的作家之一。他的引人注目之处一在于他的五度出仕而后坚隐不出,二在于他的诗文冲淡清雅、天然纯真而又偶现豪壮之气,三在于他的长期被埋没而后又被奉为一代宗师。多年来,陶渊明作为人们心目中才华超卓,情志雅远,旷群脱俗,率真任情的文学奇才和士林怪杰,对中国文

8、学和中国文化发生了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只有从陶渊明所处时代环境入手,审视他的心路历程和诗文道路,才能够予以更全面、恰切的评判与显扬。奇才怪杰的诞生,常常是有条件的。正常的时代,人的思想融入生活之中,不会有多余的意识来反观生命本身。只有在不平凡的时代,人们在得失、成败、荣辱、幸运与乖蹇之中惊喜、向往、痛苦、迷惑,在心理的不平衡中追求和谐,又从和谐中产生新的裂变,这才有了美到极致的陶渊明。情感和意绪,有了深到极致的哲理认识,这才产生了诗人、作家、哲学家。所谓愤怒出诗人,痛苦出哲学家,就是这个道理。人之所以超越于凡人,并不是因为天赋灵气,而是不平凡的人生,所谓“天才”只是一种美誉,一种羡叹,归根结

9、底是由于后天的不平凡的经历,不同于一般人的主观追求与客观历练。而时代,则又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个人的心态和生命历程,将其不平凡加诸于个人,并常常以文学或哲学的形式体现出来。这就是乱世出奇才的必然性。陶渊明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在东晋王朝中度过的,晚年经历了晋宋易代。他生活在我国封建社会史上一个大分裂、大混乱的时期,整个中国社会矛盾重重、危机四伏、战争频仍、祸乱不已,陶渊明降世之时,西晋灭亡已48年,东晋偏处一隅,时时受到北方的进犯,统治集团内部却并不励精图治,团结御侮,更不思收复失地,而是沉湎于江南鱼米之乡的安乐而不能自拔。大批兵权在握的将领,多以扩展个人实力、相互勾心斗角为能事,致使少数爱国志士如祖逖

10、等发起的几次北伐复土运动,都半途而废。所以青少年时的陶渊明,虽然也曾经“猛志逸四海”,也曾经“抚剑独行游”,却终因报国无门,建功无望,终于选择了田园。公元383年的淝水之战以东晋大败前秦告捷,但外患稍缓,内乱继起,这就是公元399年爆发的历时十二年、波及南方大部分地区的孙恩、卢循大起义。义军与官军的长期战争,给劳动群众带来更大灾难。陶渊明的故乡江州浔阳是京都金陵的屏障,为兵家必争之地,遭受战火的毁坏更为惨重。陶渊明的诗文中对这次战乱虽无直接描写,但触目惊心,他的悲观、避世的情绪,他的桃花源理想,都因此油然而生。外患内乱使人们连生存都成问题,更不用说展其才志了。东晋统治集团内部的相互倾轧,更是令

11、一切有识之士失望、厌倦。陶渊明一度在桓玄手下为吏,后又入刘裕幕府中任镇军参军,亲睹了一帮野心家们争权夺利、犯上作乱的一幕幕,其心中那种不齿而无奈,渴盼远离尘嚣的情绪可想而知。陶渊明是在数番入仕过程中认识到他的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无从在这个动荡不堪的时代实现的。所以他才最后下决心归田。这既是一种消极退避,也确实是无可奈何,是无力回天的情形下做出的明智抉择。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但孔子那时还是能够有所为的,而陶渊明非退避不得免祸消灾,非隐居不能独善其身,以其才,以其情,以其时,他实在是除了吟诗作赋,再也不能别有所为了,转为歇斯底里,坠井而死,年仅57岁。(摘编自龚斌中华名人传记)4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

12、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A陶渊明旷群脱俗,率真任情的做法不合封建正统思想也是他成为“又是歧见最多的作家之一”的一方面原因。B陶渊明一生,曾几度出仕,最后下决心归田,虽消极退避,但也是无奈中的明智抉择,既保全了性命,又远离了他所不齿的时代得以独善其身。C“外患内乱使人们连生存都成问题,更不用说展其才志了”。但外患内乱则又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个人的心态和生命历程,对文学家或哲学家或许是大幸。D陶渊明报国无门,建功无望,终于选择了田园,由此,他曾经“猛志逸四海”,“抚剑独行游”的理想壮志也就不复存在了。E文章的后半部分却着重写晋宋时代大分裂、大混乱的外患内乱,照应了本文的题目“乱世出奇才”,从而突出

13、了陶渊明的“奇才”。5文中说: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地位崇高的大诗人和大散文家。结合原文简要谈谈你的理解。6“奇才怪杰的诞生,常常是有条件的”,请简要分析其“条件”。7在动荡不堪的时代,是像陶渊明一样“归隐”呢,还是像孔子所说“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呢?对此你赞成哪种看法呢?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二、古诗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812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操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操初入尉廨,缮治四门。造五色棒,悬门左右,各十余枚,有犯禁者,不避豪强,皆棒杀之。后数月,灵帝爱幸小黄门蹇硕叔父夜行,即杀之。京师敛迹,莫敢犯者,近习宠臣咸疾之,然不能伤。于是其称荐之,故迁为顿丘令。操将北征

14、三郡鸟丸,诸将皆曰:“袁尚,亡虏耳,夷狄贪而无亲,岂能为尚用?今深入征之,刘备必说刘表以袭许。万一为变,事不可悔。”惟郭嘉策表必不能任备,劝公行。时寒且旱,二百里无复水,军又乏食,杀马数千匹以为粮,凿地入三十馀丈乃得水。既还,科问前谏者,众莫知其故,人人皆惧。公皆厚赏之,曰:“孤前行,乘危以侥幸,虽得之,天所佐也,故不可以为常。诸君之谏,万安之计,是以相赏,后勿难言之。”操将过河,前队适渡,超等奄至,操犹坐胡床不起,张郐等见事急,共引操入船。河水急,比渡,流四五里,超等骑追射之,矢下如雨,诸将见军败,不知操所在,皆惶惧,至见,乃悲喜,或流涕。操大笑曰:“今日几为小贼所困乎!”操自汉中至洛阳,起

15、建始殿,操使工苏越徙美犁。掘之,根伤尽出血。越白状,操躬自视而恶之,以为不祥,还遂寝疾。操为人佻易无威重,好音乐,倡优在侧,常以日达夕,被服轻绡,身自佩小擎囊以盛手巾细物。时或冠恰帽以见宾客每与人谈论戏弄言诵尽无所隐及欢悦大笑至以头没杯案中肴膳皆沾污巾帻其轻易如此。然持法峻刻,诸将有计画胜出己者,随以法诛之,及故人旧怨,亦皆无余。其所刑杀,辄对之垂涕嗟痛之,终无所活。初,袁忠为沛相,尝欲以法治操,沛国桓邵亦轻之,及在兖州,陈留边让言议颇侵操,操杀让,族其家。忠、邵俱避难交州,操遣使就太守士燮尽族之。桓邵得出首,拜谢于庭,操谓曰:“跪可解死邪!”遂杀之。8下列加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近习宠臣咸疾之疾:憎恶B共引操入船引:引导C陈留边让言议颇侵操侵:冒犯D桓邵得出首,拜谢于庭谢:谢罪9下列加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刘备必说刘表以袭许余船以次俱进B时寒且旱若属皆且为所虏C诸君之谏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D至见,乃悲喜、或流涕精思傅会,十年乃成10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