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水煤柱留设及计算(盛修改)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59123456 上传时间:2018-11-04 格式:DOC 页数:29 大小:32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防治水煤柱留设及计算(盛修改)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防治水煤柱留设及计算(盛修改)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防治水煤柱留设及计算(盛修改)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防治水煤柱留设及计算(盛修改)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防治水煤柱留设及计算(盛修改)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防治水煤柱留设及计算(盛修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防治水煤柱留设及计算(盛修改)(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贵州省桐梓县世纪煤焦有限公司桐梓县燎原镇鸿森煤矿防隔水煤(岩)柱设计及措施 编 制: 机电矿长: 安全矿长: 生产矿长: 总工程师: 矿 长: 编制日期:2016年11月28日 修改日期:2017年6月2日 会审意见表规程或措施名称防隔水煤(岩)柱设计及措施会签单位和人员复审意见签名日期机运科长通风科长防突队长调度室主任生技地测科长机电副总生产副总采掘副总安全副总地测副总通防副总机电副矿长生产副矿长安全副矿长总 工程 师矿 长会审意见:目录第一章 概况4第一节 矿井概况4第二节 井田境界及开拓布置情况6第二章 煤层及水文地质概况8第一节 煤层埋藏及开采条件8第二节 煤层12第三节 水文地质条件

2、13第四章 防隔水煤(岩)柱设计22第一节 设计依据22第二节 防隔水煤(岩)柱地点22第三节 防隔水煤(岩)柱设计23第四节 保障措施28第一章 概况第一节 矿井概况 一、矿井位置鸿森煤矿位于桐梓县城西南方向,距县城平距约5.5公里。矿区地理坐标为东经10644411064536,北纬280529280629。二、交通情况矿区紧邻崇遵高速、川黔铁路、G210国道,交通方便(见交通位置图)。三、地形地貌矿区地形属云贵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的斜坡地带,大娄山脉的北西段,地形切割较深、起伏大,山脊走向与构造线方向基本一致,呈北东南西展布。区内属于长江流域水系和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四、水系河流区内无山塘

3、和河流,仅有季节性溪沟。溪沟水随季节变化而变化,无较大的地表水体。图1-4-1 鸿森煤矿交通位置图 五、气象区内气候温湿,雨量充沛。据气象资料,年平均气温13.1C左右,最高气温为42C,最低气温为8.3C,年降雨量约1137.8mm,一般510月为降水集中期,年平均相对湿度85%,全年多为西北风。平均风速1.5m/s。 六、地震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矿区及附近地区地震烈度不超过度,属稳定类型,对矿山建设危害性不大。第二节 井田境界及开拓布置情况 据贵州省国土资源厅颁布的桐梓县燎原镇鸿森煤矿采矿许可证(整合后),矿区为不规则多边形,走向长度约2.1km,倾斜长度约1.45km,矿区面积为1.

4、6285 km2。其拐点坐标如下:表1-4-1 桐梓县燎原镇鸿森煤矿矿区拐点坐标表(北京坐标系)拐点号X坐标Y坐标1311031536378722231111183637815933110702363777194311092036377515531107803637726063109280363766307311031536378722开采深度:由+1140米至+830米标高。 一、储量1、 地质资源量根据贵州省国土资源厅文件黔国土资储备字2008167号关于贵州省桐梓县燎原镇鸿森煤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矿产资源储量评审备案证明,鸿森煤矿矿界内煤炭资源储量122b+333+334?共428万吨,

5、其中保有122b类别基础储量38万吨,保有333类别资源量319万吨,保有334?类别资源量71万吨。2、 可采储量根据原专篇,该矿设计可采储量261.11万t。二、井田开拓方式1、开拓方式开拓方式为综合开拓(主平硐副斜井)。2、工业场地位置考虑利用部分现有井筒及巷道。原有工业场地经过扩建改造,可满足要求。3、井口数目及位置本设计共有3个井筒,即主平硐、副斜井和回风井。井筒特征见表1-4-3。表1-4-3 井筒位置及特征表井 筒 名 称井口坐标井 口 标 高方位角井 筒 坡 度井 筒 长 度断面形状支护型式断面积净断面掘进断面XY(m)()()(m)m2m2主平硐3109755.2236376

6、958.649261533125半圆拱砌碹7.0 8.9 副斜井3110114.5736378118.411096.629921465半圆拱喷浆8.0 8.4 回风斜井3110059.8136378088.331097.829921469半圆拱喷浆7.0 7.4 4、水平划分及标高以一个开采水平开拓全矿井,水平标高为+930m。5、通风方式通风方式为混合式,风井口安设轴流式通风机负压通风。回采工作面U型通风,掘进工作面采用局部通风机压入式通风。三、采区布置1、采区划分矿井以+930m标高为界划分为上下两个采区,即+930m以上为一采区,+930m以下至最低准采标高为二采区。2、采区巷道布置设计

7、开采一采区时共布置三条井筒,三条井筒均已形成,主平硐位于矿井6号拐点北约400米处,主平硐布置于C6煤层顶板岩层中,距离C6煤层22米,沿煤层走向布置,为全岩巷道。副斜井和回风斜井位于矿井东侧煤层露头附近,两条井筒均布置于C13煤层底板的茅口灰岩中,距离C13煤层20米外,均为全岩巷道。在主平硐末端布置运输石门揭穿各煤层,运输石门掘进至C13煤层底板茅口灰岩中,在C13煤层底板茅口灰岩中沿煤层走向布置运输大巷和副斜井以及回风斜井通过副斜井井底车场沟通。一采区采用集中布置,布置三条上山:运输上山(17)、回风斜井作回风上山(21)、副斜井作轨道上山(21),三条上山底部通过联络巷连接,中部回风斜

8、井和副斜井通过联络巷连接,运输上山通过轨道石门和另两条井筒(上山)连接。三条上山均布置于C13煤层底板茅口灰岩中,均为全岩巷道。采区内均布置一个回采工作面和两个掘进工作面,采面和各掘进面均实行独立回风。设计采用走向长壁后退式采煤法。 每个采掘面实行独立供回风。第二章 煤层及水文地质概况第一节 煤层埋藏及开采条件 一、地质构造及特征(一)地层矿区及附近出露地层有二叠系中统茅口组(P2m)、上统龙潭组(P3l)、上统长兴组(P3c),三叠系下统夜郎组(T1y)及第四系(Q)。现将各地层由老到新叙述如下:1、二叠系中统茅口组(P2m)区内仅出露茅口组(P2m)的部分,为灰、浅灰色中厚层状细晶石灰岩,

9、夹少许燧石结核。产筵、珊瑚等动物化石。厚度大于100m。2、二叠系上统(P3)(1)龙潭组(P3l)岩性主要为灰、深灰色泥岩、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粘土岩、含黄铁矿粘土岩及煤组成,夹薄层透镜状菱铁岩(地表风化后为褐铁矿)。产腕足、植物化石。厚约65m。与下伏地层假整合接触。(2)长兴组(P3c)灰、深灰色中厚层状石灰岩,含少量燧石结核,层间夹有机质条带或薄层炭质泥岩。产腕足类化石。厚约2395m,平均厚度65m,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3、三叠系下统(T1)区内仅出露夜郎组,按其岩性分为三段,从老到新依次为:沙堡湾段(T1y1):黄绿、浅绿色薄层状钙质泥岩,夹薄层泥灰岩。厚510米,平均8米。与

10、下伏地层整合接触。玉龙山段(T1y2):上部为灰色中厚层状微细晶灰岩,偶见锯齿状缝合线构造。顶部为一层厚约12m的鲕粒灰岩;中部为浅灰、灰色中厚层状灰岩,局部含泥质条带;下部为灰色薄至中厚层状灰岩,含泥质较重。该段厚120m。九级滩段(T1y3):紫红、暗紫夹黄绿色泥岩、粉砂质泥岩,夹中厚层状泥灰岩、灰岩。平均厚度约200米。4、第四系区内主要以残坡积、塌积物为主。上部红色、黄色含水量砂砾粘土及腐植土。下部主要由坡积、塌积物组成,以岩石碎块为主,分布在地形低洼处及陡崖下的缓坡上,三号煤层分布区大部分被其掩盖。厚度一般小于10m。(二)构造矿区位于周市坝(高桥)向斜南东翼中段,轴部由侏罗系(J)

11、、三叠系下统茅草铺组(T1m)组成,两翼出露分别为三叠系下统夜郎组(T1y),二叠系长兴组(P3c)、龙潭组(P3l)、茅口组(P2m)及志留系地层。矿区地层呈单斜产出,地层走向北东,倾向北西(约310),倾角在1522之间,从坑道测量情况看,煤层倾角在1620。断裂不发育,煤层中,局部有小断裂错动,但由于延伸短(3m)、断距小(0.31.0m)、对煤层连续性破坏不大。矿区构造复杂程度属中等类型。(三)煤系地层及含煤性矿区含煤岩系为二叠系上统龙潭组,根据岩石组合及煤层富集程度等特征,自下而上可分为下、中、上三个含煤组。1、下含煤组:主要由含黄铁矿粘土岩(硫铁矿含矿层)及C13煤层组成,煤组厚1

12、325m,底部以硫铁矿含矿层与茅口组灰岩分界,顶部以C13煤层顶界与中含煤组分界。含稳定可采煤层一层(C13)。2、中含煤组:由粘土岩、炭质粘土岩、细粉砂岩、粘土质粉砂岩、透镜状灰岩及泥灰岩、煤层等组成,厚约24m左右,顶部以C7煤层底界为标志与上含煤组分界。含煤46层,单层厚0.071.72m,含稳定可采煤层两层(C8、C7)。3、上含煤组:由粘土岩、炭质粘土岩、细粉砂岩、粘土质粉砂岩、透镜状灰岩、泥灰岩及煤层等组成,煤组厚约7m,顶界以泥岩或泥灰岩的出现为标志与长兴组分界。含煤23层,单层厚0.101.62m,含稳定可采煤层一层(C6)。据矿山工程控制及外围资料分析,矿区内含煤岩组共含主要

13、可采煤层4层,可采煤层累计平均总厚5.15m,可采系数5.70%。二、 煤系地层走向、倾向、倾角及其变化规律矿区地层呈单斜产出,地层走向北东,倾向北西(约310),倾角在1522之间,从坑道测量情况看,煤层倾角在1620。断裂不发育,煤层中,局部有小断裂错动,但由于延伸短(3m)、断距小(0.31.0m)、对煤层连续性破坏不大。 三、断层、褶曲、陷落柱、剥蚀带发育情况及其分布规律 1、断层:储量核实报告描述“断裂不发育,煤层中,局部有小断裂错动,但由于延伸短(3m)、断距小(0.31.0m)、对煤层连续性破坏不大。”。 2、褶曲:矿区地层呈单斜产出,地层走向北东,倾向北西(约310),倾角在1522之间,区域内褶曲发育。三、 构造类型地质构造复杂类型属中等类型。第二节 煤层 一、煤层(一)煤层赋存情况 矿区内龙潭组含煤岩系含煤层七层,其中以C6、C7、C8、C13煤层厚度稳定,为区内稳定可采煤层。现分述如下: C6煤层:位于龙潭组上含煤组底部,上距长兴组灰岩底界约18m, 下距C7煤层顶界约3m,。煤层平均厚1.12m,煤层层位和厚度稳定,结构简单。为中灰中高硫高热值贫煤。煤层顶板为厚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