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政府报告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9871219 上传时间:2018-11-12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7.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合肥市政府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合肥市政府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合肥市政府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合肥市政府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合肥市政府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合肥市政府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合肥市政府报告(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为了适应公司新战略的发展,保障停车场安保新项目的正常、顺利开展,特制定安保从业人员的业务技能及个人素质的培训计划合肥市政府报告合肥市政府工作报告XX年1月10日在合肥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代市长张庆军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一、XX年工作回顾过去一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贯彻落实省第九次党代会、市第十次党代会精神,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环境,审时度势、科学决策,攻坚克难、奋力赶超,保持了“十一五”以来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态势,实现了“十二五”的良好开局。综合实力显

2、著增强。坚持工业化、城市化“双轮驱动”,深入推进大发展大建设大环境,大力实施工业立市、创新推动、县域突破等战略,全市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预计,全年生产总值超过3600亿元、增长16%;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5598亿元,实现增加值1490亿元、增长23%;财政收入达到亿元、增长%,其中,地方财政收入达到亿元、增长%;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377亿元、增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11亿元、增长1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XX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7700元,分别增长%、16%以上。在全国26个省会城市中,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等主要经济指标增幅继续领先,总量有望进位。产业结

3、构优化升级。完善“四大政策体系”,出台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小微企业发展等意见,强化资金、土地等要素保障,推动产业在加速规模扩张中转型升级。工业主导地位更加突出,家电和装备制造业总产值双双突破千亿大关,高新区、经开区在全国同类开发区排名分别升至第12位、第15位。全年完成工业投资1336亿元、增长%,皖能合肥发电厂6号机组扩建等重大项目核准开建,联想基地、日立新增3万台挖掘机等重大项目扎实推进,长安微车一期等重大项目建成投产。大力推进自主创新,成功获批国家股权和分红激励试点、科技金融创新试点;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31家,新设各类研发平台117家,新建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院6家,基本建成“一中心三基

4、地”。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2900亿元、增长43%,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产值1331亿元、增长%,新型平板显示、太阳能光伏、公共安全等产业集聚发展态势更加强劲。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一批城市综合体、现代物流、服务外包等项目相继开工,要素大市场加快建设;滨湖国际金融后台服务基地签约入驻机构达到12家,杭州银行、东莞银行等来我市设立分行;数字动漫等新兴文化业态蓬勃发展,会展业档次得到新提升,滨湖国际会展中心建成使用,全年举办第七届徽商大会暨第十一届自主创新要素对接会等大型展会160多场;旅游业呈现爆发式增长,全年游客总接待量达到4494万人次、增长66%,实现旅游总收入亿元、增长55%。设立市政府质量

5、奖,新创中国驰名商标10件、安徽名牌产品30个。节能减排强力推进,全面完成省控目标。城市建设全面加强。突出交通先行,坚持生态优先,主城改造、新区开发、组团展开同步推进,城市功能和形象得到新提升。全年新建、续建大建设工程579项、总投资833亿元,完成311项。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日趋完善,新桥国际机场主体工程基本完成,合蚌客运专线基本建成,铁路北货场投入使用,合福客运专线、铁路枢纽南环线及高铁南站、合安高速“四改八”、机场高速、裕溪复线船闸、南淝河下游航道整治等一批重大工程加快推进。合白路、合店路二期工程顺利完成,裕溪路、合作化南路、南北一号线等高架桥建成通车,包河大道和铜陵路高架、徽州大道与高

6、铁衔接工程开工建设;“畅通一环”全线贯通,南二环改造全面完成,轨道交通一号线试验段土建工程完工。老城区加速改造升级,实施城中村和旧城改造项目39个;各组团产城一体建设取得新进展,滨湖新区建成区拓展到近1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超过36万。市政公用设施加快建设,铺设污水管网307公里,改造排水设施2283处,启动王小郢、朱砖井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基本完成龙泉山垃圾填埋场二期工程;新增和更新城市公交车辆658台,六水厂一期工程全部建成,“川气东送”工程接入合肥,东方热电厂建成运营。城乡绿化大会战成效显著,全年新增城市园林绿地万亩,完成农村植树造林万亩、相当于过去五年的总和。空气质量保持稳定,优良天

7、数超过300天。城乡统筹深入推进。出台了加快城乡一体化的实施意见、规划纲要和试验区建设的总体方案、配套政策,加大城乡统筹力度。全年投入支农资金亿元、增长%,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对接联通加快步伐,新农村建设由示范引导向全面推进转变。大力推进“三化联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肥西县在全国百强县位次跃升4位,肥东县、长丰县在中部百强县排位分别前移2位、5位。全面开展村镇规划修编,推出合肥市村庄建设规划导则。以“三清”、“五改”、“五化”为重点,村庄整治任务基本完成;同步推进危房改造和清洁工程,改造危房万户,农村环境进一步改善。农业转型升级成效明显,粮食生产实现“八连增”,养殖业产值达到179亿元,市

8、级以上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发展到160个。坚持疏堵并举,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取得新进展。耕地保护连续13年实现“占补平衡”,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和农村土地整治规范推进,360个项目全面完成,3个县获国家级节约集约用地模范县称号。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成70座水库除险加固和60处饮水安全工程,修复水毁工程652处,新修渠道350公里、小型水源工程2306处,巢湖沿岸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等加快实施;完成县乡道路改造升级120公里、通村公路243公里、危桥加固改造43座。改革开放释放活力。国有企业改革向纵深推进,国有资产运营质量明显提升,国有资本收益收缴任务圆满完成。出台加快供销社改革发展意见

9、,创新社有资产监管模式。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全年新增私营企业17878户。推进金融改革创新,与国开行等开展全方位战略合作,规范融资性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发展,新增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800亿元以上;鸿路钢构等6家企业上市首发,实现融资70亿元。招投标中心完成交易额700亿元,招投标“合肥模式”走向全国。基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和国有艺术院团改革全面完成。加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深化与跨国公司、央企、知名民企合作,组团赴日本及台湾、北京、上海等XX年1月12日在合肥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合肥市市长吴存荣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

10、告,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一、跨越赶超,“十一五”成就辉煌“十一五”是合肥科学发展、跨越赶超的重要时期。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国家促进中部崛起、扩大内需等战略机遇,积极应对全球性金融危机冲击,经受住复杂多变的宏观环境考验,有效化解了诸多矛盾,全面超额完成各项战略目标任务,使“十一五”成为合肥发展史上综合实力提升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实惠最多的时期。过去五年,是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实现争先进位的五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翻番,年均增长%以上,增速连续3年排

11、名全国省会城市第一,总量由第18位前移至第15位。省会经济首位度由%提升至22%。财政收入由亿元增加至亿元,增长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44%,累计完成亿元,是“十五”时期的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和16%以上,城乡收入差距比由1缩小至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亿元增加至839亿元,年均增长%。城乡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增长%和%。三次产业结构由调整为。金融、旅游、文化、会展、物流等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区域性金融、商贸物流、旅游会展和教育培训中心逐步形成。过去五年,是县域经济实现大突破,新农村建设取得新成就,城乡统筹发展卓有成效的五年。坚持以城带乡、统筹发展,

12、大力实施“县域突破”战略。累计投入涉农资金亿元。县域经济在结构调整中迅猛发展。大宗农产品总产量连创历史新高,规模养殖比重上升到78%;农业增加值累计增长40%;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突破500亿元。县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171户增加至958户;工业增加值由亿元增加至亿元。县域生产总值由亿元增加到630亿元,占全市比重由%提高到23%以上。三县全部进入中部百强,肥西县跻身全国百强。新农村建设在深化改革中加快推进。开展农村产权交易、经营体制和城乡一体化试验区建设等改革试点。实施集体建设用地确权颁证和林权制度改革。以土地整理为抓手,深入开展整村推进、项目带动、产业培育等形式的新农村建设,万亩土地复耕和整村

13、推进项目成为全国样板。建设市级以上示范村镇200个、农村集中区和新社区420万平米,万农民居住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实施“村庄环境整治行动计划”、“清洁家园绿化乡村”等工程,创建3个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8个省级环境优美乡镇、17个省级生态村。完成173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解决万人饮水安全问题。新建改建农村道路6200公里,所有行政村实现通水泥路。城区道路、水电气热、公交等设施加速向县乡延伸。过去五年,是新型工业化加速推进,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的五年。大力实施“工业立市”战略。坚持精力向工业集中、资源向工业汇聚、政策向工业倾斜,市本级累计投入专项资金亿元。工业完成投资亿元,是

14、“十五”时期的倍、前十个五年计划总和的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668户增加至2091户,净增1423户;产值超亿元企业由102户增加至481户,超10亿元企业由19户增加至45户,超百亿元企业由1户增加至5户;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由288亿元增加至亿元,增长倍。工业化率由36%提高至40%以上。支柱产业主导地位更加突出,家电业产值突破千亿元,成为全国最大的家电生产基地;汽车、装备制造业产值突破500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培育,新型平板显示及光伏产业集聚发展,节能环保、生物、新材料、公共安全等产业迅速成长。以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和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为抓手,大力实施“创新推动”战略。全社会

15、科技研发投入占GDP比重由“十五”末的%上升至%。专利授权量年均增长45%,技术交易合同额年均增长28%。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发展到710户,增加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由488亿元增加至XX亿元。产学研模式取得突破,新建新能源汽车、语音信息、公共安全技术研究院等公共服务平台。企业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完成“双千工程”等技改投资1310亿元,新建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企业技术中心9个,新增中国驰名商标8个、中国名牌产品6个。区域创新服务体系加快完善,示范核心区及“一中心、三基地”建设加速推进,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到13个。人才资源对创新的支撑作用进一步显现,新建院士工作站6个,在肥工作

16、院士达49人,17位海归人才进入“”。过去五年,是现代化滨湖大城市框架迅速拉开,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大幅提升,城市面貌发生巨变的五年。强力推进以路桥为重点的“大建设”,累计投入1074亿元;新建改造道路总里程783公里、桥梁99座,分别是“十五”时期的5倍和3倍。城市建成区面积由平方公里扩大至310平方公里,市区常住人口净增近90万人,城镇化率由%提升至65%。“141”空间发展战略成效明显。实施“大拆违”、老旧小区改造和景观整治,老城区功能不断完善、形象不断提升;城市副中心加快形成;滨湖新区快速启动,高水准规划、高起点建设,累计竣工建设面积640万平方米,建成道路81公里,路网围合面积30平方公里,初步形成可容纳30万人口的生态新城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