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发展业发展报告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9871150 上传时间:2018-11-1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2.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合肥发展业发展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合肥发展业发展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合肥发展业发展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合肥发展业发展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合肥发展业发展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合肥发展业发展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合肥发展业发展报告(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为了适应公司新战略的发展,保障停车场安保新项目的正常、顺利开展,特制定安保从业人员的业务技能及个人素质的培训计划合肥发展业发展报告合肥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报告实践报告题目合肥市某国企经营发展状况的调查报告课程名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指导教师彭永东系别/班级12工业设计姓名蔡永济梅广清李维春合肥国有企业现况其中,截止到XX年安徽地区国有企业资产占全国国有企业资产的比重、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国国有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利润总额占全国国有企业利润总额的比重分别约为4%、4%、3%。图1XX年各地区国有企业资产占全国国有企业资产的比重资料图2XX年各地区国有企业主营业务收入

2、占全国国有企业主营业务的比重资料图3XX年各地区国有企业利润总额占全国国有企业利润总额的比重资料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XX年版。注:比重在%及以下者均计为0。据调查截止到XX年底,合肥国有企业单位数量及占全部企业单位的比例、规模以上国有工业企业在内资工业企业中所占比重呈下图所示图4XX年合肥国有企业单位数量及占全部企业单位的比例单位:个、%图5XX年合肥规模以上国有工业企业在内资工业企业中所占比重合肥市会展产业发展现状1、简介.22、合肥市会展产业的现状.31、合肥市会展产业的优势.31).政策优势和良好的产业基础.32).优越的区位条件和便捷的交通运输条件.33).会展场馆设施不断加强,会展

3、产业发展迅速.32、合肥市会展产业的劣势.41).企业主体弱小,缺乏知名品牌.42).从业人员素质不均,普遍较低,且人数不多.43).酒店和场馆建设相对滞后,接待能力不足.43、合肥市会展产业的机会.51).世界会展重心逐步向亚洲转移以及中国正在大力发展会展经济.52).客源市场广阔.53).培养会展专业人才.53、合肥市会展产业的水平.61、简介一个城市的魅力源于本身的底蕴和时代的完美结合。安徽省省会合肥乃三国故地、包拯家乡,历经岁月的沉淀积累,其历史和文化的内涵自不必说;同时合肥更是结合自身的优势把会展业这个时尚的宠儿发展的风声水起,成为会展城市新锐,跃居国内二级会展城市之列,并且博得XX

4、年最具魅力会展城市的称号。合肥会展经济起步于二十世纪末,1998年,合肥共举办了场展览会,档次普遍较低,全年成交额才98万元;XX年,全年举办的展览会数量已上升到25个,达11个类型,成交额亿元;XX年合肥共举办了50余个展会,涉及20多个类型,参展商达6,000多家,展会成交额及协议金额近100亿元。但真正具备国际水准、有规模、有影响的展会却不多,缺乏地方特色的专业展,市场竞争力不强,XX年7月,安徽国际会展中心有限公司正式注册成立。在XX年至XX年期间会展的会展项目数量从200个发展到270个。仅去年合肥共举办了200多个各类展览活动,有400多万人次专业观众参会,展位总规模超过12万个,

5、投资、贸易总成交额高达上百亿美元。但是,合肥会展产业的现实状况与前景并不乐观,与北京、上海大城市相比,合肥仍存在很大的差距。如何在目前复杂多变的竞争环境下,克服自身的不足,应付同类城市的竞争,找准合肥市会展产业的发展定位及战略选择将是一个城市管理者思考的问题。2、合肥市会展产业的现状1、合肥市会展产业的优势1).政策优势和良好的产业基础国家实施的“中部崛起”、“泛长三角”战略规划,XX年1月,国务院批复了国家发改委关于设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报告,为合肥承接产业转移和会展产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优势。同时合肥是中国著名的家电和汽车生产基地,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难得的发展机遇以及雄厚的产业基

6、础为合肥会展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物质基础。2).优越的区位条件和便捷的交通运输条件安徽在空间上靠近国内最发达的长三角会展经济带。合肥居皖之中,素以“江淮明珠,包拯故里”著称,拥有丰富的历史遗迹和众多的古代文物。同时合肥又是全国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高速公路、铁路、水运等交通网络不断完善,另外合肥新桥国际机场已于XX年底投入使用。3).会展场馆设施不断加强,会展产业发展迅速合肥在XX年,共举行会展总数突破200个,成功举办了“第38届全国新特药品交易会”、“全国农机展”等大型展会。合肥已被评为“全国最具竞争力会展新锐城市”,近年来,合肥市会展产业发展迅速,综合接待能力和经济效益连年大幅

7、度上升。2、合肥市会展产业的劣势1).企业主体弱小,缺乏知名品牌目前,在合肥工商管理部门登记注册有会展业务的公司有100来家,但有开展展览策划与管理业务的会展公司只有十多家,这些企业注册资本少,高级策划能力和公关能力的人才不足,会展组织、策划能力较弱。而且在合肥的会展企业中,90%是民营企业,大多处于创业积累期。2).从业人员素质不均,普遍较低,且人数不多目前合肥市在会展产业这方面的会展人员素质偏低,名牌展览公司匾乏,造成会展的组织和管理混乱,只重形式,不重内容,使会展经济的质量和效益不佳。此外,合肥市的会展经济还未形成专业化分工协作的格局,为会展提供配套服务的技术、信息等相对滞后。3).酒店

8、和场馆建设相对滞后,接待能力不足合肥现有酒店规模较小,大部分酒店会议设施少,配套设施不足,制约了高级别、大型会展活动的开展,难以满足会议举办的需要。3、合肥市会展产业的机会1).世界会展重心逐步向亚洲转移以及中国正在大力发展会展经济近十年来,我国承办的国际会展却越来越多,有关专家预测,21世纪的前二三十年内中国将在东亚乃至整个亚洲的会展中占据很大的份额,在这种良好的宏观背景下,合肥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顺应潮流加快会展经济的发展。2).客源市场广阔长三角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是旅游业最繁荣的金三角,是全国最大的客源市场。而合肥与长三角地缘相近,人缘相亲,随着区域一体化发展,两地的交往更加密切

9、,互动更加频繁,融合更加深入。同时正在上海召开的世博会给合肥会展产业也带来了契机。3).培养会展专业人才具有经济、管理、国际交往、组织策划等方面的国际化的复合型人才是会展产业所需要的,而现在操作会展的人员,大多数是原省市外贸单位的工作人员,市场运作能力相对偏弱。因此,尽快培养和充分使用会展专业人才显得极为紧迫。合肥市文化产业发展报告一、合肥市文化产业发展概况近年来,随着加快实施“文化强市”战略,合肥市文化产业得到较快发展,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力和带动力逐年提高,在经济社会发展和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文化产业规模初具合肥市现拥有安美文化艺术中心、合肥国家动漫产业基地等国家

10、级文化产业基地2个,省级文化产业基地4个,1个市级文化娱乐试点街区,产业集群效应初步显现。产业分布行业广泛,新闻传媒、出版物流、演艺娱乐、文化旅游、创意设计和体育产业等初具规模,多种所有制文化产业竞相发展。文化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显著增强,据统计,XX年我市文化产业拥有固定资产亿元,比上年净增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比上年上升个百分点,分别高于全省、全国个和个百分点,分别高于郑州、南京个和个百分点,增速达29%,快于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个百分点,占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转载于:写论文网:合肥发展业发展报告)%。XX年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达%。2、产业结构逐步改善从文

11、化产业的核心层、外围层和相关层三个层次看,合肥市文化产业结构渐趋合理,文化产业核心层的分量明显突出。据XX年普查,合肥市文化产业的核心层、外围层和相关层增加值之比为:,直接从事文化活动的“文化服务”业占绝对主导地位,各行业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亿元,占全部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近七成,为%,比上年增长26%;提供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生产和销售活动的“相关文化服务”业增长明显较快,各行业实现增加值亿元,占全部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比上年增长38%。合肥作为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集中了一批以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为主的核心层文化产业,在全省文化产业中所占的比重逐年提高,引领优势明

12、显。3、文化企业实力增强国有文化企业发展迅速,广电系统近3年来经营创收平均增幅达15%以上,XX年经营创收总额达2亿元,比XX年净增4000万元,增幅达25%,在安徽省地市广电行业中稳居第一;文化系统截至XX年底,国有资产达3亿元;合肥晚报XX年经营总收入亿元,广告收入9900万元,发行收入3440万元,总资产已达亿元。民营文化企业充满活力,新的文化业态不断出现,涌现出“琴港演艺”、“璀璨明珠”、“阿里巴巴”、“安美文博”、“杏花印务”、“中设会展”、“儒林书业”等一批龙头文化企业。截至XX年12月,合肥市网吧、音像、歌舞娱乐等社会文化经营户近3000家,从业人员2万余人;印刷、打字复印、出版物批零等经营户1100多家,从业人员万余人,年产值亿元;各类体育经营场所700多家,从业人员5000多人,固定资产投入亿元。4、文化事业持续发展以大型公共文化设施为骨干,以社区和乡镇基层文化设施为基础,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布局初步完善。一批文化体育场馆和重点文化设施兴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建立。XX年XX年,合肥市市级财政投入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超30亿元。文艺创作精品迭出,一批作品在全国、全省获奖。文化活动惠泽民众,形成了“广玉兰”艺术节、文化新春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