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变法(二)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9409431 上传时间:2018-11-07 格式:PPT 页数:44 大小:1.8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商鞅变法(二)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商鞅变法(二)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商鞅变法(二)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商鞅变法(二)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商鞅变法(二)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商鞅变法(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商鞅变法(二)(4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商鞅变法,春秋战国时期,群雄角逐,诸侯争霸,秦国地处西陲,远离中原核心地带,比较落后。然而,恰恰是偏远落后的秦国在角逐中,脱颖而出,统一了六国,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当时的秦国面临哪些历史机遇能够最终完成统一?,课标要求:,(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了解商鞅变法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点击高考,1. 学生在近几年的高考中对于本专题考点失分较多,这在今后复习中应引起足够重视; 2.从题型上看,高考已明确规定选考内容都以非选择题形式命题,在复习当中,应把重点放在材料解析题型上; 3.注意与现在的改革进行比

2、较,赋予古代改革以现实意义.,知识链接,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2.古代中国的经济; 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4.梭伦改革,知识结构,商鞅变法 1.背景(时代特征) 2.主要内容及特点 3.历史作用,第部分:知识梳理,-合作从发现交流开始,一、商鞅变法背景(大变革时代),思考:为什么说春秋战国时期是大动荡、大变革时代?各诸侯国是怎样顺应时代的?,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确立的大变革时期。 1)、经济:铁器和牛耕的推广,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新兴地主阶级发展壮大。 2)、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势力强大,分封制和宗法制遭到破坏,诸侯争霸,战乱不断。富国强兵的改革

3、变法风起云涌。 3)、思想:私学兴起,形成百家争鸣局面,主张以法治国的法家学说成为各国推行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基础; 4)、军事:战争频繁,春秋时期的战争以争霸为主,战国主要是兼并战争,商鞅变法背景,1.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正在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度; 2.生产力提高,奴隶制经济逐步瓦解,新兴地主阶级崛起; 3.秦孝公为改变秦国落后的局面支持商鞅变法.,1.春秋时期的改革,知识迁移,2.战国时期的变法改革,3.管仲改革与李悝变法,管仲、李悝法家的代表。体现了他们反对保守的复古思想,主张锐意改革。他们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一切的法律和制度都要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既不能复古倒退,也不能因循守旧。,

4、探究这些改革家们分别是 哪些思想派别的代表?体现了他们 的什么思想主张?,吴起法家、兵家的代表。体现了他们强调 国家和军队内部协调统一;军队必须严格执行命令; 重视军队的素质和作战技能。,二、商鞅变法的内容,)废除世卿世禄,奖励军功,)严格户籍制度,实行什伍制度,增加士兵勇气, 提高军队战斗力,打击了贵族的特权, 树立地主阶级优势,兵源得到可靠保证,、军事方面,)严肃军纪,提高军队战斗力,)废除井田,提高生产积极性, 增强国家实力,、经济方面,)奖励耕织,推动地主经济的发展,稳定财政收入,增强国家实力,提高生产积极性,1)建立县制,国君任免官吏,强化中央集权,2)什伍连坐制度,3、政治方面,3

5、)轻罪重刑,加强管理,有效行使政府权力,强化人民法律意识,保证变法彻底执行,焚烧诗书,加强思想文化统治,4、思想方面,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 商鞅的“焚烧诗书”的认识?,从当时来看,他的做法是值得肯定的。因为要更好地执行变法的话,就必须排除复古思想的干扰;要排除复古思想的干扰就必须要排斥儒家;要排斥儒家,那么“焚烧诗书”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从历史长河来看,“焚烧诗书”损失了大量有价值的文化典籍。,探究据上所述,排斥儒家是更好地执行变法的唯一选择,但是排斥的办法还可以有更多的选择。假如你是商鞅变法时期的一位贤士,你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呢?,5、习俗:改革旧的社会风俗,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

6、 强行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增加财政收入,三、评价商鞅变法(性质、影响、局限性),1、性质:是一次较为彻底的地主阶级改革运动,2、积极影响:,商鞅变法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这一切激发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使秦国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加强中央集权,实力大增,成为战国时期最强大的诸侯国,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富国强兵,奠定统一基础,成功,商鞅被害后,新法并未被废除。,为什么?,A、改革符合地主阶级的愿望,顺应了历史潮流。,B、“商鞅之法”已经深入民心。,C、商鞅坚定的变法精神。,商鞅变法的经济措施“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埋下了土地兼并的祸根,对封建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3、消极影响:,

7、1)轻视教化,轻罪重罚,2)加重对人民的剥削,3)旧制度、旧文化等仍然存在,4、历史局限性:,第部分:合作探究,- -知识在讨论合作中得到升华,一、春秋、战国改革变法的评价与比较,1、背景、目的的相似性: 背景:都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目的:为了富国强兵,在战争中求得生存,进而成为霸主。 2、改革内容的不断深化: 战国变法是在春秋的基础上进行的,且更加彻底。春秋改革主要针对经济基础方面,未触及到上层建筑;战国变法则瓦解了宗法贵族政治,确立了封建制。政治上,改革旧的世卿世禄制度,削弱了旧贵族的特权;经济上,破坏了井田制,封建经济得到发展。法经维护了社会秩序、稳定了政局;军事

8、上,奖励军功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3、改革成效的不断深化: 春秋改革成效主要体现在经济领域;战国变法使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地位得以强化,为日后秦帝国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奠定了基础。,1、必要性:时代的要求;秦国摆脱落后,实现富国强兵的需要。 2、可能性:秦国国君立志改变落后状况,推行社会改革,并发布求贤令,吸引有志之士; (商鞅投秦,主张变法,游说秦孝公,舌战群臣,主张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获得赏识;南门徙木,取信于民;),二、思考:战国时期秦国为什么要变法?又为什么能变法?,商鞅其人,展开论战,徙木立信,为了取信于民,商鞅在公布法令前,又立木于栎阳城南门,发告示称徙木之北门者,赏十金

9、,以此来取信于民。商鞅克服重重阻力,于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两次实行变法。秦国获得大治。,积极:,1、促进农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2、巩固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政权,消极:,1、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2、导致经济结构单一,重农抑商,其深远影响有:,三、探究你认为商鞅的经济改革中哪一措施 对后来封建经济的发展影响最大?为什么?,四、商鞅为什么要采取重农抑商政策?,1、农业是人们最基本的生活资料,2、国家通过征收稳定的土地税保证财政收入,3、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将农民束缚于土地之上,4、工商业会加剧劳动力从土地上的流失 造成种种社会问题,5、商品经济不发达,不如经营土地有保障,根源:自然经济的

10、反映,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原因:,五、商鞅变法的特点是什么?,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富国强兵,建立新型地主阶级统治。是实行最彻底、影响最深远的改革。,变法的核心,农战,法治,六、判断变法成败的依据是什么?影响变法成败的主要因素有那些?,1、依据: 不是看改革者个人的命运,而是看改革的积极成果是否得到了维持。 2、成败因素: 是否顺应历史潮流是根本; 改革派与保守派的力量对比; 改革的措施、策略、用人等是否得当。,七、学习了商鞅变法你获得了哪些认识和启示?,1、认识:改革具有必要性;多样性;复杂曲折性;进步性;局限性。 2、启示:只有改革,国家才会有光明前程。改

11、革会遇到重重阻力,必须坚持不懈,有牺牲精神。改革应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要制订法律保障改革的顺利进行。改革要讲究策略的灵活性,以减少改革的阻力。,背景,内容,结果、影响,富国强兵,兵强国富,大变革,秦国,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秦统一,改革也是发展生产力,商鞅变法,生活,课堂小结,第三部分:当堂达标,稍动脑筋,成功之路就在你脚下,(一)阅读材料思考: 旁白(高兴地):八年后的一农户家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凡,主人忙着迎接客人,邻里纷纷道贺,你想知道他们在说些什么吗 张三:祝贺你啊,同魏国这一仗,你立了大功,郡守赏了你二级爵位,还有9亩田宅,过去只有贵族老爷才有资格享受这些,真羡慕你啊。 主人(一脸

12、喜庆):同贺同贺!去年你向国库上缴了那么多的粮食,不也被郡守奖励了吗! 李四:诸位,自新法以来,咱老百姓安心务农,家给人足,路不拾遗,山无盗贼,百姓生活改善很多呀!今年,我又买了几亩良田,粮食多得吃不完。 主人:秦国不仅富了,而且在七国中,还是强国。我打了十年仗,只有这几年才真正扬眉吐气,次次凯旋而归啊!,想一想,1)题目:富国强兵; 2)措施:奖励军功,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奖励耕织,1) 请你为本幕话剧拟定一个题目。 2) 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商鞅实行了哪些措施?,(二)阅读材料思考 材料一: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

13、受上爵。僇力本业,耕织致栗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 史记.商君列传,、根据材料,加以概括提炼并逐条列出商鞅变法的措施。,实行什伍连坐制;奖励军功;废除井田制; 重农抑商;实行县制;统一度量衡。,材料二: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实,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史记.李斯列传,材料三: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

14、而贫者食糟糠;而有强国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 食货志,、材料二、三对商鞅变法的评价有何共识? 、从上述材料中,找出一句原话,概括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变法使得秦国富强起来,(三) 在今天这个法治社会,依然存在很多不法分子。我国战国时期商鞅的“什伍连坐制度”能够加强管理和控制,有效行使政府权力,使得社会“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山无盗贼”。那我们今天还能采用这样的做法吗? 为什么?,体验高考,(2007海南卷) 阅读材料 战国中叶,楚国“大臣太重,封君大众”,他们“上逼主”、“下虐民”,以致“贫国弱兵”。在内外交团的情况下,公元前383年,楚悼王任用吴起进行变法。变法的要点是:限制旧贵族

15、,改变世袭的分封制;“度公族疏远者”,主张对封君的子孙“三世而收爵禄”;减削官吏的禄序,精减裁汰“无能”、“无用”和“不急之官“;下令“贵人往实广虚之地”。吴起变法遭到旧贵族反对。公元前381年,楚悼王死,旧贵族杀害吴起,变法仅进行了一年多时间便中止。(摘编自中国通史),商鞅变法在战国时期各国变法中成效最为显著,变法使秦国日益强大,奠定了统一六国的基础。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概括商鞅变法与吴起变法的主要不同之处。(4分) (2)分析商鞅变法和吴起变法一成一败的原因。(4分),答案要点: (1)吴起变法主要是针对时弊,以政治改革为主,(2分) 商鞅变法是全面的改革,建立了较完备的制度。(2分) (2)商鞅变法历时19年,分先后两次逐步推行,注重取信于民和制度保证。(2分)吴起变法抑制贵族,打击对象明确,但使自己孤立;变法急于求成,时间短暂,许多措施难以实施。(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