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种群与生物群落第三课时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5919058 上传时间:2017-08-07 格式:PPT 页数:33 大小:5.6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节:种群与生物群落第三课时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第1节:种群与生物群落第三课时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第1节:种群与生物群落第三课时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第1节:种群与生物群落第三课时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第1节:种群与生物群落第三课时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1节:种群与生物群落第三课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节:种群与生物群落第三课时(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节种群与生物群落(第三课时),1、鱼儿离开了水会怎么样?,2、南方的植物(如:荔枝)移到北方又 会怎么样?,3、如果把喜阳的植物(如:向日葵)放 到阴暗外生长会怎么样?,思考: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什么关系?,水影响了植物的分布,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读图:图中植物的分布主要是受了环境中哪些因素 的影响?,阳光影响植物的垂直分布,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读图:图中植物的分布主要是受了环境中哪些因素 的影响?,风,阳光,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生物的生命活动也会影响环境。,蚯蚓在土壤中的活动既疏松了土壤又增加了土壤的肥力,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生物的生命活动也会影响环境,绿色植物

2、既能美化环境又能净化空气、防风固沙、调节气候、保持水土。,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生物的生命活动也会影响环境,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度放牧对草原环境的影响,在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漫长过程中,生物也在不断地进化,以适应环境。,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现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适应的普遍性。,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动物对环境的适应保护色,保护色动物具有与环境色彩相似的体色,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动物对环境的适应保护色,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尺蠖,竹节虫,枯叶蝶,螳螂成虫的翅展开时像鲜艳的花朵,若虫的足像美丽的花瓣,可以诱使采食花粉的昆虫飞近,从而将这些昆虫捕食。,叶

3、虫是不是很像一片叶子?,天下竟还有这样的螳螂!,某些蝴蝶翅上的眼状斑拟态隐藏在树丛中的凶猛野兽的眼睛,以便吓退敌人。,无毒蛇拟态有毒的珊瑚蛇,动物对环境的适应警戒色,警戒色剌眼的体色对天敌有警戒作用,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动物对环境的适应警戒色,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动物对环境的适应警戒色,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动物对环境的适应,哺乳动物具有发达的四肢,适于在陆地上行走或奔跑,以便觅食和躲避敌害。,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思考:生物与环境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那么群落 中的生物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同种群生物间的关系,互助(蜜蜂、蚂蚁等),竞争(争夺食物配偶),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麝牛群体护幼,群

4、落中各种群生物间的关系,互利共生,捕 食,寄 生,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犀牛和犀牛鸟的互利共生,蜘蛛捕捉蝗虫,豹子捕食,讨论:捕食与寄生之间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相同点:捕食与寄生都是获取营养物质的方式。,不同点:寄生是指一种生物寄居在另外一种生物的 体表或体内,从那里获取营养物质来维持 生存。 而捕食是指一种生物取食另一种生物 的种间关系,如肉食或植食行为。,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讨论: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进一步说明一 种生物对另一种生物有利或有害的关系。,蛔虫时候在动物体内,靠吸收动物体内的有机物而生存,从而构成了对动物的危害。,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地衣中的真菌和藻类是一种典型的互

5、利共时的关系,藻类可进行光合作用制造营养物质,而真菌吸收的水分和无机盐可提供给藻类生长需要。,选择题:,1、我国云南的西双版纳地区动植物种类很多,而西北的荒漠地区就很少。你认为影响生物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土壤 B光照 C水分 D温度,C,2、“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描写的是动物之间的哪种关系?( )A竞争 B合作 C寄生 D捕食,3、山顶、山腰、山脚生长的植物种类不同,造成这种差异的环境因素是( )A营养 B温度 C土壤 D水分,D,B,4.下列不属于拟态的是( ) A.枯叶蝶似枯叶 B.有的无毒蛇具有毒蛇的鲜艳体色。 C.南美蚕蛾幼虫的体态、色斑似眼镜蛇。 D.美洲棕王蝶幼虫有毒,体节有棕色大斑纹5.下列分别属于保护色和警戒色的一组是( ) A.虎具有斑纹和黄蜂腹部的条纹 B.昆虫的体色和北极熊的体色。 C.枯叶蝶具有的特征和黄刺蛾幼虫的鲜艳色彩 D.腹蛇体表的斑纹和比目鱼的体色。,A,D,课 堂 练 习,知 识 小 结,The En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