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积聚

上传人:hu****a8 文档编号:59760182 上传时间:2018-11-11 格式:PPT 页数:44 大小:1.2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内科学:积聚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中医内科学:积聚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中医内科学:积聚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中医内科学:积聚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中医内科学:积聚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内科学:积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内科学:积聚(4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医内科学:积聚,教学目的与要求,1、熟悉积聚的证候特征。 2、了解积聚的发生与正气不足及气、血、津液运行失常的关系。 3、熟悉积聚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4、掌握积聚的治疗原则及各证型的辨证论治。 5、了解积聚的转归及预后。,(一)定义 积聚是由于正气亏虚,脏腑失和,气滞、血瘀、痰浊蕴结腹内,而致以腹内结块,或胀或痛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类病证。,【概说】,病因:正气亏虚,脏腑失和 病机:气滞血瘀痰浊蕴结腹内 部位:腹部 临床特征:腹内结块,或胀或痛,【概说】,(二)症状特点 1、共同特征:腹内结块,或胀或痛 2、积证特征:结块固定,痛有定处;病程较长,病情较重;伴食少,倦怠乏力,形体日渐消瘦。 3

2、、聚证特征:腹中气聚,聚散无常,攻窜作痛,痛无定处;病程较短,病情相对较轻。,【概说】,(三)源流 1、内经 (1)“积聚”病名,首次见于灵枢五变 “人之善病肠中积聚者,皮肤薄而不泽。如此,则肠胃恶,恶则邪气留止,积聚乃伤。”,【概说】,(2)病因为寒邪外中与内伤忧怒,病机关键在于气机逆乱,凝血蕴裹,津液涩渗,著而不去。并强调体质因素在发病中的作用。 灵枢百病始生:“积之始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积。若内伤于忧怒,则气上逆,气上逆则六输不通,温气不行,凝血蕴裹而不散,津液涩渗,著而不去,而积皆成矣”。 灵枢五变:“皮肤薄而不泽,肉不坚而淖泽”人群易罹患此疾。,【概说】,(3)提出攻法及攻不伤正的治

3、疗原则 素问至真要大论:“坚者削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大积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概说】,2、难经与金匮要略提出积与聚的区别 难经五十五难“积者,五脏所生;聚者,六腑所成也。积者,阴气也,聚者,阳气也”。并提出五脏皆可成积。 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积者,脏病也,终不移;聚者,腑病也,发作有时,展转痛移,为可治”。,【概说】,3、诸病源候论专论积聚病,并提出虚劳积聚 “诸脏受邪,初未能为积聚,留滞不走,乃成积聚”。 “虚劳之人,阴阳伤损,血气凝涩,不能宣通经络,故积聚于内也”。 4、丹溪心法责之于痰浊、食积、血瘀三种 如“块乃有形之物也,痰与食积死血而

4、成也。”,【概说】,5、治疗上 景岳全书积聚论治提出“曰攻、曰消、曰散、曰补”四法,各类方剂56首。 证治准绳提出“治疗是病必分初、中、末三法” 李中梓医宗必读将攻补两大法则有机应用于该病初、中、末期。 清代如类证治裁、医碥、医宗金鉴均对积聚治疗有不断创新。,【概说】,(四)范围 西医中的肝脾肿大、腹腔肿瘤、胃肠功能紊乱、不完全肠梗阻、肠扭转、肠套叠等疾病出现类似积聚证候为主时可按本篇论治。,腹内结块(可胀可痛),气滞、血瘀、痰浊等邪气所致,正气亏虚、脏腑失和、功能失调,疾病证候特证,有 形 之 邪 结 滞,七情内伤(肝) 饮食所伤(脾) 疾病影响,感受寒邪,【病因病机】,【病因病机】,概括:

5、 病因:内因:正气亏虚 、脏腑失和 积聚的形成与演变均与之有关。 部位:腹部 脏腑:肝脾胃肠 病理:气滞、血瘀、痰结 聚证:气滞 积证:三者均有,【诊断】,(一)诊断要点 1、积证 (1)腹部扪及包块(大小、软硬不一) (2)局部可有疼痛(胀痛或刺痛) (3)兼腹胀、倦怠乏力、纳差、消瘦 (4)B超、CT、内窥镜有助诊断。,原 发 性 肝 癌 -巨块型,原 发 性 肝 癌,肝硬化-合并肝癌,【诊断】,2、聚证 (1)腹中气聚,攻窜作痛,时作时止 (2)发作时局部气聚胀满,一般扪不到包块或扪及包块,但可消散 (3)缓解时气聚胀满消失,可如常人 (4)X线、钡剂造影有助诊断。,【诊断】,(二)鉴别

6、诊断 本病应与痞满、鼓胀等相鉴别。 1、痞满:自觉脘腹痞塞胀满,无包块固定,无气聚胀满,【诊断】,2、与鼓胀鉴别,【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 1、辨积与聚 聚证:触之无形,聚散无常,痛无定处,病在气分,多为腑病,病程较短 积证:触之有形,固定不移,痛有定处,病在血分,多为脏病,病程较长 脏腑不可拘泥,胃肠肿瘤的积证发病率较高,【辨证论治】,2、辨积块的部位 右胁腹:伴刺痛,腹胀,纳呆肝 上腹部:伴呕吐,呕血,消瘦胃 右腹:伴腹泻或便秘,消瘦升结肠 左腹:伴便意频繁,便下脓血降结肠、乙状结肠、直肠 小腹:提示病位于肠或妇科病变,【辨证论治】,3、辨积块的初、中、末三期 初期:积块形小,质软,胀

7、痛不适,正气未伤 中期:积块增大,质硬,疼痛持续,正气已伤 末期:积块明显,质坚硬,疼痛剧烈,正气大伤,【辨证论治】,(二)治疗要点 1、聚证重在调气:疏肝理气,行气消聚或兼导滞化痰 2、积证重在活血:初期-攻邪为主:行气活血,软坚消积;中期-攻补兼施:祛瘀软坚,兼健脾;末期-扶正培本,大补气血,兼行气活血,忌攻伐太过,【辨证论治】,(三)分证论治 聚证 1、肝气郁滞 (1)辨证依据: 主证:腹中气聚,攻窜胀痛,时聚时散,常随情绪波动而起伏。 兼次证:脘胁之间时有不适; 舌象:舌质淡红,苔薄 脉象:脉弦。,【辨证论治】肝气郁滞,(2)治法:疏肝解郁,行气消聚。 (3)方药:木香顺气散(发作时)

8、;逍遥散(缓解时)。 木香、砂仁、苍术、厚朴、甘草:行气温中、散寒化湿; 香附、青皮:疏肝理气解郁; 台乌、枳壳、生姜:温中理气。,【辨证论治】肝气郁滞,(4)临床应用: 寒甚、腹痛剧烈者加高良姜、肉桂; 兼热化、口苦、舌红者去台乌,加吴茱萸、黄连(左金丸)。 伤阴:加沙参、麦冬,【辨证论治】食滞痰阻,2、食滞痰阻 (1)辨证依据: 主症:腹胀或痛,时有条索状物聚起,按则胀痛加剧; 兼次症:便秘纳呆,脘闷不舒; 舌象:舌苔腻; 脉象:脉弦滑。,【辨证论治】食滞痰阻,(2)治法:行气化痰,导滞通腑。 (3)方药:六磨汤。 沉香、木香、台乌:理气宽中止痛,引气下行; 大黄、槟榔、枳实:行气通腑导滞

9、,推陈出新。,【辨证论治】食滞痰阻,(4)临床应用: 加山楂、莱菔子以加强健胃消食作用; 痰浊中阻、呕吐恶心者加陈皮、法夏、生姜以化痰降逆; 蛔虫结聚者加服乌梅丸,或驱虫汤; 聚证反复发作,脾胃虚弱,平时服香砂六君子汤健脾和胃; 部分聚证可见于肠梗阻,若经积极治疗仍不奏效,宜及时考虑外科手术治疗。,【辨证论治】气滞血阻,积证 1、气滞血阻早期 (1)辨证依据: 主症:积证初起;积块软而不坚,固着不移; 兼次症:胀痛并见,或口苦脘痞; 舌象:舌质青紫,舌苔薄,或见瘀斑; 脉象:脉弦。,【辨证论治】气滞血阻,(2)治法:理气活血,通络消积。 (3)方药:金铃子散合失笑散。 川楝子:行气舒肝; 玄胡

10、索:行气活血; 蒲黄:活血祛瘀; 五灵脂:通利血脉。,【辨证论治】气滞血阻,(4)、临床应用: 口苦者:加柴胡、黄芩清肝火; 脘痞者:加木香、枳实行胃气; 气滞甚者:加青皮、槟榔理气行郁; 瘀血甚者:加三棱、莪术等。 可酌加茯苓、白术。,【辨证论治】瘀血内结,2、瘀血内结-中期 (1)辨证依据: 主症:腹部积块明显,硬痛不移; 兼次症:面黯消瘦,纳减乏力,女子或见闭经或月经不调,男子或见阳痿; 舌象:舌质紫暗,或见瘀点瘀斑 脉象:脉涩。,【辨证论治】瘀血内结,(2)治法:祛瘀软坚,调理脾胃。 (3)方药:膈下逐瘀汤。 桃仁、红花、赤芍、川芎、当归、五灵脂:活血化瘀; 玄胡、香附、台乌、枳壳:行

11、气止痛; 丹皮:凉血活血; 甘草:益气缓中。,【辨证论治】瘀血内结,(4)临床应用: 加丹参、三梭、莪术、别甲加强化瘀消积作用 或改用鳖甲煎丸(化瘀软坚,兼补益)。 服药同时,间断服用六君子汤:补益脾胃,攻补兼施。,【辨证论治】正虚瘀结,3、正虚瘀结-晚期 (1)辨证依据: 主症:积块坚硬,疼痛加剧; 兼次症:面色萎黄或黧黑,消瘦脱形,饮食大减,或呕血、便血、衄血; 舌象:舌质淡或紫,无苔; 脉象:脉弦细或细数;,【辨证论治】正虚瘀结,(2)治法:大补气血,化瘀散结。 (3)方药:八珍汤合化积丸。 八珍汤:补益气血(补); 化积丸:行气活血,软坚散结(攻); 三棱、莪术、香附、苏术、五灵脂、阿

12、魏:活血化瘀; 槟榔:理气泻下; 海浮石、瓦楞子:软坚消瘀散结。,【辨证论治】正虚瘀结,(4)临床应用: 气虚甚:加黄芪、山药; 口干、咽燥、舌光红无苔:加石斛、沙参、花粉、麦冬或合生脉散; 加桃仁、山甲、鳖甲、蛰虫:加强软坚散结。,【辨证论治】,(四)其它治法 1、外治:敷贴阿魏膏、水红花膏; 2、肿瘤:辨证用药酌加半枝莲、半边莲、蛇舌草、蚤休等; 3、气功:增强体质。,【预后转归】,1、聚证预后一般较好 2、积证预后一般较差 3、积证后期出现黄疸、鼓胀、吐血、便血等,属病情危笃,预后差,难治,【预防及护理措施】,1、调情志 2、饮食有节 3、劳逸结合 4、有病尽早检查治疗,特别是对黄疸、胁痛、胃脘痛等。,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