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与美育教案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5994645 上传时间:2017-09-08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4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美学与美育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美学与美育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美学与美育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美学与美育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美学与美育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美学与美育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学与美育教案(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美学与美育教案课程介绍1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美学与美育课程是培养学员具备基本的美学与美育理论素养、较高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审美塑造能力、较高的实施美育能力的课程。本课程重视美学、美育理论向审美实践与美育实践能力的转化,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2课程主要内容及特点 本课程体现了小学教育专业培养新型综合型人才的专业目标要求,在性质和内容构架上具有鲜明的特点。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是美学;美及其形态;美感;什么是美育;形式美与美育;艺术美与美育;审美文化形态与美育;青少年发展与美育;教师角色与美育。 本课程的特点是综合性、人文性、渗透性、实践性和辅成性,在知识内容上涉及了哲学、文学、艺术、教育学、心理学

2、等多种学科内容,在人才素质培养目标上着力于促进其综合素质和审美修养的提高,在能力表现上体现于学员自身的审美能力和教育教学活动中,它不是直接获得某学科单一的、独立的教育效应,而是作为人才综合素质的重要部分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起到全面渗透和辅助作用,提高其实施素质教育的意识、能力和水平。 3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的内容任务与一些必修课程有一定程度的交叉,但各自具有不同的作用。在主要任务上, 美学与美育是立足于美学理论对美育这一现代专门教育方式的具体研究。在内容上, 美学与美育中关于儿童审美心理的部分内容与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的有关内容有细部关联;与阅读与写作在关于文学体裁这一局部上有交叉,其区别是

3、, 阅读与写作只从文体特征及相关阅读方法角度进行介绍, 美学与美育则重在研究文学作为主要艺术门类的审美特征及美育功能。4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是:理解和掌握美学与美育的基本理论知识。能运用美学与美育理论分析和鉴赏生活、自然以及艺术领域的审美现象。能运用美学与美育理论指导教学实践,提高审美塑造的自觉性和在教学中贯彻美育的能力。美学与美育第一章辅导第一章 什么是美学 教学重点:1、了解美学的历史;2、理解和掌握美学的含义;3、理解和掌握美学的性质和对象 内容:第一节 美学的历史一、美学在西方“美学”来源于西方,英文为 Aesthetics,直译“埃斯特惕卡” 。在西方,美学学科也不是

4、在古希腊时期就诞生了的,而是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又复杂的发生、发展和演化过程,是适应西方文化的内在需要而逐渐地产生的。单从美学思考所依托的知识形态来看,西方美学在其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五个阶段:本质论美学、神学美学、认识论美学、语言论美学、文化论美学。(P2)法国哲学家笛卡儿提出的“我思故我在”的命题,在西方哲学史上首次突出了理性思考的重要意义,为从理性上探讨美学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P4)值得注意的是:鲍姆加登于 1750 年出版著作美学,提出创立一门新的学科“埃斯特锡卡”就是“美学”。 鲍姆加登美学的出版,标志着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西方宣告诞生,他本人也因此被视为西方美学学科的创始人。(P4

5、)一般来说,认识论美学具有五种形态:经验主义美学、理性主义美学、德国古典美学、科学美学和生命美学。在认识论美学的五种形态中,德国古典美学最为重要。德国古典美学是同这些重要人物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康德、席勒、黑格尔。康德在判断力批判(1790)中首次明确地和系统地分析了审美的构成,提出了一系列基本概念和命题。(P5)其中尤其重要的有:一是审美 “无功利”,二是美在“形式”,三是无目的的“目的”,四是艺术应是“想象”、“天才”和“自由”的艺术,五是对“崇高”范畴的分析。这些对后世美学产生巨大影响。 席勒的美育书简(17931794)在康德研究的基础上,从人的感性冲动和理性冲动的融汇出发,提出了“游

6、戏冲动”的新构想,主张通过审美“游戏”去建构一个特殊的“审美王国”。 (P5) 席勒心中所仰慕的审美教育原型是古希腊文明,他把复活古希腊文明当作一个神圣的美学使命来做。这部著作在西方美学史上第一次从人性的完善角度全面而系统地论述“美育”(审美教育)及其文化功能,将其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黑格尔美学把美视为“理念”的辩证运动的产物,提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的著名命题,对古希腊至 19 世纪的西方艺术类型及其演变做了辩证研究,标志着西方美学的系统化和体系化研究达到一个极致。二、美学在中国从发展与演化历程看,美学在中国经历了六个阶段:清末民初美学、五四美学、30-40 年代美学、50-70 年

7、代美学、80 年代美学和 90 年代美学。自从蔡元培在现代教育体制中设置美育及美学学科以来,美学在中国现代教育体制中获得了一席之地。正是这种体制设置,确保了美学在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意义深远。当前美学的发展趋势:一是美学视野的拓展,二是美学追求的实用化,三是美学研究的部门化。三、中外美学研究方法1、对话法(柏拉图、孔子、孟子)2、体验法(叔本华、尼采)3、思辩法(笛卡尔、康德)4、实验法(费希纳)5、阐释法(德里达、赛义德)第二节 美学的含义一、美学的性质美学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具有与其他人文学科不同的特殊性质。 第一,把握形象。第二,突出具体。第三,强调体验。所以,美学的性质在于,它是一门突出

8、形象、具体、体验方式的人文学科。(P15 )怎么理解呢?首先,与自然科学相比,它对人的研究是综合、整体地进行,而且这种研究往往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的方式,因此,它不属自然科学学科。其次,在人文学科中,美学对人的研究考察突出把握形象、强调具体、注重体验的作用,它从具体审美活动(美、美感和艺术)中研究人的感性的活生生的整体形象。二、美学的对象美学的对象可以从四方面来理解:第一,美学研究富于生命活力的形象。第二,美学研究人的丰富与完整特性。第三,美学研究人的整体形象。第四,美学研究具体审美活动。因此,美学的对象是在具体审美活动(美、美感和艺术)中显示的人的感性的活生生的整体形象。三、美学的定义美学是

9、一门突出地运用形象、具体和体验方式,从具体审美活动(美、美感和艺术)中研究人的感性的活生生的整体形象的人文学科。更简洁地说,美学是通过具体审美活动中研究人的感性的活生生的整体形象的人文学科。(P18)第三节 学习美学的方法学习美学的方法:第一,理论思辨与文本批评的结合。第二,审美体验与理性阐释的交汇。第三,学科研究与跨学科研究的汇通。小结:本章的学习重点是美学的性质和美学的对象。这两个问题是相互独立又紧密联系的。关于美学的性质,是学习本课程首先就应理解的问题。教材中通过层层分析、比较,得出的结论是:美学是一门突出形象、具体和体验方式的人文学科。美学的对象是人的感性的活生生的整体形象,指的是美学

10、研究的客体。对于美学的对象的定义要掌握四个方面的含义:第一是动态的,有活力的形象;第二是丰富的、完整的形象;第三是感性的活生生的整体形象;第四是在具体的审美现象(如美、美感、艺术)中显示。美学与美育第二章教案美学与美育第二章辅导第二章辅导 美及其形态重点、难点提示 本章的重点是美的基本含义;美在不同领域的存在形态的特征。 首先来看美的基本含义问题。学习美学课程,关于美的含义的问题是一个不容回避的基本问题。能够正确、深入地理解美的含义,是理解其他一系列问题的基础。在这里,我们首先要给自己“松绑”什么意思呢?从教材中我们已经了解到,关于美的本质的问题,是古往今来的思想家、学者们遵循不同的路径,穷尽

11、智慧而仍然莫衷一是的美学难题,他们提出了关于美的本质的不同观念,包括客观论、主观论、主客观统一论、社会论、语言论,各有其合理性和片面性。美的本质也就是美的事物之所以是美的最根本的性质。既然这个问题至今无法有统一认识,那么在我们的教材中,为了不陷在这个难题中纠缠不休,只是对以上不同美的本质观作了扼要的介绍。大家了解即可,用不着陷进去(当然,有特殊兴趣者除外) 。而为了大家能够比较容易理解美的基本含义,可以在我们的教材所规定的文化语境和理论框架中来分析、探索这个问题以及理解其他相关问题,教材中从词源学、日常用语和理论表述三个方面对“美”进行了阐说,最后得出了本教材中关于美的含义的操作性界说:美是人

12、类符号实践中显现的具有无功利性和感染力的活的形象。请大家在理解这个定义时注意它的四层意思:第一,美与人类符号实践密切相关,它是人类进行符号实践这种创造性活动的产物。第二,美与功利无关,美的事物把人引向自由、深层的精神愉悦,而不是诱发人进行直接的功利性考虑。第三,美总是呈现为活的形象, “活的形象”指变动不居的、体现人类精神活力的、体现人性的辨证和谐而且与人亲近的生命形象。第四,美必定是富有感染力的,它能感动和激活人类情感,并使人类能相互产生共鸣。这四个层次的意义理解透了,也就可以说是掌握了学习本课程的钥匙。 本章的第二个重点是美在不同领域的存在形态的特征。在教材中对这些内容介绍得十分详细、清晰

13、,希望同学们认真研读,悉心体会。 本章的难点有两个:一个是自然美与自然人化,一个是美的存在形态之间的区分和相互渗透。 关于自然美,它的实质问题与美的本质问题有些相似,也是美学中的一桩“悬案“。有的否定自然美的存在;有的只肯定其形式而否认其文化意蕴;有的观点虽顾及到自然美的形式以及与人类生活的联系,却未肯定它与人类符号实践的关系;还有的观点正确揭示了自然美的文化符号特性,但忽略了实践的内涵。要正确、合理地理解自然美,根本的一点在于要正确理解自然美的实质在于自然在人类符号实践中的价值。我们可以联系到第一章中关于美的含义的界说来理解这个问题,就可以有更清晰、系统化的认识。关键是理清楚自然在人类符号实

14、践中获得美的属性的过程,也就是自然人化的三个阶段:自然作为人类异己的符号自然作为人类对话的伙伴自然作为人类的自由的生命活力的符号,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获得美的属性。由此,得出关于自然美的定义:自然美是一种美的形态,指自然事物的美,它是自然物在人类符号实践中显现的富有生命活力的活的形象。 关于美的形态之间的区分和相互渗透,主要是应理解教材中所提出的几种美的形态不是从一个统一的方面出发来区分的,而是分别从不同角度来论说的。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是从美所存在的基本领域来区分的。科学美和技术美则是得于科学技术在美的存在形态中的显现,是科技进步带来的崭新的美学课题。而优美与壮美、崇高与滑稽、悲剧与喜剧、

15、荒诞;阳刚与阴柔、和、气韵、味,则是从西方和中国古典文化传统角度提出的。由于不是从同一角度作出的区分,所以在关于各种形态的具体论述中会有交叉渗透,不是泾渭分明,在学习时应该在了解这种区分的相对性的前提下,一方面要注意就一种形态本身的特征和含义进行把握,避免纠缠不清;同时也应有一种融会贯通、灵活不拘的开阔的理论视野。 第二章 重要知识点 客观本质论 主观本质论 关系论本质观 社会论本质观 美的含义 美的符号性、无功利性、形象性、感染性 自然美的特征 自然美的实质 社会美的特征 社会美的含义 人的美 艺术的界定 艺术美的特征 艺术的“化丑为美” 科学美的界定 技术美的界定 优美与壮美 崇高与滑稽

16、悲剧与喜剧 荒诞 阳刚与阴柔 典雅 自然美学与美育课程第三章教案第三章 美 感重点、难点提示 本章的重点是美感的发生与人类符号实践的关系,美感的基本心理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本章的难点是如何理解审美体验的过程。 美感的发生与人类符号实践的关系问题就是指美感的来源问题。美感来自于人类的符号实践活动。可以从四个方面来理解这个问题:符号实践这种创造性的人类活动使人发展出了欣赏美的视觉器官和听觉器官,为美感的发生准备了社会文化器官;符号实践使人的感性能力获得了广度和深度的发展;符号实践使人的美感越来越精微、细腻、敏锐,美感日益深化;符号实践使门类艺术之间不断发生迁移,相互渗透,丰富了美感。 美感的基本心理要素包括审美直觉、审美情感、审美想象和审美理解。对于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教材中本章第二节的首段文字作了简洁明确的阐述,可以结合对四要素的具体阐述的领会进行深入理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