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列传》优秀课件-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9657450 上传时间:2018-11-10 格式:PPT 页数:70 大小:1.6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管仲列传》优秀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管仲列传》优秀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管仲列传》优秀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管仲列传》优秀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70页
《管仲列传》优秀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7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管仲列传》优秀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仲列传》优秀课件-(7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管仲列传 司马迁,楹联:“相桓公一匡天下, 交叔牙万古高风” 横批: “挚交千古”。,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翻译重点语句。 2、欣赏管仲的人格魅力,体会管鲍 之交的真诚可贵。,一、人物介绍: 管仲 ,春秋初齐国人。名夷吾,字仲,颖上(今属安徽)人。齐桓公即位后,任管仲为相,以主持政务,并尊之为“仲父”。管仲辅佐齐桓公,使桓公成为五霸之首。 孔子称之以“仁”,梁启超誉之为“中国之最大的政治家”、“学术思想界一巨子”。,管仲是我国春秋时期 伟大的政治家、军事 家、思想家和经济学 家。,管仲辅佐齐桓公励志改革、富国强兵、九合诸候、一匡天下的丰功伟业和他的民为邦本、礼法并用、通商惠贾、开放务

2、实的深邃思想,赢得了世人的讴歌和后人的礼赞。,春秋初期,齐国渐渐强大,但是由于发生内乱,齐襄公被杀,而公子小白在鲍叔牙的辅佐下逃奔到莒(j)国,公子纠在管仲的辅佐下逃奔到鲁国,以躲避本国的政治争斗。齐国内部安定后,却一时没有国君,于是两位公于都急于回国做齐国君主,管仲和鲍叔牙是很要好的朋友,但是现在都很想辅佐他们各自的主人夺得齐国国君的位子。双方发生矛盾,管仲率鲁国军队阻拦鲍叔牙和公子小白,暗暗拿出了箭射向小白,只射中了衣带钩。小白假装中箭身亡,扑倒在车上。管仲以为小白死了,立即送信给公子纠。正急匆匆奔向齐都的公子纠听后,觉得没有人再和自己争位了,也就不慌不忙地走着。,二、背景介绍:,结果公子

3、小白迅速赶到临淄当上国君,就是后来的齐桓公,他立即发兵迎击公子纠,鲁国迫于齐国压力,杀死公于纠,把管仲囚押起来,送回齐国治罪。齐桓公本来恨透了管仲一定要亲手杀死他才解恨。但鲍叔牙劝他说:“管仲才华横溢,国士无双,您要想称霸诸侯,非管仲不可。如果重用他,他一定能为齐国成就一番大事业。 ”齐桓公听从了他。管仲在鲁国,听到齐国叫鲁国把他押回去,而没有象公子纠那样被杀,心想大概是的鲍叔牙在齐桓公面前推荐了他。果然,刚进齐境,鲍叔牙就来迎接。到了临淄,齐桓公拜他为相国,地位还在鲍叔牙之上。管仲感叹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经过管仲的改革,齐国在政治上加强了中央集权,在军事上加强了武备,在经济上发

4、展了农业、手工业生产,国力很快强盛起来。 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来号召诸侯。“尊王”就是尊祟周王;“攘夷”即驱逐夷、狄等少数民族势力。当时周天子虽已失去号令诸侯的能力,名义上毕竟还是天下的共主和宗法上的大宗,影呐还很大,所以齐桓公想借尊王的名义代替周天子来号令诸侯。,整体感知,介绍管仲与鲍叔牙的交往和深挚友情。 叙述管仲任政相齐的显著政绩。 司马迁的论赞。,12段,34段,第5段,学习过程,1、朗读课文两遍 要求:读准字音,分清句读,流畅朗读。 2、对照注释分段疏通文意,标出重点词语、句式。结合点评理解每段内容。 3、思考问题 (1)从这篇传记看,管仲从政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2)我们从管

5、仲列传中可以窥探到司马迁怎样的感情?,第一段,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1)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实词积累,1少时常与鲍叔牙游 2、鲍叔知其贤 3、常欺鲍叔 4、鲍叔终善遇之 5、不以为言 6、已而鲍叔事公子小白 7、管仲囚焉,交往 动词 知道 懂得 欺负 对待 不把这种事对外说 名词作动词,追随 被囚禁,8、鲍叔遂进管仲 9、管仲既用,任政于齐 10、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推荐 被录用

6、 状语后置 于齐任政 在齐国施政 因为;名作动,称霸 召集 纠正;匡正,特殊句式,1、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 判断句 2、任政于齐 状语后置 于齐任政 在齐国施政 3、管仲囚焉 被动句,1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被任用以后,在齐国执政,桓公因而称霸,并以霸主的身份,多次会盟诸候,使天下归正与一,这都是管仲的智谋。,第一段 管仲,名夷吾,是颍上人。他年轻时曾与鲍叔牙交往,鲍叔知道他很有才能。管仲生活贫困,常常占鲍叔的便宜,但鲍叔始终对他很好,不把这种事对外说。后来鲍叔侍奉齐国的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纠。等到小白立为齐桓公,公子纠被杀死,管仲也被囚禁起来

7、了。鲍叔于是向桓公推荐管仲。管仲被任用以后,执掌齐国的政事,齐桓公的霸业因此得以成功,多次会集诸侯,使天下一切得到匡正,都是根据管仲的计谋。,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2)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3)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第二段,实词积累,1、尝与鲍叔贾 2、分财利多自与 3、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 4、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经商、

8、买卖 多与自 宾语前置 多分给自己 替;更加;古:困窘;今:不得志、走投无路 表被动,5鲍叔不以我为不肖 6、吾尝三战三走 7、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 8、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古:不贤;今:品行不好 逃跑 死:动词为动用法 为而死 被囚禁 形容词意动,以为羞; 以为耻 显耀,特殊句式,1、分财利多自与 宾语前置 2、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 被动句 3、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判断句,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我被囚禁遭受屈辱,鲍叔不认为我没有廉耻,知道我不因小节而感到羞愧,却以功名 不显扬于天下而感到耻辱。,翻译句子,管仲说:“(1)我当初不得

9、志的时候,曾经和鲍叔一起经商,分财利时自己常常多拿一些,但鲍叔并不认为我贪财,知道我是由于生活贫困的缘故。(2)我曾经为鲍叔办事,结果使他更加穷困,但鲍叔并不认为我愚笨,知道这是由于时机有利和不利。(3)我曾经三次做官,三次都被君主免职,但鲍叔并不认为我没有才干,知道我是由于没有遇到好时机。,(4)我曾三次作战,三次都战败逃跑,但鲍叔并不认为我胆小,知道这是由于我还有老母的缘故。(5)公子纠失败,召忽为他而死,我被囚禁起来受屈辱,但鲍叔并不认为我不知羞耻,知道我不拘泥于小节,而以功名不显扬于天下为羞耻。生我的是父母,但了解我的却是鲍叔啊!”,补充: 鲍叔在推荐管仲辅佐齐桓公之后,甘愿身居管仲之

10、下。鲍叔的子孙世代都在齐国享受俸禄,十几代人都得到了封地,往往都成为有名的大夫。所以天下人不称赞管仲的贤能,却称颂鲍叔能够识别人才。,回忆文章第二段,就内容方面,从哪五 个方面写鲍叔牙对管仲的深知和理解? 从结构上看,用了什么修辞?,从经商、 谋事、出仕、 作战、事君 五个方面。 排比。使语言充满气势,感激之情真挚、充沛、浓烈。高度评价鲍叔牙对自己的友情。,思考:,回答:,1、管仲为人 管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课文的1-2段,找出相关语句? 明确: “管仲贫困,常欺鲍叔”(“欺”占便宜)爱占小便宜 “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不愿为主公赴死、苟且偷生 “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

11、合作经商,却多分自己财物,不知谦逊 “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谋事不成,让好友陷入困境 “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出仕不成,常被辞退 “吾尝三战三走”作战失败,多次逃跑 “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事君不成,苟且偷生 总结:从上述文字来看,管仲这个人,他在和朋友交往的时候,不是想着帮助朋友,而是时时想着占人便宜,这样的行为是无德;辅佐的主公争权失败,他不为主公死节,却选择了苟且偷生,这是无义;谋事不成、出仕被逐、作战逃跑,这是无用。由此可见,管仲是一个无德、无义、无用的三无产品。,对于这样一个既无才干、又整天想着占自己便宜的人,他的好友鲍叔的态度是怎样的? 明确:“鲍叔终善遇之”始终很好的对待

12、他,在其人生低谷的时候(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向齐桓公举荐了管仲(鲍叔遂进管仲)。,鲍叔如此看重管仲,原因何在? 明确:“鲍叔知其贤”,鲍叔看重的是他的贤能。在鲍叔眼中,管仲的这些缺点都是有原因的。他贪财是因为家贫;谋事不成是因为时运不济;做官被逐是因为没有遇上好时机;作战逃跑是因为家有老母;不能为主公死节是因为担心功名不能显扬于天下。(吾始困时,-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虽然,尽管管仲有着这样那样的缺点,但是这些缺点在鲍叔眼中并不算什么,并不能掩盖管仲能够经世治国的贤能。所以他大胆的,不遗余力的向齐桓公举荐好友。,举荐的结果如何? 明确:“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

13、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管仲帮助齐桓公九合诸侯(与诸侯多次会盟),一匡天下(使天下归正于一),使齐国称霸天下,将齐桓公推上春秋五霸之首。,管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但这一切的基础都源于好友的知己之恩,那么功成名就后的管仲又是如何评价好友鲍叔的呢? 明确:“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是知己,是自己的再生父母。一句简单的评价表现出管仲对鲍叔的感激,正是因为有好友鲍叔的相知举荐,管仲才能在一展所长,不负此生。,但是本文的传主是管仲,司马迁为什么在此花这么多的文字提及鲍叔牙呢? 明确: 衬托出管仲的贤能。(管仲如此,但鲍叔牙始终不以为意,正可见管仲之“贤”已经掩盖了他身上所有的缺点

14、。) 暗含司马迁渴觅知音之意。 谁能“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借管仲之语寄托己身情思。痛彻心扉、撕心裂肺,第三节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 【政绩】通货积财,富国强兵,【执政理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实词积累,1、管仲既任政相齐 2、以区区之齐在海滨 3、通货积财 4、富国强兵 5、与俗同好恶,名词作动词 做宰相 凭借 居于处于 古:交换货物 今: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 形容词使动,使富;使强 百姓,6、

15、故其称曰 7、仓廪实而知礼节 8、上服度则六亲固 9、四维不张10、故论卑而易行 11、因而去之,称言;主张 米仓 遵循礼法;稳固 礼义廉耻 ; 展开,推行 指政令平易符合下边的民情 古:两个词,因:趁机,而:就;废除,百姓仓库粮食充足了就懂得礼节;百姓衣食丰足了就能分辨荣辱;统治者遵循法度,“六亲”才能够稳固。,4、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翻译,管仲在齐国执政任相,使地处海滨的小小齐国流通货物,积聚财帛,富国强兵,办事能够与百姓同好恶。所以他说:“仓库充实了,人才知道礼仪节操,衣食富足了,人才懂得荣誉和耻辱。君主如能带头遵守法度,那么,父母兄弟妻子之间便会亲密无间。

16、礼义廉耻得不到伸张,国家就要灭亡。国家颁布的政令像流水的源泉一样畅通无阻,是因为它能顺应民心。”因为道理浅显,容易实行。百姓所要求的,就顺应他们的愿望提供给他们;百姓所反对的,就顺应他们的愿望抛弃它。,第四节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修召公之政。 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 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桓公实怒”二句:是说少姬(蔡姬)曾荡舟戏弄桓公,制止不听,因怒,遣送回国。蔡君将其改嫁,所以桓公怒而攻蔡。, 桓公伐蔡 公元前656年的春天,齐桓公在打败蔡国(伐蔡是因为怨恨蔡姬改嫁)之后,又联合诸侯国军队大举进犯楚国。在大兵压境的情况下,楚成王先派使者到齐军中质问齐桓公为何要侵犯楚国(“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料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