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毕业论文:苏轼人物传论的思想内涵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5982389 上传时间:2017-09-09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5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本科毕业论文:苏轼人物传论的思想内涵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本科毕业论文:苏轼人物传论的思想内涵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本科毕业论文:苏轼人物传论的思想内涵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本科毕业论文:苏轼人物传论的思想内涵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本科毕业论文:苏轼人物传论的思想内涵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本科毕业论文:苏轼人物传论的思想内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本科毕业论文:苏轼人物传论的思想内涵(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本科毕业论文:苏轼人物传论的思想内涵公文 本科毕业论文:苏轼人物传论的思想内涵学 生:闫少鹏指导教师:刘振英 讲师摘 要苏轼人物传论的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一是所选人物多有重大历史影响;二是借古人之事以议论当世之过;三是立意新颖,发前人之所未发;四是长于论述政治、军事和人际关系。苏轼人物传论有其独特的历史观、政治观和价值观,他强调“势”在历史事件中的重要性,尚纵横,崇王道,重霸术。认为统治者应以民为本、顺应民意,还应重视人才、任人以明,而人才应以智、忍、节为完美的人格追求。苏轼人物传论的产生深受唐宋文坛散文的影响,尤2其是深受唐宋八大家其他七大家的影响,相较其它人而言, “韩如潮,柳如

2、泉, 欧如澜, 苏如海” ,苏轼内容材料丰富,思想深刻,气势沉雄,笔力老健,观点英锐。另外,苏轼人物传论的思想也深受时代政治思潮的影响,总而言之,苏轼所处时代的社会环境和他的人生经历造就了苏轼的人物传论的特色。关键词:苏轼 人物传论 势 纵横 人格追求The Su Shi person spreads the thought ntent of theorYanshaopeng Drected b Liuzhening LecturerAbstractThe Su Shi person spreads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theor to generalize

3、 to 4:One is the person chosen to mostl have great histor influence;Two is lend the matter of the ancients to discuss ntemporar over;Three is that the purpose is novel, delivers people of the past of dont deliver;Four is longer than to discuss politics, militar and relationship.The Su Shi person spr

4、eads a theor to ntain its special histor view, political view and value, he emphasizes “power”s importance in the histor affairs and still maneuvers, hong right wa, heav Ba Shu.Thinking the ruler should take people 3as origin and adjust public sentiment, should also value a talented person and let p

5、eople with clear, but talented person should with Zhi, endure, stanza for the perfect character pursue.The Su Shi person spreads the creation of theor deepl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ang Song literar circles prose, particularl the influence that deepl is subjected to other seven everoneses of Tang Son

6、g Ba everones, mpare other persons but speech, “is like tide, is like spring, Europe is like Lan, Su is like sea”, Su the Shi article ntents material abundant, the thought is deep, the vehemence sinks male, power of stle old Jian, standpoint English Rui.Moreover, the Su Shi person spreads the though

7、t of theor also deepl under the influence of ages political current of thought, to sum it up, Su Shi acmplished the special feature that Su Shis person spreads a theor social milieu and his life career in place ages.KEWORDS:Sushi The person spreads a theor Power Maneuver The character pursues前 言苏轼是我

8、国北宋最杰出的文学家,他的散文和诗词代表了北宋文学的最高成就。他的散文作品中有一部分是评议历史人物是非功过的4人物传论,主要收录在苏东坡文集的第三卷、第四卷和第五卷中,主要写的人物有帝王,包括宋襄公、秦始皇、汉高帝和魏武帝;有将相名臣,包括伊尹、周公、管仲、孙武、乐毅、留侯、霍光、晁错和诸葛亮等;有思想家和文学家,包括孔子、孟子、荀卿、子思、贾谊和韩愈等。这些多从古人史实生发开去,立意新颖,发前人之所未发,往往出人意料之外, 而又合情合理,表现了作者独创的思维能力, 应该说是苏轼议论散文中的优秀之作。而这些对历史人物的评论与前人有很大不同,体现出苏轼独特的历史观、政治观和价值观。1 苏轼人物传

9、论的主要特点苏轼人物传论的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一是所选人物多有重大历史影响;二是借古人之事以议论当世之过;三是立意新颖,发前人之所未发;四是长于论述政治、军事和人际关系。1.1 所选历史人物多有重大影响在苏轼以前的历史人物成千上万,多如牛毛。选什么样的历史人物来生发议论呢?从苏轼的人物传论来看,他选的人物多是站在历史的风口浪尖,参与过重大历史事件的人,如周武王兴师伐纣,开创西周;周平王迁都洛阳,兴建东周;商鞅变法图强,富国强兵;范增辅佐项羽,楚汉相争;张良辅佐刘邦,一统天下。任何历史人物,只有投身于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中,才能显示其历史地位和功绩,当然也能暴露其弊端与失误。只有经过历史实践

10、检验过的功与过,才能为后人提供可靠的议论话题。从后人的角度上说,只有议论那5些经过历史检验过的在重大历史事件中出现的历史人物的功与过,才能有较强的说服力,更好地发挥借古鉴今的作用。1.2 借古人之事以议论当世之过苏轼历来主张务实而不务虚,他在凫绎先生诗集叙中说:“诗文皆有为而作,精悍确苦,言必中当世之过。 ”这种文学观点可以说明他是一个有历史责任感的人。言必中当世之过,既需要有大勇,又需要有大智。如果直截了当指责当局,势必得罪皇帝和权贵,下场难免可悲,中国历史上许多人都是上了当的。如果借古人之事以言当世之过,言在彼而意在此,则是一种比较稳妥的办法,苏轼的人物传论就采用了这种办法。如在论周东迁中

11、,苏轼借平王东迁造成周室名存实亡的史实,反复议论了“避寇而迁都,未有不亡,虽不即亡,未有能复振者”的道理。苏轼的这一言论显然是针对赵宋王朝怯于外敌,妥协苟安,逃避现实的弊病而发的。苏轼所处的北宋王朝,外表上挂着河清海晏,太平无事的幌子,而实际上是内忧外患,日趋严重,不断动摇着北宋统治的根基。最可怕的是北宋朝廷除少数正直的大臣外,大都自欺欺人,仍然贪恋歌舞升平的生活。在这种历史状况下,苏轼在晁错论中发了一通感慨。他说:“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则恐至于不可救。 ”这句话可以说是一语中的,揭露了北宋王朝当时外强中干的实质,后来被历史所验证。可叹的是

12、,北宋统治集团虽有良臣忠告却无动于衷,不思振作,到后来二帝被俘,仓皇南逃。61.3 立意新颖,发前人之未发古文观止的编选者吴楚材、吴调侯叔侄在晁错论批曰:“晁错之死,人多叹息,然未有说出被杀之由者。东坡之论,发前人所未发”关于晁错的死因,苏轼的观点不一定都正确,但“发前人所未发”确是苏轼人物传论的又一个特点。西汉政治家贾谊是一个很有影响的历史人物。后人对他评论甚多,但多是站在同情贾谊、指责汉文帝的角度,如晚唐诗人李商隐的贾生诗“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就是这样。苏轼与前人不同,在贾谊论中虽然对汉文帝略有微词,但大量的文字是议论“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

13、难”的道理。苏轼认为“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 。这是为什么呢?苏轼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君子要达到的目标长远,要成就的功业伟大,所以“必有所待” , “必有所忍” ,不能指望毕其功于一役。贾生则不然。先是操之过急,受挫后又一蹶不振,因此苏轼叹日:“若贾生者,非汉文之不能用生,生之不能用汉文也。 ”这个论调可以说是很出人意料之外的。且以留侯论一文为例。自史记以后,人们都以留侯张良受圯上老人兵书为奇,不断添油加醋,给人物与事件蒙上神秘外纱。苏轼不从此处出发,却认为这是秦末隐士“圯上老人”有意折张良“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 。此论出人意料,细细想来,却又在情理之中,不得不叹服苏轼

14、的卓见。1.4 长于论述政治、军事和人际关系苏轼人物传论长于论述政治、军事和人际关系,且三者浑然一体,7形式不拘一格,文体丰富多样。 论子胥种蠡篇以吴越诸名臣为例,论述了君臣关系,抨击了扬雄的君臣观。 “子胥、种、蠡皆人杰,而扬雄,曲士也,欲以区区之学疵瑕此三人者:以三谏不去、鞭尸籍馆为子胥之罪,以不强谏当去之说,即欲以律天下之士,岂不陋哉!三谏而去,为人臣交浅者也,如宫之奇、泄冶乃可耳。至如子胥,吴之宗臣,与国存亡者也,去将安往哉?”本文辛辣地讽刺了扬雄吹毛求疵的“儿童之见” ,指出君臣亲厚以死相报,君臣不合,可不置一词而去。当据实际情况而定。 赵高李斯篇对秦朝历史人物进行深刻地剖析。指出秦

15、国败亡的根由,在于始皇重用赵高。阉尹之祸,史多有例。扶苏、蒙恬持重兵在外,却蒙冤受诛而不复请,为什么呢?苏轼叹道:“自商鞅变法,以诛死为轻典,以参夷为常法,人臣狼顾胁息,以得死为幸,何暇复请!”荆轲之变,持兵器的人,看着始皇绕柱而逃,无人能救,是因为秦法不允许上朝人带武器,而且法律过重,人有正当要求,不敢据理力争。 “夫以法毒天下者,未有不反中其身及其子孙者也。 ”商鞅、汉武与始皇皆然。而以平易为政,上下相通,虽有奸臣,不能乘隙离间。本篇阐述两层意思:一是戒帝王勿使宦官专权。阉尹致乱,使英主与庸主无异;二是刑法不能过苛过严,否则会闭塞视听,上下政情不通,致使不能救弊防奸。论范增在短短几百字里十

16、分精辟地论述了楚汉战争期间范增、陈涉、项燕、扶苏、楚怀王孙心、项羽、陈平、刘邦等人之间的关系。指出:“增之去,当以羽杀卿子冠军时也。 ”因为“义帝之立,8增为谋主矣,义帝之存亡,岂独为楚之盛衰,亦增之所以同祸福也,未有义帝亡增独能久存者也。羽之杀卿子冠军也,是弑义帝之兆也。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心也,岂必待陈平哉!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而后谗入之,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他还指出,项羽不用范增之言,杀其所立,对其必疑。范增“能诛羽则诛之,不能则去之”则是善策。而范增不能早定计是个大错误。尽管如此,范增仍不失为人杰!2 苏轼人物传论中的历史观、政治观和价值观苏轼人物传论有其独特的历史观、政治观和价值观,他强调“势”在历史事件中的重要性,尚纵横,崇王道,重霸术。认为统治者应以民为本、顺应民意,还应重视人才、任人以明,而人才应以智、忍、节为完美的人格追求。2.1 历史观2.1.1 强调“势”在历史事件中的重要性苏轼论史,喜言“势” ,如其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