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饮食与健康心得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9750410 上传时间:2018-11-11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3.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饮食与健康心得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中医饮食与健康心得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中医饮食与健康心得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中医饮食与健康心得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中医饮食与健康心得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饮食与健康心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饮食与健康心得(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为了适应公司新战略的发展,保障停车场安保新项目的正常、顺利开展,特制定安保从业人员的业务技能及个人素质的培训计划中医饮食与健康心得中医饮食与健康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陈真古语有言:“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食物好比是皮,营养则好比是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可见饮食对我们生活的是何其重要,而中医饮食调养法更是我国上千年年文化的积淀和发展。食物对人体的滋养作用是身体健康的重要保证。合理地安排饮食,保证机体有充足的营养供给,可以使气血充足,五脏六腑功能旺盛。因而,新陈代谢功能活跃,生命力强,适应自然界变化的应变能力大,抵御致病因素的力量就强。饮食又可以

2、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根据食物的气、味特点,及人体阴阳盛衰的情况,予以适宜的饮食营养或以养精,或以补形,既是补充营养,又可调整阴阳平衡。不但保证机体健康,也是防止发生疾病的重要措施。例如:食用动物肝脏,既可养肝,又能预防夜盲症;食用海带,既可补充碘及维生素,又可预防甲状腺肿;食用水果和新鲜蔬菜,既可补充营养又可预防坏血病等等,均属此类。此外,发挥某些食物的特异作用,可直接用于某些疾病的预防,例如:用大蒜预防外感和腹泻;用绿豆汤预防中暑;用葱白生美预防伤风感冒等等,都是利用饮食来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饮食调摄是长寿之道的重要环节,利

3、用饮食营养达到抗衰防老、益寿延年的目的,是历代医家十分重视的问题。中医认为:精生于先天,而养于后天,精藏于肾而养于五脏,精气足则胃气盛,肾气充则体健神旺,此乃益寿、抗衰的关键。因此,在进食时选用具有补精益气、滋肾强身作用的食品。同时,注意饮食的调配及保养,对防老抗衰是十分有意义的。特别是对于老年人,充分发挥饮食的防老抗衰作用尤其重要。养老奉亲书说:“高年之人真气耗竭,五脏衰弱,全仰饮食以资气血”。清代养生家曹廷栋认为,以粥调治颐养老人,可使其长寿。他指出:“老年有竞日食粥,不计顿,饥即食,亦能体强健,享大寿”。因之编制粥谱百余种,以示人食饮。除此之外,还有很多食物具有防老抗衰作用,例如:芝麻、

4、枸杞子、龙眼肉、胡桃、蜂皇浆、人乳、牛奶、甲鱼等,都含有抗衰老物质成分,都有一定的抗衰延寿作用。经常选择适当食品服用,有利于健康、长寿。另外,中医常据天人合一的整体营养观运用食物来达到补虚、泻实、调整阴阳的目的。自古以来,以养生益寿,防治疾病的古代佛、道、儒、医、武各家学说,无不用人体内部与自然界的协调统一的理论来阐述人体的生、老、病、死规律,同时也无不应用天人相应的法则来制订各种休逸劳作,饮食起居措施,对须臾不可离的饮食内容,以及进食方式提倡既要注意全面膳食“合而服之”,同时又主张因时、因地、因人、因病之不同,饮食内容亦有所变化,做到“审因用膳”和“辨证用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拥有一个健康

5、的身体很重要,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良好的身体条件是我们实现自己人生理想的基础,是创造幸福生活的基石。而保持健康的体魄首先我们要热爱运动,锻炼可以强化我们的抵抗力,即无形中增强了我们的体质。另外一个保持健康地方法便是养生了。但说道养生,我们又不得不运用到我国中医药学中的饮食调养。由此可见,掌握中医饮食的知识对我们的生活有多重要了。通过短暂的学习中医饮食与健康这门课程,我收获颇多。开始去关注自己属于何种体质的人,是不是有亚健康的征象,并且,我也明白了一些调养自己身体的方法,并会从现在开始我会坚持把这些知识点都运用于我的生活学习中。以强化我的养生之路,提高个人的身体素质,让自己有一个更加健

6、康,良好的体魄。当然,也希望每个人都能重视饮食与健康,合理搭配膳食,做一个健康向上的(转载于:写论文网:中医饮食与健康心得)人。浅谈中医药膳学学习体会姓名:许明贺学号:XX班级:11中西医结合b班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健康理念也随之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由病后求治转向未病先防,这种理念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相关行为,尤其反应在饮食文化上。这所谓“药补不如食补”,虽颇有偏激但亦说明一定的问题。王永炎教授曾经说过,21世纪的医学不应该是继续以疾病为主要的研究领域,应当以人类和人群的健康作为主要的研究方向。“治未病”、“民以食为天”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历史积淀有着深厚的饮食文化底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

7、中医药膳学。所谓中医药膳,即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根据人体健康状况和药食同源的原理,将适当的有药用功效的食品和适当的中药相配伍,运用各种烹调技术制成的具有一定色、香、味、形和特定功效的食品。既有食品作用又有药品作用的美味佳肴,它比普通食品更有营养、保健、治疗作用。据文献记载,我国药膳食疗保健起源可以追溯到夏禹时代。相传仪狄曾作酒献给夏禹品尝以健体。诗经风七月所谓“为此春酒,以介寿眉”,是说酒有延缓衰老、益寿强身的作用。至商代,伊尹制汤液,著汤液经,以烹调之法疗疾。吕氏春秋本味篇载有:“阳朴之姜,招摇.之桂”,姜和桂都是辛温之品,有抵御风寒的作用,又是烹调中常用的调味品。以此烹调成汤液,既是食品,又

8、可是汤药,说明商代已有朴素的饮食疗法,这已经具有食疗药膳的雏型。周朝时,周礼天官所载的四种医中,食医居于疾医、疮医、兽医之首。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古医学帛书,相传是战国前的医学著作,书中谈到了饮料保健的方法,特别强调了酒和韭的延年益寿和滋补强身的作用,其中云:“酒者,五谷之精气也,其人中散流,其人理也,彻而周”,韭“春三月食之,病疾不昌”(十问)。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中医学典籍,书中提出了系统的食疗学理论,对我国的食养、食疗和药膳的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书中认为,饮食的五味必须调和,不能偏胜,偏胜则会引起疾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

9、;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殃”、“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腆理以密,如实则筋骨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在该书中还强调药治与食治相结合的重要,灵枢营卫生会说:“人受气于谷,谷人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素问脏气法时论所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夫五味人胃,各归所喜,故酸先人肝,苦先人心,甘先人脾,辛先人肺,咸先人肾”等论述。神农本草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药物学专著,共收载药物365种,其中载药用食物50种左右,如酸枣、橘袖、葡萄、大枣、海蛤、干姜、赤小豆、粟米、龙眼、蟹、杏仁、桃仁等,包括米谷、菜蔬、虫鱼、

10、禽、肉等“食药物”,并记载了这些药物有“轻身延年”的功效。说明当时对于一些食物的药用价值已经给予重视和肯定。东汉著名大医学家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不乏有食疗药膳的有关内容,金匾要略著有“食禁”专篇,列举了治少阴咽痛的猪肤汤和治产后腹痛的当归生姜羊肉汤,以及桂枝汤、百合鸡子黄汤等,这些食疗方至今还被临床所常用。至于之后的发展与繁荣更是不计其数,总之中国古代对于药膳的研究可谓百花争鸣。建国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药膳学也随着中医药事业的不断提高而进人了全面发展的新时期。尤其是现在,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健康观念在不断转变,老龄社会的到来,使得传统药膳对疾病的辅助治疗作用更加显示出

11、其特有的优势。运用其防病治病的疗效优势,已广泛被国内外医学界和家庭所重视。说到此,就应该谈谈药膳的应用以及原则了。首先我们要明了药膳的养正御邪的目的。药膳可养护正气、抵御外邪、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合理安排药膳、饮食可保证机体脏腑功能的旺盛,正如灵枢五味所言:“天地之精气,其大数常出三入一,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只有“正气存内”,才能“邪不可干”。而药膳发挥了食物的特异性作用,可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如葱白、生姜、芫荽可预防感冒,绿豆汤防暑,山楂降脂预防动脉硬化,大蒜杀菌防治呼吸道和胃肠感染等。其次药膳的治则为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针对食物的四气五味等特性对脏腑、气血、阴阳的

12、选择作用来调整脏腑的偏盛偏衰、气血失调及阴阳失衡,使得未病脏腑机能提高、抵御外邪的能力增强。如,枸杞猪肝汤预防夜盲症,海带鲫鱼汤预防甲状腺肿大,番薯玉米羹预防脚气病。黄帝内经认为,口渴时服兰草汤,以阻截消渴病的发生。疾病的发展都有其规律可循,药膳作为重要的辅助治疗,根据其传变规律,辨证施膳可防止其传变。药膳食疗可使已病脏腑机能增加,防止疾病的进一步进展。患者在感受温热病邪时,服用养阴生津之品,防止进一步耗伤阴液,发生肺肾阴虚或肝肾阴虚之变。近年来随着疾病谱的改变,慢性病的比例不断增加,复发率亦随之增高。如瘥后再加以药膳调养,对巩固疗效及防止复发有显著疗效。如丹参粥、首乌大枣汤、桑椹茶等可以防止

13、诸如高血压病、心绞痛、脑中风的复发。当归生姜羊肉汤可防止产后恶露不净、腹中绞痛等。再次,必须要强调三因治宜,科学健康膳食。我国地域广阔,不同的气候条件、生活习惯,使人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亦有不同,因此药膳亦应有差异。“南甜北咸,东辣西酸”就是不同地区的居民为了适应自然环境的一种生存需求而形成的饮食习惯。南方湿多热甚,宜食甘凉、甘寒、辛凉等降火清化之品,忌辛辣、助阳、助火食物;北方地高气寒之地,饮食多热而滋腻,宜辛温、补阳、助火食物。“主性命者在乎人”,“修短寿天,皆自人为”。人们可以根据不同的年龄、体质选择不同的药膳,达到与自然界五运六气的协调而延年益寿。小儿脏腑娇嫩,不宜大寒大热;青年体壮,

14、荤素搭配;壮年以后清淡为主,避免油腻、烈酒、辛辣,以免损伤脾胃;老人多肝肾不足,不宜温燥,更不可过食肥甘咸味,宜温、熟、软的食物;孕妇恐动胎气,不宜活血滑利之品。饮膳正要载:“春气温,宜食麦以凉之;夏气热,宜食菽以寒之;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冬气寒,宜食黍以热性治其寒。”通过对中医药膳学的学习以及全面的了解,在老师的频频善诱下,我们学会了很多东西,更增加了对药膳的了解与认知。学着烹饪,学着做菜、做饭,尝试才能出真知,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我们可以运用自己的想象和合乎规范的材料做出属于自己的药膳。让大家的生活更加幸福健康。篇二:中医药膳食疗法课程的心得体会尊敬的李恩庆老师:您好!本学期我选修了中医

15、药膳食疗法这门课程。这门课程是同学推荐选读的。她说,老师是一个很幽默的人,又能够学到东西,而且不点名。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才发现原来食疗是有这么悠久的历史文化背景的。黄帝内经强调“饮食有节”、“五味调和”的养生方法,以补精益气,防止早衰。唐代名医孙思邈千金方食治篇中明确指出:“为医者当洞查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食能排邪而安脏腑,若能用食平疴,释情遗疾者,可谓良工。”由此可见,中医食疗的确是具有很深的历史文化底蕴的。食疗,在我国至少有三千年的历史。从西周到明清历代都有大量的药膳食疗著作,论述十分精辟,形成了相当完整的理论体系,构成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优势,在中医药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甚至放在药疗、针灸等疗法之首。历代医家都非常重视药膳食疗在治疗中的应用。与我而言,从一个不专业的角度去理解,药膳,它把中药跟食物(甚至有些材料既是中药又是食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