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江针灸学派临床诊疗经验与特色研究(承淡安)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59430875 上传时间:2018-11-07 格式:PPT 页数:53 大小:2.1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澄江针灸学派临床诊疗经验与特色研究(承淡安)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澄江针灸学派临床诊疗经验与特色研究(承淡安)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澄江针灸学派临床诊疗经验与特色研究(承淡安)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澄江针灸学派临床诊疗经验与特色研究(承淡安)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澄江针灸学派临床诊疗经验与特色研究(承淡安)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澄江针灸学派临床诊疗经验与特色研究(承淡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澄江针灸学派临床诊疗经验与特色研究(承淡安)(5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张建斌 南京中医药大学澄江针灸学派研究中心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澄江针灸学派传承工作室,澄江针灸学派临床诊疗经验与特色研究(一),承淡安临床诊疗经验与特色,承淡安临床诊疗经验与特色,2.1 脑血管疾病,【经验】分脑贫血、脑充血和脑溢血。 脑贫血:分急性(急性缺血性脑病)和慢性(脑供血不足)。取百会、风池、脾俞、关元、足三里,每日用轻刺激后,再用药艾条灸治。持续数月,必能健壮。 脑充血:分实(动脉性充血)虚(静脉性郁血)。取风池、天柱、人中、合谷、商阳、昆仑、至阴,用强刺激;手足指端,以剧痛刺激。 脑溢血:用大炷灸关元7至21壮,甚至百余壮,视病者脉搏逐步恢复正常为止。然后以强刺激针刺商阳、中冲、三

2、阴交、涌泉,每日一次。待患者恢复知觉后,改取风池、天柱、肩井、肩髃、曲池、合谷、环跳、阳陵、三阴交、昆仑,先针能活动的一边,用强刺激;次针不能活动的一边用轻刺激,每隔一日或隔二三日针一次。,【特色】 疾病认识:慢性脑缺血(脑供血不足)认识,预防急性发作、重症脑血管疾病。 脑充血区分为动、静脉性。 重用灸法。“中风瘫痪半身不遂之症,总以艾灸为愈,以大艾为良。盖艾能温通经络,艾灸有主要穴,即曲池、肩髃、环跳、阳陵泉四穴,频频灸之,自能恢复其原状”。(预防、急救、以及后遗症期)。 针刺强刺激。如对“脑充血” ,以强刺激风池、天柱、人中、合谷、商阳、昆仑、至阴;对“脑溢血”急性期,除艾灸关元穴外,还取

3、商阳、中冲、三阴交、涌泉,作强刺激,图反射、促脑血管收缩。待知觉渐复,再取健侧穴以强刺激,以求促溢血之吸收。 重视健侧肢体腧穴。恢复期,先取健侧,用强刺激;然后,病侧,行轻刺激。,2.2 震颤麻痹,【经验】 (一组)风池、身柱、命门、中脘、关元、曲泽、后溪 (二组)天柱、大杼、至阳、上脘、气海、孔最、申脉 操作:用轻刺激留针法,每日轮换针治。针后用艾条灸治。每日必灸关元、命门,以小艾炷直接施灸1、2百壮更佳。,【特色】 治疗思路:全身调节。以补肾固元为主,操作强调:每天直接灸关元、命门,100-200壮为最佳。 一般认为,风为阳邪,不适用艾灸。承氏经验,与经典认识阴虚生热、热盛则动风是不一致的

4、。 临床发现:年龄较大、病程较长、震颤无力而幅度较小患者,伴有面色晄白灰黯、语声低微嘶哑、发音困难,四肢不温,夜尿频、舌淡体胖大、苔白,脉沉无力。阳虚阴盛,或兼内寒、痰湿等阴邪。 震颤麻痹:元阳不足 或 肾阳亏虚。 “内风从阴而化”:肝脏或肝经不足,内生阴邪相伴,无力控制和调节阳气升发,而致阴风内动。阳虚生风。,2.3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经验】根据病程,采用不同的针灸治疗方案: 初起7天内:患侧下关、颊车、地仓、承浆、合谷,作强刺激,1次/日。 1周以上:针治同上,复用隔姜灸法或直接灸,灸患侧颊车、地仓,同时着火,3至5中炷;灸后用长软毛巾或纱布棉花包围,停止言语咀嚼2小时,每日灸治1次,2

5、、3次即愈。 1月以上:先从患侧取攒竹、丝竹空、四白、下关、颊车、地仓,作浅刺之轻刺激,再依上述之灸治法,灸颊车、地仓。,【特色】 取穴:局部取穴 + 远道(合谷穴)为主 操作方法: 初期:在病患部位治疗,并使用强刺激。这一点与目前所主张的早期局部少刺或轻浅刺激是不一样的。 一周以上:需要配合使用灸法,而且对施灸后的护理方法给予了特别的强调。 一月以上:局部针刺为轻刺激,并且针灸并施。 针灸疗法的细腻多变,治疗过程中多法、多方地选择等,更多地依赖于经验性地选择。,2.4 三叉神经痛,【经验】 主穴:风池、翳风、下关、手三里、合谷 依神经分布,配以相应的腧穴: 第1枝痛:加阳白、攒竹; 第2枝痛

6、:加太阳、四白、巨髎; 第3枝痛:加颊车、大迎。 针刺操作:颜面部诸穴,初作中等强度刺激1分钟左右,即作置针术。然后作手部诸穴强刺激,即与出针。再经数分钟将颜面诸针不作摇动,轻轻出针。持续针治数日。 护理:避风寒,安静,多睡,少言语,避免刺激性食物。,【特色】 三叉神经痛是顽症:止痛药物、神经切断术、针灸(首选) “面痛”、“面风痛” 。结合解剖学,提出治疗方法。 将每次治疗时的针刺操作分为三个步骤: 首先,脸部腧穴(中等强度刺激量),行针1分钟后留针; 然后,手部腧穴(强刺激),不留针; 经过数分钟后,将脸部留针轻轻拔出,而不给予行针刺激。 这种如履薄冰式的谨慎、精致,是获得疗效的关键。,2

7、.5 目疾(目赤,目痛),【经验】 目赤不甚痛:目窗针入12分,留捻1分钟;大陵针入3分,留捻1分钟;合谷针入4分,留捻1分钟;液门针入4分,留捻1分钟;上星针入2分,留捻1分钟;攒竹针入4分,留捻1分钟;丝竹空针入3分,留捻2分钟。 目赤有翳:太渊针入2分,留捻1分钟;临泣针入2分,留捻1分钟;侠溪针入3分,留捻2分钟;攒竹针入4分,留捻1分钟出血;风池针入4分,留捻2分钟;合谷针入4分,留捻1分钟;睛明针入2分,留捻1分钟;中渚针入4分,留捻1分钟。 目赤肿翳羞明隐涩:上星、目窗各针入3分,留捻半分钟;攒竹、丝竹空各针入45分,留捻1分钟、须出血;睛明针入4分,留捻2分钟;瞳子髎针入3分,

8、留捻2分钟;合谷针入45分,留捻2分钟;太阳针入3分,留捻2分钟。其周围血络刺出血,再以草茎刺鼻孔中出血,有时效。,2.5 目疾(目赤,目痛),【经验】 眼暴赤肿痛:神庭、上星、囟会、前顶、百会俱微刺出血。光明针入34分,留捻2分钟;地五会针入34分,留捻2分钟。 眼肿痛睛如裂出:八关、十指尖各针刺出血。助治:大黄丸食前服三十粒。 眼赤暴痛而不肿:合谷针入5分,留捻2分钟。手三里针入4分,留捻I分钟。太阳针入3分,留捻1分钟,刺出血。睛明刺入3分,留捻1分钟。 目痛不甚红:二间、三间、前谷、上星各针入2分,留捻1分钟。大陵、阳溪各针入3分,留捻7分钟。 目眦急痛:三间针入23分,留捻2分钟。助

9、治:夏枯草煎服。,【特色】 对目赤、肿痛一病的认识,可谓是细腻入微。 大量使用了刺络放血的方法。例如:在“目赤有翳”时,针刺攒竹穴须出血;“眼赤暴痛而不肿”时,针刺太阳穴须出血;“目肿胀”诸分型中,皆有放血治疗的要求,尤其是“眼肿痛睛如裂出”时,只取八关、十指尖针刺出血;而在“目赤肿翳羞明隐涩”时,不仅要求在眼周围血络刺出血,还要求以草茎刺鼻孔中出血。 部位和穴位来看,主要包括:局部刺络放血,头顶腧穴刺络放血,鼻腔内出血以及循经远道取穴等,这基本体现了刺络放血治疗中常规的部位和腧穴选择。 此外,“目红肿痛者,在耳后紫络上刺出血颇效”。,2.6 耳鸣、耳聋,【经验】 耳聋: 耳暴聋:天牖针入3分

10、、留捻2分钟,四渎针入8分,留捻2分钟。又以苍术长7分,一头切平,一头削尖,将尖头插耳中,于平头上灸7壮,重者14壮,觉内热而止。 耳聋实症:取中渚、外关、和髎、听会、听宫、合谷、商阳、中冲、金门、临泣,针入后,每穴留捻12分钟。 重听无所闻:取耳门、听会、听宫、风池、翳风、侠溪,针入后,每穴一般留捻2分钟,其中风池另再灸3壮。 耳鸣: 虚鸣:足三里针入5分,留捻2分钟,再灸3-5壮;合谷针入4分,留捻2分钟。 实鸣:取液门、耳门、足临泣、阳谷、后溪、阳溪、合谷、大陵、太溪、金门诸穴,针入后各留捻1-2分钟。 耳鸣不能听远:灸心俞5壮,并逐日积灸至30壮。,【特色】选穴: 早期=局部用穴+循经

11、远道。循经:以手足少阳经为主,例如天牖、四渎、中渚、外关、和髎、听会,临泣、耳门,风池、翳风、侠溪等。不排斥少量太阳、阳明经腧穴,如听宫、合谷、商阳、金门等。 “虚鸣”:仅用足三里、合谷。 “耳鸣不能听远”:灸心俞,并逐渐增加施灸量。,2.7 鼻炎,【经验】 急性鼻炎+慢性鼻炎:基本病理是鼻粘膜发炎。 急性:风池、天柱、上星、迎香、合谷,用中刺激之针治,上星并用灸治。 慢性:取百会、通天、上星、风门,用灸治法。,【特色】 急性鼻炎处方选穴:局部(迎香)+头颈部(上星、风池、天柱)+远部(合谷)。 迁延日久的慢性鼻炎灸法。选用腧穴:百会、通天、上星、风门(头部和上背部)。,2.8 牙痛,【经验】

12、 针灸治疗牙痛时以消炎镇痛为目的。 临床取穴以下关、合谷为主穴,风池、大杼辅之。 剧痛时,先针风池、大杼,继针下关、合谷。 两合谷下针后,作或轻或重之雀啄术约2分钟。当施针提插时,使患者合口,上下齿接触,稍稍用力咬紧,待痛止而后放松,然后出针。痛不全止时,可于合谷留针数分钟。 承淡安:“余治任何齿痛,但刺合谷一穴悉愈。间有不愈者,再针内庭无不愈。惟龋齿痛无效,然亦可暂时止痛”;但“有脓漏蛀菌者,当时虽能止痛,移时即发,亦有可能止痛若干时日而再发”,应该由牙医师诊治。,【特色】 对合谷穴的施术操作:精致。 “面口合谷收”:治疗面部和口腔疾病有相对独特作用。,手阳明脉起点(“合谷”与“阳溪”间脉动

13、处) 手阳明脉的终点(口齿部),“齿龋,刺手阳明,不已,刺其脉入齿中,立已” 缪刺论 ; “齐中大夫病龋齿,臣意灸其左太(手)阳明脉,即为苦参汤,日嗽三升,出入五六日,病已”。史记仓公传。 据黄龙祥研究认为,此“手阳明”即为合谷、阳溪两穴。,2.9 慢性扁桃腺炎,【经验】 大椎、照海,用药艾条灸,连灸几天,即可生效。,【特色】 选穴:完全经络辨证的思想(上下,表里,阴阳,标本)。 照海穴(足少阴肾经+阴跷脉)咽喉,是治疗咽喉的特效穴。(素问缪刺论:“邪客于足少阴之络,嗌中肿,不能内唾,时不能出唾者,刺然骨之前,出血立已”。) 大椎穴(三阳经+督脉经)交会穴。 灸法:突破“热证禁灸” 1700多

14、年前伤寒论提出艾灸“火逆”、“火劫”说。 艾灸具有“阳生阴长”的特性,不仅扶阳,且可以滋阴。,“大病虚脱,本是阴虚,用艾灸丹田者,所以补阳,阳生阴长故也(丹溪心法)”,2.10 慢性喉炎,【经验】 慢性喉痛:“咽喉肿痛”,多属于阴虚证。 针灸治疗方法有如下两种: 方法一:取两组腧穴,每日或间日轮换作中刺激之针治。 一组:天柱、肩外俞、肩井、天突、肺俞、液门、鱼际; 二组:风池、肩中俞、天鼎、廉泉、风门、复溜、照海。 方法二:在颈椎和胸椎1、2、3节两侧,及自肘至腕之大肠经沿线与足踝部肾经线上,每相隔5分,用皮肤针叩击3下,每日1次。 承淡安:病者与医家,必须耐心作1月以上之持续针治。,【特色】

15、 方一,腧穴=局部(颈及上背部腧穴)+远道(三焦经、肺经和肾经腧穴) 上肢:使用荥穴去热(液门、鱼际),手少阳经咽喉 下肢:经脉的直接联系(照海咽喉)。 方法二,皮肤针叩刺,远道(大肠经和肾经)。大肠经与肺经相表里(迅速泄肺卫之热);肾经直接作用咽喉部。标本兼治。 慢性喉炎:治疗预期(一个月以上的针灸治疗)。,“邪客于手少阳之络,令人喉痹舌卷,口干心烦,臂外廉痛,手不及头,刺手中指次指爪甲上” 素问缪刺论,2.11 慢性支气管炎,【经验】 针刺治疗取穴分为两组: 一组:肺俞、天突、俞府、中脘、尺泽、足三里 二组:风门、身柱、肩井、气海、太渊、丰隆 操作:每日交换作中刺激之针治。,【特色】 承淡

16、安:初针数次,往往颇有显效,但过劳或气候变化,易复发。灸法;愈后2、3年不再复发。若注意摄生,可不再复发。 取穴:背部+胸部+腹部(中脘/气海)+四肢部(肺经、胃经) 操作:每日各灸小炷如黄豆大者5或7壮。如怕痛,可改用念盈药艾条灸治。连续2、3月以上,加以平素注意摄生,也可以持续数年不发,且较少发生感冒病症。 护理:胸背部必须经常保暖,不食冷品,减少烟酒与刺激等饮食。,2.12 支气管哮喘,【经验】 发作期间:取肺俞、督俞、天突、膻中、肩井、中脘、气海、列缺、足三里、三阴交为主,每日针治1次,连续数日。 发作停止1周之后:取肺俞、督俞、身柱、灵台、气海、足三里为主,每日用小艾炷各灸3壮至7壮,或用念盈药艾条灸治,连续灸治2、3月,可持久不发。 护理:避免过劳,背胸部保暖,饮食清淡,屏除烟酒等之刺激性物品。,【特色】 重视灸法。 灸治腧穴:大多集中在督脉经(身柱、灵台)和肺俞穴;气海和足三里是治疗肺功能减退的必用穴。 气海穴,与肺气息息相关,为纳气之根本。历代养生家强调吐纳,绵绵若存、动而欲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