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培训-神经影像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59429884 上传时间:2018-11-07 格式:PPT 页数:107 大小:39.3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儿科培训-神经影像_第1页
第1页 / 共107页
儿科培训-神经影像_第2页
第2页 / 共107页
儿科培训-神经影像_第3页
第3页 / 共107页
儿科培训-神经影像_第4页
第4页 / 共107页
儿科培训-神经影像_第5页
第5页 / 共10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儿科培训-神经影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儿科培训-神经影像(10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儿科影像讲座 (二)神经系统,运城市中心医院 影像科 郭兴华 ,头部影像检查方法 及影像解剖,颅骨平片(正侧位),目前主要用于颅骨骨折和颅骨肿瘤,OML线:0.0 mm,+100 mm,头部MRI,脑断面解剖,轴位定位象 IS,冠状位定位象 AP,矢状位定位象 RL,鞍区解剖,脑血管影像解剖 MRA、DSA、CTA,脑底动脉环(willis环)正常表现,正常成人,皮层(灰质)密度略高,CT值约40HU左右,髓质(白质)密度略低,CT值约30HUU左右,正常影像表现,正常成人脑皮层(灰质)信号在T1上略低,在T2上略高; 正常成人脑髓质(白质)信号在T1上略高,在T2上略低。,铁质沉着:齿状核、

2、红核、黑质、苍白球等处 从新生儿开始,到老年一直进行。,生理性钙化包括:10岁以下小儿较成人少见 松果体钙化,9岁以下少见,表现为小颗粒样钙化,单发多见,亦可多发,一般小于10mm。 缰联合钙化,位于松果体前几毫米靠近三脑室,10岁以后出现呈C形钙化。 脉络丛钙化,见于侧脑室三角区呈颗粒样钙化,3岁即可出现,但9岁以前不常见。 脑镰、小脑幕、岩床韧带和床间韧带、蛛网膜粒凹硬膜钙化偶见。,小儿髓鞘发育的影像学表现,髓鞘包绕于神经纤维周围,起到保护轴索、帮助传递神经冲动的作用。 主要成份是鳞脂(80%)和蛋白质。 正常髓鞘形成是在生后36个月开始,有规律的动态发展 912个月向周围发展 3岁基本形

3、成 以后缓慢发展,至青春期成熟。 髓鞘形成的过程是鳞脂含量变化的过程 是评价脑成熟的一个重要指标,大脑白质分为三个区: 中央区:大脑脚、脑干、丘脑、基底节、小脑蚓部 中间区:介于二者之间的区域 外围区:皮层和皮层下白质,大脑白质的分区,中央区,外围区和中间区,根据其信号变化,分为5个期。 I期,新生儿期。 II期,生后16个月。 III期,生后69个月。 IV期,生后912个月。 V期,生后1218个月。 90%的脑髓鞘化发生在2岁以内。 髓鞘形成从中心至周围,从背侧至腹侧,从尾端向头侧发展。,髓鞘形成的分期,期:新生儿期,新生儿 100% 属此期。 出生时灰白质含水量相同, 均为90%左右,

4、 中间及外围区均呈高信号, 两者间信号区别不大, 中央区为低信号。,新生儿期(40W)T2WI,出生14天,期:生后16个月,1个月 6个月的婴儿,88%属于II期。 皮层内有成熟的髓鞘形成,白质内水分较高 中间区仍为高信号,呈树枝状分布 外围区为低信号 中央区仍为低信号。,(50天)T2-WI,生后3个月,期:出生后69个月,出生后69个月属III期。 此时,白质内的水分逐渐下降,并有髓鞘形成,因为髓鞘化是从脑的后方向前发展,所以此期枕叶的中间区与外围区开始呈等信号,额、颞叶的中间区仍为高信号,中央区为低信号。,期:生后9个月12个月,生后9个月12个月属此期,也称等信号期。 由于白质内髓鞘

5、化逐渐成熟,以及水分的下降, 中间区信号下降,与外围区相似,均呈等信号, 中央区为稍低信号。,等信号期,V期:生后12个月 18个月,12个月 18个月94% 属此期; 18个月 2岁100% 属此期。 亦称灰白质信号倒转期。 随月龄增长大脑深部白质内水分降低,水分比灰质少,外围区皮质渐变薄,白质信号区逐渐扩大。 此期中间区(白质)呈低信号,外围区(灰质)与中央区呈中等信号。,生后12 个月,反转期,足月新生儿婴儿脑髓鞘发育,髓鞘化过程在T1WI上呈高信号,T2WI上为低信号; 68个月以前主要在T1WI上观察, 6个月以后主要在T2WI上观察。 主要观察区域: (1)幕下结构:小脑上中下脚,

6、小脑白质,脑干; (2)幕上结构:基底节区,内囊,丘脑,胼胝体,半卵圆中心 白质、灰质,额、顶、枕、颞叶的深部白质。,髓鞘形成的顺序, 从尾侧向头侧,从背侧向腹侧进行; 从中央到外周; 皮质先于白质; 感觉神经束先于运动神经束; 白质的放射神经束先于连合神经束。,1天,1个月,5个月,T1高信号: 放射冠中央、大脑脚、视束、桥脑、内囊后肢、丘脑腹外侧、小脑上蚓部、小脑上、下脚。,生后1-2个月:由放射冠向中央前后回扩展,小脑中脚及深部白质开始出现高信号,持续到4个月, 桥脑背侧高信号向腹侧扩展,生后4-5个月:内囊髓鞘化是由后向前,4-5个月时内囊前支高信号更明显,胼胝体膝部开始出现高信号。,

7、生后7-8个月:额叶出现明显高信号。 视放射的髓鞘化达枕叶边缘,颞叶也可见少量高信号。,8个月,9个月,10个月,12个月,18个月,生后9-10个月:视放射的髓鞘化达枕叶边缘,颞叶也可见少量高信号。 生后12个月:髓鞘化高信号达额叶的边缘,颞叶中心也出现高信号。 2岁:接近成人。,髓鞘发育异常的判断: 由于MRI可以在活体上对神经系统的发育过程作动态观察,为判断神经系统发育或衰退(老化)发生在何年龄提供了依据。如在某年龄阶段不出现相应部位的T1加权高信号即示神经髓鞘发育迟缓。,I期(新生儿) T2中央黑 T1中央白 中间区、外围区相等,II期(1-6月) 中间区白 中央区、外围区T2黑,II

8、I期(6-9月) 顶枕部中间区、外围区白质等信号。 中央区T2黑,IV期(9-12月) 等信号期 中间区、外围区白质等信号。 中央区T2黑,V期(12-18月) 反转期 中间区T2黑 外围区、中央区等信号。,幼儿白质髓鞘化过程总结,神经系统基本病变,脑水肿 脑萎缩 脑积水 脑软化 高颅压,血管源性脑水肿,T2WI,T1WI,CT平扫,CT增强,细胞毒性脑水肿,间质性脑水肿,阻塞性脑积水,交通性脑积水,常压性脑积水,三联征:智力减退、步态不稳、尿失禁,外部性脑积水,新生儿颅骨发育较脑快,可以出现脑室、脑池增宽现象,被诊断为外部性脑积水,现多数学者顷向将之否定。,脑软化,脑萎缩,小脑桥脑橄榄萎缩,

9、先天畸形,胎儿时期发育停滞或发育异常所致的疾病。 中枢神经系统畸形约占全身1/3。 中枢神经系统发育过程 背侧诱导 腹侧诱导 神经元增殖 神经元移行 器官化过程 髓鞘化过程,一、器官形成障碍: 1、神经管闭合障碍:胼胝体发育异常、Chiari、丹瓦综合征、脊柱裂; 2、憩室形成性疾病:前脑无裂畸形;视隔发育不良 3、神经元移行异常:巨脑回畸形、脑裂畸形、脑灰质异位。 4、神经元增生障碍:脑小畸形、一侧大脑半球发育不全 5、先天性破坏性脑畸形:积水性无脑畸形、脑穿通畸形。 二、组织发生障碍 1、神经皮肤综合症:结节性硬化、神经纤维瘤病、颅面血管瘤综合征 2、先天性脑肿瘤:参见先天性脑肿瘤部分 3

10、、先天性脑血管病:参见脑血管性病变部分 三、细胞发生障碍:先天性代谢疾病、脑白质营养不良、神经元变性 四、其他发育异常:未分类或其他脑发育畸形,胼胝体发育不良,正常,CT,MR矢状位,MR轴位,轻者无症状,重者视觉障碍、触觉障碍、精神障碍、癫痫或脑积水,胼胝体发育不良伴脂肪瘤,丹瓦综合症(Dandy-Walker),多在2岁前发病,发育迟缓;高颅压症状;共济失调或痉挛步态;外展神经麻痹 小脑蚓部及四脑室顶发育异常,中孔侧也闭锁,四脑室扩张,继发梗阻性脑积水,蛛网膜囊肿,可以是先天性的,也可以是感染、外伤等引发。部位、大小决定临床表现。,大脑皮层发育不良,无脑回畸形智力障碍、癫痫发作;多小脑回畸

11、形精神异常;,无脑回畸形 大脑表面光滑,多小脑回畸形 典型的鹅卵石征,Chiaris畸形,年长后出现症状:额枕部疼痛、步态不稳、吞咽困难、眼震、共济失调。,5,诊断标准,I型脊髓空洞,II型脊膜膨出,脑灰质异位症,小灶异位,顽固性癫痫;大灶性,精神呆滞、癫痫发作。,室管膜下型,皮层下型,CT略高密度,M12Y,左侧肢体偏瘫进行加重9月,逐渐出现球麻痹症状,吞咽困难,左侧腱反射亢进,近段时间行为异常,智力下降,肢体无力僵直。眼科可见特征 K-F环。 病理:遗传性,铜代谢异常,在脑、肝、肾、角膜上沉积 影像:肝硬化表现、豆状核变性,肝豆状核变性(wilsons病),神经纤维瘤NF,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12、性疾病 起源于神经鞘细胞的良性周围神经瘤样增生 多系统受累:神经纤维瘤多发或伴全身其它表现时应考虑本病。 典型表现: 皮肤色素沉着 皮肤纤维瘤 颅神经、周围神经纤维瘤 骨骼、血管、内分泌异常 广泛颅内病变:脑膜瘤、胶质瘤、神经纤维瘤,NF-I型 占90% 皮肤色素斑 虹膜Lisch结节:起源于神经脊的色素细胞虹膜错构瘤 不同类型的神经纤维瘤,NF-II型 中枢型神经纤维瘤病 神经纤维瘤 神经鞘瘤 胶质瘤 脑膜瘤,脑血管病,脑出血 脑梗死 蛛网膜下腔出血 AVM Moya-Moya HIE,出血,高血压脑出血、脑外伤性血肿、新生儿VK缺乏性出血 脑内、硬膜下、硬膜外均可 新鲜出血CT值70HU左

13、右,高密度 随着吸收,密度渐降,边界模糊,血肿吸收过程:CT表现:密度、边界、大小,临床:面色苍白、意识障碍、前囟饱满、烦躁不安等 影像:蛛网膜下腔出血、硬膜下血肿、脑内血肿,晚发性VK缺乏颅内出血,血肿MRI,血肿在MR上表现复杂,女,69岁,突然昏迷3小时。 MRI平扫增强,疑为肿瘤 第三天复查CT,示左侧基底节区脑出血。 超急性期脑出血MRI表现复杂!,血肿,亚急性期,所有序列均为高信号,自发性、创伤性: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 病因:动脉瘤、动脉静脉畸形、肿瘤、血液病 1周以内,CT相应部位高密度渐消失 1周以后,MR相应部位高信号至数月 MRA或DSA可确定病因,蛛网膜下腔出血,蛛网膜下腔

14、出血,靠脑沟信号判断,早期CT较好 3天1周以后,MRI表现为沿脑沟分布的高信号,后交通动脉瘤破裂 蛛网膜下腔出血,鞍旁巨大动脉瘤 MR平扫及MRA,CT、DSA增未检出病变 MR特殊信号“T2黑环”(陈旧性出血)可以确诊,海绵状血管瘤 或隐匿性动脉瘤,左额叶动静脉畸形 癫痫发作、脑出血等,大脑动脉静脉畸形(AVMs),大脑中动脉主干闭塞,局部侧枝循环形成 可合并多种脑血管病:脑出血、腔梗、大面积脑梗死等。 CTA、MRA、DSA可明确诊断。,烟雾病(moya-moya),病因:高血压、动脉硬化、糖尿病、高粘血症、其它部位栓子脱落 病理: 血流中断细胞膜缺氧 细胞内水分增加细胞毒性脑水肿(6小

15、时内出现) 细胞坏死(12小时开始) 血管源性脑水肿(15天达高峰) 神经组织坏死巨噬细胞浸润 2周时水肿减轻胶质增生肉芽生成坏死组织液化 1个月形成囊腔 其它一些相关概念:分水岭脑梗死、超早期脑梗死、出血性脑梗死、腔隙性脑梗死、大面积脑梗死,脑梗死,24小时以内CT无帮助 典型CT表现为:低密度、贯穿皮髓质、楔形 模糊效应期:发病2周时,呈等密度 1个月后形成软化灶:水样密度,病因难以确定,MRI表现为:T1低信号、T2高信号,男,78岁,右手无力4小时 CT及常规MRI检查均未见异常 DWI发现病灶。,MRI,超早期脑梗死,女,52岁,突然发生右半身偏瘫3小时 头部CT、MRI普通成像T1

16、、T2均未见异常。 DWI示左侧颞顶叶大片状高信号,贯穿皮髓质。 MRA示左侧大脑中动脉主干闭塞。,是指在围产期窒息而导致脑的缺氧缺血性损害。 临床诊断: 要有明确的宫内窘迫、产后窒息史 生后12小时或24小时内出现异常神经症状:意识障碍,原始反射,肌张力,呼吸异常,惊厥等。 常并发吸入性肺炎、颅内出血、脑水肿、脑实质坏死及脑积水。,HIE: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CT主要表现脑实质内低密度灶,脑灰白质对比模糊,常伴有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脑出血。 出血吸收后,可引起脑膜粘连,后期可见脑积水 重度者可见大脑半球脑实质弥漫性低密度,而脑干、基底节及小脑半球密度相对较高,这种密度差别,CT上称之为反转征 脑室变窄,甚至消失,提示脑水肿程度重,脑组织肿胀,可见颅缝增宽,灰白质界面模糊,CT提示预后不良。,HIE的CT表现,男,20天,烦躁、呕吐、惊厥2天 CT发现:蛛网膜下腔出血、灰白质界限模糊,脑室受压变窄,颅缝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