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驳论文写作指导》教学课件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9949661 上传时间:2018-11-13 格式:PPT 页数:27 大小:1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驳论文写作指导》教学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驳论文写作指导》教学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驳论文写作指导》教学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驳论文写作指导》教学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驳论文写作指导》教学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驳论文写作指导》教学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驳论文写作指导》教学课件(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确立自信 学习反驳 设计者 傅庭海,学习目标 1.了解驳论文的基本特点,掌握反驳的基本方法 2.运用思辩,学会恰当、有理、有力的反驳(重点) 3.培养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树立自信心,一、合作探究 阅读下面材料 1、一个英国记者对周恩来总理说:“中国由于人口众多,将来一定会向外国扩张” 周总理说:“我不同意这种说法。英国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是4400万,不算太多,但是英国在一个很长时间里曾经是日不落殖民帝国。美国的面积略小于中国,而美国的人口还不及中国的五分之一,但是美国的军事基地遍及全球,美国的海外驻军达150万人。中国人口虽多,但是没有一兵一卒驻在外国领土,更没有在外国建立一个军事

2、基地。可见一个国家是否向外扩张并不决定于人口多少,而决定于它的社会制度” 。 周总理用了什么驳论方法?,2、三国时候,以勇猛和鲁莽著称的张飞当县令时,有一个乡绅来告状,说他带来的这个女人犯了偷窃罪,偷了他地里的三个西瓜后逃跑了。乡绅理直气壮,还带来地保作证。这个女人怀抱小孩,直喊冤枉。张飞听了那位乡绅的话,拿不定主意。他的助手劝他不要听一面之词,要仔细审查。于是张飞叫这个女人陈述。这个女人说:“我从他的地里经过,他要侮辱我,没有达到目的,因此就来诬告我偷他的西瓜。”张飞听后,假意判这个女人犯了偷窃罪,接着叫乡绅把三个西瓜抱回去,那乡绅怎么也抱不起那三个西瓜。这时张飞大喝一声说:“你一个男子都抱

3、不起这三个西瓜,一个抱着小孩的女人又怎么会抱得起来呢?”于是张飞判这个乡绅为诬告,判地保是伪证,并分别治了罪 。 张飞是凭什么给乡绅判罪的?,3.王若飞同志在狱中时,法官诬蔑他卖国。其理由是:“马克思、列宁都是外国人,一个中国人讲外国人的主义,难道不是卖国?” 王若飞同志反驳说:法官先生,你简直可笑得令人齿冷。你竟然无知到这样可笑的程度,真是怪事。对你说话,我得讲一点普通常识:马克思是德国的犹太人,他在德国不能立足,曾在法国的巴黎进行过革命活动,后来又寄居在英国伦敦。他在英国参加工人运动,英国工人阶级很欢迎他。照你的说法,莫非英国工人把自己的国家出卖给马克思了吗?列宁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在俄

4、国建立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人民推翻了反动的沙皇统治,赶走了德国侵略者。难道列宁赶走了德国人,又把俄国出卖给德国人吗?先生们,马列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真理,哪国需要他就在哪国发展,谁也阻止不了!你不懂不要装懂,假装有学问。这种自以为是,自欺欺人,除了给人增加笑料,别无好处 。 王若飞怎样批驳无知的法官的?,归谬法,驳论据,驳论证方法,例证法,反证法,直接反驳,矛盾法,反驳的方法,二、议论文常见的驳论方法 1.直接反驳论点 就是对论敌的论点进行批驳,指出它的荒谬和虚假。比较常用的方法是直接驳斥,即用正确的论点和事实直接证明对方的论点是错误的。 如“知足常乐”析不知足才常乐一文的立论: 古人云:“知足

5、常乐”。意思是说,一个人知道满足,他就会永远快乐。如果把这话理解为今天的青年在生活上知足,不作不切实际的追求倒也不错。但是要从对事业的追求上来理解,这话却是不对的。 这里,先提出原论题,“知足常乐”,而后针锋相对地提出一个与原论题相反的新论点,即“不知足才常乐”。,2.驳论据 就是针对虚假的论据进行批驳,指出这些论据是错误的。因为论敌的论点是由论据来支撑的,批倒了论据,论点也就站不住脚了。驳倒了论据观点也就难以成立。 反驳论据常常从三个方面入手:可以揭露其事实虚假、数字含混或理论的荒谬。,文学和出汗采用的就是驳论据法:对方的观点是“文学当描写永久不变的人性,否则便不久长”,论据是“莎士比亚和别

6、的一两个人所写的是永久不变的人性,所以至今流传,其余的人不这样,就都消灭了”。鲁迅先生就抓住了对方论据中的不合理成分,“消灭了”的东西以后是不会有人再看到的,那么“现在的教授”又从何看见?又怎么能断定它描写的是什么呢?,3.驳论证方法 就是指出论敌的论点与论据之间的逻辑错误,进而指出其论点错误。论据间与论点之间必须有内在的逻辑关系,才能成为论点的有力支撑。指出对方论点与论据之不存在必然联系,也可以达到反驳的目的。论证的错误表现是多方面的:有时是演绎过程中大小前提与结论不合逻辑;有时是作者在一篇文章内的观点间自相矛盾;有时是论点与论据之间推理不妥总之,只要发现对方在论证上有逻辑错误,就可以从这一

7、角度入手,展开反驳。 如“我们班有些同学,追求奇装异服,跟风赶时髦,男女经常混杂这说明精神污染在这里很严重。”这一论述,没有明确“精神污染”的涵义,与上面列举的内容毫不相关,逻辑关系也就错了。,4.归谬法 又叫引申论证,这种方法是为证明对方论点是虚假的,先假定它是真的,然后以它为前提,合乎逻辑地推出非常荒谬的结论,以证明对方论点的错误。归谬法是将对方论点的错误合理地“放大”,并推向极端,使之暴露全部的谬误、荒唐而不攻自破。这实际是一种以退为进的方法。,近几年来,一提到领导干部做什么事,往往就用“亲自”二字,什么“亲自下到基层”“亲自检查工作”“亲临现场”等等。倘若报纸有一天出现下面的字样,不知

8、读者该作何感想: “某姓农民,黎明即起,亲自拿起农具,亲自甩开膀子锄地” “某校教师,作风过硬,亲自给学生讲课。” 这样的好事数不胜数,演员亲自上台,司机亲自开车,厨师亲自掌勺 深入基层,了解下情,本来是每一位领导干部分内的事。但新闻报道往往对这类事情做了过火的宣传,对这种现象,有人习以为常,有人不以为意,有人不置可否。文章对这种现象并没有直接进行批驳,而是按照这种逻辑进行推理,使人们一眼就看出这种说法的荒谬,这种说法也就不攻自破了。,“倘若说,作品越高,知音越少,那么,推论起来,谁也不懂的东西,就是世界上的杰作了。”结论“谁也不懂的东西,就是世界上的杰作”是由“作品越高,知音越少”的前提推论

9、出来的,而这个结论显然是荒谬的,因此,不言而喻,这个前提也必然是错误的。,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一位外国记者对朱镕基总理说:“总理先生,我觉得贵国的计划生育政策特别的不人道,严重侵犯了公民的人权。”总理微微一笑,说:“那好,我们可以不搞计划生育,每年我们要新增加一千多万人口,我们只向你们国家移民一百万,这个要求不高吧,其余的人口我们自己消化。”这位记者哑口无言。 这位记者为什么会哑口无言?,5.反证法:通过确定与论题相矛盾的判断虚假来确定论题的真实性。 古时候,一个名叫王戎的孩子与伙伴们在大路上玩耍,他们看到路旁树上结了许多李子,都蜂拥而上摘李子吃,唯有王戎没去摘,王戎断定:李子是苦的,根本不能

10、吃。结果真如王戎所预料的,李子苦涩无比。于是伙伴们便好奇地问他:“你怎么知道李子是苦的呢?”王戎说:“假如李子是甜的,能吃,那么早就被路人摘完了。树上怎么还会有李子呢?”,6.矛盾法:通过论证与对方论题相矛盾的论题的真实,再根据矛盾律,进而说明对方论题的虚假。 孔明游说江东,张昭说,你和刘备都是无能之辈,不值与谈。孔明反驳道:我主刘备虽人民稀少,兵不满千,然而博望烧屯,白河用水,使曹仁辈心惊胆裂。刘琮投降,我主不知,且不愿乘乱夺同宗基业,实乃大仁大义。当阳之败,因我主不愿弃其人民,甘于同败。此乃考虑国家大计,社稷安危的聪明仁义之主,而非坐议立谈,无人可及;临机应变,百无一能之辈。,矛盾律 传统

11、逻辑基本规律之一。它通常被表述为A不是非A,或A不能既是B又不是B。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同一对象不能同时作出两个矛盾的判断,即不能既肯定它,又否定它。在传统逻辑学里 ,矛盾律首先是作为事物规律提出来的,意为任一事物不能同时既具有某属性又不具有某属性。它作为思维规律,则是任一命题不能既真又不真。 违背了矛盾律的要求,思维就会陷入逻辑矛盾。如不能说“水是物质”,同时又说“水不是物质”,这两个判断中必有一个是假的。矛盾律要求思想前后一贯,不能自相矛盾。公式是:“甲不是非甲”或“甲不能既是乙又不是乙”。,三、经典案例分析 (一)回答问题 1.周总理用了什么驳论方法? 周总理采用的是驳论证方法。英国

12、记者说中国人口多是事实,但得出的结论不能成立,犯了以偏概全的逻辑错误。他的大前提是凡是“人口众多就会扩张”,小前提“中国人口多”,所以“必然会扩张”。总理列举英国和美国人口少却向外扩张的事实说明“一个国家是否向外扩张并不决定于人口多少,而决定于它的社会制度” ,自然就驳倒了对方的大前提。,2.张飞是用什么方法给乡绅判罪的? 张飞采用的是以退为进的归谬法。他先假定妇人犯了盗窃罪,将对方论点的错误合理地“放大”接着叫乡绅把三个西瓜抱回去,那乡绅怎么也抱不起三个西瓜。乡绅一个大男人都抱不动三个西瓜,一个怀抱孩子的妇人怎么抱得动呢?这样一来,乡绅的谬误全部暴露出来,他的诬告就不攻自破。,3 .王若飞怎

13、样批驳法官的无知的? 王若飞采用的也是驳论证方法。法官的大前提是“一个人讲外国人的主义就是卖国”,小前提是“马克思列宁是外国人”,所以王若飞就是卖国。显然大前提是错误的,推理结论也就不能成立。,(二) 举一反三: 1. 在阿凡提的故事中有这样一则小故事:阿凡提头上缠着筐子般大小的散蓝。在街上走迎面走来了一个人,看了散蓝便央求道:“可敬的学者,求您给我念念这封信吧!” “我一个字也不认识呀!”阿凡提叫道 。“您别客气了,您头上缠着那么大的散蓝,怎么会没有学问呢?” 阿凡提听了,顺手取下散蓝,戴在那个人头上,说道: “好,好!要是散蓝有学问,我给你戴上它,你自己念吧!” 在这则小故事中,求念信的那

14、个人头脑中形成的论题是“阿凡提是学者”,论据是阿凡提“头上缠着那么大的散蓝”。这个论据与论题没有必然的联系,也就是说由“头上缠着那么大的散蓝”不必然能推出“阿凡提是学者”的论题来。因为头上没有戴散蓝的,可能是学者;头上戴散蓝的,也不一定是学者。阿凡提用归谬的方法“顺手取下散蓝,戴在那个人头上,说道:好,好!要是散蓝有学问,我给你戴上它,你自己念吧!”进行反驳,既有力,又风趣。,2. 1983年3月7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如果所有的母亲都生男孩的文章。文中有这样一段话: 姑不论生男生女本来决定于夫妇双方,如果不该生女孩,丈夫一样该挨打受骂。就算母亲不该生女孩,生了也不该养活,于是怎么样呢?唯一的结

15、果就是所有的家庭都得“断子绝孙”,因为任何人都知道,男人和男人不能结婚,也不能生孩子,所以溺弃女婴和逼得生女婴的母亲走投无路,才真正会使家家户户都不能传宗接代。 被反驳的论点是:要生男孩,不要生女孩。论据是:如果生女孩,家里就会断子绝孙。上面这一段话是这样反驳的:作者先退一步说:“就算母亲不该生女孩,生了也不该养活”,随后得出荒谬的结论:“唯一的结果就是所有的家庭都得断子绝孙”;再进一步说明为何会有这个结果,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 。,四、驳论文的基本结构 树立靶子分析批驳得出结论 第一步:树起靶子(敌论点),有的放矢。 举例:人们常用“功夫不负有心人”这句话来勉励自己,认为做事只要有心,功夫下到

16、,就能成功。殊不知,功夫也会负有心人。为什么?因为“功夫不负有心人”这句话只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一面,而忽视了要尊重客观规律的一面。(功夫也负有心人开头) 第二步:正面立论,针锋相对。(位置可灵活) 第三步:引据论证,深入批驳。(1.现象+危害 2.剖析错误本质) 先破后立,或先立后破,或破立结合。在结构上可总-分-总式,或并列式展开,或层进式推进,据情况灵活运用。 第四步:收尾照应,提出希望。(谈做法),【例文】 “补牢”岂待“亡羊”后 成语“亡羊补牢”众所周知,大意是丢了羊后,再补好羊圈,尚不算晚。它比喻犯了错误后,应及时纠正、以弥补损失。(树起靶子,有的放矢) 然而,我却认为,“补牢”岂待“亡羊”后? (正面立论,针锋相对) 没丢“羊”之前,总认为“羊圈”固若金汤,万无一失,高枕无忧。“补牢”的工作嘛,一定得“亡羊”之后才能做,一定得造成了损失了才大吃一惊。这就是某些官僚主义者头脑中僵化的模式和刻板的逻辑。(破)既要养“羊”,就得护“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