摭谈新课程背景下作业的有效性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5975174 上传时间:2017-09-0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摭谈新课程背景下作业的有效性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摭谈新课程背景下作业的有效性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摭谈新课程背景下作业的有效性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摭谈新课程背景下作业的有效性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摭谈新课程背景下作业的有效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摭谈新课程背景下作业的有效性(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摭谈新课程背景下作业的有效性 刘如山讲之功有限,习之功无已。有效作业是教学中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培养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师生交流信息的有效途径。在传统教学中,不少教师把作业的功能定位于知识的巩固和技能的强化,把作业的最终目的归位为应付考试,致使学生作业陷入了题型呆板、内容封闭、形式单调的误区,学生陷入重复机械、量大类多和偏、难、怪的题海之中,严重地禁锢了潜能的发展。随着新课程的全面实施,中小学生的作业出现了一些可喜的变化:一是课外作业与课内作业相结合;二是相应减少了家庭作业的数量;三是改变了作业的性质,从单一地着眼于巩固知识的机械训练,向着眼于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

2、创新精神的实践性作业转变,较好地体现了作业的有效性。笔者拟结合从教近三十年的工作实践,从三个方面,对作业的有效性问题进行探究。一、 传统作业中存在的弊病1 内容基本统一。长期以来,老师布置作业习惯于内容、数量大一统。同一个班的学生,学习内容相同,学习时间相当,学生年龄相近,布置相同的作业,作业量容易控制。实践证明,这种传统的大一统、一刀切的做法存在不少弊病:一是统一作业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说负担不均。同一个班的学习由于存在智力和非智力等因素的差异,因此,一定数量、难度的作业可能只适合部分学习,而对于学困生来说可能很吃力,甚至完不成,对于优等生来说又可能容易得不值一做。二是统一作业针对性不强。学生在

3、整个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掌握知识的差异性是很大的,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或拓宽视野,或巩固记忆,或进一步加深理解,而统一作业很难针对不同的学习基础安排因生而异的练习。三是统一作业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学生的主体作用难以发挥。2 形式较为单一。多少年来,小学生家庭作业(以语文为例)的特征是三个基本:基本上是课堂教学的机械补充和延伸;基本上是书面作业;基本上是抄抄写写。具体地讲就是作业一味地写算,形式单一。课本上的一些题目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曾作为课堂作业让学生做过一次;学习后面的知识时,前面的练习又作为家庭作业让学生做一遍;期末综合复习时,教师为慎重起见有时还得逼着学生再做一遍。不少题目一个学期

4、要反反复复做多遍。而机械重复,缺乏趣味的作业,常常使学生深感厌倦,有的学生往往应付了事甚至干脆就不做。工作实践中发现,有些老师布置作业比较随意,经常是下课时或下课前几分钟才匆忙布置作业,往往是图个形式,随意性很大,使学生感到不知所措,也无时间来做,更谈不上当堂反馈。有的老师甚至随意翻开课本,让学生从某题做到某题,或今天做单号题,明天做双号题。我们不难想象学生在这种情形下所完成的作业其质量到底是怎样的。3 数量往往偏多。有的老师往往不顾学生的实际情况,大搞题海战术,追求面面俱到,把学生当做是无限容量的存储器,认为只有做得多才能记得牢,有的甚至要求学生把做过的练习册、考过的试卷一字不漏地重抄;初、

5、高中毕业年级更会有铺天盖地的练习、讲义,频繁的模拟、仿真考试。超量繁多的课内外作业,让学生有吴牛喘月之感,不仅不利于学生知识的巩固和能力的提高,反而会增加学生的疲劳度,导致学生厌恶乃至放弃作业。在各类教辅用书多如牛毛的情况下,教者如不精心选题,学生作业效果无疑会与教者的客观愿望大相径庭。严格地说,学生解题的不规范是老师布置的作业过多副出来的。题目过多,时间不够用,只能马虎应付,久而久之贻害莫大;尤其在正规考试网上阅卷的情况下,更是后患无穷。4 综合性不够强。不少教师布置作业(含家庭作业)住往是各顾各的,顾及不到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学生科学文化素养的培养和学生如何完成。再者,有些教师在布置作业时

6、,过于重视基础知识的巩固,忽视了学生创造力、社会参与能力等素质的培养,学生往往是作业本上解题的高手,真实情境中的解决问题的低能儿。而课改背景下的作业要求完全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势和模式,着眼素质目标,形式灵活多样,内容丰富多彩,重视学科之间知识的相互渗透与沟通,注重智育与德、体、美、劳的融合统一。5 批改方式陈旧。长期以来,绝大多数教师习惯于严格监督学生独立完成课堂作业,等学生做完以后把作业本抱到办公室进行批改,批改后由课代表发给学生。哪道题打了,学生就必须重新做一遍,直到老师打为止。这个过程以作业本为中介完成,教师学生大多是不见面的,学生管做作业,不管作业的评价;老师管批改作业,当作业质量的检查

7、员和裁判员,分工很明确。更有甚者还会连续多次作业不批改,或安排学生帮其批改;而家庭作业的批改往往由课代表代劳,检查也是看看是否完成,对完成的质量则不太过问,甚至有不看不批就逐题讲解的,盲目性太大。 鉴于此,每一位一线教师都要认真反思,不断总结,努力探索一条合乎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理念的有效作业新路子。二、 新课程作业设计的路径1 功能的形成性和发展性。过去的课程和教学将作业的功能主要定位于巩固和检查知识的掌握情况,新课程则要求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作业的功能定位于这样的三个层面:一是巩固和检查功能。侧重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目的是强化记忆和获得反馈信息,重在对课本知识、

8、技能的巩固;二是深化和提高功能。侧重于过程与方法方面,目的在于促进知识的形成和能力的发展,重在参与学习情境和思维过程;三是体验和发展功能。侧重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整合方面,目的在于促进学生更全面的发展,重在体验和发展。2 内容的开放性和探究性。在传统的课程和教学中,作业过于强调答案的唯一性和确定性。在新课程背景下,除了保留部分传统型作业外,大部分的作业内容均具有开放性和探究性,也就是说学生解答问题时要有一定的思考性、实践性和探究性,作业的答案要有一定的迁移性、开放性和不确定性。从实践中可知:实践性作业是连接课堂与社会生活的桥梁、纽带。学生在完成实践性作业的过程中,运用新知识、新理

9、念去理解、解决各种实际问题,从中增加学科知识,增长才干,才会有很好的收效。现行初、高中学生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的实验考查,就是很好的例证。3 形式的新颖性和多样性。在传统的课程和教学中,作业几乎都是以文字和作业本的形式,以学生个人为对象进行的。新课程背景下则要求改变这种单一的作业形式。比如可以是文字式的,也可以是操作式、实物式和口头式的;可以是课堂内完成的,也可以是课外完成的,甚至可以是由学生和教师、家长来共同完成的。笔者在任教中学语文的二十年中,每学期都安排学生自编综合练习两份,然后在班级交流,效果很好;就是在连续十一年的高三教学中,也一以贯之。作业可以以练习思考探究小实验等不同的面目

10、出现,但在题目的表述上要避免程式化,尽量趣味化,符合青少年心理。百学趣为先。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大都依赖于兴趣。趣要体现在内容上、形式上、结论上。教学实践也证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不竭动力。学生对学科作业产生了兴趣,就会亲其师,信其道,其学习效果还能不提高吗?4 容量的量力性和差异性。传统的课程与教学,往往注重作业的量而不是质,以致题海战术一度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法宝。新课程背景下的作业更多关注的是作业的质量和学生的学业负担问题,这与上述的作业的功能、内容和形式的改进有关,也与作业的容量问题有关。作业在容量上:一要考虑量力性,既不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又尽可能发挥学生的潜

11、能;二要有差异性,比如部分题目只要求部分学有余力或有特别兴趣的学生去完成。总之,作业量遵循的原则不是多多益善,而应是适量而有效。正常情况下,每堂课上宁可少讲一、两个新题目,也要努力让绝大多数学生听懂绝大部分内容,保证课堂作业当堂完成,并切实抓好作业、检测的当堂反馈、纠错,让学生知其然和所以然,致力收举一反三之效。全国著名学校,泰兴洋思中学课堂教学节节清、天天清、周周清的做法就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5 评判的过程性和激励性。在传统的课程与教学中,作业的评判是结论性和鉴别性的,作业一定是由教师批改,批改后的作业也一定有一个分数或等级,这种作业的批改往往会对部分同学造成伤害。在新课程背景下,作业的评判

12、应是过程性和激励性的,其基本出发点是如何更有利于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在作业评判的过程中,教师是主体,学生也是主体,应提供机会让学生参与到作业评判的过程中来。学生参与作业的批改,一是给学生提供更深入的学习机会,二是可以创造一种教学相长的氛围。在作业的评判结果上,要尽量使用一些激励性的语言表述,既指出不足,又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笔者在学校任教高中语文时,每学期都会安排两次左右的作文互批,并要求学生每次批发后要阅读班级十个人左右的习作,有效地促进交流、提高。三、 新课程作业方式的构思1 由教师单独设计走向由学生或师生共同设计。作业的目的、内容、方法并非对每一个学生都是相同的,每个学生

13、对作业都有着独特的需要、独特的目的。学生身心不同,作业的目的、内容和方法也因人而异,让作业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作业,即以人为本的作业,学生才会觉得轻松。长期以来,作业的设计和布置都是教师的专利,学生无权参与。新课改环境下,我们要大力提倡:一是师生共同设计作业;二是学生自己设计作业;三是学生间相互设计作业;四是学生给教师设计作业。即每节课后学生根据学习、掌握的情况,将自己的困惑或新观点、新看法写上卡片交给老师,教师汇总后就存在的共性问题在班上集中释疑,同时把那些有创见的问题提出来,供全班同学共享。五是学校老师和家长共同设计。2 由封闭走向开放。可以预见的、早已生成的学科知识作业是封闭型作业,其作用

14、正在下降。开放性作业以师生互动中产生的不可预见的新知识为基础,带着师生强烈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些应是学生作业的主要内容。另外,新课程向学生生活及社会生活等广阔时空的开放,也使学生作业的天地更为广阔。社会生活是学生进行实践、获取知识的广阔天地,教师可通过作业把学生引向家庭,引向社会,不断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从而构建家庭、学校、社会齐抓共管,全面提升作业效果的立交桥。本地初中生毕业、升学考试中的政治、历史、地理、生物学科的开卷考试,就恰如其分地体现了这一点。3 由独立完成走向协同完成。 新课程改革纳要明确指出,新课程的生成性、构建性,也要求学生必须加强合作,学会合作。学生面临的作业更多的将是探

15、究性作业,作业过程需要学生密切合作。另外,从作业的时空来看,课程的开放性,使大量的作业不是个人能独立完成的,而需要与社区、家庭以及他人协同合作。传统的独立完成作业的观念将受到挑战,而合作性作业将成为学生作业的重要理念。当然,必须在限定时间内独立完成的作业还是不能合作探究的。4 评改将由静态的分离式走向动态的参与式。作业的评价将由对纯知识结果的关注转向对学生发展的整体关怀。在新课程中,传统的仅凭一支笔坐在办公桌前批改的单一方式面对学生多样化的作业将感到无能为力,而更多的将是参与学生作业过程或间接地参与学生的作业过程,进行当堂批改、面对面地辅导评改。评改作业的不再仅限于教师,而是包括教师、学生、家

16、庭等有关人员组成的共同体,共同参与学生的作业辅导与评改,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另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作业的呈现方式及评改方式也将数字化,师生间尽管时空分离,但网络技术将使他们有可能将评改变成讨论、交流的对话过程。新课程作业评价功能将重在帮助学生发现和发展潜能,认识自我、展示自我,促进学生整体的发展。传统的只见分数不见人及非对即错式的评价将成为过去。另外,在评价方式上,提倡多元评价的相互结合,淡化单一的终结性评价,注重作业对学生成长的教育发展功能。5 由单一的机械重复训练走向主体探究创造的自我构建。新课程倡导学生积极探究,获取信息,创新知识,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业必须运用现代教学论、课程论及其他先进的教育技术手段,多样化地深化并构建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目前,随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深入开展,学生搜集、发现、获取信息,分析、评价、优先并加工、利用信息的信息技术与能力将在学生的作业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