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的成功体验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5986353 上传时间:2017-09-08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学教学中的成功体验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数学教学中的成功体验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数学教学中的成功体验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数学教学中的成功体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教学中的成功体验(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数学教学中的成功体验培养创新意识 发挥创新能力樊利娟摘要:一、打破常规教学,培养创新意识二、融会贯通知识,培养创造性思维三、独立运用知识,发挥创新能力关键词:观察 发现 解决 创新创新是一种高度复杂的智能活动,只有在轻松、自由、民主的氛围中,人们才会产生好奇心,萌发求知欲,才会有创新的意向和行动。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凡是因为求知好奇而受到奖励的学生,往往愿意继续进行试验和探索,从而促进智能的发展,产生创新的思想。这就要求班主任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潜能的充分发挥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培养学生

2、的创新意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涵,更是小学数学教育改革的方向。数学知识在小学阶段各年级是紧密相连的,随着学生知识的积累和生活经验的丰富到高年级的学习,老师除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等能力的同时,还应该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以便孩子们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容易灵活的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在我的教学中我是这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的:一、打破常规教学,培养创新意识常规教学总是以老师的教为主体,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老师讲的知识点,不管学生想什么,是否喜欢这节课的内容,都得支着耳朵听。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习效果,更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为了使学生能更好的了解自己学了多少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我开通了创

3、新教学方法。首先让学生讲解新课,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自己学到的知识讲出来,每节课让不同的学生用自己特有的方法表达出来,再让学生们评一评,看看谁的表达能力强,谁能让学生听明白自己讲的是什么。这样学生课前知道预习新课,知道运用旧知识引出新知识。比如说学生在讲解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有学生再讲新知识之前,把铺垫中作做的非常好,特别强调了商不变的性质和除法与分数之间的联系,这样顺理成章的推理出分数的基本性质 ;还有学生运用生活中见到的事例来讲解的。比如分蛋糕的故事:我过生日时,爸爸买了一个大蛋糕,我特别高兴。到了切蛋糕时,妹妹不高兴了,说:“你们分得多我分的少,再分。 ”爸爸和妈妈都乐了, “这不是一样多么

4、。 ”想知道我的爸爸是怎么分的么?下面我就告诉大家。爸爸边分边说:宇航的 416,妈妈的 312,爸爸的 28,小妹妹的 14,好了大家开吃吧。我妹妹不高兴,就是因为她觉得自己分到的份数少了,我分到的最多,爸爸给我们讲了道理,妹妹似懂非懂的,也不再闹了。谁知道我爸爸说了什么?学生们踊跃回答,课堂效果不错,这个学生获得了这节课的创新奖。在学生讲课的过程中,利用创新奖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懂得如何观察生活,如何发现问题,如何解决为题。同时也让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挖掘了学生的潜力。二、融会贯通知识,培养创造性思维创造思维的新视角:重新认识教材,从中挖掘

5、创新素材,发挥知识的智力因素,从而创设教学活动情景,激发兴趣,进行创新探索,培养创新能力。在一次看小学生报的时,想:语文教学中学生可以写日记为写作文打基础,数学也可以写数学日记,这样学生对数学知识会有一个系统的了解和掌握。说写就写,一开始学生不知道怎么写,我从让学生写总结到写解题的不同想法,从指定内容到学生身边发生的真实的故事,学生做的都很好。数学日记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比如这篇日记今天我怎么了? 夺冠百分百上有这样一道题:60 米跑步比赛,小明用了 10 秒,小林用了 8 秒,他们谁跑得快?我的解法是:6010=6(米) ,608=6.5(米) ,6.5(米)6(米) ,所以小林跑得快。在老

6、师讲解后我才恍然大悟:同样的路程,一个用了 10 秒,一个用了 8 秒,当然时间越少速度越快。我今天怎么了,难道只能比速度不能比时间了吗?这样多简便呀。提醒自己:下次可不能这么呆板了,一定要多想想。从这篇日记可看出学生在反思自己,敢于怀疑自己。只有敢于对自己提出疑问,才会有进步。数学日记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比如李颖华同学写的谈谈对“0”认识中,从学前班到六年级所认识的“0” ,从对“0”的忽视谈到“0”的丰富和美妙,从“0”表示什么都没有到“0”在不同场合的特殊用途。还特别提醒大家:零是丰富而又美妙的,它是题中的陷阱,大家以后做题都要考虑到“0” 。零在不同的场合也能使人的情绪发生变化

7、,千万不要忘记“0”的存在哟!从这篇数学日记不难看出:其中有“0 是最小的自然数” 、“0 不能做除数”等数学知识。如果每个孩子都能这样来理解数学,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会慢慢提高。还有故事数学日记等等,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数学日记中一点一点的得以开发。数学日记也为数学教学的提供了一条崭新的思路,也为学生的学习注入了活跃的分子。一篇篇数学日记,犹如和谐乐章中一个个跳动的音符,是它,领我走进了孩子的心灵世界,让我和学生在思想的敞开和接纳中达成相互倾听、接受和共享,实现教和学的融合,精神的互通。三、独立运用知识,发挥创新能力孩子们的天性是好奇和求异,凡事喜欢问个究竟和另辟蹊径。对此,我在教学中绝不能压抑而

8、应引导和鼓励,水到渠成。而是提倡和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无中生有”、 “异想天开”和“纵横驰骋”,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造的独创精神。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探索,让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发现与创造。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学习经验、学习方法去探索与发现,从而获得新知,这对学生来说作业是学生认识上一个再创造的过程。从对知识初步理解到融会贯通是一个漫长的心理历程。学生独立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学生发挥聪明智慧,把各种知识构建成思路通道的建筑工程。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育过程。我在指导学生写作业时,教会学生大胆探索,通过画图帮助理解,得到的结果要检验是否符合题意,总是一题多解

9、,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收获也不同。并把学生的作业板书到黑板上,和同学们一起分享作业中的思维闪光点,同时激励全班同学积极进取,发展创新思维。比如学生在学习用比例解答应用题时,有这样一道题:大齿轮有48 个齿,大齿轮每分钟转 30 周,小齿轮每分钟的转数是大齿轮的 3 倍,小齿轮有多少个齿?很多同学都是利用反比例来解答这个问题的,很好的运用了本单元所学习的知识,但也有几个学生是这样做的:483=16(个)答:小齿轮有 16 个齿。这种方法显然步骤很简单,可是在答题之前需要把题中的数量关系能清楚,特别是大齿轮与小齿轮齿数的比与大齿轮和小齿轮在同一时间内转数的比之间的关系。用这种方法的同学,说明他对所学

10、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不错,知道把知识进行统一的结合。在课堂上我和全班同学就这两种方法重点进行探讨和比较,学生从中慢慢学会如何综合运用知识,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也学会欣赏别人。总之,实 施 创 新 教 育 就 是 要 从 培 养 创 新 精 神 入 手 , 以 提 高 创 新 能 力 为 核 心 , 带 动 学生 整 体 素 质 的 自 主 构 建 和 协 调 发 展 。 而 创 新 精 神 和 能 力 不 是 天 生 的 , 它 虽 然 受 遗 传 因 素的 影 响 , 但 主 要 在 于 后 天 的 培 养 和 教 育 。 创 新 教 育 的 过 程 , 不 是 受 教 育 者 消 极 被

11、动 的 被塑 造 的 过 程 , 而 是 充 分 发 挥 其 主 体 性 、 主 动 性 , 使 教 学 过 程 成 为 受 教 育 者 不 断 认 识 、 追求 探 索 和 完 善 自 身 的 过 程 , 亦 即 培 养 受 教 育 者 独 立 学 习 、 大 胆 探 索 、 勇 于 创 新 能 力 的 过程 。 因 此 , 在 教 学 过 程 中 要 致 力 于 培 养 学 生 的 创 新 意 识 、 创 新 能 力 及 实 践 能 力 。 素 质 教育 要 以 培 养 学 生 的 创 新 精 神 和 实 践 能 力 为 重 点 。 有 人 说 , 创 新 教 育 把 素 质 教 育 推

12、向 了 一个 新 的 台 阶 , 创 新 教 育 是 素 质 教 育 的 灵 魂 、 核 心 。学 生 的 创 新 思 维 能 力 的 培 养 , 是 一 个 长 期 复 杂 的 教 育 过 程 , 又 是 必 须 急 待 解 决 的一 个 关 键 问 题 。 教 师 在 教 育 教 学 过 程 中 , 不 仅 要 创 设 积 极 思 维 的 环 境 条 件 和 教 学 氛 围 ,更 重 要 的 是 培 养 学 生 的 创 新 精 神 和 独 立 人 格 。 这 样 才 能 提 高 学 生 的 观 察 问 题 、 分 析 问 题 、解 决 问 题 的 实 际 能 力 , 发 展 学 生 的 创 新 思 维 , 开 发 学 生 的 创 新 潜 能 , 培 养 学 生 的 创 新 个性 , 在 创 新 教 育 中 与 学 生 共 同 成 长 。参考文献:李云萍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人民教育出版社 ; 陶俊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几点尝试 ,豆丁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